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铜驼烟雨 > 第一卷:执花仗剑,春风妒少年 第七十七章:未雨绸缪

此刻,身为荥阳郡太守的李峻并不在府邸中,他一早便带了十几名近卫到了城外十里处的军营。

李峻重视荥阳郡的政务 但他更重视荥阳军的军务。

在这个乱世中,李峻始终觉得枪杆子才是最重要的。

无论把清官大老爷做得如何好,一旦有敌来犯,能击退来敌的不是交口称赞的百姓,而是眼前这些每日操练的将士。

因此,李峻常会到军营中,除了察看军士们的训练外,他还多与士卒们交谈,了解军心的状态。

李峻的这一做法,起初让荥阳军的军卒们感到很新奇。因为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的郡守,也从未感受过如此的关怀,来自一位大将军的关怀。

时间久了,军卒们也便适应了,同样也领悟了大将军的用意。

整个荥阳军较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风格上有了坪乡与仇池两大纵队的感觉。

望着骑军的演练,李峻转头望向身侧的李瑰,满意地点了点头。

荥阳以东是平原,十分利于骑兵作战。因此,由动西进的大军多会以铁骑为前锋。

李峻觉得,假使日后东向有事发生,荥阳不能仅靠步兵固守,应该有自己的骑军来对抗。

另外,本朝各处的兵力多以步兵为主,在骑兵的配置上少之又少。固然是本朝可用的战马稀缺,但也与各处财力的捉襟见肘有着很大的干系。

守着商贸繁荣的荥阳,李峻不担心弄不到钱。

因此,他在荥阳军上加大了开销,在骑军的配备上更花费了大量的银钱。

“大将军,属下觉得咱们还可以再增加些骑兵,要是能凑上万骑,那属下可以领兵横扫天下了。”

李瑰是荥阳铁骑的领军,司突骑校尉一职,与步军校尉陈大河等人同属督护郭诵的辖制。

跟了李峻这么久,曾经莽撞的少年人早已成为了可领兵征战的将才,只是心性上依旧未变,仍然有着豪气冲天的胆色。

听着李瑰的话,李峻向他伸出手,抖了抖。

李瑰不解其意地望着李峻,问道:“干嘛?您这是什么意思?”

站在李峻一侧的郭诵踢了李瑰一脚,笑骂道:“笨,李大将军这是跟你要银子呗。没银子你拿什么买马匹?拿什么买草料?一天就知道吹牛!”

“啊...”李瑰被郭诵说得一愣,无奈且委屈道:“我哪有银子呀?我的饷银也买不起呀?”

“对嘛!”

李峻收回手,对李瑰笑道:“所以你说话要走脑袋,一张口就万骑,你当我是度支尚书,管着全天下的钱库吗?”

说到这,李峻转头对郭诵道:“对了,松明二哥说会有两百匹马运到荥阳,是从辽西郡过来的,应该还是段秀押运。”

郭诵还未答话,李瑰倒是高兴道:“哎呀!又多了两百匹骑兵呀!”

郭诵苦笑地瞥了一眼李瑰,向李峻点头应道:“我会和松明哥做好交接,等段秀来了,咱们一起喝喝酒,如何?”

段秀是辽西郡鲜卑部落首领段匹磾的弟弟,因其常替部落贩换物质,故此与裴松明有了接触,也便结交了李峻与郭诵。

段秀的年纪与郭诵相仿,小于李峻,其为人性格耿直,谈吐上也是爽快。几次接触后,李峻与郭诵都愿意跟段秀交往。

巡查了各部后,李峻几人回到了中军大帐。

此时,大帐内的将士多是从坪乡过来的,也都是老护卫队的人,说起话来自然就随意了些。

“大将军,咱们坪乡的人什么时候能搬过来呀?”

问话的人是耿稚。

他原是郭家坞的人,跟着郭诵一同到了荥阳,现任射声校尉,掌辖荥阳军中的弓弩军。

“还得一段时间,黎天行那边还没有完工。”

说着,李峻问向陈大河:“大河,你前些日子不是去过吗?说说情况。”

陈大河站起身,向李峻执礼道:“回大将军,广武那边的两堡差不多修缮完了,现在正加固各紧要处的关隘。”

陈大河心中估算了一下,挠了挠头道:“末将觉得,怎么也得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全建好。”

李峻点了点头,抬手示意陈大河坐下,口中说道:“暂时也不着急,修那里就是为了防止以后荥阳被袭,咱们能有个据守的地方。”

李瑰闻言,略有疑惑地问道:“庄主,就算有人来袭,咱们荥阳军还守不住一个荥阳城吗?”

李峻没有回答,只是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

“守不守得住,那还要看来敌有多少?”

郭诵替李峻回答着疑问。

“几万的兵力想要围攻荥阳很难,但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兵力呢?若我们左右无援,成了孤军作战呢?独守荥阳城便是死路。”

一直以来,郭诵都跟在李峻的身边,从原主的李二郎,到现在换了灵魂的李峻,他都不曾离开过。

在李家庄时,郭诵便常常与李峻探讨当今的局势。到了荥阳,这样的探讨也一直都存在。

针对如今的朝局变动,李峻也同郭诵说了许多的可能性。

虽然这些可能多数都记载于后世的史书中,但许多该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这让李峻一直都无法理解。

李峻搞不清原因,但也不确定以后会不会发生,他只有将那些自己知道的事情视为可能。

就是这些尚未发生的预判,让郭诵有了诸多的远虑,也相信二郎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所要面对的险况。

因此,郭诵所考虑的事情要比李瑰等人多,预估到的危难也远比他们严重的多。

听到郭诵如此说,大家都沉默了下来。

每个人都在回味郭诵的话,想象着那种情况出现时的场景。

李峻见气氛有些沉闷,笑着说道:“郭大郎的话虽不是危言耸听,但大家也不必就此被吓到了吧?”

众人闻言,先是略怔了一下,随即纷纷笑了起来。

大家之所以笑起来,是每个人都觉得,如今大家都是领兵之人,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何还能让不可知的危难吓到?

即便真是如此,挥刀迎敌也就是了,当下的苦练不就是为了日后的一战吗?

“大将军,我等倒不是被吓到,只是没有想得那么多,其实有个忧患也是好的。属下是个文职,但属下也在军中,迎敌的胆气也有。”

何裕向上首的李峻拱手执礼,口中的话缓缓而出。

何家受难后,何裕凭借妻子郑敏儿才脱离了险境,跟着李峻到了荥阳。

虽说何裕出身于武将之家,但他却是个文人。李峻将他安置在了军中,担任了主薄一职。

对于何裕,李峻还是很欣赏。

这个文人有着武人的骨气,他不会为了苟活而卑躬屈膝。即便是那日在洛阳城中见到李峻,他也没有卑贱地跪地乞活。

然而,这个文人却知道感恩。

他没有给能让他活命的人下跪,却在一直为其担惊受怕,四处奔走的李钊面前跪地痛哭。

人为了活着没有错,但怎么活着是个选择。

武为表,文为里。

任何人,任何一支军队,无论有多么强大的武力,如果内在里没有一个气节,那这个人以及这支军队都不是真正的强大,也不可能强大。

“嗯...子衡说的没错。”

李峻肯定了何裕的说法,继续道:“每个人都要有个忧患意识,这是个好事。把问题想到前面去,事到临头时就不会乱,就会有对策。”

说到此处,李峻想起了郭方的来信,笑道:“不仅咱们有着忧患意识呀!仇池那边也同样在未雨绸缪。”

望了一眼郭诵,李峻继续道:“郭方来信说,他们已经拿下了一座叫青冈岭的山头,向北各处的联络地也都陆续建了起来,动静可不小呀!”

耿稚闻言,兴奋地问道:“大将军,我家二郎与杨茂搜开战了吗?”

郭诵笑着接话道:“还没有呢,就是用计攻下了仇池的青冈岭,将巴溪寨的青氐人收归了纵队。”

李瑰闻言,咂舌道:“看来那边应该又增加不少人,上次说收拢了许多逃难的人,再加上青氐人,估计兵力也该过万了。”

何裕在军中任职以来,也知晓了一些事情。他暗自盘算了一下各处的兵力状况,不禁对眼前的这个舅父佩服万分。

“人多了这么多,花费也是不少吧?咱们这边是不是该支援一下呢?不能总让坪乡那边承担了。”

陈大河还是以前的老性格,做事情也是如以往一样稳重,总能想到关键之处。

养兵就要花钱,陈大河知道荥阳军的大概花销,不是个小数目。仇池纵队虽不至如此,但也应该需要不少银子。

李峻赞许地点了点头,继而笑道:“不需要啦,人家有进项喽。”

“啥进项?”

“是呀,他们能有啥进项?”

除了李峻与郭诵外,其他人并不太知晓仇池那边的事。听李峻如此说,都好奇地问了起来。

“盐,青冈岭上有岩盐,他们贩私盐。”

整座大帐里都是自己人,李峻不担心会走漏消息,也便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

“贩私盐,那可是大买卖呀!”

“是呀,那挖出来的可就是白花花的银子呀!”

“领兵贩私盐,没想到郭家二郎这气魄比咱们大呀!”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着,脸上都露出了喜悦之色。

无论是坪乡纵队还是仇池纵队,以及眼下的荥阳军,甚至包括平春城里的平阳军,大家是一个整体,无论谁有了发展都利于这个整体。

因此,听到原本艰难的仇池纵队有了如今的发展,每个人都为之高兴。

与大家闲聊了半天,李峻站起身对郭诵道:“今天我就不留在军中了,你也跟我一起回城吧。王敦外任广武将军,今日会途径荥阳,晚上咱们一起说说话。”

说着,李峻转头望向何裕,假作嗔怪道:“何子衡,你也跟我回家,你都多久没回家了。我是让你做军中主簿,没让你天天守军营。”

众人知晓何裕是李峻的外甥女婿,见李峻如此说,都清楚这话意,皆是大笑起来。

何裕被李峻说得臊红了脸,连连点头称是。他知道李峻并非是真的责怪他,一个家字就表明了一切。

回城的路上,马车内,郭诵有些好奇地问李峻:“王敦要外放到哪里?”

李峻回道:“来的书信上说是到青州,所以才乘船途径荥阳。”

郭诵撇了撇嘴,笑道:“前几日,我听说那个王澄去了荆州任刺史,这次王敦又到青州。王家人选的都是好去处,尚书王衍真是做的好安排。”

李峻也点头道:“司马越需要王家的支持,也就给些好处呗。”

正说着话,李峻突然莫名地望着郭诵,打趣道:“哎,郭诵,我怎么发觉你近来黑了不少,有点庄稼汉的意思了。”

其实,李峻也并不是在打趣,他是真的发现郭诵黑瘦了许多。

郭诵的脸上那原本年少的模样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得沉稳与老练。

自从接手荥阳后,李峻便将一切军务都交给了郭诵。

郭诵掌兵初始,先是杀了不遵军令的将官,在荥阳军中立下了威信。

随后,他将跟随而来的纵队人员编入到军中,采用逐级渗透,逐级管理的方式改造荥阳军。

现如今,荥阳军已经完全按照纵队的模式完成了改编,各个兵种也与其他两个纵队基本相同,只是在人员上多了数倍。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郭诵在前边做,李峻站在他的身后给与支持。

李峻的心理年龄远大于身体的年龄,曾有的阅历也让他有所感悟。

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再强的人也有力所不及的时候。

信任一些人,给他们展示能力的平台,让他们尽可能地去发挥自己的长处。

最终,再将这些长处汇聚到一起,集中所有的力量把目的达到极致。

正如伸开的手掌,只有当五指紧握时,才能击出最有力的一拳。

李峻愿意信任郭诵,这种信任从他醒来就一直在持续,就像郭诵对他的信赖一样,从未变过。

军中有诸多的事情,这些事情让年轻的郭诵较早地成熟起来。

李峻觉得这是好事,但对郭诵的年纪而言,又的确辛苦了些。

何裕也同坐在车内,见李峻如此说话,他觉得很有意思,也感觉极是亲切。

郭诵一直跟随李峻,自然习惯了这种说话方式。

他没好气地回道:“天天在大日头底下晒,能不黑吗?你整日坐在气派的衙门里,自然是风吹不到,雨淋不着。”

“哈哈,这是有怨言呀!”

李峻笑了起来,对郭诵戏谑道:“是你天天要领兵,让你领兵了吧...你还埋怨。要不,你干脆回衙门算了。”

“不行,我可不回府衙。”

郭诵赶忙摆手,讨好地说道:“我哪里有埋怨?黑就黑点,我不怕。我是武将,黑点怕什么?”

见何裕一直在憋着笑,郭诵一瞪眼,扬手拍了他一巴掌。

随后,郭诵问向何裕:“表妹夫,我说的没错吧?小舅父与咱们不一样,人家是朝廷大员,得是个白净的人,你说对不对?”

论起辈分,郭诵与何裕是同辈,都要称李峻为舅父。可若按年纪来算,三人相差不大,都是岁数相若的年轻人。

郭诵与李峻是甥舅关系,何裕又是姨母家的妹夫,都是一家人,郭诵说话自然也就随意了些。

虽然三人在年纪上相差无几,但何裕自幼便学习孔孟之道,深谙长幼有序、三纲五常之理,绝不敢像郭诵这样失了礼数。

故此,何裕不知道是该如何作答,只好在一旁尴尬地笑着。

李峻见何裕为难的样子,伸手拍了拍他的肩头,笑道:“我与郭诵打小就在一处,嬉闹惯了,说起话来也就随意。咱们年纪都差不多,你也不用过于拘谨。”

其实,何裕很喜欢这种的感觉。并不是说没有了长幼尊卑,而是这种交往方式会让人感觉更加的亲近。

何裕与李钊是挚友,但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历来都是礼数有加,从不敢如此的随心所欲。

不能说知礼仪不好,但何裕还是希望与李钊的交往,能像郭诵与李峻这样轻松自然。

既然舅父发了话,何裕在随后的交谈中放松了许多,应答上也不再行文作对,但其他的礼数还是不敢怠慢半分。

一路之上,三人说说笑笑地谈了许多。

一个时辰后,马车与十几匹快马带着卷起的烟尘,进入了荥阳城的东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