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汉并天下 > 第九十九章 治国方针

汉并天下 第九十九章 治国方针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8:3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启奏天家,西征大军已经开始撤军,中郎将常惠拟定的有功将士名册在此,请天家过目!”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说完之后,将一份绢帛写就的奏议递给了小黄门,而后呈递给刘洵。

刘洵只是简单的看了看,明白虽然霍光在朝议上向自己奏报,但肯定已经与朝中众臣商议妥当,奏报自己只是走个过场而已,自己这个大汉皇帝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决定权。

于是,刘洵只是略略看了看,便直接盖上了天子玉玺予以认定。

接着,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便呈上了此番出征汉军将士的封赏方略,刘洵同样是简要看了一番,便直接盖上传国玉玺予以确认。

而后在朝议之中,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便接过了话语权,与众臣商议起大战的善后事宜。

霍光说道:“此番大战,虽然我大汉王师取得大捷,但是朝廷也消耗了大量的粮草、军械。这一点,我和大司农将各司其职,尽快恢复朝廷的库存,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朝廷封赏有功将士需要大量的钱财和功勋,朝廷也要早做打算,绝不能寒了有功将士的报国之心……”

“此外,朝廷也要加强蒲类后国和乌孙国境内的驻军兵力,此战已经将我大汉雄威宣扬到了四海八方,朝廷就要顺势博取最大的利益,将西域能够达到的要隘全部拿下!”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站在大殿之中慷慨激昂的演讲着,不但文武百官为之振奋,就连刘洵也是心情澎湃,不由得赞叹道:“霍光不愧是国之干城,能够总揽朝政绝不是巧合,而是天纵奇才!”

的确,大汉帝国的国政事务可谓是千头万绪,特别是在这场旷世大战之后,国政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置,军需器械、粮草囤积、大军将士的伤亡抚恤、有功将士的封赏、西域边防的重新整顿、对西域各国的国策调整等等,每一条都是棘手的难事,可是在霍光手中却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很快就能拿出对应的方案。

刘洵听着霍光那激昂的话语,对霍光的才能非常欣赏,甚至将霍光认定成大汉柱石的存在。

不过,刘洵一想到霍家那滔天的势力,心中便升腾起一阵阴霾,同时还有遗憾。

朝议进行了许久,在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主持下,将此番大战的善后事宜全部商议妥当,其效率之高、手法之老练,让刘洵叹为观止。

回到宣室殿之后,刘洵心中也开始反思起来。

如今在这未央宫之内,刘洵已经开始小心翼翼的培养自己的心腹,自己的地位也逐渐的趋于稳定。

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司马大将军霍光对刘洵稍稍放松了戒备,也开始将一些不打紧的政务呈报给刘洵定夺,以便彰显自己忠臣、能臣的形象,也为了保持与刘洵良好的关系。

对于霍光的心思,刘洵可谓是心知肚明,虽说霍光呈报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政务,但是俗话说得好:苍蝇肉也是荤菜,总比什么都没有要强。

于是,刘洵也趁着这些机会开始锻炼自己的执政能力。

自登基以来,刘洵便不断学习此时的战法,以及行军作战的知识,同时还不断学习大汉帝国的种种史料。

也正因为如此,刘洵心中始终充满着豪情,名垂千古的大汉帝国就在自己手中,即便有霍家的存在,使得刘洵如坐针毡,但是依旧改变不了刘洵身为大汉天子的事实。

刘洵也相信将来总有一天,自己能够彻底掌控大汉这个强大的帝国!

夜色降临之后,刘洵身旁的小黄门都退出了寝宫,偌大的寝宫之内只剩下刘洵自己一人。

此时,刘洵终于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执掌大汉政权的事情。

刘洵明白,如今自己还没有能力扳倒霍光,距离自己真正执掌大汉帝国的时机还早得很。但是刘洵始终信奉一点,那就是完事都要及早做准备,绝不可仓促而上!

所以,刘洵此时便开始对大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进行思考。

此时的大汉正处于全面上升期,不管是政治制度还是军事实力,都处于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增强的状态。

不过对于刘洵来说,大汉帝国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如,此时大汉帝国的政治制度有着非常严重的隐患!

朝廷上下太过依赖于门阀士族,从长安朝堂到各郡国,几乎绝大部分的官员都出身各地门阀士族,这样一来大汉帝国的国策就不可避免的会向门阀士族倾斜,久而久之整个国家就会被门阀士族所把持!

而历史上西汉被王莽篡夺,就是这个原因,整个国家的政权都被强大的门阀士族蚕食干净,以至于亡国!

再有一点,就是此时大汉帝国的基层统治力量几乎全部依靠着乡里自治,同时佐以豪强来稳定地方。

这样的基层结构更为可怕,会让整个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削弱!

如果国家强盛、朝中有强悍的皇帝或者大臣坐镇,那一切都还能够正常运转。

一旦朝廷的运转出现问题,那盘踞在各地的豪强便会有机可趁,甚至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趁势而起,开辟群雄逐鹿的混乱局面!

除了政治制度暗藏的危机点之外,刘洵还认为此时大汉帝国的经济政策也并不正确。

此时的大汉帝国崇尚重农抑商之策,对农税征收的税率也低到了不可思议的三十分之一。

不过此时大汉百姓的负担却并不轻松,各种人头税、财产税很多,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朝廷并不禁止民间的土地兼并,又鼓励民间开辟山林、矿产,自孝武皇帝之后,朝廷对盐铁之事的管制也颇为松懈。

这样一来,民间豪强和门阀士族便大力扩充势力,民间的财富和土地开始高度集中起来。

而这些豪强、门阀士族又不会将手中的财富投放到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去,而是基本上用在了雇佣门客、购买土地、修建坞堡等方面上,让原本就发展缓慢的大汉经济雪上加霜!

最后令刘洵担忧的便是大汉的军事制度。

此时大汉的军队非常强悍,可以是说是可以吊打周边各国的存在。

但是大汉的军事制度也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汉军统军将领的选拔和任命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而是基本上采用举荐、征召、战场提拔的路数。

这样一来,汉军将领的任命便极其容易受到门阀士族和权臣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军阀或者军队势力的出现。

一旦如此,汉军越是强悍,对大汉帝国的危害也就越大。

这一夜,刘洵想了许多,也思考了许多。

对于大汉政治制度的改造,刘洵感觉需要入手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总是抓不到关键点,究竟如何才可以既打击门阀士族,又可以打击各地豪强?

“人才?”

忽然,刘洵想到了人才这两个字,顿时将其中的关键想明白了。

门阀士族和各地豪强之所以能够把持朝局和地方权势,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人才。

朝廷只要能够牢牢的将人才选拔握在手中,就可以陆续将门阀士族举荐上来的子弟驱逐出朝堂,对于各地豪强同样如此。

只要朝廷能够通过一个固定的、公平的制度不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不但可以绕开门阀士族控制朝堂,也可以将豪强势力踢到一边,由朝廷的自己人直接控制基层,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

“可是这样的制度该如何建立呢?”

忽然,刘洵笑了起来,脑海中也浮现出两个字:“科举!”

如此一来,大汉帝国的经济问题、军事问题也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只要刘洵可以通过科举制度源源不断的选拔出各种各样的人才,就可以培养出无数的文官和武将,就可以将整个朝堂和大汉王师彻底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如此一来,刘洵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推行一场前无古人的旷世新政,对大汉帝国进行彻底的改造,让这个伟大的帝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经过一夜的思考和完善,刘洵将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最后暗自定下:改革新政、发展经济、开疆拓土、汉并天下的十六字方针!

这十六个字将会作为刘洵日后治理国家的总方针、大方向,就好像是后世的宪法一般,至少在刘洵自己的有生之年不会轻易改变。

梳理好一切之后,刘洵只觉得心情格外舒畅,此时已经是黎明时分,虽然刘洵几乎一夜未眠,但是精神依旧亢奋。

此时的刘洵心中已经没有了刚刚登基时的迷茫感,当时刘洵满脑子都是如何保住自己和许平君的性命,对未来并没有一个系统而又可行的规划。

可是今天,刘洵定下了自己的执政理念,等同于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奋斗目标,今后便要朝着这个目标砥砺前行!

刘洵长出一口气,躺在塌上暗道:“慢慢来吧,第一步拿下霍家,接下来便要带着大汉一起直上九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