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重八,这真是咱的太子吗? > 第一百二十二章 朱元璋为蓝玉开小灶

这让军营中的士卒们真是大开眼界啊,感觉都能听到空气中被穿刺的声音,可真是太神奇了。

危险之极的凶煞劲风仿佛刀子一般刮过每一个人的脸颊。

众人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

刹那间……就见到校场远处的旗杆,被常遇春的箭矢猛地一撞,

刺啦一声!

一声清脆的巨响声,仅仅只有弩箭粗的旗杆直接倒地!

所有军中士卒们全傻眼了,这……

军中将士们刚才还是慵慵懒懒的勾肩搭背的看戏呢,此时各个都是精神百倍,感觉像是外敌入侵一样,表现的像是战前的那种激动感。

“我滴个亲娘舅啊……”

“老子也是醉了……”

“我特么服了,这些是从哪找来这么硬的弓?”

“威力竟然如此的巨大,这是人发出的箭吗?”

“怕是有十石吧!”

“胡说,这最少二十石!”

“天呐!”

看到此幕,全场一下子安静了许多,很长时间之后,整个军营充斥着惊讶的表情,咱们将军这是吃什么药了,竟然能开这么强大的力量啊。

现在这些人也只剩下了急促的喘气之声,和没见过世面的奇怪的表情了。

还有互相之间闲聊的不可思议的问题,整个军营中也是充斥着疑似街头巷尾大妈大爷聊天的那种声音了。

上位望着眼前一幕,目光无比尖锐。

常遇春傅友德都是猛将,射出的箭头有五六石不成问题。

大多兵卒没有这么健壮武勇,估计也就一两石。

但是即便是两石,也绝对是一个夸张的数字。

因为这个时代,弓弩并没有能开如此大力量的箭,无论是哪支军队,都不可能拥有这如此强大的弩箭的,所以军营将士有这种奇怪的表情那完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按照现在兵卒们的实力来讲,不管是北元朝廷也好,还是张士诚,陈友谅投降过来介绍的军营情况也罢。

如今天下之军,绝大多数兵卒,拉开的弓箭,都不到一石!

现在朱元璋亲自掌握的三万弓弩的军队。

就这战力,别说的抗击陈友谅张士诚了。

重现统一的曙光,横扫天下一切强敌,只怕一点问题也没有!

上位的心脏,此刻跳的比这些军营中的士卒还快。

咱的孩子平儿属实厉害啊!

……

离开军营,上位暂时没有安排军中计划好的一切事宜,而是决定先透支一下财库中的预算,先把弩箭先量产一部分出来。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上位也不能直接参与淘汰军队的事情,先要开始生产剑弩。

不然还没等将一切计划实施开,很多兵卒就已经是不见了,这时候要是出点啥事,到时候很难顶得住啊。

当然,财库一下子花这么多钱,终归是有些风险的。

如果突然需要用兵的时候,当然也有突然需要用钱的时候。

上位这么做。

原因主要是有这两点。

首先吧,弩箭并非一次性要大量生产,而是要分批次,每个月两万把弩箭交给专人制造。

所以一次花费也没那么多。

其次……

自然是朱元璋的另一件要事,重要性几乎不下于龙兴营的精锐化的改造。

那就是……之前的纸厂行业!

上位早已下定决心,不管是为了百姓,为了以后的千秋大业,纸厂市场这份心那是绝对不能够撼动的,这件事情已经在上位的心中酝酿了很久了。

毕竟也是关乎科举取士的事情,这一点不管是上位自己还是那些将军们心里都是非常的清楚的。

虽然之前已经是举办过一期科举的事情了,眼看两个月过去了,的确在科举中诞生出了很多出类拔萃的有志之士,为那些将军们也减轻了许多的负担,这一点成就那还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这一项举措将会是一场持续的政策,既可以为自己增加人才,还可以吸引很多的人才进来。

但问题也是很明显。

首先,除了有幸考中的士子,其实也有没考中的士子。

这些没有考中的部分,肯定不可能直接告诉他们你们不行,回去种地吧别白费力气了。

明年的科举,那当然是还会参加的,那么多年书也不能白读啊。

不过在科举中也会出现两类问题,首先对于落榜的考生如何进行安置,并不是简单的通告,这样依然是浪费掉部分人才。

其次就是世家子弟也是参与其中,但是在参加科举时并无法对其身份进行核实,所以往往在科举取士中,世家子弟中举的人数依然是绝大多数。

如此一来,为了公平,为了考试的制度也只能是择优录取,依然是到不了寒门子弟的手中。

这两个问题的第一次的科举中凸显出来的问题还是相当的明显的,虽然在内部是比较有清晰的认知的,但是无法公开对外。

所以上位等人也是非常的头疼,对于考试的内容考虑是不是进行调整或者是考虑建立一所公开的大众化的书院,来吸纳寒门学子。

等等……

还有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落榜考生,科举本就是一项吸纳人才的政策,也是招兵的前提,但是为了稳定学子的心 ,仍然以儒生的方式来考,并未公布兵种的招生。

所以这里有一个问题只有牛一平想到了,上位等人可以想到了但是并没有太在意这件事情,那就是落榜后学子们的成本问题,对于双方那都是一个不划算的事情。

而……

现在最尖锐的问题也就是出现在了这里,要是全部都安排,那就失去了科举考试的意义。

因为之前的科举一般都是朝廷下发考试内容,学子们按照考试的方向进行学习,读书等。

最起码读书都是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和范围,比如深知孔孟之道,或者是根据之前的经典来面会出跟自己想法合情合理的例子出来。

这都是在学院中,或者是私塾里边应该学习的一套理论技巧。

虽然表面上看都是非常的天马行空的思想,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这点那肯定是无可厚非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