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主神图书馆 > 第三十七章 湖州南浔的生丝买卖

主神图书馆 第三十七章 湖州南浔的生丝买卖

作者:黄金知了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2: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种手枪装弹非常麻烦,但只要知道其用法,用起来其实很方便,能够连续发射五六发子弹,是赵大贵所知本位面至今为止最好用的防身利器。

赵大贵手上共有二十四支左轮手枪,便给这些手枪都装上子弹,又找个大木箱子,将二十四支手枪装进去,再装上些子弹,又找东西固定住,然后把箱盖合上。

这样一来,从外面一看,根本就看不出里面会装着这么多杀人利器。

“据说七种武器里最厉害的就是一口箱子,我这箱子关键时刻发动,就能倾泻出一百多发子弹,就是遇到什么麻烦,也能应付一下了。”

这还不够,赵大贵又拿出五千两银子,到钱庄换成五百两金子,拿回家后就用主神图书馆的神通,全部转换成灵金。

黄金转换成灵金后,主神图书馆狂闪提示,询问是否“献祭”,用于升级图书馆,却都被赵大贵“否”,只是将灵金储存在图书馆而已。

灵金可以融入身体里,心念一动就能出现在体外的任一部位,而且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改换形状,而且因为是自己炼化的灵材,就跟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根本感觉到重量,实是一桩奇物。

赵大贵心念一动,灵金就瞬间出现到体外,将自己的上半身全部包裹住,就像一套量身定做的黄金甲一样,最妙的是感觉不到重量,不会影响行动;而且直接在衣服底下形成,别人不注意看,根本就没法发现衣服底下居然有一层黄金甲做防护。

要不是此次到湖州,还要花很多钱购买货物,赵大贵都有心兑换上百斤黄金,全部转换成灵金储存到图书馆,关键时刻用灵金战甲防护自身。

说起来,这灵金战甲也算是赵大贵拥有的唯一一种神秘手段,图书馆的藏书功能,最多算是提升记忆力,不怎么算数的。

俗话说身怀利器,杀心顿起,赵大贵自觉有了装满手枪的箱子和灵金战甲做后盾,自己就不是全无反抗之力的人,这才安稳下来,回房间睡觉。

第二天,赵大贵就让陈掌柜留下来看店铺,还托他照顾弟弟妹妹,然后带着谢掌柜和三名伙计到东门外码头,与福威镖局的一干镖师和趟子手汇合。

这次走镖,福威镖局领头的是前一天见过的那位姓张的镖头,不过看到李英琼李女侠也在镖师行列中,赵大贵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抽搐一下。

大贵商行不差钱,而且这次带的人又不少,回程还要带很多货物,便雇了艘很大的河船,比很多下海远航的海船都大了一些。

这船一路向湖州逆流而上,看起来倒是很安稳。

赵大贵抽空跟镖局的趟子手们旁敲侧击,又注意听趟子手们聊天的话题,知道了李英琼是江湖上有名的齐鲁三英之一李宁(这是有气运的名字)的独生女儿,后来拜峨眉派掌门妙一真人为师,学得一手惊人的剑法。

福威镖局的总镖头林振南与李英琼之父李宁有很深的交情,跟妙一真人也是半个师兄弟,因此李英琼艺成下山之后就投奔林振南做镖师,用一手凌厉至极的峨眉剑法,在江湖中闯出好大的名声。

不过,据说这李英琼最近不太好过,说是前段日子出去走个暗镖,结果快回到镖局的时候受到数名一流好手围攻,失了镖,空手回的镖局。

还好,暗镖的主人跟镖局和峨眉派关系极好,又知道当时围攻的高手名头太响,这事情怪不得李英琼,并没有追究之意,但也让李英琼大怒不已,一定要将当初围攻她的几个人都找出来,好好收拾一顿。

不过,这些趟子手身份低微,见识有限,说不出当初李英琼保的到底是什么镖,似乎是一把巴掌大小的金色小剑。

听到这些,赵大主神的表情变得很是精彩。

大家坐着船,一直到达湖州郊外的南浔镇,赵大贵才让人将船停下,一起下船,奔南浔镇而去。

此时的南浔镇没有几年后那么出名,也没有那么有钱,但早以盛产湖丝而出名,算是相当富裕的江南小镇。

赵大贵对南浔镇并不熟悉,还是作为魔都本地人的谢掌柜以前来过这里几趟,多少能认得路,但要说到当地人脉什么的,也不怎么样。

还好,南浔不过一小镇,逛起来很快。

赵大贵带着众人在镇里闲逛一阵,又跟当地人打听,知道这南浔镇里有丝庄六家,南浔周围农村的生丝一般都由本地丝贩收购,然后再出售给这些丝庄。

这些丝庄收购生丝后,就会卖到南京、苏州、杭州和宁波等地的丝绸织造厂去,供他们生产丝绸。

再一打听现在的生丝收购价格,都说现在的生丝价格是一两生丝值白银七分一厘左右,没什么赚头。

赵大贵听着,暗暗点头。

魔都那边物产丰富,棉花产量很高,当地农家多有以织布为生的,但就是不产生丝,也很少有生产丝绸的。

这就使得在魔都本地收购生丝,非常困难,至少现在是这样的。

而事实上,在中英贸易中,生丝的贸易利润远高于茶叶,贸易额也要高出茶叶不少。

说到生丝贸易,首先就要从生丝的内销价格谈起。

在明清一带,湖州出产的湖丝都被认为是最上等的生丝,有百斤湖丝百两之称,似乎从明朝到清朝道光年间都是如此,变化不大,也就一斤生丝一两银子的价格。

按照在南浔问到的价格,一两生丝值白银七分一厘,也就是说一斤生丝值白银一两二分,相差不大。

当然,这是丝贩向茶农收购生丝的价格,丝庄从丝贩手里收购生丝,又卖到别处去,这价格肯定会有所上浮,不过也就上浮二成左右罢了。

提到这时代的生丝贸易,不得不提到湖州丝业首富,四象之首的刘镛。

刘镛生于1825年,据说小时候家里很穷,到镇里一家叫谈德昌丝行的丝庄打工,定的年薪是每年十块大洋(知了注:比大贵商行的伙计们低多了),而店家的管家一年的薪金是一百串铜钱左右。

刘镛做事认真,不乱花钱,老板认为这人不错,在年终的时候多给他六块大洋,回到家后一家人都高兴无比。

不过,后来刘镛觉得给人做伙计没什么前途,就开始出来单干。

他一开始没有什么资本金,做不了大生意,就到农村走街串巷收购生丝,然后拿回镇里卖给丝庄,赚一份辛苦钱,利润极薄。

雪上加霜的是,1846年冬天的时候南浔镇的广庄联合镇里的几家丝庄,一起要压生丝的收购价,要将价格压到每两生丝七分一厘以下。

刘镛当时收购生丝的成本价也就在七分一厘左右,这一下之前买的生丝都要赔本,不由惊呆了,觉得这下就算不破产,也要伤筋动骨了。

无奈之下,刘镛便破釜沉舟,租了一条破船,摇了三天三夜的橹到达魔都十六铺,希望能在魔都用高一点的价格出售生丝。

等到上岸一打听,当时的租界洋行里收购生丝的价格是一斤湖丝二两银子,而且是有多少收多少,一下子就把刘镛惊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