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重生后我把皇子们卷哭了 > 第277章 临沂公的大手笔

重生后我把皇子们卷哭了 第277章 临沂公的大手笔

作者:刹时红瘦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2 01:32: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谢晋还真没被一个黄毛丫头如此挑衅过。

他瞪着瀛姝,逼得瀛姝直应他的瞪视,他感觉到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莫名就觉得有些心慌,摔茶盏是外强中干的行为,谢晋顿时意识到了他的怒火源于心思被猜透,王斓的这个孙女,的确具备胆识。

“王驳非,你敢否谏言,让陛下允准我所请的疾医入昭阳殿为夫人诊脉?”

王斓字驳非,但此一表字乃是入仕之后所得,谢晋更常称他为仲君,此时以驳非谓之,当是挑明疑他对于子姜事件至少是先知而瞒了,恐怕更怀疑的是他即是始作俑者,王斓也是有苦说不出。

天知道他也是近日才知道的实情。

而且这实情还是他猜测的,他总不可能直接质问皇帝陛下是滞真的授意皇后投毒导致谢妃不孕,如果他早知确凿……必然会谏言陛下忌防事漏,至少应该把经手的宫人灭口了。

“陛下信任柳太医。”又是瀛姝接过话锋:“不过柳太医毕竟为外臣,甚至连针炙望色都必须假手于医女,医女的医术又自来会被质疑……”

“老夫凑巧没有这样的成见。”谢晋打断了瀛姝的话:“我想荐予夫人的疾医亦为医女,且尤其擅长妇人之疾,更巧合的是她有一个学生中女史应也有过数面之缘,正是司寿仙药房的坐诊疾医申不移。”

瀛姝怔了怔。

杜昌杀妻案,还多得“小神医”申不移告诉她发觉杜娘子常被殴打,使得她更加怀疑死者其实不是费氏而是杜昌的发妻,没想到她破获这起市井间发生的命案,跟什么接触,原来也一直被谢晋监视。

“郡公有此求,陛下必允。实则陛下也极遗憾夫人膝下无亲生骨肉承欢,再兼子姜事案发作,陛下料得虽然夫人不曾听信离间之辞,然郡公因为外臣,难免会生疑窦,郡公既然有心求证,陛下也愿打消君臣之间的嫌隙,且倘若郡公所请疾医真能治愈夫人的疾患,皇族能添血脉,为社稷之幸。”

谢晋此时也不再客气了:“但愿如此。”

其实谢妃有无子嗣,所生子嗣能否得储,已经不是谢晋关注的重点,他相当清楚哪怕宫中再添一位八皇子,且八皇子还有陈郡谢为臂助,多半也无法和成年的皇子们较力,陈郡谢不是必成为未来君主的母族,相比当年冒着兵败于北赵的风险,也完全可以相助皇帝削弱贺、郑二姓的权势,但绝对不能愚忠皇族,可以失败,但不能忍受沦为弃子的耻辱。

虞氏,区区寒庶,虞氏女根本没有母仪天下的资格,如果皇帝真的授意虞皇后毒害他陈郡谢的女儿……那他宁可坐视太子党和江东贺争个你死我活,无论谁胜谁负,都不能损及陈郡谢丝毫。

王斓没转回头去看瀛姝的神色,他比谢晋更加了解陛下。

他知道哪怕皇帝陛下真对谢夫人投毒,其实也绝对不会摒弃陈郡谢的党族,谢晋低估了陛下,也低估了太子,太子自幼如履薄冰,其实也类同陛下当年深恐陷入九王夺位的劫祸,至少太子必然清楚放任一姓门阀权倾朝野的殃患,即位之后,当谢、贺、郑三姓已经臣服王命,朝堂的局势又会改变,不管范阳卢氏是否会自恃后族野心膨胀,太子一定明白只有平衡各大门阀的威势才能使皇权增固。

也只有陈郡谢,才足以掣肘范阳卢。

当年他没有让自己的女儿应选内廷,其实根本不是因为堪知陛下对女儿并无爱慕之情,着重考虑的是如果连他临沂王氏的女儿也入宫,恐怕就连王姓的族人也会力取后族之位,这大不利于时局的安定,他已经虑及了后果,结果还是没能阻止他的兄长意图举兵谋逆。

如果不是陛下待临沂王氏以情义,家族也遭灭顶之灾了。

从那时起,他才真正决意忠事陛下。

谢晋自负,且的确为了巩固东豫的江山贡献甚巨,因为王斓也很体谅谢晋此时的心情,读圣贤书,并非皆能达圣贤志,门阀政治其实已经根深蒂固,对皇族的篾视甚至可追溯到济末时期,夏侯政权,武帝因枭雄奠基,而夏侯一姓之所以能够称霸自立,其实也少不了门阀世族的扶助。

武帝所重用的智臣,谏阻武帝杀济帝而自立,不是因为尽忠于轩氏皇朝,而是情知武帝还远远不能取而代之,是尽忠于武帝,因此才谏言务必持续“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

然而武帝之子,最终还是废济而立洛,便后司空辅以洛朝太尉之位逼宫废幼帝,虽然走了个交政于神宗之后的过场,可其实也延续了叛篡之行,司空辅执政时期,诸多门阀只能依从,然而毕竟不会心服。

只靠一代霸主所建立的皇权,注定根基轻薄,门阀政治于是正式粉墨登场,也确为乱势所趋。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不是现实才生的乱况了。

谢晋通《易》,然而生逢大争之世,他又为宗族之长,肩挑着数千族人的安危荣辱,虑事怎能完全无私?王斓如今也是宗族之长,他才能够体谅谢晋的顾虑。

谢晋和当今圣上之间,还没有建立足够的信赖感。

“伯君可知,当初我为何扶助陛下?”王斓问。

这是一件很秘密的事,他从来没想过告诉任何人,除了王节,也不是他告诉的,而是王节悟到的,在王致谋反之前王节就悟到了,他于是才坚持把王节留在了建康,他看着王节就像找回了一切久远的记忆,他想法很多,但并不擅于表达,他觉得他和所有的家人都格格不入,直到祖父去世之前才告诉他——琅沂王的未来得靠你。

过去的琅沂王氏,如今的临沂王氏,其实没有清晰的分割线,可琅沂在他的有生之年应当是回不去了,随着北齐改琅沂为临沂,现在他的地望也已经更改了,辉煌的落幕,他不再求一姓的复兴,他看到的是门阀政治如果不衰,那么华夏九州也许真的不能再获新生了。

“仲君赐教。”谢晋已经心平气和。

“百姓,原为贵族,今为布衣。”

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

谢晋茫然。

“我曾与白川君闲谈,白川君言铸刑书于鼎,使子民皆知律法,时人却以礼崩乐坏驳之,可依然无法律法的宣广,此乃时势所需。而我等门阀世家时今所知之经义,不能用以教化民众,正如从前子民,不知律令只知服从官衙,逆而不知其罪,屈而不知蒙冤。

伯君为识见之士,当真认为愚民之政足以安邦治世么?诚然,我并不以为当今陛下乃大能之君,足以改革锐新,颠覆创制,可陛下确为仁德之主,伯君想想,大豫已多久不逢采纳良谏的君主了?”

“仲君乃近臣……”

“伯君又何尝不是近臣呢?伯君主中正之事多年,所荐良才陛下难道没有纳用,伯君所提倡的政令,陛下难道没有施广?陛下曾多次在朝议时,信纳伯君的倡议,驳斥贺遨党徒的对谏,伯君真的以为陛下仅仅只是欲用伯君之威,打压贺遨等族么?

陛下是先有了判见,纳良谏,而驳谬说,陈郡谢的崛起,其实并非是因为权术所趋,陛下虽非霸主,但能辨忠奸、明益害,甚至于陛下之所以如此信重白川君,其实也是深佩白川君的识见。

伯君,你可曾设想过数千载后,天下将有何等格局?”

“白川君如何说?”

“贵庶无别,公学倡广,甚至不再有君臣之分。”

别说谢晋大吃一惊,就连瀛姝都瞪大了眼。

“其实早有先贤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就有如不管是至尊至贵抑或至卑至贱,无一能逃生老病死,就有如沧海可为桑田,桑田也许会将再次为沧海所没,这是自然轮回,人力何能挽回?世间生灵,皆受雨露恩泽,本无贵贱之别,只是如今的百姓还不懂得这样的道理,然而民智不会一直愚钝,正如我等这样的世族,不也受惠于铸刑书、广经传?我等的从前,一如贫苦之现时,交而替复,我相信有朝一日的确会有民众不拜君王,官吏起步贫微的势况,伯君或许不信,然陛下相信。”

这是大势所趋。

“仲君,你还是想劝我交让大中正的权位。”谢晋说。

“陛下是想整肃中军,如果伯君不舍权位与郑备达成妥协,陛下其实也无奈何,不过郑备妥协,不代表贺遨也会妥协,然而陛下绝不会让贺遨权倾朝野,届时伯君以为,谁会坐享渔翁之利呢?”

“郑备。”谢晋心中清明:“我知道子姜事件闹发,陈郡谢与长平郑绝无握手言和的可能……”

“陛下若真有意重用郑备,我今日也不会来访了。”

瀛姝看了眼祖父的背影,姜还是老的辣!!!

“我不是不能让位给崔琰,只不过子姜事案一闹,郑妃未受惩处,皇后当然更加不会受到牵连了,我不似仲君,对太子早有扶立之忠,我的顾虑相信仲君也能理解。”

听谢晋这样说,瀛姝不由又生感慨,谢晋果然也是“老姜”,竟然料中了陛下最初有意的是让崔琰主中正事,其实要说来,谢晋既然明知陛下并没有易储的想法,料到这回趁着贺遨冲他发难,陛下会顺水推舟让太子享渔翁之利这不算什么稀奇的事,可相比起崔琰而言,范阳公更有资格继任为大中正,可谢晋却能准确点出崔琰……他也是深谙帝王心术了。

诚然,卢、崔二姓多少年来都是荣损与俱的关系,随着婉苏被册太子妃,此二家族也必然都会成为太子的股肱之臣,无论是卢远,还是崔琰,其中一人主中正事都对太子大大有益,然而未来太子登位,唯范阳卢才是皇后的本族,当今圣上不得不考虑外戚权重把控朝政的隐患,重用崔琰,其实就是为了让太子将来有利用崔氏一族掣肘外戚的余地。

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局势的变幻,两姓之间的荣损休戚也会产生微妙的酵变,这当然也得靠当时天子实际的运筹,而就连瀛姝也不得不承认,司空北辰在如何平衡卢、崔二族在朝堂之上的权重这点上,他的举措并没有失当。

可是谢晋没有料到,因为蜀州平叛一事发生了意外的变故,使得陛下赢得了彻底整肃中军的绝佳契机,而要使贺遨党放松警惕,不至于挫毁陛下整肃中军为将来皇权大统打下坚定基石的计划,最适当的举措便是提升江东阀族的整体实力,贺遨党也属江东阀族的阵营,贺遨根本没有威望使士官诚服,敬他为大中正,相比由属于北方世族群体的崔琰权掌评定士官,至少陆靖任事大中正更加符合江东阀族的利益,而且并不一定那么有利于东宫。

瀛姝以为祖父会告诉谢晋陛下的主张,用以打消谢晋的顾虑。

却听她家祖父大人道:“今日我带来了王氏一族的宗门符,可交伯君代管。”

瀛姝大大的愕然了,抬头紧盯着祖父的后脑勺。

宗门符,便即一姓宗族的最高荣誉,乃是宗族成员中官位最高之人所佩的官符,官符一般而言都会在交任时为朝廷收回,也只有位高权重,且过世时仍然极受君主敬重的人,才能够享获君王赐以留符为念的殊荣,比如临沂王氏,虽然有不少先祖都获得了此项殊荣,可唯有创立“光明堂”这一堂号的祖先王弘,他不仅官拜司徒,甚至在逝后被追封为相国,天子素服以吊,王弘的留符,就成为了现在临沂王氏的宗门符。

宗门符对于一宗一姓而言,有如皇帝的玉玺。

简而言之,谢晋手持临沂王一族的宗门符,不仅可以决断将某个王氏子弟除族,甚至还可以宣告撤除“光明堂”此一堂号,给予临沂王氏奇耻大辱。

王斓将宗门符交给谢晋为抵押,就如把整个家族的荣辱都交由了谢晋掌控!

谢晋接过了宗门符。

“于今之后,我陈郡谢氏必与临沂王氏齐心协力,临沂王氏忠事于豫主,陈郡谢氏也敢以生杀荣辱为注,废小私、从大势,若毁今日之誓,则非我谢晋一人,陈郡谢世世代代子弟皆必失信于祖宗,生不入祖庙,死不葬族茔!仲君放心,尔族尊符晋必妥存,仅以十年为期,若晋死,则由晋之子孙日后跪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