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春秋之晋国风云 > 第十三章 晋平公 第38 节 弭兵会盟(1)

前中军元帅范匄曾经答应过郑国,减免郑国每年向晋国的贡赋,但只减免郑国一家,那其他诸侯是有意见的。所以,公元前548年,晋国中军元帅赵武下令,各国均减少向晋国的贡赋,各国来往,重视礼仪而轻贡赋。

之所以这样做,不是说赵武在内心要把晋国的利益给出卖了,他必须要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和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赵武看了看摊在桌上的羊皮世界地图,齐国、鲁国、卫国、郑国、宋国、曹国、邾国、滕国、小邾国、莒国等国家是坚定拥护晋国政策的,世仇秦国也表达了愿意与晋国和好的意见,许国、陈国、蔡国、唐国等国那都是楚国的地盘,只要楚国答应了,那一切都好办了。至于东方的吴国、越国等地,那不是传统的中原诸侯,先不去管了吧。

但是,谁知道楚国人是怎么想的呢?赵武背着手,在房里踱了几步,他想到了鲁国大夫叔孙豹。这是一位值得自己尊重的鲁国大夫,赵武在主导的那次重丘之盟中便积极结交这位鲁国贤大夫,与他作了长谈。

叔孙豹对赵武说:“元帅,您的理想令人动容。如今,王室衰落,礼崩乐坏,四方蛮夷蠢蠢欲动,各国诸侯已经厌倦了互相攻伐。各国诸侯也唯有依靠晋国才算有了安定,这都是托晋国的福啊。如果元帅能够推动实现真正的和平,那是功德无量啊。我听说,宋国大夫向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贤人,他一直在研究宋国先人华元的那次弭兵会盟为何最后失败,而且,他与各国大夫交往都密切,甚至与楚国令尹屈建都有深交,元帅何不找他商议呢?”

赵武决定听从叔孙豹的意见,他知道,世界和平,晋国和楚国是真正的主角,不能由谁来主导这项重要工作。周天子虽然愿意,但周天子的影响力实在太弱了,届时可以由周天子出面,但具体实施计划,周王室是难以参与落实的。

唯有宋国,这个世界上爵位最高的老牌大国,自从虢国、虞国被晋国所灭后,宋国是春秋江湖唯一的公爵大国了。爵位高地位高,身份特殊,再加上第一次弭兵会盟正是宋国主持的,那这一次,就让宋国人来成就这段伟大的历史吧。

赵武专门派人请来了宋国大夫向戍。向戍非常感动,这些年,夹在楚晋争霸中间的宋国和郑国实在是受不了了,宋国和郑国几乎天天都在盼望着两位老大能够真正坐下来谈,谈出一个真正的世界和平。

不能再打仗了,中原诸侯都累了啊。向戍对赵武道:“元帅高义大德啊,向戍不才,愿为元帅之愿而四处奔波!”

历史记住了这位宋国大夫,向戍,一位忧国忧民兼忧天下黎民百姓的好大夫,自与赵武就如何实现世界真正和平商谈后,他全身心扑在了这项艰巨而又伟大的事业上。

向戍回国向国君宋平公汇报了相关情况后,宋平公大喜,立即委派向戍全权负责弭兵事项:“大夫尽管去忙吧,你手头的工作都交接掉,如能实现真正的弭兵,那是我大宋之福,也是中原之福,是天下苍生之福啊。”

向戍领命,首站便是楚国。楚国令尹屈建热情接待了向戍,向戍也是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希望晋楚两国放下刀兵和平共处的意见。

“感谢大夫,我们楚国也不想打仗啊,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寡君也是热爱和平的。但是,晋国人的意见呢?关键是晋国人,希望大夫还是做能晋国人的思想吧,我们楚国,随时签订和平条约。”屈建非常干脆。

其实对楚国来讲,实在太需要与晋国的和平了。只要与晋国实现和平,那便相当于与整个中原各诸侯国都和平了,楚国方可腾出手来对付可恶的吴国佬。

自从屈臣叛逃至晋,受晋国委派赴吴,形成晋吴联盟的局面后,楚国深受吴国的侵扰。但楚国又不敢全力讨伐吴国,主要原因也就是担心两线作战。一旦楚国进攻吴国,晋国联合中原诸侯侵犯,那楚国腹背受敌,怎么吃得消?

向戍笑了,他对屈建道:“不瞒令尹,这正是晋国人的意思啊。”

楚国人的干脆出乎向戍的意料,出使楚国之顺利简直令向戍不敢相信,他也终于明白,在中原诸侯眼里好战的楚国人,其实也迫切呼唤着和平啊。

离开楚国后,向戍马不停蹄,花了几个月时间,不辞辛苦奔波于各诸侯国。好消息一个又一个带到赵武这里,赵武心潮澎湃,他相信自己的世界和平梦一定能够实现。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那便是齐国的态度相当坚决:弭兵?怎么可能?齐国大夫乌馀的事越闹越大,这事得有个说法啊。

乌馀的事?赵武很快明白了,这个乌馀,本就是齐国一个大夫,在齐国支持栾盈起兵造反并出兵进攻晋国中政见不同。齐庄公最后以失败告终,这位乌馀又牢骚满腹,受到了齐庄公的打压。乌馀一怒之下,于公元前548年干脆带着自己的封邑与族人投降了晋国。

我们在讲齐国时,讲过纪国国君的弟弟带着自己的封邑投降了齐国;前面提到过的卫国大夫孙林父也带着自己的封邑投降了晋国;现在又讲到齐国大夫乌馀也带着自己的封邑投降晋国。象这样的事,在春秋早期是很罕见的。

分封制的先期,各诸侯国也考虑到国内大夫带着族人封邑投降敌国的隐患,所以当时普遍一条规定便是“大夫无外交”,即公族大夫未经国君同意,不能私自去外国,不能私自结交他国大夫。但是,现在呢?我们不但看到各国那些牛气冲天的大夫们互相有往来,有的甚至还成了好朋友,象吴国的季札,鲁国的叔孙豹,齐国的晏婴,晋国的赵武、韩起、叔向等人,郑国的子产,宋国的向戍,楚国的屈建等等,他们之所以誉满春秋江湖,正是因为互相欣赏,口口相传,惺惺相惜。

也就是说,春秋到了这个时候,君权已经是大幅度消弱了,最早的制度设计中为避免大夫带着族人封邑投降外国的“大夫无外交”便成了空纸一文。对大夫来讲,什么大夫无外交,天大地下,想去哪里便去哪里。于是,带着国土投靠他国的隐患便爆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