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末数风流 > 第一卷 雒阳雏虎 第二十八章 酷刑酷吏(二)

李继面不改色,对阳球那略带挑衅的话语不屑一顾,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他心里知道,后世那一套成熟的司法机构并不适合大汉的现状,既然这样的话,那就要另辟蹊径,从别的方面入手。

“既然刘师吩咐,那小子就献丑了,请方正先生和各位海涵。自周朝起,便就定下了判断犯人是否犯罪的审问制度‘五听制’,而所谓‘五听’,就是: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辞听观察犯人语言,理屈者词穷不搭;色听观察犯人表情,理屈者面红耳赤;气听观察犯人呼吸,无理者粗喘不止;耳听观察犯人听觉,理亏者听语不清;目听观察眼睛,无理者不敢直视,此乃五听。不过,小子却私以为,这种判案方法即使算不上是无稽之谈,但从头到尾都是讲判案要靠判官主观判断,这实际上通通是一篇废话。”

阳球没想到李继对如何判案竟也有研究,稍稍收起了小觑之心。不过听到李继最后对传承千百年的判案方法如此评价,立马就生起气来,也顾不上刘宽的眼神,当即喝声质问:“此法既然传从上古,怎会是一篇废话?”

李继看看阳球那不服气的样子,心里只是有些无奈。

“敢问方正先生,若是‘五听制’判断不出犯人是否犯罪,而且他拒不招供,将如何处置?”

“当然是大刑伺候,先以死刑发配恐吓,再配以肉刑逼供。”阳球一仰头,理所当然的说道。他不仅是这么说的,平日里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此时也并不露怯。

所谓肉刑就是那些直接摧残身体的刑罚,像是黥、劓、刖、宫这类。曾经在西汉文景之治时,对肉刑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不少刑法,但是实际上直到现在,依旧会被各级官吏使用。

“若是方正先生误判了,那不也同样是犯罪吗?不知先生是否也愿意体验一下那些所谓的肉刑?”

听到这,阳球脸色却突然变得极为难看起来。李继说的是若是他误判了,但他可当然知道自己究竟误判了多少案子,若误判一次自己也接受一次刑罚,他早就不能像现在这般好好的站在这了。

“我乃断案官员,就算是误判,那最多也只是削官入狱,哪有规定误判要受那些刑罚?”

“正是如此啊!方正先生的人品小子自然是信得过的,但先生会保证所有人都如您一样公正吗?不会明知道自己误判了,却靠着酷刑草草结案吗?”李继摊了摊手,对阳球的回答还是很理解的,“而且作为审官,方正先生能保证那些被您审判的人不是熬不住刑罚才承认自己的‘罪’吗?如果如此使用严法酷刑,那么您根本就不用断案了,只需找到您认为合适的凶手,直接施以酷刑,那案子立马就破了。我相信,一旦方正先生真的如此做法,那您的治下必然是朗朗乾坤一片和祥,根本不可能有人会犯罪,您治下的百姓们也一定会四处歌颂您的功德。”

阳球愣住了。不由得沉思起来,连李继的嘲讽他都不甚在意。

阳球知道,自己天性严厉,从小就尤其喜欢申不害、韩非子的学术,对儒家的经文治世一说根本就不屑一顾。年幼时,更是因为一位官员误解侮辱了母亲,随即纠集了十几好友闯入那个官员的府上杀了他一家人,自己也是因此才出了名。

如今李继这般话语,让阳球突然想到自己年少时所杀的官员,要是自己再如此行事下去,会不会也有一个如同自己一般的少年想要杀自己?可自从他当官以后,也是深知,每每有大案,那些人都是嘴硬的不得了,没有酷刑根本不能让他们招供。

“请问小神童,那究竟该如何判案?”阳球终于算是承认了李继的聪慧,放下心里的芥蒂,认真的询问起来。

“证据。”李继可不敢说一切的错都是因为有个皇帝,只好从如何断案方面入手,“人证,物证,这样的证据才是判案的关键。判案的官员想要不误判,就要审视整个案件的逻辑性,这个人为什么要犯案,犯案的动机,犯案的过程与手段,犯案导致了什么结果,同时要注意不被误证干扰。等这一切都捋清楚了,哪里需要酷刑,直接摆在他的面前一件一件陈述,让他自己辩驳即可,哪里说不出来,就是哪里出了问题。”

李继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在上帝视角,他说的话好像任何毛病都没有,但现在可不是那个到处都是监控的时代,如果真要按照他的办法做,不仅是需要大量人手和时间搜集证据,而且对审案人员的要求依旧很高,不是高智商的人根本干不来这事。

而且在如今这个时代,吃饭才是绝大部分百姓考虑的问题,连饭都吃不饱的话,谁有功夫耗如此人力审些吃力不讨好的案子。

阳球皱眉沉思,只是觉得李继说的好像哪里有些问题,可却又抓不到问题的核心在哪,急的脑门上的汗都流了下来。

“好了,李继说的很好。方正也不必继续纠结,你的能力陛下都是知道的,就算你今日不来找我,陛下也不会放任你做白身。”刘宽看两人都不说话了,在一阵沉思后,安慰了阳球几句,便让他坐下了。

刘宽也是没有想到,李继竟真能说得如此精彩,鞭辟入里且发人深省。

宴席也没继续多长时间,刘宽看差不多了也就撤下了酒席,把所有人包括李继都打发离开后,自己则是回到客堂,立马凭借记忆记录下了李继与阳球刚才的对话,并在明日上疏的奏章中加了进去。

这如果让李继知道的话,定会埋怨起刘宽来,他可是万万不想在汉灵帝面前出名,真让这个倒霉皇帝记住了,把他给召进宫里就坏事了。

刘宽可不知道李继是什么想法,第二天就把奏章呈上了朝廷,而等李继知道这些的时候,已经是不知多久之后的事了。

-------------------------------------

等到晚春的风吹满雒阳城的时,一件大事在雒阳的士子间突然传开:蔡府上的那个神童改良了造纸术,发明了十分适合书写“李氏纸”,比这几十年来一直被用来装饰的“蔡侯纸”好了不知多少倍。

这种说法一开始还没多少人相信,甚至一度被嗤之以鼻,不过后来却不知为何越传越广,竟愈演愈烈起来,止都止不住。

终于,在四月末的一天,蔡邕在府上聚集了一众名士,并亲自拿出了纸张并示范之后,能写字的李氏纸才被证实了下来。

苏家造纸行也早在半年多前就在雒阳及周边的几个郡县建了卖纸店,一时间,无数雒阳士子都赶着前去哄抢。

苏群很聪明,不再以“苏家造纸行”命名这些店面,而是统一改成了“李氏纸行”,而且把整个苏氏造纸行的积蓄和第一个月的利润全部用来买地建厂,几乎快要盘下小半个缑氏县。

李继一开始还很不理解,找到了苏群询问为什么不把新的造纸厂安排到原料产地去。在苏群恭敬的解释后,李继也释然了,扩张的实在太快了,根本没有信得过的人去分厂管理。苏群也已经不再往远处开分店,最多只在雒阳附近买卖,减缓了扩张的速度。

等到两个月后,第一批纸张所得的利润被一队马车运进了蔡府,李继忍不住捂着脑门傻傻的看向堆满了整个院子的五铢铜板,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赶忙让也在一旁站着傻眼的马忠去找人。

听了消息前来分钱的蔡邕、顾丰和马日磾,在看到小院里摞起来的钱山时顿时面面相觑。

“以后每个月都如此?”

马日磾难以置信的看着那几人高的钱币,心里有些后悔,当时为什么不多资助李继一下。

“或许会不止吧……这样赚钱,是不是不太好。”

李继也不太能确定,这还只是在雒阳附近建了不到十个店面而已,而且是仅仅一个月的利润而已,第一个月的钱都被用来买地建厂了。到现在,连雒阳周围都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

这让李继心里隐隐有了些担忧,利润太可怖了,很容易会被有心人给盯上。

大汉现在国控的商品其实也就盐和铁这两样,因为这两样是最容易让人暴富的东西。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当年打仗把国库打没钱了时,曾把盐商全部给废了,命朝廷封了盐官,开始自己搞起盐业买卖来,一度缓解了国家的压力。

现在纸张买卖搞的这么红火,若是汉灵帝有心的话,李继怕再多出来个什么纸官来。

头一次有人嫌赚钱赚多了的,马日磾却有些不以为意,只当是李继自谦。

“这有什么不好的,一切财物来的有理有据,任谁来也不能说什么。”

李继闻言也放下心来,也对,能赚一时是一时呗,想那么多干嘛。

于是在蔡府仆人的帮助下,几人也迅速分好了财物。

李氏纸行和李氏纸的名声在这两个月里空前的高,以极快的速度传往了大汉的各个角落,李继的名字开始真正的被雒阳外的士子所熟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