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医路风雨情 > 楔子

医路风雨情 楔子

作者:荣俏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3:29 来源:平板电子书

道光年间,北方沿海小城兴州,一名婴儿呱呱坠地,响亮的哭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也给年轻的父母带来了无限的欢欣和希望,他们为婴儿取名张应权。

张应权天赋异禀,5岁入私塾,启蒙先生教《三字经》,别的孩子每天勉强能够记住三行,而张应权却可以背下来三页。

别的孩子刚学会《三字经》,他已经能够将《千字文》倒背如流。

启蒙先生捋着花白的胡子,连连感叹:“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张应权的舅舅是当地一位名医。

15岁那年,他在舅舅家看到一本《伤寒杂病论》,信手翻了几页,便被吸引住了,如饥似渴地读了半天,久久舍不得放下。

舅舅见他喜欢,便将此书慷慨相赠,张应权如获至宝。

从此,读《伤寒杂病论》,便成了他的业余消遣。

每每读烦了枯燥的八股文,他便将《伤寒杂病论》捧在手里,看上几页,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

三年之后,他不但能将此书倒背如流,而且还颇有些心得,自视天下无不可治之病,技痒之下,常到舅舅家的医馆小试牛刀。

16岁那年,兴州大旱,接着就是瘟疫流行,哀鸿遍野,饿殍遍地。

张应权的舅舅在医馆门口支起了大锅,熬制“清瘟败毒汤”供病人饮用,不管本地居民,还是外来的逃荒者,只要得了瘟疫,都可以免费得到药物。

张应权赶来帮忙。

他对舅舅说:“所谓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我看啊,咱们光治病不行,重在预防,要扼住发病的源头,我琢磨了一个配方,以柴胡、藿香、石菖蒲、茵陈蒿等药物,用大锅熬制,供应那些未得病者,这样才能彻底遏制住瘟疫的流行。”

舅舅觉得外甥说的在理,于是,另起一口大锅,专门供应“防疫汤”。

兴州的其他医馆也纷纷效仿,这场瘟疫很快就在兴州销声匿迹了。

经过此番抗疫,舅舅发现张应权不仅博闻强记,悟性极好,而且能够举一反三,更难能可贵的是,小小年纪的他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实在是难得的医学人才啊。

舅舅有意栽培他,但张应权的父亲志不在此,他想培养儿子做官,将来光宗耀祖,开馆行医毕竟属于下九流,实在不是个体面职业。

咸丰初,朝廷急需人才,已经大开捐监之风,张应权的父亲预备先替儿子捐个监生,然后,再一步步往上进阶。

张应权自恃才情过人,不甘心花钱买官,踌躇满志地要走正途入仕。

正赶上朝廷拔贡,同乡陈文茂在本省学政担任要职,极力荐举张应权贡入京师。

经过朝廷考试,张应权被选为二等贡生,头脑聪明,又长袖善舞,他顺顺当当做了几任知县。

那年,英法联军从天津沿着大运河向北京进发,眼见得就要攻到紫禁城了。

当朝皇帝慌了神,派遣大臣前去谈判,结果给谈崩了。

皇帝竟然躲到热河避暑山庄,打猎去了,留下恭亲王主持朝廷事务。

后果就是割地赔款,中国园林的精华杰作圆明园,也被付之一炬。

张应权对朝廷的软弱无能大感失望,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深感厌倦,这个官不做也罢,说走就走,他毅然辞官回乡,在兴州开办了一家医馆,取名裕兴堂,正式挂牌行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