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三章 晋平公 第41节 弭兵会盟(4)

初步意向是由宋国大夫向戍和楚国代表团其中一位代表亲赴陈国向屈建作了汇报后定下的,也是晋国中军元帅赵武认可的。

屈建仔细研究后,提出了一个新要求:以后,晋国的属国,即以晋国为盟主的各中原诸侯,都要朝见楚国;同理,以楚国为首的各国诸侯,也要朝见晋国。

赵武迅速主持召开了代表团会议,赵武对大家说:“我认为应该答应。同时,考虑到晋国、楚国、齐国、秦国都是大国,互相朝见一事要分别对待。对我们晋国来说,虽然齐国也为盟国,但一直以来我们晋国并未真正指挥过齐国,齐国作为东方大国,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所以,要确保齐国不要履行朝见义务,既不用朝见我们晋国,也不用朝见楚国。同样,秦国一直是楚国的盟国,但楚国也是做不到真正指挥秦国的,所以,秦国不用朝见楚国,也不用朝见晋国。

秦国和齐国,都是大国,如果赋予他们朝见的义务,那我担心这次谈判是要破的,所以,就把这个意见带给楚国吧。如果楚国能够说服秦国朝见我们晋国,那我们就要努力要求齐国朝见楚国,这是对等的。”

晋国的意见再次带到楚国令尹屈建手中,屈建不敢大意,这一次他是专门派人回国请示了楚国国君楚康王。楚康王非常大度,他大手一挥:“那就这样定了,秦国和齐国不需要朝见任何诸侯,但其他诸侯都要各自朝见晋国和楚国。”

什么意思?就是全世界诸侯,除了秦国和齐国这两个诸侯外,其余的诸侯,不管是晋国同盟圈的,还是楚国同盟圈的,都要按规定每年朝见晋国,也要朝见楚国。

这是最主要的条款,秦国、齐国都非常满意。主要条款谈成了,楚国令尹屈建也就出场了,从陈国到了宋国。跟随屈建到会的,还有陈国大夫孔奂和蔡国大夫声子。晋国的另外两个盟国曹国和许国也都派大夫到会了。

至此,各国大夫都到会了,当然,到会的有两个国家是国君亲自参加的,一个是滕国,一个是邾国,因为这两个国家自认为是小国,所以国君亲自参加以示重视。还有一个秦国没到会,但秦国的意见非常简单,全面遵守由宋国主持、楚晋两国主导的这次会议精神。

十四国代表团都到了宋国都城睢阳,宋国在睢阳城外划定了很大一片区域,用于安顿各国使团。宋国不是挺繁华的吗?怎么都不住城里豪华酒店驿馆去?

这是为了确保安全!由宋**队保卫着的一片区域,当然要比大家各自分散居于城里要安全得多。要知道,这虽然是弭兵会盟,但可不是衣裳之会,不是穿着光鲜的衣服参加的会议,而是各国都带了军队前来的。

谁都不放心呐,互相之间你攻我打了百来年了,谁敢保证不会出事?象楚国,就曾经在开会时便拿下了宋国先君宋襄公,最后以宋襄公为人质,大举入侵宋国。这也正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议,为何各国国君都不参会,而由各国卿大夫参会之故。

当然,各国既然都带着军队前来参会,能进宋国国都吗?史料记载,各国都被安顿于睢阳城外,以篱笆做墙作为分界。晋国代表团及所率军队驻扎于北边,楚国驻扎在南边。

篱笆为墙,说明互相信任,不会互相攻击。在春秋时期的战场,军队驻扎时,一定要在军营附近挖壕沟,防止敌方战车突然冲击。这次参加弭兵会盟的,虽然各国都带了军队,但军队不是为了来打仗的,而只是保卫。所以驻扎时便不挖壕沟,只用篱笆作为分界,以示互信。

作为具体负责晋国谈判事务的智盈是一位相当谨慎的人,他发现相比之下,楚军不但带的人多,而且有备战的迹象。智盈对赵武担忧道:“我担心楚国人不讲信用,率军发难,袭击我们怎么办?元帅可要当心啊。”

赵武笑笑道:“不用担心,楚国人防备也很正常,因为他们以前经常这样干,所以认为别人也会这样干。这是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而已。再说,我们驻扎在北边,旁边便是城门,如果楚国人真的发难,我们可以全身而退。但他们失去了信义,也就失去了诸侯,我谅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

智盈心悦诚服,从此再也不担心楚国人。

楚国人真的要存心发难吗?不会,赵武的判断是对的,楚国令尹屈建之所以安排精锐部队参加会盟,就是担心晋国会突然发难,他只是自保而已。

谨慎的屈建不但挑选精锐部队参加会盟以备不测,他甚至认为,晋国和楚国打了上百年的仗,互相之间哪里还有什么信用?不管如何,一定要确保参会的楚国代表团的安全。他不顾有人反对,命令参会人员一律内披软甲。

这事引起了赵武的警惕,你楚国人到底几个意思?一切都谈妥了,现在已经到了7月4日正式盟誓的日子,你们却内裹甲外披服,难道真的要在盟誓现场发难?他想起了当年宋襄公也是在盟誓现场被楚成王给控制了,便不安起来。

太傅叔向对赵武道:“元帅,不要担心。一个普通人一旦做出不守信用的事,其结果肯定不得好死。如果楚国令尹屈建胆敢在这样一个隆重会议上失信,他一定不会成功。我们一定不会被失信者所困,您不会有事的,放心。这次会议,本就是晋、楚两大国打着信用的名义召集列国,如果我们守信而楚国失信,那就必定失去诸侯,诸侯都拥护我们,楚国一定伤害不了我们。

楚国真要乱来,那宋国便是我们的主场,我们退入宋都,依靠宋国的防守予以反击,有了诸侯的拥护,哪怕是楚军再多一倍,也是必败!依我看,楚国人也是为了自保而已,他们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如果楚国人真的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那就让他们来好了,这是对我晋国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放心吧。”

公元前546年7月5日,这是一个对当时的春秋江湖来讲特别重要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以晋国、楚国为首的列国诸侯,在宋国人的努力下,终于放下刀兵,坐在一起,共商世界和平大计,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