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末数风流 > 第一卷 雒阳雏虎 第二十六章 竹纸与大雪

汉末数风流 第一卷 雒阳雏虎 第二十六章 竹纸与大雪

作者:君清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32:3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自从见识过了李锅、李炉,蔡邕本以为自己对李继拿出来的东西已经麻木了,没想到这次依旧是让他激动不已。

今年冬天,蔡府的下人几乎走遍了整个雒阳城的大户门府,全都是被人家邀请去指导如何建造火炉,使用煤炭。有几个资格老的仆人甚至被被宣进了宫里,专门去教导宫里的匠人这些技艺,皇宫的各处也在不久后搭起了炉子,束起了烟囱。

蔡府的仆人何时这么有面子过,全靠府上的小神童的发明才会如此受人待见。所以每到一家门府,一旦有人问起,都是不遗余力的宣传,这是蔡府上“古来之神童”李继发明的暖火炉,连皇宫里都用上了。

于是继李锅不断在民间传开,进入了寻常人家后,“李炉”也有了风靡全雒阳的趋势。

曹操在明白了怎么回事后,端坐在席子上眯着眼仔细端详起李继来,直把李继看的有些发毛。

“我真想把你脑壳敲开,看看里面都与别人有什么两样。”就这样看了好久,曹操终于是开口了。

无论他再怎么看,李继仍是如往常一般,依旧是那个小小的稚童。除了眉目隐隐有些不与年龄相称的英气,其他地方与普通的十来岁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蔡邕在一旁也是深表同意的点了点头。不怪他如此想,去年冬天李继扬言自己要改良造纸术,造出适合书写的纸时,他虽然嘴上在鼓励李继,也拿出了顾雍的拜师礼资助他,但心里还是有点不以为意的。甚至当时除了顾丰之外,没有一个人对李继有信心。

毕竟纸这个东西自从被人发明出开始,就曾有无数人想要改进它,几百年的发展下来,都始终都代替不了竹简。蔡侯纸当初问世时也曾轰动一时,直到后来士子们发现这蔡侯纸也并不多适合书写,完全代替不了竹简、布帛,才又渐渐沉寂下去。现在李继拿来的这两沓纸,不仅书写起来极为清晰舒畅,竟然还能区分出贵贱。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造纸不仅将会是个暴利的行业,而且能够全民普及,有贵有贱那就有尊有卑,再贫穷的士子也能用得起纸张。只要能保证产量,那轻便的纸张代替繁重的竹简的时代或许真的会马上到来。蔡府上那两座阁楼的藏书若是换成纸来书写,恐怕连两层也摆不满。

李继听了曹操的话有些无语,自己就算是加快了某些方面历史的进程,那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还能有啥两样,敲开脑壳子不也就是白花花的一片脑花?

“这样好了,小子当初跟造纸行签的章程,是能书写的纸张一旦能造出售卖,以后买卖所得的利润就三七分成。伯喈先生,您与翁叔先生和顾师兄三人一人两成,小子留一成好了。”李继没顾及曹操在旁边,直接跟蔡邕讨论起如何分钱来。

蔡邕闻言则是先瞟了一眼曹操,见曹操并没有什么反应后,皱眉思考了一会,然后对着李继摇摇头。

“不妥,不妥。纸张能书写,全天下的士子都会争先抢购,这个买卖日后必然会日进斗金,我们三人虽然当初是资助了你一些,但绝不至于每人能分得两成利润。那这样吧,我们三人每人一成,你占四成。”

李继一时却是摇了摇头,若是与蔡邕关系一般,那自己独占四成也就罢了。可这将近一年的相处下来,很多时候都是多亏了这个和善的老头,不多给点好处自己心里着实有些说不过去。

突然,李继想起来了那个被薅羊毛的小不点,或许能通过他多分给蔡邕一些,就当报答一下蔡邕的恩情。

“那这样,您三人再加上顾雍小弟,每人占一成,小子就贪点便宜,占三成了。”

蔡邕想了一下,也是点点头同意了,对李继分给顾雍一成感到极为满意。顾雍即是自己的亲传弟子,又是顾丰的族侄,两人自然可以随意处置这一成的利润。至于马日磾,他当初就资助的最少,少得点也是应当的。

一旁的曹操一直在关注着两人谈话,见李继毫不犹豫的在自己面前谈论起这些事,心里也是有些小感动,这可是极为信任他才有的表现。至于蔡邕那若有若无看了自己的那一眼,当然也没有逃过他的眼睛,但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这么大的买卖当着他人的面谈论分成,总归让人会有些顾虑,人之常情,不能怪蔡邕。

愉快的瓜分了还未到手的利润,李继就先行离开了,留下曹操与蔡邕两人边讨论书法,边欢喜的用起那两沓新制的纸张。

李继可不想现在就暴露自己会书法的事,他也知道,书法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要是他现在就写得一手铁画银钩的好字,连他自己都要怀疑曹操是不是真会偷偷把他脑壳给敲开看看。

今年冬天的雪下的很早,也很大,站在阁楼往外望,目光所及的雒阳城都像是披上了厚厚的银色外套,高高低低的角楼阁楼参差不齐的错落。

蔡邕这几日很高兴,一到晚上就拉着李继闲聊,说什么大雪兆丰年,明年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李继也趁着这个机会带窦娥和顾雍出门转了几圈,两个小孩很是高兴,一出门就到处东奔西跑,见到卖零食的又站住脚,怎么也不肯动,差点没把边抱着蔡琰边看着他们的马忠给累坏。

雒阳既是都城,又是现在天下间最好的城池,但实际上也是有着不少乞丐,老少皆有,三五成群的赤脚在大雪封盖的街道上流动,见到衣衫富裕的人就立马跪下磕头。

只要有人来,李继都会随意的扔几枚钱出去,不一会就被闻声而来的乞丐们团团围住。直到雒阳城内管控纪律的队伍把他们驱散开,李继一行才能继续往前走,身后没捞到好处不甘心的乞丐们依旧是三三两两的远远吊着。

与那些因雪灾聚集在雒阳城外的流民相比,这些乞丐显然是更讨人嫌。

这不是李继第一次见到流民潮,去年从九江走了两千里路赶到雒阳时,他就曾遥遥见过。当时还有些不以为意,现在近距离亲眼见过,让他心里久久静不下来。黄巾之乱就是因流民越积攒越多,才导致了有心之人起了心思,进而引起兵变的。

雒阳城的守卫们也很紧张,曹操最近几天也没功夫来蔡府,日日夜夜带着军队士兵在城门口巡逻,不许流民入城。城内的大户人家发动了捐款,经常会看到袁府的下人在各个门府奔走,连蔡府都勉强凑了些财物捐助,大家七拼八凑的出城放粥施饭。

流民潮在雒阳并不多见,因为这里是都城,什么规矩都是死的,哪怕再有权势的人,能买的地也是定量的,很少有百姓会真的过不下去。这次雪灾带来的流民潮属于比较罕见,至少在雒阳地界不经常有,城里的大户也不介意偶尔发发善心。

朝廷官府不管吗?当然不管,流民而已,到处太守上疏的奏章中经常会见到,听多了也就习惯了。而且流民在他们的眼中已经不算是自己的子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那还能算自己治下的百姓吗?于是也只是为了防止他们哗变,派出了军队守住各个方向的城门,便不再过问他们的死活。

大雪终于停了下来,流民潮也渐渐散去,除了那些没有熬过寒冷,零零散散被留在城门外一动不动的尸体,这一切就好像从没发生过一样。军队也把那些无人带走的尸体都收集了起来,找了个地方草草掩埋,省的在那里碍眼。

本以为这个冬天会如此悄无声息的过去,不成想刚过了腊月初,一个不好的消息就从北方传到了雒阳:鲜卑发兵,攻打幽、并二州。

跟益州的叛乱相比,北方的入侵却没有在雒阳城中引起多大波澜。毕竟北方边境几乎年年冬天都会打仗,要是有哪两年连着没有战事,那才会让人感到奇怪。

消息在雒阳传开的第二天,公孙瓒就匆匆来到蔡府与李继见了一面,随后就立马独身返回幽州了。这次受到兵灾的地方就有他的老家辽西郡,而且他最近感觉自己在雒阳继续待下去好像也没什么用了,已经拜了卢植和刘宽为师,算是有了不错的身份,跟谁都能说得出口。趁着这次鲜卑入境侵扰,自己也好回老家去攒攒军功。

李继虽然知道,公孙瓒此次走后可能再也没有见面之日了,回到幽州后的他会在那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日后成为北方诸侯之一做准备。但这次也没法帮他什么,这回又不像李颙来的那次,鲜卑可不是南方诸夷一样的小打小闹,不可能提前定策。于是只好简单的嘱咐了一番,就和公孙瓒分开了。

公孙瓒走后,李继也很少再与人交流,除了曹操来时会下楼与他一述,现在甚至直接在书楼上点了火烛,穿上厚厚的冬服,开始夜读起来。

与最开始看书的想法不同,李继不再是闲得无聊的打发时间,而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两座藏书楼的书都看完。

不是李继对这些无用的学问突然渴求起来,而是造纸术都已经完备了,那自己要做的事就会逐渐多起来,等到明年正式开始售卖,或许就不会有这般悠闲的功夫了,这样做就当是提前开始适应忙碌的生活。

终于,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李继踏上了隔壁院子的第二座阁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