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山沟中的军阀 > 第三九四章 为了不当人形冰棍(二十)

中国方面可没理会铁木辛哥是否陷入了为难之地。

张孝准在知道了前线的战况后,立马对前线部队下令,要求他们客服连续作战的疲劳,投入到新的作战中,争取早日打到伊尔库茨克城下。

其实对于这么快就能拿下苏军三道防线,参与作战的中国/军队也很吃惊。

以往拿下苏军一道防线,哪次不用重炮轰、飞机炸、坦克冲、步兵占。不消耗大量的弹药和时间是不可能的。哪儿像现在这样,居然只是一通炮击就完成了之前的火力准备工作,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云爆弹能不让人喜欢吗?

只不过他们也对云爆弹的恐怖威力感到恐惧――真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他们也不用受到云爆弹的“款待”。

云爆弹的确是一种杀伤力十分巨大的武器,不然也不会被称为亚核武器了。

己方对敌人使用,那己方绝对高兴。而敌人对己方使用,己方就不是愤怒了,而是怒火冲天。

好在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的,某些人的心可以放心地放到肚子里。

有了云爆弹助力,参战的中国/军队顿时信心大增,认为打到伊尔库茨克要比原计划提前很多。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

得益于云爆弹那恐怖的威力,守卫防线的苏军几乎全被炸得失去了战斗力,还有战斗力的苏军那都是他们的运气好,没被云爆弹炸到。

只不过在参与进攻的中国/军队那强大的实力面前,这些苏军还真不够看的。

对苏军接下来剩余几道防线的攻击也是如之前的方式那样,只不过苏军也有了点防备,将部分部队分离出去了。

这样做虽然降低了伤亡,但也分散了兵力,等到进攻的中国/军队进入苏军防线了,那些守卫防线的苏军才姗姗来迟。

来晚了,力量又小,自然挡不住了。

很快苏军设置在伊尔库茨克南面的几道防线全落入到了中国/军队的手里,而此时的远东苏军还处在震惊发呆中。

其实不要说远东苏军了,就是中国/军队也感到震惊。

中国/军队占领苏军防线后曾做过调查,并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要是真的按照常规方法打,那消耗的弹药、油料数量足以让后勤部门感到崩溃。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因为打下来的时候恰好是西伯利亚寒风猛吹的时候,那个冷劲就甭提了。在野外的部队冻伤是会绝对出现的,没准儿还会出现冻死的情况。

现在,得益于大量使用云爆弹,以往要打很久的苏军防线没花什么功夫就打下来了。这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也促成了后来一段时间里,中国/军队大规模使用云爆弹。

只不过那时候远东苏军真的倒霉了。苏军根本拿云爆弹没法子,只能老实挨炸。

得知布置在伊尔库茨克南面的防线尽数失守,铁木辛哥想不慌张都不行。

布置在伊尔库茨克南面的防线就是为了迟滞中国/军队进攻速度的,现在防线失守了,那绝对是件坏事。

得知前线部队已经打到了伊尔库茨克城下,张孝准大喜之余也大惊。

尽管知道用了云爆弹的效果很好,但也没想到却高到了这样一个地步。

说起来还是云爆弹的威力实在是太大了,不然也不会被称为亚核武器了。

同时自己也担心云爆弹的秘密已经彻底保不住了。

云爆弹由于威力极为巨大,而且制造相对简单,绝对会有人来抢。

这是那些将掠夺当成了自己“神圣使命”的国家所喜欢的事情。

而在目前,中国还没做好这个战前准备。

只不过也快了,只要撑到明年结束就行了。

张孝准知道伊尔库茨克是座坚城,不可能轻易而下,而且之前运到前线的云爆弹使用量也确实多了点。后勤部队还在那里一直加速运输。

在缺少云爆弹的情况下就进攻伊尔库茨克,张孝准可没这么傻。

这一等又等了两天。

在这两天里铁木辛哥是饭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急得满头冒汗。

怎么守?――成了摆在铁木辛哥面前的大问题。

在云爆弹那巨大威力面前,布置重兵那叫送死,不布置重兵那叫找死。

此时的铁木辛哥就在送死与找死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

此时的铁木辛哥有些羡慕崔可夫了。至少他不用面对这个难题。

此前铁木辛哥还为自己能来到远东与一直都被看做不堪一击的中国/军队交手而感到高兴,认为自己终于可以不用和如狼似虎的德国/军队交手了。

说实话,对德国/军队的战斗力,铁木辛哥是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为到远东而感到高兴了。

铁木辛哥认为,布柳赫尔之前战败是没有谨慎,没有了解中国/军队真实情况的缘故,而自己在吸取教训后绝对能依仗远东苏军强悍的战斗力来扭转远东的局势。

结果还真的印证了那句话――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

铁木辛哥兴冲冲来,还没等建功立业呢,就被张孝准打成了这幅模样。

这让铁木辛哥情何以堪!

铁木辛哥现在是巴不得早点离开远东,这个烂摊子谁便谁来收拾都行。可自己要真的就这么逃了,只要被契卡抓到,等待自己的绝对是七点六二毫米的铜质花生米。

因此,无论如何自己都必须坚持下去,至少也要坚持到伊尔库茨克失守,哪怕因此丧命也不得不这么做。

两天时间转瞬即逝,中国/军队在两天后开始了新一轮攻势。

由于这次云爆弹的数量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空运来的,因此机场的云爆弹数量很多。这也决定了首先打头阵的是空军。

于是乎,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护航下飞向了伊尔库茨克。他们原以为这次又是一次愉快的例行飞行任务,可实际上等待他们的却是一场苦战。

远东苏军装备有雷达,其中一部就位于伊尔库茨克。尽管这部雷达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用来探查从中高空飞来的大型机群还是可以的。中国空军每次对伊尔库茨克一带的空袭,这部雷达都探测到了。这次也不例外。

得知雷达探测到了中国空军的大机群,铁木辛哥决定让一直都没有出击的空军出击。

面对云爆弹这几乎是无解的武器,铁木辛哥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

铁木辛哥知道这次中国空军肯定携带了大量的云爆弹,这才下令好久没出动的远东空军大举出动,尽最大可能将那些装载了云爆弹的轰炸机给击落,哪怕是撞落也行。总之决不能让大量的云爆弹落到伊尔库茨克。

远东苏军的空军也知道了此次认为的重要/性,再加上一直被中国空军压着打,心里的火气早就有了。之前是因为没有数量充足的优秀战斗机,而且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也损失惨重。现在经过整补,远东苏军空军的实力不但得到了恢复,还有了进一步发展壮大。

远东苏军空军认为报仇的时刻到了。

于是在接到命令后几乎所有战斗机都起飞了。

而在距离伊尔库茨克东南方向大约二百三十公里的地方,一架预警机也察觉到了苏军空军的大举出动,立马通知了友军机群。

而友军机群在接到预警机消息的第一时间就派出护航的喷气式战斗机远远前出拦截并将雷达功率开到最大,朝着预警通知的方向扫描而去。

一般来说,专业预警机雷达的扫描范围要强于战斗机雷达的扫描范围。除非存在严重代差,否则是不可能有所改变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护航的喷气式战斗机才会尽可能远离机群,将雷达功率开到最大,朝着一个特定方向扫描,以其早日发现敌机。

他们的运气不错,早早发现了敌机,并通知了后方的友军机群。

友军机群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支援。

根据战前的命令,也为了防止苏军来个奇袭,参与前出拦截的中国战斗机是喷气式战斗机和活塞式战斗机混合编组的。

前者将尽可能用中程空空导弹将敌机击落,后者主要负责格斗。

毕竟中程空空导弹的数量就那么多,而且还不能保证每一枚空空导弹都能击落一架敌机,自然需要战斗机近距离格斗。再加上这时候的中国喷气式战斗机还是比较金贵的,不能让他们在近距离格斗中战损。那完全叫主动去增加损失。

远东苏军空军知道中国空军有一种能够高速移动,专门用来对付飞机的武器。因此,飞到最前面的飞机都是老式的双翼机,比如说I-15(十五);或者性能已经落伍的单翼机,比如说I-16(十六)。

当然了,远东苏军空军这样做说白了就是让这些驾驶老式飞机的飞行员去送死,对军心、士气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因此决又定让这些驾驶老式飞机的飞行员在遇到那种有明显尾焰武器的时候可以跳伞逃生,但飞机却必须保持直线飞行。说白了就是希望以此消耗中国空军战斗机携带的空空导弹。

还别说,为了做到飞行员跳伞后,飞机还能直线飞行,这些飞行员们还真的想了不少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将操作杆在跳伞前固定住,不让其因为发动机的震动,空气的吹拂而发生移动。

当然了,要是因为机翼被打中而导致坠机,那就不关飞行员的事了。

只不过这样做也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知道那种有明显尾焰武器什么时候飞过来,晚了还好说,大不了白白损失飞机;早了就糟了,那武器的速度实在是太快,飞行员可能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就连人带机一起玩完了。

好在这次他们的运气不错,有一个中队的苏军老式战斗机飞到了最前面,他们随后就被前出的中国喷气式战斗机全部击落。好在这个中队的苏军老式战斗机飞行员在遭到打击前已经大多都跳伞了,仅剩下两人用来观察、通讯,而且他们的座机还处在整个机群的最后面。这也导致他们所在的机群遭到打击后,他们能够及时跳伞逃生。

偏偏中国方面却并不知道那些被击落的苏军战斗机其实大多都是“无人机”,否则肯定气得吐血――空空导弹那可是高造价的武器,就这么浪费了。

前出的一个中队战斗机全军覆没,后方的苏军机群当然知道了,没说的马上按照既定计划行动。

偏偏不知实情的中国护航战斗机很是配合地将中程空空导弹打向了这些没有飞行员的苏军老式战斗机。

顺道说一句,有些苏军新式战斗机也遭受了池鱼之灾,被中程空空导弹打了下来,那些飞行员死前也没想明白中国人的这款武器怎么能飞这么远。

前面已经说过了,本时空的中国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实际上是后世美国的AIM-7(七)麻雀式空空导弹。后世美国的麻雀导弹由于经过了不断改进,其/性/能不断提升。

本时空的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在诞生后也不断进行改进,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改进就是提高射程。

改进气动布局、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改用更有效率的燃料……这些都能提升发导弹的射程。

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就着重在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和改用更有效率的燃料这两项上进行改进。

这次一批最新式的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就被送到了远东军区进行实战检验。

这批最新式的PL-3(三)中程空空导弹,内部代号MSZ-976(九七六)。如果通过实战测试将会获得PL-3(三)C中程空空导弹的正式编号。

什么?你问编号为PL-3(三)B的中程空空导弹到哪儿去了?

实际上PL-3(三)B中程空空导弹诞生后就被第一时间送到了战场进行实战检验,但却并不能让海空军满意。这才没有大规模采购。但其相关的技术却被用到了PL-3(三)C中程空空导弹上面。

这才有了部分苏军新式战斗机在他们被视为安全的区域被打下来的事情发生。

想不明白归想不明白,事情还是要做的。

苏军战斗机群趁着中国战斗机发射完PL-3(三)C中程空空导弹的时机,加速朝着中国喷气机群飞来了。

因为中国空军的喷气式战斗机大多都是用PL-3(三)中程空空导弹进行远距离打击,很少有近距离格斗的机会。即使有近距离格斗,那也是在保证敌机不能传出消息的情况下进行的。

所以,远东苏军并不知道中国喷气式战斗机的近程格斗能力也是很强的,还以为中国喷气式战斗机的近距格斗能力很差。等真的近距离格斗了才发现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至于和中国喷气式战斗机进行过近距离格斗的日本航空队,也不会傻到将这些情报交给曾经在远东地区大打出手的苏联(日本曾趁着苏俄初立的时期出兵苏俄远东地区,后来被苏俄打跑)。

从雷达上看到苏军机群在遭到PL-3(三)C中程空空导弹的打击后反而还加速飞来,前来截击的中国战斗机机群知道这次苏军空军是来者不善,立刻做好了近距离格斗的准备。

由于活塞式战斗机的发动机被放置在飞机机头,也就是说机头的热量最多,对PL-2(二)近程空空导弹的吸引力最大。基本上是瞄准了打过去就没脱靶的。

什么?你问为什么打过去就没脱靶的?这不符合常识啊!

前面已经说过了,本时空的中国PL-2(二)中程空空导弹实际上是后世美国的AIM-9(九)响尾蛇式空空导弹。该导弹才用红外线引导(此处指早期型,后期型采用多种指导方式联合制导)。

该导弹诞生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打击目标和打击方式――近距离打击敌方的喷气式战斗机。

而在实际作战中也是在咬住敌方战斗机尾部后发射导弹,然后导弹会击中敌机的发动机尾部(一般情况下的确如此,有时也会击中机翼等部位)。

偏偏活塞式战斗机的发动机在机头处,而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动机在机尾。这热量所在的位置不一样,那使用方式能一概而论吗?

之前有些PL-2(二)近程空空导弹在打击日军飞机的时候就出现过,从敌机后方接近,却不能命中目标的情况。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看到PL-2(二)近程空空导弹在近距离命中了己方飞机,苏军飞行员忍不住惊呼道。

还没等他们惊呼完,中国喷气式战斗机就杀了过来。

双方顿时就展开了一场近距离格斗战。

双方都认为对手的格斗战能力不强,等真的交手了才发现,对方的格斗能力不错啊。

中国空军在训练自己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的时候,都要求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在毕业前接受教官驾驶FZD-8(八)/9(九)战斗机的实战训练,只有单机击落教官次数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获得至关重要的近距离格斗获胜认可证书。没这个证书是不要想毕业的。

中国的FZD-8(八)/9(九)战斗机本身就拥有强于目前世界上所有活塞式战斗机的/性/能,而且驾驶他们的教官都是老鸟,想要击落它们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哪怕驾驶的是喷气式战斗机都是一个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近距离格斗获胜认可证书那含金量可是十足的。

中国空军之所以这样做,为的就是以防哪天这些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与敌方活塞式战斗机近距离格斗的时候阴沟里翻船。

而且中国喷气式战斗机之前击落的拉-5(五)FN和拉-7(七)战斗机都是用的PL-3(三)中程空空导弹,而不是近距离格斗状态下击落的。自然也不知道其近距离格斗能力怎么样。

苏军空军倒是对自己的新战斗机信心十足,认为足以可以和中国的FZD-8(八)/9(九)战斗机有一战之力,更能够击落那些“根本不能近战”的中国喷气式飞机。

结果这一交战双方发现对方的近距离格斗能力都不弱,顿时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双方打得不可开交,天空中不断有子弹打出去的光出现,又不断有飞机被击中,然后坠落在地。

最终取胜的还是中国空军。

原因还是之前说的那样,中国的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都经受过严格地击落活塞式战斗机训练,而苏联空军则没有经受过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训练。这就好比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而两一方只做到了知己,却没做到知彼。焉能不败?

还没等前出拦截的中国飞行员高兴,他们却接到了一个坏得不能再坏的消息――己方轰炸机群正遭到袭击。

得知这个消息,前出拦截的中国飞行员们立刻调转机头,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去。

而此时的轰炸机群则陷入了苦战中。

先前大量的喷气式战斗机和活塞式战斗机被派出去执行截击任务了,剩下的护航战斗机数量的确是少了点,再加上轰炸机本身的自卫武器也不是很多,而参与偷袭的苏军战斗机数量也实在是多了点。那能不陷入苦战中吗?

几乎每次出动去轰炸苏军防线和城市的中国轰炸机都是FHZ-5(五)轰炸机、FHZ-6(六)轰炸机、FHZ-10(十)轰炸机。前两者都是根据当时世界各国和西联的实际情况研制而成的,装备了大量的大口径机枪或小口径机炮。西联希望这些机枪、机炮能够为这些轰炸机提供一道严密的自卫火力网。后来西联/中国在电子技术领域、精加工领域有了大进步,为这两款轰炸机更换了/性/能更好的武器,使其自卫能力大为提升。

而FHZ-10(十)轰炸机由于其高速度,因此只有尾部炮塔才有自卫武装。在与FHZ-5(五)轰炸机、FHZ-6(六)轰炸机编队飞行的时候都是处在编队最中间,怕的就是其遭到来自非后方的攻击。

偏偏这些苏军战斗机是从机腹冲上来的。

远东苏军曾利用自己的雷达进行过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当飞机飞行高度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雷达会探测不到飞机;而当速度低到一定程度,雷达会将飞机认为是飞鸟而自动过滤掉。

不要说这时代的雷达是这样,就是李斌穿越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F-22(二二)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对于速度低到一定程度的飞机,都会将飞机认为是飞鸟而自动过滤掉。

想要让雷达真正做到区别飞行器和飞鸟,那可是任重而道远的路。在本时空,至少短时间内做不到。

这也给了远东苏军一个提醒――既然正面迎敌损失惨重,那么让战斗机机群先低速、低空接近敌机群,然后猛然加速抬头上升,是不是就可以打一个漂亮的突击呢?

现在就是他们实战检验该想法的时候。

这时候的活塞式战斗机和后世普遍装备的喷气式战斗机相比,其低空低速飞行/性/能要强很多,几乎不会出现低空失速现象。而喷气式飞机本身就强调了高速(高于所有活塞式战斗机的速度)、高空(高于活塞式飞机发挥自身最佳/性/能的高度)飞行能力。这不是活塞式战斗机所能比拟的。

期初这个想法还真的起了很大作用,至少中国的预警机雷达和战斗机的机载雷达都没有发现低空、低速接近的苏军偷袭机群。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虽然预警机的探测范围广,但其对低速飞行物有自动过滤掉的大缺点。而且喷气式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具备探测机头正前方一定角度、一定范围内的能力,还没做到下视。

早期的雷达只具备朝着机头正前方一定角度发射雷达波的能力,也就是只具备正面探测能力,对其他方向不具备探测能力。要探测其他方向,就必须调整机头方向,但这样做无疑会降低飞行速度、飞行航程、使用寿命……而且也不一定会有用,特别是对地面目标的探测上更是如此。

直到后来技术进步了,雷达的探测距离越来越远,探测角度也越来越大,甚至具备了在正常飞行状态下,探测下方和上方的能力。

也就是常说的上视、下视能力。

这时候的中国喷气式战斗机可做不到下视。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苏军偷袭机群终于如愿杀到了轰炸机群中。只不过除了最初的偷袭得手了之外,其他时间都陷入了一种老虎吃刺猬――无从下嘴的尴尬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