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第一百六十九章

作者:今日和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7:10:0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吏员们的任命处置等等事情都安排下去之后,崇祯便暂时不再关注。

至少,在理政监将这些新任官员工作情况汇报上来之前,他并没有什么更多需要调整的事情了。

而新任官员们,得等到明天才会走马上任,一天的工作结束,日报上交,整理妥当怎么也是明晚或者后天早晨。

摆脱了京中官吏体系的事务,两边作战的更具体内容尚未传达,崇祯当下需要处理的事情,就真正只剩下了一件——农令体系的修整重构。

是的,尽管最开始的时候,崇祯的想法是在原来他所设计的体系框架上进行修改修改,将发现的问题全部补充上去就好。

但是,真正上手之后,他才发现,实际农令工作的情况,与他之前单凭想象设置的农令体系产生冲突的地方相当之多,以至于只是简单的修补,根本不可能将这套体系修正到崇祯所期望的程度。

发现这点之后,崇祯便果断将之前的体系框架打破,直接以现有的数据,开始规整起了全新的农令体系。

需要认识到的一点是,农业体系,确实和其他的事情都不一样。

其他的官吏也好、村令也好,哪怕是工匠体系也好,它们在细枝末节或者说表现形式上,确实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归根到底,它们都是纯粹人与人的管理,管理的好坏,只与人有关。

但是农业却与此完全不同。

农业,是农民与农作物的交互,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这就体现在,农民的农业技术好坏,不仅与耕作或者其他事务的熟练程度有关,更与对天时,对作物的把控有关。

在此之前的体系设计之中,崇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也没有将这些内容加入进去,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在朝着教导农民如何耕种,如何练习手法。

但是实际上,耕作,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用农具将土地耕耘这么简单。

无论是对于天时的把控,对于农种的选取,还是关于肥料等物资的因地制宜,这些东西都是普遍重要,可是又往往在一般的农民处没有得到重视,甚至都不知道到底有多重要的。

是的,不要看很多农民似乎耕种了好多代人,自己也耕种了好多年,但是实际上,他们对于这些农事的基本知识,是完全不知道的。

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根据以往的习惯,他们可以做到尽量和知道并且调控的优秀农民不产生太大差距,但是,一旦出现任何非标准的情况,这些农民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减产、无产。

正是因此,很多时候其实灾害并没有非常严重,或者说,其实是完全存在抢救的可能性的,但是因为很多农民对于这些东西不了解,所以直接导致了他们无法提高产量,无法在灾年养活自己一家。

这些东西的教导,同样是当务之急。

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每个农令都能掌握得透彻,或者说能够讲得清楚。

正是因此,实际上,这类简单,但是重要,而且需要讲透彻,让农民们明白为什么的东西,就是应该由专门的人士,也就是这方面最厉害的那个人或者那几个人,一个个村落进行教导。

而不是,仍然由农令进行指导。

毕竟,农令之中,敏于行讷于言的人,真的是太多太多,他们手把手教导其他农民种植耕作,都没有问题,但是让他们将具体的方法或者道理讲出来,那就简直太难了。

可是,他们无法讲出,无法讲清楚的那些东西,其实真的就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属于醒世箴言的东西。

掌握了那些规则,掌握了那些道理,普通的农民,才有变得更厉害,或者说耕种之后收获更多的农民。

事实上,已经被选拔出来的这些农令,除了极少部分是靠着自己的天赋异禀,善于观察,于是在自己的若干年耕作之间发现了规律掌握了技巧之外。

其他的农令或多或少,上一辈都是耕作能力很强的人才。

农业这一行,一年能够收获的,可能也就那么一季两季,甚至可能真的就只会有一季的收成。

指望靠着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从零到一地将耕种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窍门摩挲出来,就算一出现就能发现,那么,实践一次,就是一年,调整一次,就是一年。

任何的技巧学习与调整,都是以年为单位,本来农民们辛苦劳作又没有太多好的吃食,平均寿命就不会太长,自己总结,一辈子种田种到死,又能总结出几条内容?

终究,还是要农令教导,这,才是正途。

正是因此,崇祯此次,特地将那些在特定领域有着极为突出能力或者经验的老手,规整到了独立于村落村令之外的另一个群体,并亲自命名为农事司。

这个监司,目前的作用,就是在各个村落,将自己会的这些内容,根据时令的不同教出去。

同时,在其他监司的帮助之下,将这些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留存。

这样一来,以后有偏远没有多少顶级农民的地方,或者不偏远,但是农民普遍总结出来的内容不够丰富不够全面的地方,就能够先教导那些地方的农令,学习这本书上的内容。

然后,再由农令教导其他农民如何掌握耕作的技术,更好地耕种土地。

理论上来说,其实工匠方面也可以有这样的方式,但是,师徒制度以及“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保守行为,直接让这套方法无法适用。

或许崇祯强制执行,也不是不能做到同等的作用,但是,眼下他并没有对工匠的作用产生太大的感受。

而且还指望着那些普通工匠们能够想出更迭农具,让农具变得更加好用或者打造成本更低的办法,所以,他还没有产生将这套想法移植到工匠体系的想法。

所以,在崇祯最新创造的农令体系中,所有原本的预备农令,便被分成了普通农令与农司员的区别。

普通农令照常继续照料一个村落的耕种情况,而农司员则专门进行农业方面专业技术的教导,以及专研。

一个教身体上的耕种技巧,一个教动脑子的耕作能力,两者结合,才能让所有的农民,都变得更加厉害,耕作效果更强。

当然,这样一来,其实就造成了一个不好的结果,那就是原本就想当缺乏的农令,一下子抽出不少人进入到农司之后,人数就更少了。

不过,这一点正好最近就有办法进行弥补。

之前不是在农令的任命下达之后,各个村落里面的村民都纷纷积极踊跃地报名农令么?

眼下,春耕已经全部结束,剩下的时间农民们要做的就是照料庄稼。

这个时候,正是探查那些农民的耕作能力强,耕种效果好的时候。

也就是,正好可以让锦衣卫们,开始第二轮农令的选拔。

这一批报名的人数,可比之前的时候多了太多了,尽管,最开始的一批肯定“含村令量”更强。

毕竟那些村落里出了名耕作能力强的农民,肯定在第一批的时候,就被村令磨着报名农令了。

不过,毕竟不是每一个耕作能力强地农民都会非常出挑,低调内敛的农民,终究还是多数,而且人数多的村子,很多人可能仔细想想也能想到哪些人家种的粮食更好更壮,但是一般情况下却也不会去专门思考。

所以,这第二批找出更多的预备农令来还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看到时候人数的多少罢了。

只要有了第二批农令的补充,那么这套新的农令体系,就不会过于缺乏人手。

一个村落一个农令的初始计划,大概率还是无法完成的,但是,至少农令的数量已经足够覆盖各个村落的教导。

对崇祯来说,这样,也已经足够。

————————————

“陛下,第二批农民选拔名单已经出来了,请您过目。”

在崇祯带人继续好好打磨农令体系的时候,已经比之前更加深入各个村落的锦衣卫,也很快将第二波的报名农民进行了筛查核实。

与之前那第一次的农令筛查报告差不多的形式,将这次的农民选拔名单提交了上来。

“嗯,朕看看。”

这一次,送上来的箱子,比起第一次的时候,少了太多。

这倒不全是因为这次选出来合适的人数更少,主要的原因还是之前被崇祯批评的最后一个层次的农民直接没有被填充到这一次的名单上。

在崇祯的引领之下,现在新大明的各个监司或者说各个职能人员,变通学习的能力都特别快。

“嗯......”

翻看册子,崇祯细细对照,仔细查看。

这次的人数,比起之前第一次农令选拔的数量,确实稍微少了点,尤其是最上层的那个档次的农民,之前第一次足足有好些人,但是这次,却只有三个。

不过好在,第二个层次的人数开始,就和上一次的数量差不多了。

整体来看,这批的人手加入到农令体系之中后,人手问题就不再是限制农令体系铺开的问题了。

“好!就按照这份名单上的来,安排下去,给他们下达任命政令!”

崇祯的农令体系早就已经准备好,可以说是嗷嗷待哺,就在等待这第二批的预备农令选拔出来之后,加入到队伍之中。

现在,东风已到,农令体系的其他文件自然也都可以一同跟着运转起来了!

随着崇祯的一声令下,之前早已做好修整校对工作的文书,便被运送到皇城内的印刷厂,进行法条的印刷。

而执笔监的监员,也都再次忙碌,一个个开始撰写任命的政令。

当天,锦衣卫将第二波选拔的名单提交到崇祯手上。

当天,崇祯便下令将文书与任命政令准备。

也同样在当天,这一切的文书与政令,就已经准备妥当!

这,就是新大明的政务处理速度。

有着崇祯这个在上一任朝廷看来,急切,善变,不够稳妥的皇帝带头,整个朝廷的运转效率都是空前的高。

哪怕,有时候确实会产生一下小问题,但是只要办事儿效率足够高,那么解决这些小问题的效率自然也就同样很高。

于是,虽然出问题的频率比起之前的朝廷要高不少,但是整体运转却远胜于之前的朝廷。

法条与政令准备妥当,同样在当天时间,这些东西,便被乡间巡查军带走进行派发。

在这一天之内,便完成了整个朝廷的反应。

于是,在锦衣卫得出名单的当天,各个村落之中,便陆续爆出一声声“感谢皇帝陛下”、“太好了,我中了!”......等等的欢呼雀跃之声。

一个个全新的农令被任命下去,一个个新的农令在任命之中准备上岗工作。

体现在国运上,便是早已奔腾爆发过多次的国运,再次明显如同涨潮一般上升!

“又是农令吗?”

在国运中修行的朱元璋,极目望去,京郊之上的情况,都映照在他的视线之中。

朝廷的变化,每次都会体现在国运上。

之前,两边大胜之后,国运大涨;

北面的徐允祯徐将军趁势将新大明的领土往关外扩张之际,国运大涨;

再之后,崇祯制定完善了京城官吏体系,并且平稳施行之后,国运再次大涨;

到了今日,新的农令体系构成,并且开始正式朝着农村之中任命之后,国运的涨幅同样相当之明显。

在这样一次次的增长之下,朱元璋极目望去,整个新大明的国运,竟然已经在量上接近了之前占领整个大明疆域的旧有大明!

而在新大明的国运边上:

满清的国运仍然清晰,依然如同火苗一般燃烧,但是却已经明显分为了两团火苗,彼此抗争。

在之前多尔衮的弟弟多铎率领大军出征,结果大败而归,损失极其惨重之后,原本风头无两的多尔衮,势力同样大减,满清内部,矛盾冲突已然不断;

而在另一边,所谓大顺的气运,已经逐渐变得萧条。

以迎闯王不纳粮为号的大顺,每个官员,每个士卒,同样都是要吃饭的,没有办法继续北扩的情况下,经历两次大败,他们暂时也没有太大的能力去扩大其他地方的疆域。

不能从外面抢粮食,抢财宝之后,就只能从自己的子民手上捞吃的,这样一来,原本心心念念能够有好结果的那些百姓,自然便感受到了这大顺朝廷的残酷。

至于所谓的其他地方的南明或者其他明朝廷,都不过如土鸡瓦狗!

新大明统一全国,已成定势!

第一百六十九章

已加入书签

下载免费读

点击下载本站APP,海量,免费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