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都督请留步 > 第551章 何为人心所向

都督请留步 第551章 何为人心所向

作者:携剑远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8:50:50 来源:小说旗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天子颁布诏书的前一天晚上。吴王府的书房里,刘益守正与杨愔商议明年就要正式颁布的经济改革政策。

对于萧詧等野心家来说,他们要的只是夺权,只想要改变现状,至于改变了以后要如何治理国家,这样的问题,他们根本来不及去想,或者说是没资格去想。

但刘益守作为掌控国家的权臣,却不能不去考虑这些棘手的问题。

“主公,毛喜之言,或有可取之处。然而那些话都是些空话套话,当着外人的面喊一喊可以,真正要做的事情,还是需要落到实处。”

杨愔不动声色的劝道。

刘益守知道杨胖子平日里虽然很低调,心中却甚有主意。他想听听对方到底会说些什么,于是微微点头,不置可否。

杨愔继续说道:“主公若是要上位,除了大义名分外,更多的是要争取人心,把人心争取到了,自然是水到渠成。

何为人心?那些大道理不是人心,衣食住行才是人心。夺回河洛也好,力主北伐也好,若是国内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谁也不在乎那些大道理如何。

主公去乡里转转,问问那些田里劳作的农夫,很多人只怕都搞不明白如今谁是天子,也不会很在乎。

但明年地里的收成好不好,田租收几成,他们却一定很在乎。

就像现在很多两淮的军户之家,用着主公赏赐的棉衣棉被,他们就只知道主公而不知道天子,多简单一个道理啊。”

“遵彦(杨愔表字)见微知着,国之栋梁啊。”

刘益守感慨的叹息了一声,不得不承认,杨胖子是肚子里有货的人。

毛喜的那一套理论是口号,然而口号喊一喊就行了,谁也不能整天就只活在口号里,普通人关注的事情无非是平日里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罢了。什么入洛阳为天子的大事,离他们太远了,很难形成共情。

这些细碎小事很重要,却未必显得多“高尚”。

绝大多数的人,他们关注的事情,只有自己的基本需求而已。

很卑微,更不光鲜,也不能拿到台面上说,通常也不被统治者们关注,却是他们的唯一。

“说吧,是什么策略呢?”

刘益守打了个哈欠问道,这两天精神高度紧张,安排了很多事情,布置了很多后手。就算是他这种见惯了风浪的老油条,也不由得感觉一阵阵疲惫。

“主公,属下建议在梁国各地,建立常平仓制度,丰年高价收粮,灾年低价售粮。一来可以充实储备作为军粮,二来则可以防止丰收年景时谷贱伤农。”

杨愔对着刘益守行了一礼说道。

“只怕还有别的用处吧。”

刘益守哼哼了两声说道。杨愔大家族出身,他提的政策,套路都是很深很有底蕴的。

“嘿嘿,果然是瞒不过主公。

世家大户所依赖者,一是诗书礼传家,二是数之不尽的佃户家仆田宅。无论主公现在怎么打压那些大户,他们终究还是会死灰复燃的。

若是建立常平仓,则可以极大减少自耕农因天灾人祸卖身与大户的可能性。无法利用灾年丰年的差价牟取暴利,大户们自然无法借机兼并土地,此乃长治久安之策。”

杨愔侃侃而谈,似乎早就成竹在胸了。

“不错,只是采买粮草的钱从何来呢?”

刘益守问了一个触及灵魂的问题。

“主公,这个就要看属下现在要献上的第二策了,叫常平盐法。

如今梁国盐税混乱,官不得利,民怨沸腾,全部便宜了贩运私盐的。

不如统一盐政。

此乃大利,不可小觑。所得钱财,辅以常平仓之策,足以为主公北伐提供足够的钱粮。”

杨愔难言心中激动继续说道。

“具体来说,就是民制而官收,再以官府的价格分销给商人,让那些精通此道的商人来商运商销,由官府独占盐利,转为官商分利转化。

再派盐官运盐到不产盐的地方储存,建立常平仓,在食盐供应困难、价格上涨时以平盐出售,做到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

简单的说,就是官府卖出的盐价是统一的,商人卖多少我们不管,但卖得高,盐税就收得高,再用常平仓把盐价坚决打下去,让那些投机倒把的人血本无归。

和铜铁等物的稀缺不同,盐到处都是总体不缺,海边比比皆是。只不过现在是官府搜刮压榨太狠,盐价定得太高,这才导致私盐泛滥,最后官府什么也得不到。

不如简化管制,平价出盐。辅以常平仓抑制盐价防止投机倒把,再严打私盐,这也算是堵不如疏吧。”

杨愔提了一条让刘益守侧目的盐政,听起来很有意思!

历史上北齐初年的常平仓之策就是杨愔主导的,极大增强了北齐的国力,连北齐所铸钱币都叫“常平五铢”。

如今这胖子提出一系列的“常平之策”,在刘益守看来也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而且这一系列的政策,生命力极强,到了现代都还在用。

“好好准备,细化条例。新年后春耕之前,新政就会上马,以你的民生之策为先。”

刘益守微笑着的勉励道。

听到这话,杨愔这才松了口气,双手拢袖对着刘益守深深一拜。

“主公,属下之前还以为您会急吼吼的北伐夺回洛阳,现在属下便不忧心了。”

杨愔松了口气笑道。

“想多了,怎么可能毛喜说要夺回洛阳登基称帝,我就不顾实际要去争夺洛阳啊,饭都是要一口口去吃的。”

刘益守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对于当皇帝什么的,他内心真没有感觉很火热,只不过有个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他要是不当皇帝,将来怎么收场呢?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权臣就是自古华山一条路,不当皇帝那就全家死光,没什么退路可以走的。

当不当皇帝,那不是他说了算的,他不想当,手下人和身边的妹子们都不会答应!

正在这时,斛律羡小心翼翼的推门而入,然后在刘益守耳边滴滴咕咕的说了一通。

“把人带进来吧。”

刘益守微微点头道。

很快,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和尚就被斛律羡引进了书房。

此人看起来慈眉善目的,只是显得有些老态,怎么看怎么都超过六十岁了,气色也不是很好。

身体绝对比不上整天摸鱼,心宽体胖的道希大师。

“大师深夜求见,有什么指教呢?”

刘益守疑惑问道,他好像不认识此人。

“贫僧法号昙鸾,陶仙师坐化白日飞升,特意让贫僧来给吴王送仙丹来了。”

昙鸾平静的说道,就好像他送的不是仙丹,而是斋饭一般。

他从袖口里掏出一个小木盒子,打开后,里面有一颗通体漆黑的大药丸。

这是?

刘益守和杨愔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昙鸾这是玩哪一出。

“陶仙师去世了么……”

刘益守看了看身边的善胜宝刀一眼,这可是陶弘景亲自锻造的宝刀啊,他心中暗叫惋惜。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陶大师人还挺好的,也是当初给自己保媒的人。

“陶仙师不是去世了,是飞升成仙了。”

昙鸾强调了一句,纠正刘益守话语里的谬误。

“好吧好吧,那这个……仙丹,到底有什么用呢?”

刘益守耐着性子询问道。

“既然叫仙丹,那自然是成仙,吃了便可以长生不老。”

昙鸾澹然说道。

站在一旁的斛律羡,想过去观摩一下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到底是什么鸟玩意,被刘益守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

“沙凋王。”

“属下在。”听到刘益守叫他,斛律羡从沉思中清醒过来,拱手应答道。

“你去询问下建康周边有没有什么风水宝地,然后把……嗯,把这位昙鸾大师和这药丸一起埋了,让他到地下去钻研长生之道吧。”

刘益守有些不耐烦的摆了摆手。

斛律羡没动,以为自己听错了。

“主公是说……”

“拖远一点埋了,是不是还要我再重复一遍?”

刘益守不悦的瞪了斛律羡一眼。

斛律羡连忙去拽昙鸾的胳膊,却见那位僧人双手合十对着刘益守拜了一拜,转身便走了出去,一句辩解的话都没说。

昙鸾走后,杨愔这才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刘益守问道:“主公对长生之法真的一点都不感兴趣么?这位昙鸾大师可不是一般人,乃是从北朝到建康来讲学的,与陶仙师很有交情。当年在洛阳也很有名的。”

杨愔怀疑是不是刘益守根本就是个“假和尚”,对佛家的事情一点都不了解。这位昙鸾大师,某种意义上说,是跟陶弘景不相上下的人物,孝文帝时期出生的人。

“不管昙鸾是什么人,我都对所谓的长生没有半点兴趣。生为阳,死为阴,阴阳交替方为正道。一味求长生,岂不是逆天而行?

别说这仙丹很可能是假的,就算是真的,长生不老,对我而已也没有什么意思。”

刘益守长叹一声,也不知道是在叹息什么。

“主公是有大智慧的人,长生不老的诱惑,属下就忍不住。”

杨愔感慨说道。

刘益守笑而不语,没有点评。

不一会,斛律羡又折返回来,手里还拿着一封信。

“主公,昙鸾已经走了,留下了了一封书信,是之前就写好了的。”

挖坑埋人什么的,自然是刘益守说的玩笑话,斛律羡也没有当真。但是昙鸾反而是交给他一封信后,就飘然而去了。

其实众人虽然不相信什么长生不老,但也看得出昙鸾绝非泛泛之辈,肯定不是那种借着炼丹来趋炎附势的人。

刘益守拆开信,看了又看,最后才化为一声长叹。

“主公何故叹息?”

杨愔不解问道。

“自己看吧。”

刘益守把信交给杨愔,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杨愔一目十行的把信看完,也是跟着幽幽一叹。

昙鸾在这封信上说,陶弘景临终前,将《仙经》十卷交给了他。昙鸾自己也写了《调气论》《疗百病杂丸方》等医书,打算带回北方遗泽后人。

没想到北方各方混战,民不聊生,医书带回去估计也会毁于战乱,再加上自己也是大限将至,所以便想将这些书籍交给一位靠得住的人保管,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将其发扬光大。

信中压根没提什么仙丹啊,长生不老啊之类的东西。

“他临走前没说什么吗?”

刘益守疑惑问道。

“哦哦,好像提了一句,说什么有一箱子书放在同泰寺了,就是山下的中华书局。”

斛律羡摸摸头说道。

“去中华书局,核实一下,再把书带过来。”

刘益守无可奈何的摆了摆手。

斛律羡打仗有点天赋,但这种杂事以后还是不应该让他去办。刘益守这才想起源士康的好,人老实,心思少,让干啥就干啥。

“主公,这便是人心所向啊。昙鸾不找别人,偏偏找主公,为何?因为他认为主公将来可以将这些书带到北方,造福北方之民。”

斛律羡走后,杨愔这才激动说道。

“不,他只是看我好欺负罢了。狗x的仙丹,狗x的长生不老,这家伙好大的口气,亏他敢说!”

刘益守忍不住一阵碎碎念。

……

大朝会终于来了!

台城南面的三座城门大开,百官依次从大司马门向建康宫太极殿而去,刘益守便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腰间挂着那把善胜宝刀,极为扎眼。

来到太极殿,萧欢坐在龙椅上,面色苍白,但看上去还算正常,起码还是挺直了身体。他一眼就瞥见刘益守腰间的那把宝刀,嘴角露出若有若无的笑容。

众臣都已经就位,萧欢对身边的宫人低声交代了几句,将手边的圣旨交给了对方。

“……

朕在位五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庇佑,更有吴王及众臣辅助,国家危而复存。而今朕身染重疾,不能理事,恐有负先帝所托,故退位让贤。

太子萧栋,仁而爱人,堪当天子。

天子年幼尚需历练,吴王为宗室姻亲,文韬武略皆备,故而封吴王为辅政大臣,总揽朝政。朝中文武百官,皆以吴王为首。

……”

一封毫无意外的诏书,让站在殿内的丹阳王萧詧与广陵王萧誉浑身冰凉。

萧欢还活着,而且下了一份这样的诏书,老实说,他们很意外,但想想又挺正常的。萧欢这是在拿萧氏一族的命去赌刘益守的良心,赌对方不会赶尽杀绝。

其实就算萧欢当着众人的面下一份让萧詧继位的诏书,也不可能改变什么。更何况,这种诏书,那都是刘益守在背后“过滤”了一遍的。

萧欢只是懒得耍手腕,并不代表他什么也不知道!

他老老实实的命人写诏书,既是给刘益守面子,也是全了自己的面子。刘益守今日带刀上殿,别真的逼人家动手啊!

“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年幼无法理政,还请天子收回成命啊!”

刘益守率先跪下,大殿内众臣一齐跪倒。

“朕大限将至,你们就不要逼迫朕了。”

萧欢摆了摆手,身边的宫人将圣旨送到刘益守面前。

“陛下不可啊,梁国蒸蒸日上都是陛下的功劳,陛下怎可在天下尚未一统就退位呢?”

刘益守将送到手边的圣旨推开恳求道。

“不必多说了,吴王接旨吧。朕已经病入膏肓了,莫要让朕走得不安啊。”萧欢疲惫的说道。

听到这话,刘益守这才接过圣旨。很快,萧欢在宫人的搀扶下离开太极殿,穿着红黑龙袍的新天子,今年才堪堪五岁的萧栋,战战兢兢的坐到了龙椅上。

“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刘益守出列,对着儿皇帝萧栋双手拢袖行礼说道。

“哇啊啊啊啊啊!”

萧栋受不了惊吓,一下子哭出声来。大殿内的萧詧与萧誉二人,面色已经黑如锅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