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铜驼烟雨 > 第一卷:执花仗剑,春风妒少年 第一百零八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城墙上,一身甲胄的司马越望着城下数万人的混战,脸上露出了许久都不曾出现过的笑容。

司马越实属文臣,极少领兵,更没有领上万兵马征战的经验。

然而,就在此时此刻,司马越真正体味到了为将者该有的气势,这种感觉不是仅仅用一句运筹帷幄就能形容。

司马越觉得自己的心情激荡,少有的豪情也迸然而发,让他有种想要横刀立马、浴血拼杀的冲动。

不过,外宽内深的性格还是让司马越在瞬间平复了心绪。他依旧站在原地,面无表情地望着这片杀戮。

看久了,司马越在这血腥中发现了一些异于寻常的事情。

混战中,有七名身穿软甲的步卒正被敌方几十人所包围。步卒们在用小阵型做防守,以此来守护被他们留在中心的三名伤员。

司马越猜测那些步卒应该是荥阳军,因为他们的武备很精良,不亚于京城的中军与皇城禁军。

这些人距离城墙稍近些,以司马越的目力能看清楚那里的情况。

被护住的三名步卒中,有两人受伤较重,已经无法继续作战。另一名步卒似乎并没有受伤,他应该是懂些医术,正在用随身的药物为两名伤者救治包扎。

司马越远远地看见那个医卒跪在地上,丝毫不管周围的拼杀,只是在熟练地处理着同伴的伤口。那两名倒地的步卒顽强地将刀立起,试图为他做着防护。

医治伤兵是军中皆有的制度,但这制度并非是指交战时,即便是要及时医治也多是主将官一类的人,根本顾不上寻常的军卒。

“公平”二字在这个世界里是奢望的,在兵马混乱的杀场上同样也是种奢望。

“阵上血战之时,遇有我兵战伤,就听在地,勿令呻吟,吾兵只管向前。”

两军交战之际,哪怕是父子有伤也不准停下守护,只能是向前冲杀。

即便是伤者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死去,又或是因敌方发现而被杀死,其他人也必须要遵守如此的军规。

固然,这种做法有其不平等与残酷性,但也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更多的则是不能因此而贻误战机。

司马越虽不领兵,但也知晓这些制度与军规。

然而,他所见到那几名荥阳步卒似乎正在违反军中的规定。

组阵的七名步卒正拼死搏杀,只是为了守护寻常的三名同袍,而那名医卒似乎更不在意生死,只想及时止住身前两人流出的鲜血。

不过,司马越觉得并非是如此,那个医卒应该是将生死寄托给了身边的人,他相信那七个人会支撑下去。

而那七个人也并非是孤军奋战,他们也是将生死托付给了身边人,以及周围正在赶来增援的同袍。

果然,有两队十人的步卒拼杀到了七人的近前,原本的小小军阵瞬间扩大了一倍,稳妥地护住了中间的三个人。

不仅如此,更有两对十人的兵骑也冲杀了过来,与步卒一同组成了步骑军阵,护住两名伤者向较为安全的地方转移。

在步骑军阵移动的过程中,不时地有人加入,并将一些伤兵送到军阵中。

当一名将官模样的人纵马来到步骑阵时,司马越本以为会看到该有的杀罚。

然而,那名将官不知在吼着什么,随后整个军阵继续向荥阳军营的方向拼杀前行。

司马越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幕是真的,他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也从未听说军中的士卒敢如此做。

近百名步骑兵不仅不前冲杀敌,反而在列阵后撤,而这种犯死罪的做法,竟然只是为了将几十名伤重者撤出战阵。

司马越搞不懂李峻是如何统辖荥阳军的?更不清楚李峻怎会有如此多的慈悲心,竟敢允许部下军卒临阵退缩?

通常,在两军对阵中,一方只要有超过几十人的后退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为将者如果不能及时制止,整支队伍就会军心大乱,随之而来的溃败也将成为必然。

可是,司马越发现那些步骑的退缩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军卒,整个荥阳军依旧在有序地列阵拼杀,将士们的杀敌士气反倒是愈战愈勇。

“曹司马,你可见到那些步骑军了吗?”

司马越抬手向前方指去,问向守在自己身侧的军司马曹馥。

曹馥,沛国谯郡人,前朝名将曹洪的幼子。初为本朝的尚书右仆射,后入东海王府任军司一职,忠心辅佐东海王司马越。

曹馥虽不是上阵杀敌的武将,但也并非是个纯粹的文臣。他终究是曹魏血脉,善于谋略之中也多少知晓些兵论。

“明公,属下也注意到了,那些人似乎就是负责救助伤兵的。”

曹馥如此说也仅仅是猜测,他并未听说哪支军队中会设置这样的兵种。

“啊...?”

司马越闻言,先是一愣,继而又疑惑地问道:“军中何时设有这样的兵职了,咱们的军中也有吗?”

军司者,即为军师,为军府主要僚属,佐主帅统带军队,负有匡正监察主帅之责。

“明公,当下朝廷各处兵马中并无此举。”

曹馥既然身为军司,必然清楚军中的职能结构,他不仅知道濮阳军中没有这样的兵职,就是其他的军中也是没有的。

“另外,属下发现他们并非是固定某些人,只是由近而成,再交替轮换,待护送完毕后各自归队。”

其实,曹馥早就注意到荥阳军的这一情况,他一直在观察伤员的移动,也因此发现了这些细节。

“明公,他们好像只救荥阳军的人,并不理会咱们这边的伤兵。”

曹馥也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心中难免有了几分不满。

“呵...那是自然。”

司马越不在意地应了一声,继而又似自语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与咱们的军卒没有袍泽情义,自然就不会管你死活了。”

司马越的话出自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世人常用来形容战友情义的“袍泽”二字,也便是出自于此。

何为袍泽?

袍泽就是在沙场上可以托付性命,脊背相靠共同迎敌的人。

这是一种情义,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信念。

正是拥有这种共同的信念,整支军队里的人才能够互相交托性命,毫无保留地信任彼此,这就是袍泽兄弟。

多数时候,将士们踏上征途后就成为了无依无靠的人,父母兄弟、姊妹爱人,都只能存在思念当中。就连能否活着归还故里,都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军卒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杀戮,这让他们本就怅然的心理上又充满了恐惧与绝望,从而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形成一种非常大的压力。

若是这种压力无法向人诉说,一直在持续地增强,最终会在军营中爆发“营啸”,进而会导致整支军队的自相残杀与溃散。

然而,若是军营中有了袍泽之情,这种压力就会在男人间的交流中化解,更能因为共有的压力而形成一种特殊情谊,一种超越生死的感情。

如此之下,袍泽情让战争不仅仅是为了谁而战,更多的时候则是为了守护同袍而战。

司马越在荥阳军的身上看到了这种情义,也知晓这份情义的可贵,自然理解荥阳军不顾他人死活的做法。

“明公,属下看荥阳军的战力不凡,尤其是那军骑更是勇不可当,您看是否要将其调入京师?”

自从上一次的内乱后,中军与禁军的对攻让彼此都遭受了重创,曹馥希望能将部分的荥阳军补充到京师的防卫中。

另外,曹馥如此说也是在侧面提醒司马越,他觉得让李峻拥有这样的一支军队并不是好事,应该将其分解。

“再议吧,当下的事情还未解决呢!”

司马越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曹馥的做法简直就是多此一举。

荥阳军能战是好事,因为荥阳军听命于李峻,而李峻又听命于东海王府,这不就够了吗?何必还要打散一个忠心的强军呢?

城墙上的人有着各自的心思,城墙之外的混战也依旧在继续。

不过,三万军卒真的不是三万头猪。

在遭到荥阳步骑两军的重击以及濮阳军的围攻下,公师藩的三万兵马已然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公师藩凭借早就修建好的垒堡,依旧顽强地进行着抵抗。

另外,他已经命人向朝歌求援,希望能通过抵抗支撑得久一些,以图与援兵一起击败司马越,挽回这本不该有的败局。

希望是一回事,而现实却总是那样的不尽人意。

三日后,公师藩并没有等来朝歌方面的援兵,而是刘琨率领着东平郡的兵马,与败逃至鄄城的陈眕一同赶到濮阳城下。

随后,彻底击溃汲桑的王敦也带着青州军增援而来。

在多路大军的合围下,公师藩再也无力支撑下去,剩下的万余名军卒溃败得如同无头苍蝇般四散奔逃。

回天乏术下,公师藩只得领着部分兵马向北逃窜,企图渡过白马口退进朝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