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并天下 > 第三百五十三章 建立教育体系

汉并天下 第三百五十三章 建立教育体系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8: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汉军在西域捷报频传,经过一番激战之后收复了车师国王城,天子刘洵顿时放下心来,西域战事已经稳固下来,接下来自己只需要不断向西域输送钱粮兵备,为西征大军保障后勤补给便好。

此时随着战事的进展,朝中各方注意力被西域战事牵制住,天子刘洵趁机进一步加强会试制度。

天子刘洵召集尚书令丙吉、吏部尚书史高议事,将自己规划已久的教育体系拿了出来,交给二人完善一番。

按照天子刘洵的计划,此番朝廷准备调集大量的钱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学堂,各县建立县学,作为各地启蒙学堂,招收本县之内所有适龄儿童,教授天子刘洵定下的各类门科。

一县之内二十岁以下、六岁以上的识字男丁都要强制入学,按照年龄划分为不同的班级进行教学。县学除了教授众人识字和为人道理之外,还要教授天文、地理、算学、历史、当下时政等等,以及传统的君子六艺,都是实干之学。

县学的学制为四年,十二岁以下的男丁为全日制学习,十二岁到二十岁的男丁为“夜校”。同时由各地县衙负责十二岁以下入学男丁的衣食开支和学习开支,十二岁到二十岁的男丁则能够从县衙领取每人每天十铢的补助。

当然,这些只是虽然看上去科目很多,但都是基础知识,并不会太过高深。不过县学每四年便要进行一场升学考试,考试不合格者由县学发放毕业证后自行回家,考试合格者便可以升入郡学。

天子刘洵给县学的定位便是扫盲,天子刘洵准备用十年时间,不管花费多大的代价,都要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县学普及,要让大汉帝国的百姓人人识字!

往上一级,便是在各郡国设立郡学,郡学分文学和百工学两种。

天子刘洵将在每个郡国的治所建立两所郡学,所有通过县学升学考试的学生都可以进入所在郡国的郡学;其中一所郡学教授文学,内容便是继续教授天文、地理、算学、历史、君子六艺、当下时政等实干之学,不过相对县学所教知识都是深奥许多;

另外一所郡学则是教授农学、商学、工学等学问。分别教授县学晋升上来的学生,同时招收本郡内的工匠、成人,设立各门科和实用技术进行教授。

郡学的学制同样为四年,其定位便是对大汉的人才进行分类教育,为专业性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郡学同样是每四年进行一次升学考试,考试合格者可以升入长安太学,不合格者同样自行回家。

最高一级便是长安的太学。

此前在推行新政之时,长安太学的太学生几次与门阀士族站到了一起,让天子刘洵很是恼火。

此番天子刘洵便借着建立教育体系的机会,准备着手对长安太学进行改制,打破太学生全部由门阀子弟充当的局面!

按照天子刘洵建立教育体系的规划,各级学校一旦建立起来,长安太学的学生便不再由各地门阀推荐入学,而是全部通过考试录取而来,如此便打破了门阀士族一手把持长安太学的局面,随着大量的寒门子弟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长安太学,天子刘洵便可以再次重击门阀士族势力。

对于长安太学,天子刘洵也将分设各类门科,例如经学各类、天文地理、百工各类等等,由各郡文学、百工学晋升的学子充实。

太学的学制为五年,在太学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经学还是百工之学,都将会是大汉帝国内最为高深、最为高端的学问,长安太学也将成为大汉帝国的最高学府,以及天子刘洵心目中的“科研人才储备基地”!

尚书令丙吉、吏部尚书史高全面了解天子刘洵规划的教育体系之后,都是大为惊叹。

不过二人也有所担心,按照天子刘洵的规划,朝廷将花费至少三千万缗以上的钱财,这还不算各地县学、郡学中先生、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各项花费!

同时,吏部尚书史高还有一点担心,说道;“天家,如果此议推行下去,那各地郡国的学校如何管理?与吏部文选司的关系又如何?”

天子刘洵对此早有预料,说道:“朕准备在礼部之下增设教化司,专门管理各地郡国的县学、郡学,以及长安太学!”

“我大汉教育体系建立之后,各地学校的教材、学生招收、考试、学校管理等各方面事宜,全部由教化司负责,吏部文选司要将相关职权移交过去。”

“日后,会试制度也会进行相应的改革,参与会试考试之人,必须要拥有县学的毕业证明,否则不得参考!”

“吏部文选司将来只负责选官之事,也就是只负责会试,以及对各级官吏的选拔之事!”

吏部尚书史高闻言点了点头,不再说话,尚书令丙吉则说道:“天家如此一来,是否会断绝民间才俊入朝为官的途径?”

天子刘洵自然明白其中意思,说道;“等到各地县学、郡学建立起来之后,不管是寒门子弟还是门阀豪族子弟,都要先入县学,再一步一步的晋升,否则便不可参加会试考试!”

“不过对于年龄超过二十岁,已经没有入县学资格之人,朝廷会分三年举行三次专门的考试,供这些人考取毕业证!”

尚书令丙吉闻言点了点头,而后说道:“如此,臣无异议!”

数日之内,天子刘洵接连召见礼部尚书刘德、吏部尚书史高,以及尚书令丙吉、户部尚书史玄、少府卿霍利等人,如此频繁的召见让朝中上下为之侧目。

紧接着,中书省颁布天子诏令:由户部、少府共同筹集钱粮,在大汉各地郡国、县城修建县学、郡学,由吏部和礼部共同抽调各地饱读之士为先生,充实到各地县学、郡学之中。

朝廷第一步现在各地修建县学,为期三年完成。待到各地县学招生完毕进入正轨之后,再开始修建各地的郡学,也是为期三年。

如此,当各地郡学成立之后,正好可以赶上第一次县学的升学联考,各地的郡学可以直接招收第一批学生。

朝野上下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中书省又颁布了第二道诏令:长安太学停止招手门阀豪族子弟,而是待到各地郡学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之后,从中招收合格之人!

如此,朝野震动、百官哗然!

这还不算,中书省仅仅隔了两日便颁布了第三道诏令:改革长安太学,对太学进行各门科的规划,为将来招收郡学学生做好准备。

天子刘洵这一番连招让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在文武百官看来,如果真的能够在十年之内建立一整套体系之后,朝廷便可以真正的掌控全天下的人才和智囊,对于大汉帝国将来发展百利而无一害!

而且朝中百官都是才智卓绝之人,都能够看得出此番教育体系的一大好处,那就是朝廷可以从始至终的掌控人才的培养流程,按照天子刘洵的话来讲,就是将来朝廷可以按照需要自行培养相关的人才,而不是再像以前那样,事到临头再去现征召,或者是像撞大运一般的寻找人才。

可是天子刘洵的这套教育体系也有着很大的弊端,那就是投入巨大,而且朝廷得到人才的周期很长,从县学入学到太学毕业,朝廷要担负学子十四年衣食住行等各项费用,这还不算前期修建县学、郡学、招募先生等各项支出。

甚至有大臣放言,如果天子刘洵执意执行这套教育体系,势必会将朝廷多年以来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朝廷府库将会为之一空!

面对朝中上下的质疑,天子刘洵根本不为所动,对左右近臣说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建立教育体系不但可以让朝廷获得更多的有用之才,也可以让天下百姓从中受益,可以开启民智、推动经济、增强国力,所以朝廷即便掏空家底也在所不惜!”

为此,天子刘洵特意诏令户部尚书史玄和少府卿霍利,命令户部备齐一千五百万缗钱财,专门用于各地县学的筹建所需;命令少府卿霍利备齐八百万缗钱财,专门用于各地郡学的筹建所需。

各地县学、郡学的修建之事,由尚书省工部牵头,发包给民间修筑队来施工,而各地县学、郡学先生的招募之事,则是由吏部负责。

随着天子刘洵的一声令下,户部和少府筹备的钱财如同决口的河水一般倾泻而下,户部、少府准备的两千三百万缗钱财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全部花完。

这么快的速度,即便是天子刘洵也为之瞠目结舌,不得不命令刑部镇抚司出面监管钱财的使用情况,防止有人贪污这些钱财。

同时,天子刘洵再次诏令户部和少府,命令两部继续筹集钱财,户部再筹集两千万缗钱财,少府为一千两百万缗钱财,必须保证各地学校筹建资金的充盈!

顶点地址:

移动端: 感谢您的收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