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武侠 > 主神图书馆 > 第一百四十章 我花开处百花杀,萧条啊

各家商行推出的洋布提货单,本来是以每匹三元的价格交易的,结果直接跌到两块九、两块七、两块五,最后到两块二才勉强停下。

英国人将洋布卖到上海的到岸价格也有两块五左右,也就是说现在的价格竟比大洋行的进货价还要低,真是岂有此理了。

最要命的是,这两块二的价格也打不住,根本没人愿意补齐剩下的九成资金交割货物,很多人预测洋布的价格肯定会下降到两块钱以下。

原先得到提货单的人,是按照每匹二角五的成本支付订金的,这么说还是让提货单变成废纸,不去兑现更为合算一些,至少能止损。

洋布向来是最大宗的货物,洋布滞销以后,土丝和茶叶价格也跟着下跌,虽然没有洋布那么离谱,但也很少人愿意拿现金购货。

短短一个月内,就有不少从事提货单贸易的商人赔了本钱,甚至有破产跳楼的(唔,这时候有楼可跳吗)。

更大的问题是,很多商行本来以为自己的商品都卖出去的,此时没有人愿意掏钱交割,才发现这些货物原来都砸在自己手里,仓库里堆放如山的货物竟没有能换钱的。

这一下,整个上海的洋行买办们都惊慌起来。

他们做生意,也有各种资金往来,先前因为觉得货物早晚交割,有各种借款和兑付,现在资金链突然断裂,这是要人命的。

在整个十月份,除了大贵商行因火灾退出以外,其他所有商行零售的洋布交易额,合起来都不到两万元,这连以前的零头都不到。

十一月份开始,就有二十多家洋行关门停业,不再经营生意,其中不乏从曼彻斯特过来的有实力纺织厂的代理行。

他们还算是幸运的,还能止损全身而退,其他很多洋行,想退也无法退。

在这种情况下,洋布价格还在跳水,从两块二一路下探到一块九,然后继续下跌,到了一块五才勉强停止,但也摇摇欲坠。

洋布这样的大宗货物价格几乎腰斩,其影响力是极大的。

很多商行盘点自己的库存和资金,发现这两年不仅没赚钱,还赔了不少钱。

以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义升行而言,原先几乎占了上海对外贸易的三分之二以上,此时才发现自己受到的冲击最多。

原来,林阿钦做生意向来敢于冒险,去年从赵大贵手里拿到大量洋布外,今年还疯狂囤积洋布,手中共有一百多万匹的洋布,价值三百万元以上;

要命的是,义升行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是跟当地钱庄和英国银行等借了很多钱的,借债总量达到二百五十万以上。

如果是平常,这是三百万货物,二百五十万外债,至少净赚五十万;但在现在这个当口,就是一百五十万货物,二百五十万外债,欠债接近一百万元。

赵大贵在1844年做物物贸易的时候,也是发现库存多、现金少,才惊觉这当中的风险巨大,才急忙一百八十度转身,出清手中的库存,几乎退出洋布生意的。

林阿钦冲得比赵大贵还猛,还做了两年以上的物物贸易,遇到的问题自然比赵大贵那时还要严峻得多。

到了这时,就是一向装着豪气的林阿钦也不由面色大变。

本来,洋布滞销的兆头,在1845年年初的时候就显现,但当时赵大贵突然复出,还要跟别的商家争抢市场,各家疲于应付,才把这个危机忘却了;

三月份开始,各家联合起来打压赵大贵,知道大贵商行的厂丝出来,又从广州低价买洋布倾销,最后双方谁都耗不起,只能握手言和;

六月份的时候则是出现提货单这样奇怪的生意方式,投机商人们踊跃购买提货单,相当于提前下订金,让各家商行以为手中的货物全部卖出去了,才麻痹大意,到了此时才幡然醒悟,但已经太晚了。

洋布滞销危机终于露出狰狞的面貌,大部分商人想抽身离开都做不到。

在历史上,上海、香港、广州以及其他通商港口都在1845年经历严重的洋布滞销危机,大量商行倒闭,很多洋行关门停业回英国老家。

1847年2月24日的时候,香港总督德庇时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函上写道,“包揽四分之三的中英商人的交易的掮客们之濒于破产,和1845年制造品进口充斥市场以致物价跌落,似乎对上海的前途发生不利的影响”。

以宁波为例,定海在之前两年的贸易额,每年都能达到五十万元以上,但在1845年,贸易额直接下降到1.2万元以上。

在香港,也有很多洋行和买办破产,英国本土不得不下令,停止在香港进行的所有在建建筑的建设,减少开支。

另外,广州的洋布滞销危机是最先显示的,这使得很多广州商人将洋布运到上海来出售,这使得广州的洋布危机减轻了一些,但也使得上海的危机变得更为猛烈。

不过,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次危机对中国是有利的,英国人原先是不想将定海还给中国的,本来跟清政府说好在1846年归还定海,但在1845年的时候很多军官和政客在报纸上发表言论,鼓吹用不着将定海还给中国人,那样能给英国带来极为庞大的利益。

但是,洋布危机爆发后,定海的经济价值立刻几近于无,呼吁归还没用的岛屿的呼声占了上风,最终也导致定海在1846年顺利归还给中国。

甚至在香港,也有位副领事(还是副总督)提出应该将香港还给中国人,免除这个经济包袱,一度还做得有声有色,只是后来这位副领事回国,才使得这事情搁置,最终在一百五十多年后才真正解决。

在这个时候,赵大贵却深居简出,很少跟其他商人见面。

经过前段时间的多项操作,赵大贵手中几乎没有什么存货,反而是积攒了大量真金白银。

在1845年,赵大贵先是通过卖生丝积攒了三四十万元;

之后提货单投机的时候,又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操控市场,当然更重要的是借机推销货物,又赚了二三十万元;

最后,火灾后套现五六十万元,清除所有库存;

加上之前的现金,手中有一百三十万银元以上的真金白银,在此时显得弥足珍贵,并不需要在这个前途难卜的市场上拿命打拼。

当然,这也不是说他什么事情都不要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