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 第一百二十八章 通宵达旦,严重的问题!(二合一)

之前崇祯还真没想过,这群家伙都已经是被判处死刑,表现不好就要被抄家砍头了,竟然还挑工作。

这就好像沙漠里马上就要渴死的人,给他喝水,他还挑牌子一样,简直离谱。

于是崇祯便将这些吏员再次集中起来,严肃表达了必须好好教学,如果敷衍了事,那就当即拖出去抄家杀了!

一众的吏员,哪里听得这个?听完之后纷纷吓得跪地磕头,不住求饶。

不过,到底也要给他们些盼头,于是,崇祯等他们安静下来,便又将之前对那名老吏说的话,给在场所有人重复了一遍。

一人教十人,与一人带一人,教出合格吏员的效率差距自然很大,听了这番话之后,那些吏员明显也安心多了。

不好好教就是死,好好教将士们识字做事,之后说不定凭借这点反而升官。

其他路子被堵死,这条路又给了确切的希望,加上崇祯此前的严厉呵斥,他们自然变得老实多了。

吏员接见了,崇祯索性也对着那些强征过来的教书先生们好言好语劝勉一番,并且同样给他们许愿,表示做得好钱财封赏必然少不了,而且也同样有机会当官。

再冲着已经分队完成的新军将士也勉励一番,许以愿景,崇祯便转身离开了。

毕竟,改了场所之后,不过就是寻常一对十,私塾一般地教书。

新军将士在军令之下,都是将学习当做作战任务来做,也不存在学习不认真需要监督的情况。

既然吏员们扫了兴,那他就先回去整理政令。

之前上午虽然也将政令整理了一通,但是当时为了赶紧将今日的政令下达,便只是将就着凑活用了。

要规整为新政执行的一个过程,只是想到了便让人找出来,然后临时修改抄录肯定是不合适的。

崇祯当前自己一个人处理所有政务,当然可以这样做。

但是当前的地盘本就不止京城,崇祯不可能一直只留在京城之中当一个京兆尹,等京城理顺,整理出一套行而有效的治理方案之后,这一块的事务肯定要有其他人担负起来的。

而且,大概率不会是所有权利事务,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否则单一一个人的权力就太大了。

这样一来,政令就不能由某一个人随意调动,而应该分门别类,将原本归属于各类衙门的政令整理清楚,方便根据不同职务,来单独调用。

而且,这般的调用政令,其实也没有必要直接将过往的政令全部调动;

用实打实名称日期俱全的政令原文,也不如从这些政令之中抽出通用内容,然后归档于一书。

这些事情,不管是说,还是做,其实都不算多大难度,但是要把所有事项与政令一一对应,花费的工夫还是不少的。

而且,如何分配更加合适,这肯定也得崇祯亲自拍板定夺。

于是回到宫中之后,崇祯再次将之前那一百将士,以及执笔监的太监们叫了过来。

政令本就在书房没带走,现在开始秉烛整理倒也方便。

“先将政令按部门放好,然后从之前调动最多的部门开始,将政令一类一类拿给朕看。”

“准备抄录政令,记住,日期、人名、事项都空下来,留下空额。”

随着崇祯的一道道命令,将士们便开始一摞一摞地将政令带到崇祯身前。

而他身边的执笔太监,则在崇祯的吩咐之下,将那一份份政令,整理成没有具体日期的格式化内容,这样的政令,便被崇祯暂命名为空头政令。

毕竟是刚刚接触这些事项,崇祯也不知道这类的政令,到底哪些是有用,哪些是没用可以删去,于是,他便先将所有的政令,分门别类,把每一类的政令都转化为一条空头政令。

这么多年的政令,数量自然如同瀚海一般,哪怕过度相似的都被整合成了一摞,可以直接规整成一张空头政令。

但是所有类型的政令都规整清楚,所需的时间也就想当漫长了。

等到夕阳完全消失,书房中的光线变得只有烛光,执笔太监书写晾干的纸张都铺满了小半个御书房的地面。

而撤下去的政令数量,尽管也是厚厚的一摞一摞,但是与装在御书房门口,摆了好大阵势的总共政令来看,却仍然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当前的进度尽管已经很快,但是,要全部处理好,估计也得如此多的人手,整理好些天才能真正完成了。

好在,这些政令全都整理完之后,崇祯再处理政令,便能够轻松很多,执行的效率,也能够一下子快数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就勤奋的崇祯,自然更加振奋,本该去吃的晚膳,也变成了让御膳房专门送来,并将其他人的膳食也做好,迅速在御书房内解决。

但就在崇祯准备这样加班加点,尽可能多地完成政令规整时,一名小太监突然走了进来,走近崇祯之后,冲着崇祯低声说道:

“陛下,之前安排的吏员工作记录,已经全部收齐送上来了,您看,是给您送过来还是?”

“嗯?吏员记录已经收齐了吗?”

崇祯听了这话,揉了揉一直紧绷精神也略微发胀的眉心,精神振作了一些:

“赶紧送上来吧!”

吏员工作记录,是崇祯之前下令,让那些跟随吏员的新军将士,在观察他们身边吏员一天的表现之后,要做的记录。

这项工作,是在吏员工作结束,将士们回到军营之后进行。

而将士们跟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军营便已经是傍晚,加上要回想一整天的事迹,并且记录,所需的时间也相当多。

正是因此,才会这么晚才做好送来。

看这些内容,便可以第一时间了解这新派下去的千余吏员工作情况,以及他下发的三百多条政令是否合乎适宜,以及有没有需要修改的方向等等。

可谓是相当有用。

不一会,便有太监将一大箱子的纸张搬了上来。

看这容量,里面存放的纸张怕不是得有好几千张,等同于将士们对自己跟随的那名吏员的记录,全都不止一两页。

见此,崇祯眉头一皱。

“嗯?不过千余吏员,记录他们的内容便有这么多?”

“回禀陛下,正是如此。”

“行了,你们下去吧。”

将士们想着将情况记录的更加清楚,这份心肯定是好的,但是这么多的内容,崇祯一个人看,那光看完一遍都得多久了?

但想想,一千来个人,哪怕是一人只有一段话的讲述,他全部看完都得看一千段。

这哪里是他一个人能够抽空完成的?

情报获取确实需要,但是现在看来,情报的筛选,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啊。

这一点确实是崇祯考虑不周了。

“情报......是专门再召集识字的将士,组建一个为朕阅读整理情报的部门,还是,把这些内容交给锦衣卫?”

情报部门,大明可从太祖建国便一直都有,那正是前段时间朱元璋专门建立的大明锦衣卫。

刺探情报,整理情报,本就是锦衣卫的职责所在。

此前,在刺探情报方面,他们短短一天时间,就发现了山海关援军退缩的情报,并且及时传回了京城。

而整理情报这个特点,似乎正好可以将新军将士交上来的情报整理好。

这样,一方面崇祯可以直接得到规整好,几页纸便清楚明白的情报内容,而不是一下子面对这么多纸张。

另一方面,也正好可以解决锦衣卫当前初建,没有情报的问题。

“现在什么时辰了?”

“回禀皇上,已经快亥时(晚上九点)了。”

亥时,已经属于晚上,但是这个时间点,锦衣卫肯定还是有人清醒的。

“传朕命令,将这一箱情报,转交给锦衣卫,并让他们加急处理。朕要他们明天一早将情报中将士们发现的问题,以及政令上的不足之处全部找出来!”

这命令一下,必然不少负责这块内容的锦衣卫就要通宵达旦地工作。

不过,以当下锦衣卫的数量来看,这个工作量,他们是完全能够完成的。

对崇祯来说,这就够了。

于是,这箱满满的情报,便在御书房待了不到一刻钟,就又被抬了出去。

而崇祯,则继续与其他人等一同整理政令。

——————————

“派人去锦衣卫问问,朕要求的情报整理得怎么样了。”

早上一醒来,崇祯便立刻下令,让太监前去催促进度。

“陛下,一个时辰前,锦衣卫那边已经派人将整理好的情报送过来了。”

换成大明末年,崇祯时期的锦衣卫,当然不可能有这样的效率,甚至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能力都不一定有。

但是,太祖通过法术重新定下的锦衣卫,其他不好说,但是忠心和勤恳基本上都是到顶了的。

崇祯历来起床都早,现在也不过刚到卯时(早晨五点),也就是说,差不多寅时初(凌晨三点),锦衣卫就将资料送了过来。

“有心了,传朕命令,昨夜负责的锦衣卫,当月俸禄加一百两!”

听到资料已经被整理好,崇祯大手一挥,便下令赏赐。

数千万两的现银在手,赏赐起来他的手笔也大多了。

如今的朝廷百官都被抄成了国库里的一箱箱银子,他自然不需要再上朝。

于是穿衣洗漱,晨起之后,崇祯便直接赶往了御书房。

当然,崇祯倒不是准备现在去准备今天的政令。

昨天是事务匆忙,加上没有预料,否则的话,能够提前准备的政令,肯定是要提前做好的。

就比如,今天的政令,昨天下午的时候,他便已经弄完,随时可以下达。

现在去御书房,为的是看看随行将士们的吏员记录,分析分析是否需要做些相应调整。

而再此之后,他自然就要将剩下没有完全规整好的政令体系给调整妥当了。

“案前将士,以及执笔监的太监也都叫来!”

那一百能识文断字的新军将士,本来崇祯只是准备临时调用,但是现在看来,至少好些天都得一直使用,既然如此,他昨晚便下旨将此一百将士临时划归到了案前将士这个职位。

案前将士、执笔监,这两个临时安排的部门,加上一千干吏,便是如今涉关朝政的所有人等。

若是这套方法可行,那之后便可以扩散到各处城县,作为新政之基。

当然,具体这套方法可不可行,效率高不高,那还得看吏员们的工作成果了。

昨日几千张的情报,经过锦衣卫的连夜整理,已经汇集成了不到十张纸的厚度。

基于昨天崇祯的命令,最上面的纸张,写的便是在昨天的工作中,表现得很差的吏员。

一个个名单以及将士们所记录的事项,全都清清楚楚,崇祯看着,眉头直接皱起。

早已说明做的不好便是杀头抄家,他们居然还有消极怠工以及公然收受贿赂的!

一条条看完,崇祯拿起朱笔,做下批示。

“冥顽不灵,即刻原罪定罚!名单及罪刑通报所有吏员,以教书吏员则适替补。”

给机会不把握,那就直接去死吧。

本就是罪行深重之人,还不肯好好改造重新做人,那就直接投胎转世重新做人!

当然,这样的吏员人数自然只是少数,一千多人之中,也就只有那么寥寥十几个而已。

第二张、第三张纸,则是工作中有一定纰漏的吏员名单了,崇祯挨个看了看,不算什么大事,都还算瑕不掩瑜,继续观其后效即可,放到一边,留作备案。

然后,便是其他的内容,崇祯也都挨个仔细查看。

崇祯这也是第一次签发这么多政令,而且还是在没有经验只有过往政令作为参照的情况下做的,将士们提交上来,显露出的小问题自然也不会少。

“嗯,这一点需要微调,过往官吏的命令已经不太符合实际了。”

“这一个......嗯,可以,之前没想到,原来那条看似无甚作用的政令,原来是配合这一条的。”

“好,这个确实......”

......

不少小问题,崇祯都很快虚心接受。

不过,看完这几张,一翻面,他的脸色瞬间凝重。

最后的几张情报,居然全都是从各个角度描述的同一个问题。

这件事,不仅相当重要,甚至安稳与否,直接关乎王朝根基!

而他之前,居然完全忘了关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