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铜驼烟雨 > 第二章:枯木逢春

铜驼烟雨 第二章:枯木逢春

作者:过往不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2:3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坪乡,位于伏牛岭南十五里处,周照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条宽阔的秀水贴着坪乡流淌在大山间。

有了山峦的屏障,又有着秀水的滋养,坪乡自古便是一块得风顺雨的好地。

原本,坪乡中以李氏,郭氏与裴氏三家大族为主,再加之依附三家的庄户,住在这里的便有三四百余户人家。

近些年,朝局动荡,烽火不停,多有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躲避于此。因此,坪乡所住的人口较最初多了一倍有余。

李氏,其祖上于先朝是显赫之人,便是在前朝也不乏陪君伴驾之辈。

到了如今,虽说族中也官职在身的人,但终究没有了先祖一辈的那般荣光,只是托着祖荫,在这平阳郡中算是个富户了。

清晨,一场夜雨让李家大宅显得清凉了许多。

多日的暑热在这个早上散的无影无踪,存留在瓦片木梁上的雨水不时地滴到地面上,刚要见白的砖石被再次阴成了暗灰色。

雨廊中,上了年纪的老妇人在一名女子的搀扶下,脚步踉跄地走着。几名下人跟在后面,各个面色凄然。

拐过一个转角,老妇人来到一处正房前,不等站稳便伸手推开了房门,匆忙地走了进去。

房间内,燃着的烛火尚未熄灭。临院的窗户紧闭,一股浓重的药味弥漫在空气中。

内室里,两名跪坐在床前的丫鬟听到开门声,赶忙起身迎了出来。

两人的脸上布满了疲倦与不安,未曾擦拭的泪痕依旧挂在稚嫩的脸颊上。

“醒了没有?还...还没有醒吗?”见到丫鬟,老妇人声音颤抖地连声问着。

问话的同时,老妇人已然冲进内室,来到了床前。

望着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年轻人,老妇人弯下身子,伸手想要抚摸一下年轻人的面颊。

然而,她又怕碰到缠着医带的伤处,手停在半空处颤动着,泪水顺着脸颊滴到了地面上。

老妇人的本家是汾西云氏,嫁入李家后,李云氏相夫教子,端庄贤淑,成为李家人人敬重的主母。

李云氏的夫君与长子皆在军中任职,数年前的一次宫乱引发了兵变,其夫君与长子都死在了兵变之中。

逝者已逝,生者前行。

话虽是如此,但李云氏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原本略有见白的头发再无青丝。

因为李云氏的夫君没有妾室,故此李家的人丁并不兴旺,仅有两子两女。

长子已逝,两个女儿也早已嫁为人妇,生儿育女。

老人膝下仅存的李家血脉,也就剩下这躺在床上不知生死的小儿子了。

小儿子是两夫妻中年所得,尤为珍爱。自从丈夫与长子离世后,这个小儿子也就成了李云氏唯一的心念。

难得小儿子争气,未及成年的人便在平叛氐族齐万年中立了大功,得了封赏,这让李云氏伤疼的心中多少有了些慰籍。

可如今,这唯一的心尖肉竟遭此横祸,不省人事。这样绝情的打击,彻底击溃了老人最后的承受力。

李云氏觉得眼前有些发黑,身子摇晃了几下,一旁的女子慌忙地扶住了她。

老人转头望了一眼身侧的女子,又看了看依旧毫无反应的儿子,痛不欲生地摇了摇头,失声大哭起来。

女子搂住几欲瘫倒的李云氏,泪流满面地宽慰道:“娘...娘,二郎没事的,鲁神医不是说可以保住命吗,小弟一定没事的。”

女子名叫李耹,是徐家的长女,嫁于本地的郭家。

因为郭李两家同在坪乡,相隔的距离并不太远。因此,李耹听到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回了李家庄。

此时,李耹虽然口中安慰着母亲,但望着已经两天两夜没有知觉的弟弟,她同样也是心如刀绞,无法抑制地哭出声来。

当屋中的每个人都哀伤不已时,一个少年人与一名老者从屋外走了进来。

少年人听到哭声,脸色大变,脚下更是一个踉跄,险些摔倒在地。

同行的老者也皱起了眉头,快步来到了床前,探手把在了卧榻之人的脉关处。

片刻后,老者双眉舒展,长吁了一口气。

他回头望向众人,口中说道:“大家且宽心,李小将军并无性命之忧。他只是旧疾未愈又添新伤,导致失了些心魂,稍后会醒过来的。”

李云氏听到这话,踉跄地走上前,欲跪倒在地。

老者见状,急忙起身扶住李云氏,口中说道:“李夫人,这可使不得。”

李云氏强忍哀痛,声音颤抖地说道:“鲁神医,你一定要救救峻儿。无论多大的代价,哪怕是用老身的命去换,也要救回峻儿呀!”

老者将李云氏让到一旁的靠椅上,安慰道:“李夫人,你也不要太过担心了。老夫与小将军本就相识,医好他是老夫应尽之事,放心吧,会醒过来的。”

随后,老者转头对一同而来的少年说道:“郭家小哥,你看顾一下这里,我去重新调配一下药方。”

说完,老者走出房门,与守在门口的一名壮汉向东厢房走去。

途中,壮汉有些疑惑地问道:“钜子,您昨夜占卜的卦象不是枯木逢春之象吗?为何这东明亭侯还未醒过来?”

“枯木逢春是死后得生的意思,所以为师说他不会死,但....”

老者的话语停顿,面露迟疑地继续道:“但他的卦象变了,如同换了命格一般,还无法推演其将来之事,这是我最为不解之处。”

说到这里,老者感慨道:“占卜观天之术,我不如郭景纯。若他在的话,或许能窥得几分天机吧?”

郭景纯能否窥得天机?无人知晓。

但在某个不为人所知的虚空中,那个一直迷失的男人却正如天神般望着眼前的一切。

房间中的一切他都毫无感知,只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无边际的空旷之中。

这里没有其他的事物,只有如同电影胶片般的光影在眼前闪过。

下一瞬,那些光影一片片地钻进了男子的脑中,每一次都让他觉得头痛欲裂。

在这些光影中,有些是男子熟悉的,是他的人生经历,是他的记忆。

可是,也有些光影让男人深感迷惑。

他不知道光影中身穿古服的人是谁?也不明白这些记忆为什么会出现?更不清楚这些莫名其妙的记忆究竟是谁的?

然而,无论是知晓的还是迷惑的,这些碎片般的记忆都一并进入了他的脑中,融合成了一个明晰的统一体。

最后,男子觉得他的大脑如同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随时都要崩裂。

与之而来的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痛,遍布了身体的每一处神经。

“啊...”

男子想要大口地呼吸,想要拼命地挥动双臂,想要逃离这莫名其妙的境况,直到喉咙中发出了野兽般地嘶吼。

睁开双眼的时候,男子看到了陌生却有着记忆的人与物。

男子知道,这不是他的记忆,此刻却属于了自己。

清晨,一名叫做李峻的年轻人从垂死中醒来。

这是万千生死中最为寻常的事情,除了他至亲至爱的人,没有谁会在意这件事。

然而,在随后的岁月里,一些事情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改变。

历史的车轮也就此转换了一个方向,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一面。

……………………………………

洛阳城,是一座几经更替的帝王之都。

两年前,它再次经历了战火纷飞,但依旧矗立在中原的大地上。

这座古老的城池,一直都用它那巍峨庄重的身姿俯瞰着大地,漠视着蝼蚁般的世人,看他们那短暂的生死轮回。

洛阳城中,既有十米九糠的穷苦之人,也有浆酒藿肉的极奢之家。

无论贫穷或富贵,城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钻营、图谋与窥觑,乞望能在某个恰当的时刻,成为另一个不同的自己。

铜驼大街,因一对汉武铜驼而成名。

现如今,置放铜驼的帝王早已成云烟,阊阖门外的这对铜驼也饱经风雨。

然而,它们依旧在默默地俯身前望。望着铜驼大街上那来往的行人,欣赏着大街上所发生的荣辱兴衰与悲欢离合。

此时,月上中空,除了烟花之地外,城中的家户早已灭了烛火,落了帷帐。

大街中段,临近辅路的承露巷中,长沙王府门前的两盏门灯在夜风中摇晃,将街面上的光影拉的时短时长,忽明忽暗。

王府的栖阁中,长沙王司马乂正低头看着一份密函。

他望着纸面上的字迹,沉思了片刻,将密函递给了身旁的内史李澈。

李澈仔细地看了一遍,抬眼望了望司马乂,又将目光落回在纸面上。

片刻后,李澈问道:“明公,这是您拜陵之时与成都王所说之言,他这一字不差地写给您,是要做什么?难道说...?”

司马乂点了一下头,缓声地说道:“既然是一字不差,说明他当时便入耳进心了,应该是想要做了。”

李澈闻言,神情略有迟疑道:“明公,属下有些担心。”

司马乂问道:“有何担心?”

李澈皱眉回道:“属下担心,若您应下此事,一旦咱们兵起,他们却隔岸观火,那……”

李澈没有将话继续下去,毕竟长沙王与成都王是亲兄弟,作为臣属的他只能将话说到这了。

“唉...” 司马乂闻言,叹了一口气,手指轻敲着桌面。思忖片刻后,他点头道:“你所担心的不无道理。”

其实,对于李澈的这份担忧,司马乂也不是没有想到过,甚至他认为极有可能成为事实。

骨肉之情又如何?

既然生在了帝王家,心中所想的是天下,心中所求的也只能是天下,所有的骨肉之情都是争夺天下的绊脚石。

司马乂相信成都王司马颖会这样想,因为他是司马颖的兄长,正所谓兄弟连心嘛!

然而,司马乂清楚地知道,眼下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兄弟间的尔虞我诈,而是来自于朝堂上的掌权者。

这个掌权者并非是当今天子,而是齐王司马冏。

“自迎帝复位,齐王官至大司马,权倾朝野。如今,他又自命太子太师,掌控整个朝廷。如若不除,怎知他不会是将来的赵王伦?”

司马乂深吸了一口气,咬了咬牙,略显轻瘦的年轻面容上泛起了冷意。

随即,他口中继续道:“齐王一直戒心于孤,处处制衡。他若称帝,我司马乂必定是他想要除之而后快之人。”

矛盾都要有主有次,尔虞我诈毕竟还在暗下里,可司马乂与司马冏的矛盾已经摆到了明面上,更是要到了兵刃相交的程度。

司马乂清楚这些,也知道应该先除掉哪个危险。

身为内史的李澈追随司马乂多年,深得司马乂的器重。这与李澈的忠心有关,也得益于他的出谋划策。

李澈深知司马乂的话不假,也知晓长沙王府的人已然处在了风口浪尖上。即便是引而不发,将来也恐难逃一死。

路有多条,既然选择了长沙王司马乂,李澈就决定与长沙王府荣辱与共。

因此,他便定下心,开口道:“明公,既然您的心中已有定数,那就应尽早做下安排。即便最终是拼死一搏,咱们也未必会败。”

望着容色凛然的李澈,司马乂的脸上恢复了笑意,抬手在烛火处点燃密函。

“禁军中多数将领都与孤相熟,且其中大部又归参军皇甫商辖制,兵力这一处倒不是没有。”

司马乂拿燃着的密函,继续道:“至于中军嘛...孤会再想其他的办法。”

密函燃烧过半,司马乂将其投在了香薰炉中,拍了拍手上的纸灰,望向李澈。

“前几日,鲁先生离开时与孤有所交代,说城中尚有百余名墨家子弟,可随时听从王命”

说到鲁叔时,司马乂想起一件事来,问向李澈。

“对了,鲁先生临行时曾向孤举荐一人,以往也听你说起过,是你本家的一个侄儿吧?”

“让明公劳心了,的确是属下的一个侄儿,名唤李峻。”

李澈起身执礼,口中介绍道:“李峻因送属下入京,得了梁孝王的赏识做了牙门将。后随梁孝王平叛立了大功,朝廷赏了侯位,现任平阳郡督护一职。”

“平阳郡督护?”司马乂有所思地应了一句。

随后,他望着李澈,略有深意地问道:“平阳太守宋胄听命于东海王,想必你那侄儿也是如此吧?”

“唉...”

李澈明白司马乂的话意,叹息了一声,故作苦笑道:“明公有所不知,李家的儿郎都是一样心性,倔强的狠。他既得了梁孝王的恩惠,心中也便只有梁孝王,故与那宋太守相处不恰。”

李澈的话中所指,司马乂自然听得明白,他器重李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想到此处,司马乂笑道:“如今知恩重义的人愈发地少了,难得他能如此。只是没了靠山,他恐怕会被宋胄责难了。”

不等李澈答话,司马乂继续说道:“如今府中正是用人之际,你可让他入京来。本王也会书信给宋胄,让他多照拂一下,他自会明白本王的意思。”

无论怎样的才俊,如果没有忠心二字当头,便是墙头草,无根萍。任何的不利状况都会让其叛离,更会深受其害。

对于这样的人,司马乂不会关心,更不会信任,只会利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