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青春校园 > 塔里木恋歌 > 第一卷 第85章 第八十五章

塔里木恋歌 第一卷 第85章 第八十五章

作者:平静的海洋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7: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袁书兵是事后才知道梁开忠的这件事的。虽然对钟海涛的做法不赞同,但也给予了认可:“海涛,这件事看上去你处理得不是很得当,但我知道你是为了减少单位矛盾发生,才这样处理的。我们是最基层单位,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矛盾,而且每天面对的人和事物都是新的,面临的思想工作也是新的,我们的工作方法也必须适应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工作上不讲求艺术,不讲求方法,就有可能会使矛盾激化了。我能够理解老梁的苦处,不仅人很老实,劳动技能也比较差,老婆的身体又不太好,这几年包一份棉花地,几乎年年亏损;三个孩子一个是残疾人,两个在上学,是靠场里的照顾过日子。没经过人家允许,又是半夜里拿了人家一块盖花布,是名副其实地偷人家的东西。但这种偷,和半夜里专门到某个地方偷东西,性质又完全不同。同时,我们看人一定要看其本质和主流。如果老梁本身手脚不干净,或是经常去偷别人的东西,那就绝对不能这样处理的。当然,我并不是支持职工去拿别人的东西,但要看到问题的轻重和前因后果。如果一味地用‘偷’字去处理这件事,效果就不会有你这样处理的得当了。”

钟海涛点点头。

深秋的塔里木盆地已经进入最美的季节了。秋高气爽,秋色宜人,秋光旖旎,秋风凉爽。蔚蓝的天空纯净而庄严,金色大地厚实而充裕。浓密的原始胡杨林,树叶已经全部由绿变黄了。阳光下,黄色的树叶衬着湛蓝的天空,在风中婆娑起舞。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棉田里,白花花的棉花开满枝头,犹如天上的白云迭落到塔里木盆地上。朵朵白棉又像滚滚浪花在起舞着,构成了一片银色的海洋。

干部、职工、学生、家属、退休工人甚至市场上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们都有拾花任务,家家户户都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于拾花,人人竭尽全力苦战三秋,“家中无闲人,地里无懒汉”是塔里木农场三秋拾花的真实写照。一粒粒棉种,经过筛选,包衣,拌种,播种,再经过破土,出苗,定苗,浇水,施肥、化控,治虫,打顶……历时一百三十多个昼夜的洗礼,又经过农场职工那勤劳的双手一遍遍的梳理,一次次的抚摸,才有了今天的成熟、开放,才有了年底的成果收获。所以,这个时候的塔里木农场人,都是竭尽全力将地里棉花拾回来。

钟海涛下午的时间在棉花场里度过,上午就到地里拾任务花。他和刘兰兰一起,很快将任务花完成了。因为要收割水稻了,他是一分场水稻地的管理干部,理所当然地回到水稻地里,指挥水稻收割工作了。

塔里木盆地的南疆各农场机械化程度很高,收割水稻也是用收割机收割的。农场人喜欢把这种大型联合收割机叫康拜因,是从苏联进口的。这种收割机机体庞大,收拾水稻和小麦的速度很快,耗油量也相当高。所以,五一农场党委规定,收割机作业到哪个单位,如果第二天继续作业的话,就停在哪个单位,并由哪个单位负责晚上看护工作,为的是节省路上运行费用。

塔里木盆地的水稻生长期较长,再加上种植面积的扩大,收割时间也就相应延长了。因此,待五一农场开始大面积收割水稻时,天气已经渐渐寒冷了。特别进入十一月份,气温更低了。钟海涛一边要负责水稻收割,一边要睡在地里看守收割机。为了能够抵御严寒,刘兰兰将父亲的那件老羊皮大衣拿过来给钟海涛穿上。

但靠近塔里木河岸边水稻地仍然寒气逼人,钟海涛就在河边燃烧一堆火来抵御寒气。承包水稻地的职工们收完水稻后,还可以歇一歇,有的实在太累也,就找人帮工。钟海涛却不能,一块地收割完后,他还要随收割机车到另一个地号去继续组织收割,继续看守收割机。同时,按照五一农场生产部门的安排,一分场的水稻收割完毕后,要立即进行带肥料冬翻,就是在冬翻时,将肥料装进安装五铧犁上的施肥箱里,达到施肥和翻地同步进行。钟海涛是负责五千多亩水稻地全盘工作的。所以,他一边要负责水稻收割,一边又要查看冬翻质量,还要不停地检查肥料用量,晚上还睡在地里,既防止生产资料的流失,又看守收割机。白天晚上都要在水稻地里度过,整天像个砣螺似的不停地运转着。

进入严冬季节的塔里木河边,寒冷的西北风呜呜地吼叫着,肆虐地在旷野地上奔跑着,仿佛巨人握着锐利的刀剑,能刺穿严严实实的皮袄,更别说那暴露在外面的脸面,被它一刀又一刀地划着,疼痛难忍了。

虽然天气极度寒冷,水稻收割也接近尾声了,因为还有一千多亩的水稻地没有冬翻,而且在冬翻时要带肥料,钟海涛只能守在地里,迎着狂风,冒着低寒,踏着霜冻,一边查看冬翻质量,一边看护着肥料。

寒冬的夜晚,已经断流塔里木河,积水较多的河段也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没有了哗哗的流水声,没有了小鸟抓住小鱼的欢鸣声,更没有牧羊人的欢歌声和牛羊的欢叫声,只有寒风在空旷的洛杉矶呜咽着,四周已是一片萧条的景象:衰草连天,荒滩连片。靠近塔里木河边的三工区水稻地又是离一分场最远的地块,旁边就是塔里木河,播种晚,导致收割、犁地施肥等工作都放在后面。钟海涛和职工们一起装肥料,想尽快犁完这块地。装完肥料后,钟海涛身上的汗水很快又被寒风吹干了,但像利剑般的寒气让钟海涛不敢坐下来,他不停地踱着步,以增加身上的暖气。实在冻急了,他就找来一些红柳根,燃起一堆篝火,和几个装肥料的职工一边烤火,一边议论着今年的水稻收成。

几个人正在说着话,一束明亮的灯光远远地向冬翻施肥地号方向射过来,凭感觉,钟海涛知道那是汽车的灯光,否则没那么耀眼的光束。

灯光越来越近了,汽车的马达声也越来越清晰了,没多久便来到三工区。钟海涛站起来一看,是五一农场场长贺志诚来了。

贺志诚从车上下来后,随手从车子里拿出一件棉大衣穿在身上,向火光的地方走去,见钟海涛正站在篝火旁边,红红的火光照射在脸上,就像被火烧云染过一样。贺志诚疾步走上前:“小钟,全场就剩下你们这儿的水稻地没有冬翻完了,白天到你们单位,听袁场长说你们单位白天晚上都在加紧冬翻施肥,我害怕你们工作赶急了,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白天没时间,就利用晚上赶过来看看。怎么样?天气很寒吧?要多穿几件衣服!大约还需要几天能施完?”

“场长,天气是很冷,职工冻得受不了,就烧了一堆火。目前一台机车白天晚上正常作业的话,可以冬翻两百多亩,如果这两台机车顺利的话,估计要三天就可以翻完了。”钟海涛回答说。

对于钟海涛的回答,贺志诚十分满意:“小钟呀,如果再不抓紧时间施完的话,河滩地地下水位高,马上要就要全部冻住了,再冬翻就比较困难了。能在三天时间内翻完是最好不过了。”

“场长,我们争取在三天内完成全部冬翻任务,不然的话,土地上冻了,也容易拉坏五铧犁的。”钟海涛回应着贺志诚的强调。

“小钟啊,你干得确实不错。”贺志诚看着钟海涛那张被篝火映红的,显得十分消瘦的脸庞,说话的口吻十分自豪。“我没想到你们一分场五千多亩水稻地在大面积旱播水促生长的情况下,总产达到了一百七十五万多公斤,虽然平均单产比去年提高不到十公斤,但不仅缓解了集中用水的矛盾,还节约了许多成本!总体上算下来,比去年的效益要高出许多,职工们的收入也比去年要提高很多了。”

“贺场长,产量已经算出来啦?我前两天还打听,都说还没统计出来呢!”钟海涛也十分高兴。

说到具体产量,贺志诚更高兴了:“小钟呀,已经出来了,并且上报给场党委了和生产部门了,是一百七十五万多公斤。噢,说到这个问题,我倒想起一件事来,小钟呀,你将今年的旱播水稻管理方法写出来,以论文的形式在年底召开的农业理论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并作为成功经验向全场推广。七月份,我在报纸上看到过你写的《塔里木盆地旱播水稻前期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章,读了以后觉得写得不是很全面,有些数据也不够准确,这次一定要写得详细一点,把数据也一定要核实清楚,力求准确完整,否则容易误导生产管理人员。”

“贺场长,我刚管理一年旱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

钟海涛还想继续说下去,贺志诚急忙打断他话:“小钟呀,这些我都知道的,但总体上来说,管理了一年,总比没管理过也可以说没有一点管理经验的要强多了吧?所以要如实地去写,还要把存在的不足和注意的事项也要全部写出来,特别是失误部分更要写清楚。只有把失误和存在不足的原因找出来了,才能让水稻种植单位避免重走那些弯路。”

钟海涛这才点点头。

南疆农垦报社的办公楼位于市中心繁华的地段。别看这座城市规模不大,可历史却很悠久,曾经是西域的一处古都,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民族特色突出。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官洪的诗歌创作和新闻写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他的创作热情日甚一日,创作作品也日益增加,不仅是农垦报有名的“一支笔”,在兵团报社也是出了名的“笔杆子”。不仅如此,他的采、编功夫也是报社数一数二的。

这天下午,官洪赶到报社时,看见已经来了几个编辑和记者,他一一打过招呼后,就坐在办公桌前审阅着稿件。总编室主任盛卫华看到人员已经到齐了,招呼大家坐下来召开编前会议。他首先带领编辑和记者们学习了上级有关指示精神,要求各位编辑要根据当前的形势,有重点地选择稿件进行编排。

随后,副总编辑江一帆就当前的采访和编辑工作作了强调:“最近,基层单位的稿件虽然比较多,但质量较高的新闻稿也就南山农场的靳晓葵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稿件也就五一农场的钟海涛等。比较有影响力和值得推广的经验的稿件不多,先进人物的报道就更少了。我们的记者和编辑们不能坐在家里等米下锅了,要深入一线,多抓一些鲜活的人和事进行深度报道。特别在抓先进典型报道上,要以细节的打磨来增强真实性。有血有肉、有悲有喜是鲜活的生命特征,也是先进典型的人性基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展现了各行各业的丰富实践路径与良好精神风貌。选树与宣传先进典型可以弘扬榜样精神、凝聚奋斗合力、引领社会风尚。先进典型报道对于宣传事迹、精神、形成正确导向发挥着关键作用。要想做好编辑工作,编辑必须真正用心用情用力,只有理解其内涵意义、把握传播规律,才能确保达到优质高效。”

江一帆说完后,又将目光瞄向官洪:“官洪,你明天到八一煤矿去采访一下的青年职工于志林和他的未婚妻顾文姝的事迹。昨天农垦局主管精神文明建设的王新林主任打来,说是于志林在煤矿工作,是一名电工,在前不久的一次施工作业中,电线杆倾倒下来,正好压在他的大腿上,有可能要瘫痪,于志林的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的未婚妻顾文姝却并没嫌弃他,虽然她还没结婚,却住在他家里悉心照顾他。听王新林说,他们的故事很感人呢!要认真进行挖掘,用心领悟其先进性和典型性所在,更具意义的是帮助树立精神上的榜样,让人们学习先进典型所体现的精神,让典型身上的精神发扬光大。”

官洪连忙点头答应下来。

编前会议结束后,官洪走到办公桌前,正要坐下来审阅稿件,突然看到桌子上有自己的一封信。官洪拆开后快速浏览了一下:“官洪同志,你写的诗歌已在我刊上刊用了。我们再向你约几首……”他想起来了,是前阶段时间自己写的几首诗歌投向内地几家诗刊编辑部。他看了看约稿信,便自言自语起来:“怕是没时间写了。”

官洪抽出几篇稿件正在认真地审阅着,江一帆走过来,看到官洪还在认真地修改着稿件,不解地看着官洪:“官洪,刚才的编前会上不是已经安排你明天到八一煤矿采访吗?你怎么还不回去呢?”

“江副总,今天晚上轮到我值班,还要编辑稿件,所以现在还不能回去。”官洪放下手中的稿件,向江一帆解释着。

“你今天晚上就不要值班了,煤矿离市里很远,回去准备一下明天的采访工作吧,你的编辑稿件工作由我来做。值班的事,我马上再调整一下。”江一帆说完,将官洪面前的稿件拿起来贴近眼前看了看,然后又自言自语:“我的眼镜没带过来,我马上去拿过来。”

官洪本来想说自己可以做,不会影响明天的采访的,看见江一帆已经抽出两篇稿件贴近眼前细心地阅读着,他便起身向江一帆说了声“谢谢”后,立即返回家中做了些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上路了。

八一煤矿离市区有九十多公里,位于天山支脉哈里克套山深处。官洪坐上拉煤车,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那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