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悔不当初 > 93帝王心术上

悔不当初 93帝王心术上

作者:雨中阑珊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6-22 00:25: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齐皇宫紫寰殿,是距内宫距离最近的一处宫殿。当今皇帝的御书房就设在这个紫寰殿的偏殿。这座偏殿里有大大小小六间屋子。有供皇帝咨询的翰林学士喝茶休息之地——“茗茶室”。也有供那些服侍皇帝的宫人、宫廷侍卫轮换歇息的寝屋。而最里面一间顶上隔着所以空间显得并不如何宽阔的屋子,则是皇帝处理公务的机要之地——御书房。

御书房内,正中宽大的紫檀木桌案上放着小山似的奏章。左手边一大排齐人高的偏纹衡木架架上摆的全是书籍。靠右边一旁的金丝楠木长案上也散乱地摆放着几十本今天刚送来的奏折,金丝楠木长案后放置了一张铺了团锦花样细绒薄垫的紫檀木软榻。

刚用过午膳的昊帝齐仲煌缓步走进御书房。在太监总管马英的服侍下脱了龙袍换了件天青色的便衫,腰间系着一条玉带看上去倒是休闲。齐仲煌斜倚在矮榻之上,伸手将茶盏搁在面前的金丝楠木长案上。很随便地挥了挥手命马英退出御书房。齐仲煌独坐御书房,随意翻看着长案上放置的那些奏折,只是他这会儿的心思却是怎么也无法集中到这奏折上面。

距中午用膳还有半个时辰时,太后宫里的高公公急匆匆地赶到御书房。将齐仲煌请到了宁寿宫。当着丞相李锐安的面,太后冷着脸发了好大一顿脾气。要齐仲煌降罪于威武侯刘郧及其三弟。李锐安更是奸诈可恶,竟提出威武侯治家不严,也不可能管理好御林军。要求将刘郧革职。

“威武侯府又闹出事来了?”齐仲煌听完太后所言,不由得头痛,心里暗骂刘郧,“不省心的东西!他到底有没有长脑子?居然连一个女人都应付不了。朕后宫之中的女人比他多了几十倍,也没遇见什么烦心事……。”

为了息事宁人,为了保住刘郧在御林军的职务。最主要的是齐仲煌不能让好不容易掌握的御林军统帅权落于李锐安之手。他不得不做出某些退让。——满足太后和李锐安提出的一些要求,给予李氏家族在“选秀”上一定的优厚待遇。太后和李锐安这才作罢,放过了刘郧。

齐仲煌这会儿越想越生气,若是刘郧在此。他肯定忍不住会当面大骂刘郧一顿。都是刘郧这个笨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堂堂男子汉,居然连连被个弱质女子算计,三番二次的被人抓住把柄。使得自己不但无法算计李锐安那个老狐狸,反而一再地被李锐安所挟。

齐仲煌之所以在朝堂上突然宣布给刘郧和李锐安之女赐婚。就是洞彻了太后和李锐安的意图。——他们想通过今年的宫中选秀,将李锐安之女送进宫中,图谋中宫之位。

太后和李锐安的这一美好愿望,齐仲煌自然是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满足的。为了破坏他们的计划,齐仲煌突然在朝堂上为刘郧和李锐安之女赐婚。一是众目睽睽之下将生米煮成熟饭。皇帝金口御赐,任太后和李锐安如何恼怒,也不敢当堂违背皇帝旨意。二是李锐安的宝贝女儿嫁入威武侯府,刘老夫人定不会她日子好过。此举也是为了打压太后、李锐安嚣张的气焰,出一口恶气。

齐仲煌的这一着棋,说起来应该实不错。只是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也不知李锐安那个老狐狸在女儿身边安插了什么高人。几次交锋下来,齐仲煌当初的美好设想全成了泡影,不仅一点便宜没占到,反而为此付出了不少既得利益。这让他怎么能甘心?

感觉到鎏金珐琅鼎里焚烧的苏合香气味太浓,齐仲煌不耐烦地叫人进来将鼎中香全撤了出去。可是他心里却未感到半分舒畅起来,一种莫名的惆怅忽然袭上心头,齐仲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唉——”

将手里拿着的奏折重重的摔在案几上,齐仲煌突的从软榻上立起,一甩手走出了御书房。走到院子中间的那颗百年大樟树下,他停下了脚步深深吸了一口气,似乎要用这清新的空气驱散一下胸中的郁闷。

之后,齐仲煌又慢慢地仰起头举目望去,深蓝色的浩瀚天际上,有一铅灰云层沉重而缓慢地向远处移动。 他伸出手,仿佛想握住流动的光线,阳光落入眸心,似乎感觉一点点刺痛。就连这阳光,仿佛都感觉到他的不适。

齐仲煌站了院子里好一会儿,感觉舒坦些了,方才转身回到御书房中。他走到张挂于墙上的皇舆江山图前,久久地看着图默默不语。 高高的坐在龙椅上俯看众生,那种掌控天下的感觉确实很好,可是谁又能了解一个皇帝的责任和孤独?

大齐建国以来,朝政一直由李氏、柳氏、于氏、温氏四大四大士族门阀把持。他们世代缔结姻缡,用姻亲关系结成的一张庞大势力网,虽然共有利益才是连接他们地关键,可结亲却是加强这种相互之间信任的一种表态。先皇最初登基的几年还尝试着励精图治,只是后来却沉溺于女色,不再想理朝政,整天在后宫玩乐,以致皇权旁落。李氏入宫为后,以李氏士族为首的外戚在朝野的权势不断扩张,先皇时期达到鼎盛。就连天下百姓都晓得,李氏家族权势滔天,竟要比皇家还要尊贵几分。

如今,出身李氏一族的太后掌着后宫,而现任李氏族长的李锐安则贵为大齐丞相掌控朝堂,乾纲独断。且李锐安的岳丈、兄弟、亲家手中皆有重兵。更有兄弟子侄、姻亲在左右护法。至于弟子门生、后辈附傭等等更是不可胜数。旁系连枝,可谓遍布朝野。

齐仲煌要想将朝政大权从李氏手中夺回,就必须打破目前这种局面。分裂、打垮四大家族之间的联盟,减小他们整体势力地影响。使朝堂上达到一种不同势力集团的权利制衡。以保障君权的至高无上。齐仲煌这几年来一直在寻找机会,扶持朝中的新兴势力,与李氏抗衡。威武侯刘郧和靖国大将军萧垒晸就是他近年扶持起来的朝中新贵之一。在齐仲煌的操纵之下,近一年来朝堂之上新旧势力屡起争端,磨擦日深。

齐仲煌登基至今已有三年,李锐安却依然紧攥着朝政大权不放。朝堂之上对皇帝的决策,屡屡唱反调。对朝中之事多有干涉,桩桩插手。齐仲煌自是不愿意做李氏的掌中傀儡。对李氏所为当然是心怀不满。抑如猛虎伏草,早晚是要咆哮山林。只不过他一直在等待着,要找一个合适又合理的机会,一步步的铲除异己。将朝政大权从李锐安手里夺回。

只是为了不打草惊蛇,他也只能继续假装昏庸无能,表面上对太后和李锐安言听计从,事事与丞相李锐安商议。暗地里却悄悄进行部署,他不仅命人对李氏身边之人许以重金、高官厚禄进行分化,还在李氏一党的身边安插了不少暗探。秘密搜罗其霸权、独纲、专横、贪污谋私等等证据。当然,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人力。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实力。

齐仲煌一方面从后妃之中挑选可用外戚,一方面从朝中密罗人才亲信,培植自己的嫡系。他熟知天下局势,自然知道,李氏与柳氏、于氏和温氏四大家族在朝中盘根错节,同枝甚多,牵连极广。牵一发则全身动。如果盲目地行动,不但动不了李氏的根基,反而会打草惊蛇,擒虎不成反被虎咬。

齐仲煌是一个心怀壮志之帝王。强兵富国是他此生最大的抱负和责任。登基为帝王的第一日,齐仲煌就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发下重誓,“开创太平基业,打造一个全新的王朝。让自己治下的大齐国政局安定,国力强大,列国朝拜。”只是齐仲煌没料到的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此之难。他不仅对内要应对士族门阀的争权夺利,对外要对付匈奴的不断侵扰。就连老天都要与他为难。——去年夏季,大齐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按照齐仲煌的话来说吧。去年既是他执政以来最为艰难的日子,也是他收获最大的一年。

说艰难,是因为去年六月开始,大齐北部的青州、戌州、冀州、雍州等遭遇了百年以来的最大一次旱情。旱情笼罩北方各地,许多地方旱得寸草不生,溪涧断流,田苗焦枯,土地干坼。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造成了严重损害。民皆饥饿,饿殍甚众。有的重灾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据官府统计的数据显示,光是青州一地,仅此次旱灾就饿死万余人。

旱灾刚一过去,人还没有缓过气来。遮天蔽日的蝗虫又接踵而至。蝗虫飞经数天,所落之处,草木皆食尽。有当地官员在奏折中写到,“…..路蝗蝻继生,弥覆郊野,食民田殆尽,入公私庐舍。……禾黍竹树俱尽,田妇对禾长泣,甚至上吊自缢……。”蝗灾给脆弱的农业生产和百姓的生存再次带来极大的威胁。数以千万的百姓流离失所。

伴随着旱灾、蝗灾同时而来,还有令人惧怕的瘟疫。这一场瘟疫令大齐国民更是雪上加霜,仅瘟疫死者便多达七万七千余人。《青州志》记载“……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据朝廷派去赈灾的官员统计,雍州一家人死至三十口者,计三千四百余口。戌州有全家绝灭者,计七百余户。原本在一起生活的家人、乡亲父老,一瞬间就离你而去,自此再无音询。

此次灾情笼罩面广。为害的程度也大。大齐北部一带众多土地因灾造成歉收无收而发生饥馑。迫使农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卖儿弃女,啃树皮革根。偷盗抢劫,互相残食。饥民多达二十三万余,流落到南方一带的灾民达数十万人。

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古代社会,自然灾害给帝王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这种压力除了经济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因素。因为自然灾害往往被人们看作是“上天”用灾异的形式来警告和惩罚那些因失德失误而造成“国家之失”的帝王。诸如天象如日月星辰之变异,气象如水旱灾害均被看作是天对帝王失德的谴责。所以,历朝历代地帝王对于自然灾害的降临都感到十分的恐惧。他们惧怕“被天弃之”——因遭受灾异而被臣民弃之,撤消其天子职务。

齐仲煌也不例外,面对惶恐不安的臣民,他自己也一直是坐卧不宁,忧心忡忡。甚至不断地检讨自己执政以来所犯下的错误。夜深人静之时,齐仲煌长声哀叹,忍不住仰首问苍天,“莫非朕有什么失德之处?老天这般不肯照应?降下这泼天大灾作为惩罚……”

为了安抚民心。齐仲煌于当年的七月下了罪己诏自责。以素服、避正殿等方式禳灾。(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帝王。既然拥有统治百姓的权利,就要有承担拯救百姓的义务。当上天震怒,降灾祸惩戒人民时,皇帝有责任承担灾祸的原因,接受上天的警戒。)

然而,正是因为这场灾难,冀州州令杨云山的名字才会深深的刻在齐仲煌的脑海中。——得见杨云山,是齐仲煌去年最大的收获。

去年八月,齐仲煌便6续收到受灾地区一些官员的上书。他们在呈报受灾情况的奏章中,俱提到了冀州州令杨云山的名字。此次遭遇天灾,冀州所受到的损失是最轻微的,人员伤亡也是最少的。——此事引起了朝中不同派系官员的注目,也引起了昊帝齐仲煌的关注。

只不过,齐仲煌起初并不相信。以为这又是这些地方官员在胡吹乱奏。但随着各地官员对冀州的关注,上书谈及杨云山之人渐渐增多。而杨云山在冀州遇灾时实施的一些措施,更是得到了朝中大员们的注目。就连严谨的顾同秋(现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写了奏折,称“冀州州令杨云山是我大齐之福,要求皇帝嘉奖这个年轻人。”

为了更好的了解杨云山摸清情况。齐仲煌先后两次派人到冀州一带暗访。不久,他又命顾同秋(现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为钦差大臣,赴青州、戌州、冀州、雍州巡察。主持赈灾事务。

杨云山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无论是去暗访之人,还是顾同秋,他们反馈回来的情况都表明,“冀州州令杨云山确实是个可用之人。……冀州此番能够渡过灾害的侵袭,全是得益于州令杨云山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因此,往年只要有天灾降临,总是重灾区之一的冀州,此次却是经济损失最小,人员伤亡最少的地区。”

令齐仲煌更为惊喜的是,顾同秋还将冀州州令杨云山手书的几份文书带回呈报于他。这些文书有《如何抗灾救灾?》、《如何应对瘟疫?》《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等等。顾同秋对杨云山的论述大为赞赏。道,“这些文书对朝廷日后大有用处。……看了这些才清楚,原来在上天降临的灾害面前,人力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旱灾、蝗灾等等自然灾害并不是“上天”用灾异的形式来警告和惩罚帝王,而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种种异常现象……。”(杨云山写的这些,毫不意外的俱出自于杨轻眉之口。)齐仲煌看完杨云山文中所述,心中一亮,压在心口上的大石头仿佛立时被人搬走。他连声赞道,“天佑我朝,上天并没有要断了朕的生路!冀州州令杨云山确实是个可用之才。”

齐仲煌不顾丞相李锐安的极力反对,在顾同秋等大臣的支持下。以杨云山政绩突出,抗灾有功的名义。将其破格提拔任用。齐昊三年腊月二十日,年仅三十一岁的冀州州令杨云山奉旨调至京都任大理寺少卿。步入大齐朝堂,成为大齐政坛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政治新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