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重生后我把皇子们卷哭了 > 第287章 举荐吕安

重生后我把皇子们卷哭了 第287章 举荐吕安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2 01:32: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瀛姝已经辅助着神元殿君先提交了答案。

现在的宫女,多选于贫民人家,入宫之后,多为各管生死、祸福自顾,爷娘心存愧怍,也只能无奈听从命运,他们所得的仅只是些微薄的补恤,而减免的赋役,也无法赈救贫苦的际遇,到底还是只能舍弃那一文不值的良籍,为佃客部曲,甚至奴婢丁仆,小选入宫的“良家子”并不能带给他们任何期望,哪怕是以良家子入伍的儿郎,战死了,也就是战死了。

良籍不如仆籍,仆籍虽劳苦,但至少不会再承担赋役,不再承担因欠交赋税会遭受牢狱之灾的风险,而且若为仆役,家中的儿郎不会被征召入伍,女儿虽为仆婢,但至少还能时常见面。

良家,大不如济朝时那般优裕了。

因此要让广大的百姓群体明白良家的优裕,小选改令可谓一个契机。

首先,小选不由州县官员征选,宫里有这么多的内臣和女官,可由陛下指派负责征选。

其次,若独生之女被违规强征,入宫后可依检举令上告,这就能够避免受到委派的内臣、女官枉法徇私。

再次,凡家中有入选宫女者,免除十年征兵,也就是说有女儿入宫的人家,女儿的兄弟皆可免从兵役。

另外,宫女有薪禄,若想交薪禄于家人,先由官衙代付,内廷主办此事的内臣、女官以三年为期,核实官衙已将薪禄确实代发给宫女之家,再上报皇后,由皇后督办批款补充官衙的垫款,官衙若有瞒贪,以侵吞的赃财为基准,罚十倍,由一府长官承担罚金。

宫女的十万钱补恤,年满二十五求赦时直接发放予宫女,由其自由支配这笔财帛。

宫中除察举司外,另设抚恤司,抚恤司负责安置现已错过婚龄,但仍愿求赦的宫人归去原籍,这些宫人可居于寺庙,受到优抚,同时朝廷也会给予接受这些宫人的寺庙以优待,并让这些寺庙承担更多的“优抚”职责,那就是将抚恤司驿传于现役宫女家人的书信,交由其家人,并代为释读,还可代笔,将家人的书信再经驿传转于宫中抚恤司,所有宫人每季可传一封书信。

这看似仅仅只对宫女的优容,其实也是为皇帝开辟了另一条了解民间疾苦、地方治政的新途迳,使得世族出身的官员,治政一地的阀官无法垄断言路,这样的制度落地实施后,也必然会使家中有女入宫的门户在当地获得一定的民望,逐渐地,民众不再以小选令为强政,也不会认为家中的女儿入宫当宫女是件祸事。

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政令避开了六部、九卿,没有必要拿到朝堂之上去讨论,能够顺利落地实施。

对于皇室而言,小宫女十岁入宫受训,至二十五岁放赦,予十万钱,做为宫中服役满十五年的额外酬劳,这笔钱其实不多,更何况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宫女愿意归家,都情愿官配给兵士,这样一来,十万钱不仅是对宫女的酬达,也包括了对兵士的酬达。

司空通对这样的改制方式十分满意。

“等年后,就要放赦一批宫女,必然会发小选令,帝休以为谁先担当首任小选使合适?”司空通问瀛姝。

首任小选使是相当重要的,这关系到小选新令是否能够得到民众的信任和认可。

“吕内臣或许可用。”瀛姝荐了一人。

“谁?”

“吕内臣,原为太子殿下的寺人。”

“你说的是吕安?”司空北辰蹙眉思量了下,有点想不起来吕安现在什么司署。

还是中常侍提醒道:“吕安已自请去了瑶华宫。”

瑶华宫建在丹徒,其实是东吴时期遗留的一座宫宛,司空通至今未曾涉足,但为照顾江南世族的感情,这座行宫一直保存着,而且也需要派人过去照管,因此有的小宫女当未能通过“内事试”的考核,或者是为规督署评定为“不德”而需该受到“贬遣”的处罚,就会将她们送至丹徒宫,丹徒宫原本也不可怕,只不过比建康宫冷清,因此在丹徒宫值役的寺人和宫女各项待遇都远远不如留任建康宫的宫人优裕,而且永无升职的机会。

像吕安这类职级的宦官,调任去丹徒宫便是负责管理这些宫女日常的职事,工作并不苦累,只不过因为远离了上殿,似乎终身已成定局。

宦官们和宫女的“职业前景”,从来是有差异的。

首先是选取的方式就不一样,宫女经小选令,具有不可抗拒性,可宦官因为入宫前都要先经净身去势这道痛苦的程序,就不可能逼迫良家子弟必须应选,因此宦官的来源多为出身赤贫之户,那些人户因为太穷了,实在无法养活孩子,才会将自家儿郎送去寺人司,一来是为了先拿一笔补恤,使艰难的生计略得改善,另则也是期待着孩子万一有了机运受到皇室的重用,就能帮助家人彻底脱离贫困的境遇。

能够“光耀门楣”的宦官当然是极少数。

可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极少数。

比如曾经取代大济皇族轩氏建立大洛政权的夏侯氏一族,真正成就霸权的夏侯琛就是宦官之子,当然不是亲生子,而是养子,可夏侯琛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枭雄,他的基础就是因为夏侯跃这个宦官义务奠定。夏侯跃自幼入宫,为当时的邓太后相中,令他侍奉皇太子读书,故而后来成为了济顺帝的亲信,甚至连司徒这样的重臣高官,都为夏侯跃举荐。

后来夏侯跃被封费亭侯,宦官有了爵位,便能娶妻,可跟发妻只有名份而已,若要让爵位传承,也自然不能寄望于收认的寺人养子,又因夏侯跃的兄弟都相继夭亡,本家已无子嗣,唯有其胞姐被养活,在夏侯跃得势时,其长姐得以改嫁一个丧偶的官员,生下一子,夏侯跃便认外甥为养子,改姓夏侯,就是夏侯琛。

后夏侯跃被追封为皇帝。

夏侯跃本来没有推翻大济皇朝自立称帝这样的“奇志”,夏侯琛原本也不可能以宦官之子这样的身份就能成就霸业,但大济当时国运已衰,大权一度为宦官、外戚掌控,这两股势力相争,结果是两败俱伤,造成各地军阀并起,在这样的乱局下,夏侯琛才能趁势而出,终得“挟天子以令不臣”的机运。

不是每个宦官都想成为夏侯跃,更不是每个权宦都能成为夏侯跃,不过但凡宦官都知道,若想彻改命运,势必要争取贴身侍奉君帝,而其实一般情况下,皇帝的近侍都是宦官,并不是宫女。

绝大多数皇帝都是长于宫廷,幼年时未通情事,将宫女们看作奴婢,却将小寺人当成了玩伴,小寺人因为侍奉皇子读书,自己也能识字,真要是聪慧的,也能学进些经史要义,在见识上当然胜过宫女,跟皇子更有“共同话题”。

因此其实宫廷里,慢说宫女,便是连长宠不衰的后妃恐怕都是少数,反而是宦官,因为一直侍奉皇帝的起居,一旦得宠,倒不少都能“长宠不衰”。

而吕安是什么样的宦官呢?

他曾经是太子司空北辰的近侍,可以说已经有了“飞黄腾达”的基础,后来虽然没有继续留在紫微府,调任到了内廷,这是按部就班的升职,不代表已为司空北辰疏远,反而很可能是司空北辰有意的安排。

前生,司空北辰登基后,吕安便升任中常侍,为“内臣之首”,只不过后来莫名其妙也被调离,去了瑶华宫,侍奉因为触怒司空北辰,被迁至瑶华宫的贺朝夕贺夫人起居。

又当司空北辰决意亲征时,再度将吕安调回建康宫,后司空北辰病重,活得好端端的裴瑜突然死于意外——跟丹媖一样,居然也是为恶匪所杀!瀛姝疑心裴瑜是被灭口,她那时已经查到被裴瑜悄悄收藏在外的鲛珠身上,可司空北辰回宫后,裴瑜遇害,鲛珠不见踪影,从那时开始,瀛姝开始怀疑长乐的死因,且怀疑司空北辰就是始作俑者。

在此之前,因她的逼问,南次迫不得已终于承认了司空北辰对他的迫害。

瀛姝要查实真相,自然而然要从司空北辰的心腹打开缺口,吕安在她的威胁利诱下,出卖了司空北辰,不过吕安只交代了司空北辰笼络裴瑜答应和离一事,称不知长乐是否真为裴瑜所害,就更说不清是否为司空北辰指使裴瑜杀女了,为了保命,吕安告诉瀛姝司空北辰留下遗诏——帝崩,太子璇继位,皇后王氏殉葬。

其实瀛姝对吕安当然不能称为信任,她知道吕安还掌握着司空北辰不少机密,且毕竟吕安作为司空北辰的心腹,后来又当刘氏发难时,也力证刘氏手中的遗诏为伪造,如果瀛姝过河拆桥,对自己也极其不利,她深思熟虑后,决定继续利用吕安,不过她限制了中常侍的权限,她不是皇帝,跟宦官没有“共同话题”,她的心里话,会选择跟白媖等等宫女倾诉。

吕安当时,竟也不求“飞黄腾达”,自请再度调往瑶华宫,那时候连贺朝夕都已被瀛姝接返,继续住在含光殿,瑶华宫里已再无任何“上殿”。

为了打消吕安的提防心,以便查清更多被隐瞒的真相,瀛姝答应了吕安的请求。

瑶华宫,似乎和吕安真有某种不解之缘,瀛姝难以判断是否早在建兴十二年时,吕安和瑶华宫的“缘分”就已经建立,她只能肯定吕安此时请调瑶华宫是出自司空北辰的授意,但她却不想让吕安长久的在远离风波的瑶华宫里“寂寞”着。

首任小选使虽然重要,不过吕安是被瀛姝认可的能人,事实上当她心疑司空北辰之前,为了整肃内廷风纪,跟当时的中常侍吕安有过短暂的“合作”,大小事宜吕安都能持办得当,连细枝末节都不会有任何闪失疏忽,瀛姝一度对他颇为赏识。

而现在,司空北辰自然也不愿在小选改制这么件小事上折损吕安这一“干将”,他死的时候,尚且不知吕安已经背主,因此吕安对司空北辰而言,仍然还是心腹。

司空通却比瀛姝还要重视小选改制,又问瀛姝:“你怎么想到举荐吕安?他对太子倒是忠心耿耿,早些年为了维护太子,触怒了贺妃,差点被下令杖杀,后来他的家人也莫名其妙险遭牢狱之灾……”说到这里,司空通顿住了,未免有些尴尬。

瀛姝却极好奇似的,两眼发光等着下文。

司空通干咳一声,中常侍会意,转身出去将外间等候差遣的几个寺人都打发了。

听着外间的响动,司空通又等上片刻才说:“贺妃气性大,见吕安有太子、皇后护着,她奈人不何,于是就指使江东贺的几个纨绔子弟去寻吕安家人的不是,好在被我及时得知了,才没让无辜百姓枉受牢狱之灾,太子当时……自责得很,说是他连累了吕安,我也觉得过意不去,因此就干脆把吕安调入内廷,好像是让他掌管罪役署吧,后来又几经升迁,贺妃估摸着我是要重用吕安,因此才没敢再为难他。

不过吕安这个人吧,我倒真没想着重用,他其实有些惰怠,行事总是温温吞吞的,明明有那职衔,却似乎谁都能把他呼来喝去,不过他到底是太子的侍读寺人,行事不张扬也是情有可原的。”

瀛姝听懂了言外之意。

温温吞吞,常受人呼来喝去,司空北辰幼年时应当就是这样的性情,陛下是认为吕安也是被司空北辰影响,哪怕被一国之君特殊关照,仍然这样的谨小慎微。

可这和瀛姝印象中的吕安判若两人。

“可是太子托的你,让吕安担任小选使?”司空通问。

这是不能胡说八道的,司空北辰长着嘴巴,谎话说出去后一戳就破,瀛姝赶忙道:“其实儿知道吕内臣曾经是太子的寺人,还是因为调察恶鬼杀人案。”

“哦?难道吕安竟与此案有关?”司空通的神情凝重了。

“前两起命案,遇害的宫人都在罪役署,因此儿就十分关注罪役署的历任署丞,吕内臣就担任过罪役署丞,只是他当时虽为署丞,却似乎被架空了,而且很快就调去了别的司署,嫌疑甚小。”

司空通想了一想,笑了:“吕安还是我亲自替太子择选的小寺人呢,他只比太子年长一岁,建兴二年,第一起恶鬼命案发生时他才十一岁,第二起时……”

“第二起命案是发生于建兴三年。”

“第二起时吕安也还不是罪役署丞吧?”

“当然不是,其实吕内臣担任罪役署丞期间,虽发生了命案,不过遇害的宫人并不是隶属罪役署。”

“那就是了。”

被这一打岔,司空通差点忘了正题,但因为下任小选使的人选终究是得由他这皇帝择定,不可能真的把之前的疑问抛之脑后了。

瀛姝也自然给出了应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