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百工匠心 > 第114章 公鸡中的战斗机

百工匠心 第114章 公鸡中的战斗机

作者:雅玩居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2-15 04:05:10 来源:蚂蚁文学

离开戴月轩,预定一套当家笔,按照齐白石当年私人定制标准,鲁善工回到家,现在纸笔基本搞定,第三项:墨!

齐白石选墨讲究,十分苛刻,不注重墨的名气、年代的久远和价格的贵贱,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使用效果来选择。

他曾说过:墨都是由烟黑所制,只要墨的烟子细、胶轻,就可用。

常用徽墨的龙翔风舞,油烟墨,这种墨在当时并不是什么上等墨。一般不用新墨,而是将墨存放五至十年再用。

新墨胶大,用之光浮而不黑,略陈则胶性轻,好用。凡是以什么宋、明及清初之陈墨为宝者,都是好事者。

为防止墨开裂,他常常亲手在墨的外表涂上一层大漆,保护墨色不失,陈化如新。

“曹素功!”

“紫玉光!”

鲁善工仰天长叹,现在终于明白修复极品的步步惊心是什么感觉!

通常情况齐白石用的都是精品徽墨,在市场上也算高价货,虽然老人生活节俭,但对艺术丝毫不吝啬。

特别是这张松石苍鹰图,因为尺幅巨大,题材特殊,赠与之人身份高贵,所以任何细节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纸不用说,荣宝斋珍藏,百年造纸曹家的白鹿宣。墨也是千挑万选,最后居然用的是清宫廷御用,曹素功的紫玉光!

曹素功,徽州人,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之一。早年潜心科举仕宦之途,因不遂心愿,便返乡以制墨为业。

最初借用名家吴叔大的墨模和墨名,并开店营业,以后墨质和工艺造型日渐精良,名声亦渐远扬,在社会上层影响很大,被誉为天下之墨推徽州,徽州之墨推曹氏。

子孙世守其业,绵延300余年,著有《墨林》2卷,辑录珍品墨和墨客题咏。康熙南巡金陵,曹素功以墨进,帝赐紫玉光三字,名满天下。

后自创天琛、千秋光、天瑞及豹囊丛赏等名墨,子孙相传,历经十几代,绵延300多年至今。

文房四宝两大世家,一是造纸曹家,二就是制墨曹家,二曹名扬天下。

“哎,没办法,还得去求人!”

鲁善工摇摇头,刚拜访完荣宝斋和戴月轩,纸和笔算是搞定,现在又要出门,不过这回是老熟人,打电话给纪华诚,直奔纪家。

“你要找紫玉光?”

纪华诚给鲁善工倒上茶,吃惊道:“难度很大,据我所知京城圈里还真没有人手里有!”

“不会吧?”鲁善工放下茶杯,不解道:“天子脚下居然找不到一块墨?”

“你太小看御用贡墨喽!”

纪华诚从柜子里拿出几张照片,展示道:“这是我年轻时候出国偶然在拍卖行见到的一套曹素功的紫玉光墨,该墨一式10锭,长方条形。”

“每锭长5.8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重13克。墨面上镌刻白岳一景,分别是天柱峰、五老峰、罗汉峰、香炉峰、万寿山、紫玉屏、玉屏峰,剑峰、狮子峰、沉香洞。”

“当时被一个匿名大藏家电话委托竞拍走,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整套紫玉光!”

“这……”鲁善工深吸口气,居然连纪家都找不到紫玉光?那……

纪华诚沉思片刻道:“不过也不好说,如果是全套墨锭难度很大,可要是零墨,说不定还有点线索。”

鲁善工灵机一动,脱口道:“您的意思是去徽州曹家?”

“不错,曹家制墨工艺传承至今,历经三百多年不衰,必有精妙之处。现在的掌门人曹德辉是我的多年好友,如果是他,应该有办法。”

鲁善工点点头,看来真要下江南一次,给纪华诚满上茶,笑道:“墨我就不难为您老,可这砚台,总要让晚辈开开眼界吧?”

“哈哈哈,就知道你无事不登三宝殿,好,等着!”

纪华诚开怀大笑,站起身,往藏宝柜里拿好东西。鲁善工嘿嘿一笑,开玩笑,纪家先祖是谁?

大学士纪晓岚,别的不说,收藏砚台绝对是发烧友级别,九十九砚斋名满天下。

“乾隆御制白玉籽料云龙纹文房用具八件套?”

鲁善工第一眼看见最上面的玉器,眼前这套白玉籽料文房晶莹剔透,有笔山,镇纸一对,砚台,印章,臂搁,水呈,笔杆一共八件。云龙纹浅浮雕,阳文篆刻乾隆御制,霸气十足!

“不愧是皇室御制,就连盒子都是上好的紫檀,可惜少了一个铜扣。”

“漆盒有乾隆乙未年重装的落款,装饰双龙戏珠纹饰,上好的锦绣。墨为葵花形,通体漆黑如玉,坚硬如铁,为防潮还加上漆皮。”

鲁善工研究着,感叹皇家做工的精细程度,金漆刻着御墨山水清音,渊映斋珍藏。

小心的拿起墨锭,不同形状,不同用途,巧夺天工,精美之极。

然后打开漆盒,竟然全是砚台,足足有六方!

“纪晓岚的半边山端砚,有铭文,此葛山蔡学士所赠也,喜而识之,不忘……”

“虽非砚,著录于阅微草堂砚谱第三十六方,乃自用砚台……”

拿起最后一块砚台,吃惊道:“这难道就是大名鼎鼎的紫云砚,比虽非砚更珍贵,排名第六!”

纪华诚笑道:“正是紫云砚,先祖号称第一才子,学富五车,更是大收藏家,一生嗜砚成癖,将其书斋命名为九十九砚斋,所藏多为古砚名品。”

“每次得到佳砚,都会约桂馥、伊秉绶等书法名家一同赏玩品评,并题诗砚上。他与时任宰相的刘墉更是志趣相投,不但诗文唱和,而且相互赠砚甚至攘夺。”

“家传笔记中风趣地写道:城内多少贵人居,歌舞繁华锦不如。谁见空斋评砚史,白头相对两尚书。”

“晚年将所藏古砚拓编成《阅微草堂砚谱》,特把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三方赐砚列于砚谱之首,对这几方砚极为珍重,铭嘱子子孙孙世宝用之。”

“紫云砚,存世量仅为八块!宝岛翦淞阁阁主黄玄龙有块紫云,这是第二块。”

鲁善工暗自点头,不愧是书香门第,家传深厚,早就听说纪家最擅长文房,特别是砚台,在圈里首屈一指。

至于铁齿铜牙纪晓岚,本人也是传奇人物,史书记载:年八十犹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粒谷,真奇人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吃饭,只吃肉,还是一天好几十斤的食量。别人一夜七次,纪晓岚更是日御五次。别人擅长持久战,他打的游击战。

男女之事很有原则,采用多食多餐的策略。每天上朝前一次,下朝来一次,午间休息来一次,下午来一次,睡前来一次。偶然感觉上来,还能临时加场,公鸡中的战斗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