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忽如一夜风雨骤 > 第二百四十九章 崇祯再招周延儒

忽如一夜风雨骤 第二百四十九章 崇祯再招周延儒

作者:闲云了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8:55: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朝臣们闻言,不敢再说,为了脱责,散朝后却又把弹劾杨嗣昌的奏疏,雪片一样报进了宫里,崇祯一概留中。且不提。

再说陈新甲,唯恐朝臣们再生事端,崇祯说完,立即出班道:“军中不可一日无帅,杨阁部既已去,臣建议由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任督师,迅速指挥大军剿灭流寇。”

崇祯未及说话,朝臣们已纷纷道:“督师一职,事关剿寇大计,切不可草率而定。”

崇祯不耐烦地道:“各位说的没错,督师一职确关乎剿寇大计,可是,丁启睿若不合适,大家且说,谁人合适?”

“是啊,谁人合适呢?”朝臣们纷纷想着,冷不丁地却又不由一惊:“人可不能随便举荐的,一旦坏了事,必要跟着担责的。”因此,又不由自主地摇头。

崇祯见了,冷“哼”一声,道:“好吧,就依陈爱卿所言,命丁启睿速去接任,务须剿灭流寇,收复失地。”

陈新甲自得地白了一眼正各怀心里的朝臣们,想:“这些人怎么变成了这样?凡是别人提出的建议,他们一定会有理由反对,真让他们说,却又都哑口无言。

唉,皇上也难哪。蒙皇上信赖,咱可不能跟他们一样,须得为皇上分忧。”

打定了主意,待要继续说话,转而又想:“那事本该接着说出来的,但事关皇上的面子,还是放到最后再说吧。”

想着,道:“按照原先的规定,府、州、县城郭失守的,长吏要判处死刑。宛平知县陈景建议,说村镇被焚掠三处的,长吏也应当判处充军。

臣陈新甲同意他的意见,建议各级官员能兼顾城乡的,就给以记功;如果四面的郊区受到攻打,与贻误军机同罪。”

“原先的规定,就够要人命的,再这样,这官还咋当?哼,亏得中原各地已都是流寇,看他的办法咋执行下去。”

朝臣们正想着,崇祯已道:“古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正该如此,制度嘛,就该随时予以完善。”

朝臣们纷纷道:“制度当然该完善,但是朝廷用人时也得注意,且不能只顾着用跟上官相向之人,不然再完美的制度,恐怕也得不到落实。”

崇祯知他们仍在为陈新甲建议启用丁启睿而不满,心里不愿,道:“诸位爱卿所言也有道理,但是,朕自认还不算昏聩,能够识人,众卿且放心。”

朝臣们不好再说,陈新甲却在想:“皇上确也不昏聩,还算能够支持咱的正确决定,咱不妨就说了吧,正好也回击他们一下。”

想罢,道:“杨阁部既去,能督师带兵者越来越少,现在狱中的傅宗龙、孙传庭两个,虽说糊涂,却还忠心,也有些才能。

臣建议放他们出来,命傅宗龙接任丁启睿三边总督一职,孙传庭继续巡抚陕西。这两个感于皇恩,必能忠心视事,说不定能加快流寇的覆灭。”

“要说陈新甲忠于朝廷,也就这事办得还算像模像样。”暗想着,朝臣们不敢置信地看了他一眼,纷纷跟着附和。

“这个陈新甲,居然连朕的面子也不顾了,居然敢提这建议?嗯,作为兵部,看来他也真急眼了。

是啊,还让朕哪里去找带兵的人?没办法了,朕也不能总顾忌自己的面子了。

不过,可不能把这两个人都放出来,朕多少还是要顾忌一点儿面子的,朕不能把面子都丢尽。那样的话,朕还怎么称朕?”

想着,崇祯道:“孙传庭不行,傅宗龙倒是朴实、忠厚,朕以对他的愧疚之心来任用他,他若能不计前嫌,为朕尽死力,倒可以用之。

至于陕西巡抚,原登莱兵备副使汪乔年,父丧归家守孝期满,就让他接任吧。”

“好,暂时能放出来一个,也算不错了。”陈新甲暗自嘀咕着,不再言语。

崇祯又道:“三位藩王及杨嗣昌的葬礼还要办,不仅要办,而且要办得像模像样,值此多事之秋,诸位爱卿一定要同心协力,共度时艰。”

已记不清从啥时开始,每到散朝,崇祯都要说这话。因此,朝臣们均不由长舒了一口气,准备散去,却听有人突然道:“老臣还是本奏。”

正是首辅范复粹。

好心劝崇祯节哀,却被崇祯呛得无以言以对,范复粹不由得记起了自己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尴尬和不堪,又闻得河南有失,自觉无力回天,登时再生退意。唯恐崇祯宣布散朝,忙出了声。

“这个范复粹,倒是有心,也知道卖力,只是啥事离了朕都办不成,要他这样的首辅又有啥用?唉,朕也不要求全责备了,如今似他这样忠心替朕办事的也少了。”

想着,崇祯竟有点儿感动,忙道:“老爱卿有本尽管奏来。”

范复粹由衷地道:“启禀皇上,老臣范复粹旧病未愈,又添新病,再加之年老昏聩,若继续占据首辅要位,实恐耽误朝廷大事,有负皇上的信赖和重托,老臣恳请皇上兑现当初的承诺,允老臣引病告老。”

“他竟是要告老?朕巴不得,可是朕还能再选谁呢?”崇祯一愣,旋即快速地想着,蓦然,记起一个人来。

谁呀?前任首辅周延儒。

崇祯当然不会平白无故地想起周延儒来,这些天来,东林党人不停地在崇祯面前提及周延儒,崇祯免不了要忆及周延儒为首辅时的种种情状,心里竟甚为想念。

东林党人当然也不会平白无故地重提周延儒,皆因为张溥、马世奇等人,眼见朝政愈加**,清兵虎视眈眈,流寇祸乱日甚,说服周延儒同意重新为相后,暗中串联在朝的东林党人不停地对崇祯施加影响。

因此,记起了周延儒,崇祯已在想:“对了,再招周延儒,只要他肯来,朝政指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想着,崇祯佯作无奈道:“好吧,既然范爱卿非要坚持,朕就不再勉为其难,这样吧,范爱卿不妨把公务交于张四知,由张四知暂代。”

张四知,字贻白,号岩叟,山东兖州府沂州费县(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人,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廷推阁臣,位列其中。在位四年,碌碌无为。

朝臣闻得范复粹引病告老,正暗自高兴,不想竟是这样的结局,登时又乱了起来。

崇祯见状,提高了声音,道:“众位爱卿勿乱,张爱卿不过暂代,朕决定了,再招周延儒。”

周延儒为首辅时并无多少官冤,又有东林党人暗中相助,朝臣们不好再说。

张四知原已心潮澎湃,正要谢恩,不想竟来了这么一出,忙又郁郁寡欢地退了回来。

崇祯却并不理会,接着又道:“好,既然诸位爱卿再无异议,散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