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医路风雨情 > 第1章 父子名医冠兴州

医路风雨情 第1章 父子名医冠兴州

作者:荣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3: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有的人天生就是为医学而生的,张应权就是这样的人。

别人做了一辈子医生,也未必能够悟透中医的真谛,而张应权仅用了短短数年,便一跃成为兴州的名医,风头一时无两,就连行医五十余载的舅舅都自叹弗如。

这一年,兴州巨富高公患了便秘,遍请全城名医。

前面几位名医将峻泻、缓泻之药,用了个遍,均无疗效。

后来的医者借鉴前车,改用滋脾、温肾、润肠、补气之法,草药倒是服了若干,病情却毫无起色。

俗话说,人有三急,高公被大便憋得死去活来,对着家人大动肝火。

高公的儿子听人介绍,裕兴堂老板的张应权善于辨证施治,凡是经他治疗的病人,多能药到病除。

但兴州城的一众名医对张应权颇有微言。

说他是仕途出身出身,根本没有正经拜过师,学过艺,士人们一向推崇不为良相便为名医,其实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徒有虚名。

他们这几位名医,哪一位不是从小就跟着师傅学医,尝遍了百药,治过了万人,才历练出这一身的本领。

他张应权当官的本领是有,但论起治病的本事,不说别的,计算一下他看过的病人,能有几个?没看过上万的病人,就敢称为名医?哼哼,他们可不服。

一席话说得高公儿子心里没了底儿。

正迟疑之间,恰逢高公的妹妹前来探望大哥,说起她的邻居杨氏患了臌胀,兴州城所有名医都说此病无药可治。

杨氏走投无路,听人说张应权医术高明,又怜惜穷人,便跪在裕兴堂门口,祈求张应权救她一命。

张应权见杨氏着实可怜,就动了恻隐之心,当即扶她起来,在裕兴堂抓了几味药给她,好像里面有大黄2两,浮萍6钱,还有别的什么药,杨氏没说,她倒也没问,反正,杨氏服了六剂草药,顿感神清气爽,鼓的老大的肚子也消下去了一半。

杨氏后来又去裕兴堂复诊三次,竟然获得了痊愈。

“这位张老板呀,心肠最仁慈了,医术又好,连我这样的穷人他都不嫌弃,尽心尽力地给我治病,这样的好大夫,哪里去找哇?”杨氏病愈以后,到处宣传张应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

听了姑姑的话,高公的儿子才下定决心,不管那几位名医说什么,他都要请来张应权,为父亲看病。

众位名医听说张应权到高家出诊,都来跑来观看。

张应权诊过病人,慢慢悠悠地说:“高公年老体胖,素体脾虚,胸膈间多有痰饮,我诊其脉象,寸口滑而尺脉微,此为上实下虚,肺为痰阻,胃肠津液干枯,当以治肺为主,润肠通便为辅,峻泻也好,缓泻也罢,均非所宜。”

高公的儿子连忙奉上纸笔砚台,请他开方。

张应权提笔在纸上写下了:肉苁蓉2两,郁李仁半钱,蜜紫苑8钱,水煎服,3剂。

众位名医一看,议论纷纷。

有的说:“处方讲究君臣佐使,这个方子怎么个说法?”

有的说:“此方简直就是不伦不类,有失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焉能治病?”

更有个过分的,冷笑一声,说:“这哪是处方开药,分明是胡诌。”

张应权听众人议论完了,才不卑不亢地说:“诸位,你们都是咱们兴州的名医,请你们也出一良方,在下愿闻高见。”

这几位所谓的名医早已经施展过身手了,实事证明,他们的方子均无疗效,所以,议论归议论,他们谁也不敢轻易出手。

高公的儿子已经领教过众位名医的医术,他力排众议,果断采用张应权的处方,待药煎好之后,便服侍高公服下。

高公服药之后,不出两个时辰,就排出一大堆宿便,又腥又臭,三剂药下肚,便秘的老毛病完全缓解。

自此,张应权的医名传遍了四面八方,裕兴堂里,前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

到了40岁上,张应权膝下尚无一男半女,夫人梁氏自责肚皮不争气,便欲给他纳一小妾,以便延续张家的香火,张应权坚决不允。

他说自己在朝为官时,无愧于朝廷、百姓,在江湖行医时,无愧于患者、家属,他相信老天爷会格外眷顾他,该有的自然会有,不该有的他绝不强求,任何事情都顺其自然就好。

第二年,作为39岁高龄初产妇的梁氏,终于生下了她唯一的儿子,取名张炳善,希望他秉承张家的家风,积德行善。

老俩口好不容易得到这个宝贝疙瘩,真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

张炳善出生之时,张应权听见大门外传来一阵悠扬的乐曲,出门寻找,见一位年迈的老道吹着洞箫,飘然而去。

张炳善天资聪颖,记忆力过人,12岁已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烂熟于心,20岁已经医名远播。

那一年,兴州州判的太太得了一种怪病,一到夜里不睡觉,只想唱歌,一家人被搅得无法入眠。

州判颇感苦恼,延请了数位名医诊治,均无效果。

夫人的嗓子都唱哑了,还是止不住想唱,渐渐的,出现饮食不思,花容月貌变得憔悴不堪。

听说张应权医术了得,州判便派人来请他出诊。

偏偏这一天,是张应权一位老友的生日,张应权到乡下给老友贺寿去了,要盘桓几日方才回来。

当差的将夫人的病情一说,张炳善毫不谦虚地说:“夫人的病不用我爹,我就能治,我爹下乡去了,要好几天才回来呢,如果信得过我,我现在就跟你走。”

当差的一听,这小子口气不小哇,好几位名医都没能治好,你个毛头小伙子能行?

看到当差的一副不信任的样子,张炳善说:“不相信我就算了,反正耽误了夫人的病,也赖不上我。”

当差的也怕请不到大夫,被长官责备,他思量了半天,反正夫人的病也没少请大夫,多他一个也不多,大不了他没治好,他爹回来替他补救呗。

州判一见当差的请回个娃娃大夫,一脸的不屑。

张炳善并不在意,他审视夫人面色萎黄,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数,已经有了九分把握。

他对州判说:“夫人的病在脾脏,脾在色为黄,在声为歌,所以夫人面色萎黄,喜欢不自主地唱歌。”

“别的大夫也是这么说的,可吃了他们的药,并不管用呀。”州判一听,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小大夫也没有什么高招儿,跟前面几个大夫一个腔调。

张炳善继续说:“脾喜燥而恶湿,所以很多医者见脾之病,便燥湿化痰,此谬也,夫人的病机为脾热,当清理脾热,泻黄散化裁便可。”

说完,不慌不忙地提起毛笔,工工整整地写好药方,递给州判,州判半信半疑地看看药方,又瞅瞅张炳善。

张炳善知道州判信不过自己,便不卑不亢地说:“扁鹊说过,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信巫不信医,就是其中的两条,病人或家属态度不端正,不充分相信医生,这病怎么能治好呢?”

州判见大夫年纪不大,话说得倒十分在理,就大手一挥,对当差的说;“你跟他去取药,我暂且信他。”

结果,六副药下肚,夫人的病好了一多半。

之后,张炳善又用醒脾和胃的药,给夫人调理了半月,夫人便完全康复。

州判亲自出马,给裕兴堂送来一块金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妙手回春”。

张炳善系父母老来得子,先天肾气不足,虽头脑聪慧,但体弱多病,与夫人冯淑兰成婚后,只生育了一女一子。

中年之后,他的身体更是每况愈下,早已与夫人分室而居。

每日大病没有,小病不断,幸亏自己是大夫,深谙调理秘诀,整日里药不离口。

其女儿名张玉婵,从小不喜欢读书,但爱女红,跟着母亲料理家务,倒也十分勤快能干。

儿子张再景资质一般,张炳善总是安慰自己,再景悟性虽然差了一点,但他肯下苦功,所谓勤能补拙,将来,还不至于辱没了张家的门庭。

裕兴堂到了张炳善手上,已经成为兴州城最大的医馆。

张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叫做杀富济贫,对富人收费毫不留情,对穷人能少收就少收,甚至不收,虽然如此,张家医馆的利润也相当可观。

富裕起来的张炳善,犯了富人的通病,变得越来越讲究起来,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讲个排场,就说张家的大车队吧,那可是兴州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张家一年四季都派人外购药材,入冬后的采办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张家养的五辆大车都会派出去,那可是全城最好的大车,每辆都套了三匹壮年的大青骡子,车厢都是用好油布封的,前面带着帘子,别说下雪,就是瓢泼大雨也漏不进一滴去。

城里多少赶车人都挤破了头,就想来张家做车夫,不说别的,夏天出差都是一色的白细布夏衫,青细布灯笼裤,灰色葛布帽子。

冬天则是石青的羊皮大氅,羊皮裤,黑皮帽子那么一戴,远远望去,高头大马,精壮汉子,长鞭子“啪啪”一甩,要多神气有多神气。

老朋友赵靖奎曾提醒过张炳善,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家里的车队太过招摇了,这未必是件好事,太平盛世倒也罢了,一旦遇到兵荒马乱的年景,恐怕会遭遇不测,做事还是低调些好。

张炳善却不以为然,他笑赵靖奎杞人忧天,就算是兵荒马乱的年景,也不至于有人惦记上他家的药材,除了开医馆、药铺的,谁稀罕那个。

正是因为张炳善过于自信,张家的大车队后来果然出了大事,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