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主神图书馆 > 第一百四十一章 义升行的末路

主神图书馆 第一百四十一章 义升行的末路

作者:黄金知了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2: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首先,被火烧毁的厂房要重建,这事情原先就做过,不管重建建筑还是制作各种机器都不难,反而能趁此机会,将之前缫丝系统存在的各项问题解决了。

另一方面,在湖州和杭州等地的外地分行,也在趁机低价收购茶叶和生丝等。

这时候,根本没有洋行买办跟大贵商行竞争,根本没有对手,而且这些土特产的价格还比之前下降了一些。

今年的生意也就这样了,但明年,也就是1846年,还会有英国商船过来做生意,准备些货物也是好的。

别的不说,适当储备点土丝或蚕茧,供缫丝厂缫丝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赵大贵还有闲心做些其他事情,如研究丝绸的制造,以及用生丝生产更贵的熟丝等。

不管丝绸还是熟丝,价格比生丝更贵,中间的利润也更多,仿制西方的设备进行生产,利用中国便宜的人工和低廉的原料成本,是大有可为的。

另外,派人到山东等地收购生丝和柞蚕丝,到福建和湖广收购茶叶等,增加货源和货物品种,都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反正商行现在现金充足,也不是很忙,刚好把这些事情一并做了。

与此同时,抓紧时间让东方学院的学者们掌握英语和数学,又给商行伙计、造船厂的工人和学生们讲课开蒙,充实自己的根基,能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大贵商行的掌柜和伙计们其实也是懵逼的,本来自家商行着火,损失了厂房和大笔货物,心里正哀伤呢,怎么转身就成为整个上海现金最多,经济状况最好的商行呢。

与其他商行无法套现的惨状相比,自家只是损失两间厂房,反而是非常合适的,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祸兮福所倚吗。

不过,一些精明的掌柜们却嗅出不一样的感觉来,这一切实在太过巧合了,好运到让人无法相信是巧合。

但是,这些人都是老成精明的人,都把这种疑惑埋在心里,绝不往外说出去。

十一月份,还只是小型洋行和买办行倒闭,十二月份开始,较大型的商行也相继倒闭,至少是停业不干了。

原先在香港的几家有实力的洋行,有破产倒闭的,有欠债逃跑的,也有虽然没有那么惨,但也欠了一屁股债,用各种资产抵债后离开的。

通商的五口中,宁波、厦门、福州的贸易一直做得不怎么样,如今更是凄惨;原先做得比较不错的定海,贸易量也在断崖式下跌,原先的几名英国商人都撤走,只剩下一名英国人还在坚持,算是千亩地里一根独苗了。

不过,就如今的情况来看,这位商人恐怕也坚持不了多久的。

上海本来有许多英国本土的纺织厂过来开设的洋行,一度做得很好,但此时也都关门停业,将手中的库存以超低价处理,然后也都回归本土。

到了最后,鸦片战争后才到中国扩大市场的洋行基本都办不下去,几乎全部回去,只剩下旗昌、怡和、本号、宝顺、太初等鸦片战争前就在中国有较大规模的洋行,还在苦苦支撑。

这时候,最要紧的问题就是各家都没有金银等现金可用,只愿意用手中的货物换取货物。

举例来说,某位英国人手中有一批洋布库存,想以每匹一块五的价格出售(几个月前还是三元),然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位中国商人,愿意接手这批货;

但是中国商人只愿意用手中的茶叶或生丝兑换这批货物,而不愿意用现金,或者说他手里也没有足够的现金。

两个同样缺乏现金的商人,必须商讨很长时间,才能获得希望的货物,然后心中还要充满忧虑,不知道自己拿到的新货物能否卖出钱来,如果还砸在手里那就扎心了。

这时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双方要协商好交易后的税要怎么交。

没错,就算是物物贸易,要交的税肯定要交的,还要用金银等现金缴纳,因此两个商人又要商讨一番,讨论到底该由谁来缴纳关税,这中间扯皮的地方很多了。

总体而言,这就是个交易量比数月前下降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每个人都战战兢兢的市场,然后每个人都向其他人催讨未收货款,然后自己也被其他人所讨债。

(知了注:知了读史读到这一段,得悉英中两国的商人们为几两关税都要争论好久,还要互相讨债,也是感觉荒谬了好久的。)

赵大贵手里拿着一大堆现金,虎视眈眈地观察着市场情形,只想等到最合适的机会,以救世主的姿态降临市场,顺便并购那些自己眼红好久的资产。

“我们手中的现金还有多少?”义升行的林阿钦这段时间过得水深火热,心里乱糟糟的,明知道自己商行里有多少钱,还要跟底下的掌柜们再三确认。

“剩下不到三千元。”管钱的掌柜回答:“店里的掌柜、伙计们的薪酬可以晚发,但明天就有一笔五万的货款要给付。”

“跟先前一样,商量好压后付款吧。”林阿钦烦躁地说道。

“是,东家。”掌柜心里不以为然,先前已有好几笔被压后,那些债权人越来越难以说话,其中有些人已经在蠢蠢欲动了。

不过,掌柜也知道现在的情况,除了压后,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

“现在,有没有地方可以筹措一下资金,只要有个五六十万元,周转一下,这次危机也能度过去。

能不能跟外边钱庄问一下,利息高一点都没问题。”林阿钦想了想问道。

“恐怕很难,跟我们走得近的钱庄有好几家自己都倒闭了,其他几家还急于上门催债呢,哪会有人在这时候往外放钱。

整个上海,恐怕都没人有那么多现金。”掌柜不由叹息了一下。

以前义升行生意好的时候,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获得很多交易机会,洋布和丝茶不断往商行库房里搬过来,当时觉得高兴,没想到全是烫手的山芋。

义升行里自己也盘过几次货,手里有着价值几百万元的洋布,这时想半价处理都没人接盘,自家还欠了很多家商行的货款,一来二去,反倒欠了上百万元的外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