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六章 晋定公 第8节 卫国叛晋

春秋之晋国风云 第十六章 晋定公 第8节 卫国叛晋

作者:千里草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20:0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范鞅去世,是全晋国人民的喜事,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喜事,尤其是赵鞅,他终于长长舒了口气,终于送走了这个赵氏家族全面崛起的拦路虎,我赵鞅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实践着自己的振兴家族事业了。

晋国六卿人事又得调整了,当然,再怎么调整也脱离不了六大家族。中军帅佐:智跞、赵鞅;上军帅佐:中行寅、韩不信;下军帅佐:魏侈、士吉射。

智跞终于当上中军元帅了,但他很清楚,整个晋国,尤其是整个江湖,已经被范氏和中行氏折腾得实在太复杂了,韩赵魏大三家族被他们一直压得死死的,接下来肯定会有新的权力斗争。

太危险了,自己虽然贵为中军元帅,但自己真不是权力斗争的料。那就避开点吧,反正赵鞅此人能力出众,那就分分工。国内事务由自己负责为主,国际事务,就让赵鞅多挑点担吧。

赵鞅当然义不容辞,这是一位志向远大的晋国卿大夫。对自己来讲,对内,振兴赵氏家族,对外,振兴晋国霸业。有国才有家。晋国再次以霸主地位立于江湖,是符合赵氏家族根本利益的!

公元前501年的晋国,面临着很多危机。一是来自北地鲜虞的威胁;二是郑国灭了许国并伙同王子朝残余势力进攻周王室的帐必须算;三是齐国已经不把晋国当老大了,多次讨伐鲁国;四是卫国因为与鲁国有矛盾,但晋国总是为鲁国站台,卫国因此有意反晋;五是宋国因为乐祁被晋国扣留三年至死而对晋国起了反意。

还有伐?有。比如原本的东夷小国吴国已经崛起了,相信很快便要北上中原,与晋国争霸;楚国遭受国难后,非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在英明的楚昭王的领导下,各项事业全面复苏,且暂时没有任何权力斗争,楚国将很快重新站起来,与单方面撕毁弭兵盟约的晋国叫板。

还有伐?当然有,但这些已经够让晋国头疼了。说得确切一点,是让赵鞅头疼。因为晋定公一看江湖这个局势,知道自己这丁点能力水平是玩不转了,那就全交给六卿吧。

六卿呢,此时的六卿除了中军帅佐的智跞和赵鞅外,可谓是清一色年轻人,在范鞅当政的十年里,韩、赵、魏、智都被压制了,中行寅忙着摄取家族利益。中军元帅智跞与赵鞅有了明确的分工,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晋国面临的这些麻烦事,暂时基本都是外事,都是赵鞅的事。

北地鲜虞威胁,范鞅在时已经基本得到了解决,范鞅率军北上打击并击败了鲜虞。虽然鲜虞并未服输,不久一定会卷土重来,但赵鞅的主要精力必须解决中原各诸侯国的问题。

鲁国被齐国侵略的问题,也暂时得到了缓解。范鞅在世时,命赵鞅、韩不信、魏侈率军发兵救鲁,迫使侵犯鲁国的齐、卫联军暂时撤退。

郑国也得到过教训了,范鞅在公元前502年、公元前501年连续两次率军讨伐郑国。

但不管如何,范鞅在时,晋国大兵就出过面,但一直没让这些诸侯心服口服。

这里,我们重点先讲卫国。

卫国因为与鲁国有了矛盾,于是在公元前502年夏,卫国受齐国之邀请,联合讨伐鲁国。范鞅当时率晋军正在讨伐郑国,取胜后突袭卫国。

卫国主力当时与齐国一起在讨伐鲁国,根本无力与晋军正面交战,被迫与晋国签订友好盟约。赵鞅受命负责与卫国议和的事

毕竟,历史上,卫国还算是晋国最忠心的小兄弟之一。况且卫国地处黄河南岸,如果反叛晋国,将对赵氏家族的封地邯郸构成极大的威胁。

邯郸虽然仅仅是赵氏家族别宗,此时的邯郸大夫为赵午,但对雄才大略的赵鞅来讲,既然是姓赵的,自然便是自己的人。

派到卫国与卫国国君卫灵公订立盟约的代表团长是涉佗,成何为副使。这两位虽然贵为晋国大夫,但其实是赵氏家臣。

其中涉佗曾经在二十年前追随中行吴在灭鼓国一役中,作为中行吴派出的特遣队队长,假扮粮商混进鼓国都城昔阳,为中行吴灭鼓国立下战功。

涉佗渊源于周王朝所封的涉国,故都位于河北邯郸氏的涉县,涉国被晋国吞并后,其后人以涉为氏。

涉佗、成何作是赵氏家臣,怎么会追随中行吴出征呢?赵氏、中行氏本就有些矛盾,中行吴不可能重用赵氏家族的人。

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邯郸大夫赵午是中行寅的亲外甥,邯郸赵氏仅为赵氏家族的别宗。天下有诸侯纷争,诸侯国内有卿大夫纷争,卿大夫家族也有纷争。

赵氏家族的发展历史,本就非常复杂。赵叔带一脉下来,到赵衰时,赵氏家族第一氏便是赵衰与梁益耳(历史上赵、赢、梁同出赵氏),第二代时除赵盾为大宗嫡子外,其余分为原氏、楼氏、屏氏、邯郸氏、梁氏。

赵鞅是第六代了,此时尚有赵氏两支别宗,一支是第五代的邯郸氏赵午,一支是第六代的梁婴父。

中行氏有意在赵氏家族安插一枚定时炸弹,起到分化赵氏家族的目的,那便是邯郸氏。中行吴甚至将女儿嫁给了邯郸赵氏当时的族长赵胜。邯郸赵氏因此与中行氏走得很近,赵武去世后,赵氏在晋国的地位急剧下降,而中行氏则与范氏结盟,并一度拉拢智氏,成为晋国最大的势力。

邯郸赵氏自然与中行氏走得近,对中行氏的命令体现了高度的执行力。派出邯郸氏的牛人参加中行氏的军事行动便顺理成章。

中行氏的人,都是飞扬跋扈的人,这跟家族族长的性格和德行是有关的。中行氏到了中行寅这一代,完全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到处贪财索贿。由于和中行氏走得近,邯郸赵氏因此也便沾染了中行氏的这种作风,飞扬跋扈,一切唯邯郸氏利益是图。

可惜一直以来,赵鞅一直以为不管如何,邯郸赵氏也是晋国整个赵氏的一部分,是属于赵氏家族的,故对邯郸赵氏没有任何的防备。

出使盟国对中行氏的人来讲绝对是肥差,因为这是索贿的最好机会。所以,当时赵鞅负责解决卫国事务,问谁愿出使卫国,达成与卫国结盟的任务时,邯郸赵氏的涉佗和成何自告奋勇讨得了这个差使。赵鞅当然把这个任务给了他们。

涉佗和成何哼着小调来到了卫国,他们特意带了几辆空车,准备装载来自卫国的礼物。而且,到了卫国并没有立即张罗着举行盟约事宜,而是在高级驿馆住了两天。

但卫国本已经对晋国离心离德了,还会给你晋国人好处?以前那种看见晋国使者第一规定动作便是送礼的日子已经远去了。卫灵公还要看看你晋国会提出什么条件来,再决定自己的真实态度。

令涉佗、成何等人失望的是,这次到了卫国,非但没有人送礼,接待他们的卫国人也只是公事公办,连接待用餐也是严格按几菜一汤的卫国标准。

涉佗和成何心里憋着一股火,到了正式盟誓时,卫国人本欲派一大夫与晋国人盟誓,这是依礼来讲的对等原则。

但成何怒道:“我们晋国这样的大国,一个大夫就可以抵你们一个国君,你们卫国必须卫侯亲自盟誓。”

这就相当于把卫灵公的地位看成是晋国一个大夫,卫灵公很恼怒,但当时也没有办法,毕竟晋军大兵压境,且已经输了一阵。

让卫灵公更火大的事还在后头。盟誓时,需一人割牛之左耳,然后将割下的牛耳朵置于盘中。端盘的人为尊,即执牛耳者。割牛耳的人地位相对低一点。

一方是国君亲自参加,一方仅为大夫,按理应该是卫灵公端盘,涉佗、成何两人割牛耳。但成何又道:“你们卫国,就相当于我们晋国温邑这么丁点大,我俩代表晋国而来,请你们割耳朵,由我们执牛耳。”

卫灵公心头的火蹿了上来,但他还是忍住了。接下来是歃血,等到卫灵公歃血时,涉佗故意用手肘撞了一下卫灵公。卫灵公刚想喝牛血,被他这么一撞,血就漏到外面,顺着卫灵公的手往下滴!

这叫什么?这叫卫国国君严重受到侮辱!国君受辱,那便是国家受辱。卫国虽然勉强与晋国结盟,但卫国的心已经冰凉冰凉了。

公元前501年,晋国中军元帅范鞅去世,卫国立即加入了齐国为首的反晋联盟。

这便是卫国全面叛晋的来龙去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