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四十二章 修改体系,开始执行!

本来何云华宴请的这一顿就是晚饭,所以崇祯便索性跟着一直聊到了天色渐晚。

等到将何云华口中能够套出的各种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各类偷奸耍滑小技巧之后,方才意犹未尽地转身离开。

走出村口,眼前便是之前安排守在村口的将士。

尽管崇祯进村很久,但是被安排守卫的他们,仍然一丝不苟地等待着皇帝出来。

“乡间巡查军的将士,怎么安排的?”

崇祯顶了那借出军马帮助百姓的将领,让那原本可以趁着轮休好好吃一顿的将士不得不打道回府,此刻出来,崇祯对他们的情况还是很记挂的。

毕竟,正是借着他们的身份,才得以与村令何云华的关系这么好,才能够打探出这么多的消息。

如果只是借着乡间巡查军的身份,他们最多也就是前往杨春生处看看,甚至都不一定会有村令帮忙开解,这样一来可能杨春生都说不明白话。

就更不必说,了解到村令实际工作中的各种没有上呈到他面前的问题,以及那些可能已经渐渐开始流行的偷奸耍滑技巧。

所以,这伙将士,尽管都没有出现在崇祯面前过,但是他们却着实对崇祯对新大明立了功。

“启禀陛下,当时是安排他们回到营地,不得外出,其他并无安排。”

有将士站出,回答崇祯。

他带出来的将士,都是典型的兵卒,听令行事自然在行,也能打能拼。

但是指望他们收到命令之后,还将命令补充得更加完善。妥帖,那就完全是想多了。

“传朕旨意,找京城酒楼做一桌,也别一桌了,安排几队名厨,带足食材前往军营,好好犒劳犒劳乡间巡查军!此行被顶替的那伙将士,额外优待!”

“另外,将这伙将士记下来。”

如今的崇祯早已经钱多到数之不清了,抄家抄来的那些财富堆积在国库里,也就银两被清理出来,其他的都还只能粗略记载。

但哪怕是估算的话,也能得出当前国库财产起码都有好几千万贯,加上那些房产土地等等说是近亿也不为过。

大明的国库怕是有百年的时间都没有这么富裕过了。

额外犒赏犒赏平日里辛劳的乡间巡查军,自然没什么压力。

如今大明将兴,能被崇祯记住,这比赏赐千两万两白银还要更加有价值。

没吃上这顿饭的这伙乡间巡查军将士,只怕之后能凭借着这份功劳,起码跃升好几个阶层,就算是队伍里的小兵,以后上升到将领也肯定不会有问题。

对于他们来说,两匹军马当真借出了一片光明的前途。

不过,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开心的是能吃到好多好吃的吧。

“是!”

当即有将士骑马离开,前去传信。

而崇祯,则随着其他的将士,直接朝着皇宫赶去。

长河村离京城的距离不算近,正是因此,之前村里孕妇出事的时候,才必须借助军马的帮助才得以将孕妇送医。

崇祯一行人人人身骑骏马,行进的速度当然比之前运送孕妇的更快,但是赶到京城的时候,天色仍然已经完全变黑,全靠明亮的月光照亮。

“你们几个,随我进宫,剩下人等散了,回去休息!”

崇祯指着几个亲卫,然后下令。

回到皇宫,就不需要再带着这么多人进去了,只要把白天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出来,那便足够。

今天的收获,确实是超乎想象的多。

当然,这也是因为崇祯的这套体系已经运转了一段时间,本身的问题已经开始慢慢呈现出来,甚至村令们,都开始互相交换信息的原因。

若是没有这样的积累,崇祯肯定没有办法收集到这么多有用信息,而且若不是何云华将他当成了自己的恩人,没有防备地全部吐露,也收集不到这么多内容。

这么充足,这么完整的内容,当前的锦衣卫都没办法给到,正是因此,崇祯第一时间就赶往了御书房,与执笔监的人手一起整理起了内容。

尽管何云华说的话其实单纯从字数上来看,并没有太多太多,但是崇祯讲述的时候,很自然就将自己的思考与想法都结合了上来。

这样,何云华所讲的一小块内容,崇祯可能就要以长篇大论的形式讲述,而且还经常要求结合此前的一些政令等归档。

监内的人手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一个个手底下忙得手忙脚乱,写字的、找文件的,在互相调度之下,匆匆忙忙。

“这一块的和之前上呈上来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不要单独放着,这么多东西放得太杂到时候不好整理。”

“这一段就结束了,停停停!快,换纸张,抄在下一页上!”

“大前天的政令找到没有?快送过来,这块的内容......”

......

崇祯在御案前大声讲述,而底下的人手则小声互相交流,迅速将崇祯的想法整理成切实有着真凭实据的内容。

等崇祯按照自己记忆的顺序将内容统统讲述,再根据侍卫的补充将之前忘了的内容加上之后,等到纸墨干透,一大摞的内容就呈现在了崇祯面前。

这些,东西,是崇祯之前想法的细化,但是还不能直接作为政令或者圣旨下达。

毕竟这些内容,只是崇祯这么短的时间内,在脑海中直接想出来的内容,其中肯定很多东西都是不够成熟,不够成体系的。

事实上,崇祯自己看着这些内容,看了几张,心中就已经有了新的想法和思路。

“来人,为朕取笔来。”

笔墨到手,崇祯奋笔疾书,挥洒墨汁,关于如何将草创的村令体系细致化,完善化的想法源源不断出现,然后被崇祯书写。

各种各样,或精妙,或有所空缺的方法,在崇祯的笔端呈现。

锦衣卫上报的、何云华所提的各种问题,各种现象,崇祯都已对应的规则将之解决。

从体系的晋升机制,到个人在村落中的生活规定等等,一应俱全。

当前的村令体系,毕竟建立还不到一个月,而且还有新军担任的村尉以及乡间巡查军镇压,无论是村里潜藏的刁民,还是心怀鬼胎的吏员,都还表现得老老实实。

但是,有着这么一段风平浪静的时间过度,不少人的鬼心思都开始逐渐暴露,尽管还没有多少实际的情况展现,但是暗地里确实已经开始有所汹涌。

而这些,既然崇祯已经看到,那么就必然要好好整顿。

村令既然是从无到有,由他一手建立,那么,他就决不允许村令体系也和之前的官吏一般被迅速腐朽!

而给出上升阶梯,同时增强监督以及规范等等方式,正是崇祯当前想到的解决办法。

就比如,之前因为他没有细致确定村尉的工作以及责任,所以由新军将士担当的村尉,不少都直接变成了村里的壮劳力或者村令手底下的衙役。

而按照崇祯最新制定的政策,之后的村尉会真正体现出监督执行等权责,保证作为村令体系重要的一环担当起作用!

“如此一来,想必过上一段时间,朕派出去的村尉们,就能成为相对合格的村令。”

村令们要做的事情自然不少,而且也确实有一部分的内容是需要他们以自己的才智来解决。

但是,这一批的村令本就不是以才智选拔,需要凭借村令本人的才智才能解决的事情,有,但是其实没那么多,而且也并没有那么那么重要。

只要能够很好地执行他安排下去的政令,就算是合格的村令了。

而一旦这一批的村尉都成长起来,能够担任村令之泽,崇祯就可以将周边的城池也都全部纳入新大明的正式统治范围。

是的,经过这大半个月的时间,周遭原本崇祯划定的范围内的其他城池,都早已被徐允祯与唐通收复,并且还由他们主持了春耕的事宜。

但是崇祯所草创的村令体系却一直没有铺设过去,甚至崇祯对那些城池几乎都没有下达什么命令,除了春耕之外,其他一切都让他们照常自行维持。

故此,那些城池的城守县令等人,完全不知道当下新大明的新政情况,甚至这些天里,还有各个城池上报上来的奏折文书什么的。

之所以如此,不是崇祯不想将自己的这套方法贯彻出去,实在是当前的人手太受限制了。

确实,他如果去其他城池,按照这样的方法将原本他们城中的吏员也按照这样的方法处理一遍,同样可以找出一批能够勉强使用的吏员充当村令。

但是主持这样直接关乎权利的事情,肯定不会直接让收复城池的将领来做,否则文武权责都在其一人之手,对方等于可以直接在那里当土皇帝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的新军从上到下,全都是经过太祖加持的将士,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一点,崇祯自然也心知肚明。

但是,只要想着朝廷延续,这样的先例就一定不能开。

天下的将领军队必然不可能都是加持过的新军,日后后代皇帝手中的军队,也必然不可能都是这样的队伍。

在这个情况下,若是崇祯当下为了图方便,将这个口子开了,那么之后必然会有不法之徒以他这个大明中兴之主为例,名为效忠皇帝,实际上割据一方。

正是因此安插村令,建立这样体系的事情,必然只能由文官来完成。

但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如今新大明的朝廷从上到下唯一实行文官职责的便只有崇祯皇帝一人。

总不能让崇祯去往这些城池,一个一个将村令体系铺设到位吧?

如今的整个新大明没有朝廷,直接由崇祯统御所有吏员。

这样的方法,确实将权力都集中在了一人手中,确保了不会有人在当官的过程中违法乱纪挖大明根基,但是也导致了这套体系只能局限在一城一地,而没办法当真铺设到更大的范畴之内。

这是因此之前一直没有为村令村尉定品级,以及确定要不要有官员的崇祯,才在这次的修改意见中,将村令村尉定为了九品。

以及在其上,定下了可以升迁的路线。

这个谋划,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将这套在京城范围内运行得相当不错的体系改造,让它能够拥有在全国自动铺设开的能力,而不是所有一切都要由崇祯自己去做。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开始分权。

但是,有着之前那些官员的事迹作为警戒,崇祯尽管确实将手中的部分权力分到了准备设定的职位上,但是却对这些权利都进行了严格的划分以及监督制度。

甚至考虑到监督的持续以及不受外在影响的顾虑,过往一直隐藏在暗处的锦衣卫,都被他再次分了部分出来,准备设在明面上,作为监督官员的一个部门。

该说不说,也就是有着太祖朱元璋的支持,崇祯手底下有着大批大批忠诚而又有能力的新军将士以及锦衣卫,否则他想要建立这样的体系,根本不现实。

别的不说,单单是培养出这样一批人才,都不知道要多久。

别把新军将士们不当做人才,事实上这么忠心这么有执行力的人,哪怕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强,也同样是极其难得的人才。

“这里......还要斟酌斟酌,这套方案不能这么早拿出来。”

“对!这个方法可以,正好......”

外面的天色已经完全黑透。

御书房内,灯光之下,崇祯熬着夜批改着这套自己建立的体系。

原本的不足之处被一点一点填补,以前没有考虑到,现在重新想到的内容,也一点一点的增添了上去。

三十多岁的崇祯,仍然是壮年,仍然熬得住。

于是,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在一位位执笔监人手的帮助之下,村令体系的修改内容,便完成了大半。

剩下要做的,也就只有将细节完善,以及在特定敏感的地方打磨打磨。

于是,又是一天的加班加点,整套体系的修改,便在崇祯地努力之下彻底完成!

“传朕旨意,即日起,所有吏员以此方案执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