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东晋隐士 > 第四十七章 华灯初上(二)

东晋隐士 第四十七章 华灯初上(二)

作者:昔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8: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从小楼下来,站在小路尽头的柳树下,徐婉看向钱塘湖。

流光溢彩,碧波荡漾。

从钱塘而来的几条街,都被两边商家的灯笼点亮,街上行人手里提着的小灯笼,小推车上头的挂着的串串小灯,仿佛凝聚成了几条发光的流水,沿着街道而来。

及至钱塘湖沿岸,已经被灯光围了起来,仿佛是一个光圈,将本来沉寂在夜里的钱塘湖唤醒。

岸边的柳树下,时不时就有着明灭不定的光芒,将柳叶照耀出一个个斑点,柳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更是让地上的影子活灵活现。

湖水中,大小船只或靠岸停着,或缓缓前行,或沿岸随波,不少平日里难得出门的大家闺秀,都穿上自己华贵精致的衣裙,出现在船舱中,手里的扇子微微遮挡着,却又露出一双双明亮的眼睛。

光倒映在水中,随着风轻轻拂过,湖水便微微波动着,泛起的水波闪耀着沿岸和船上的微光。

整个钱塘湖,都在这粼粼波光之中。

徐婉和小丫各自手里提着一个小灯笼,随着行人而动,却不得不手牵着手,免得被挤散开,耳边是各种小吃食的叫卖声,茶水摊更是生意红火,似乎整个钱塘的人,都在今夜来到了湖边。

虽然是官府出面置办的诗会,但只要人物,还是几位来此的世家长辈,加上一些官员,但这也不妨碍钱塘的百姓们来凑凑热闹。

就连平日里三句话不离一声脏话的泼皮混混们,这时候也各个正经许多,都是该娶亲的年纪了,谁会在姑娘们面前,有损形象呢?

平时就很紧张的凉亭,这时候已经是只能远远望着了,几乎每一个凉亭中,都有几位世族公子小姐,加上几位有些才名的年轻人物,时不时便会有几首诗传扬出来。

徐婉不慌不忙,拉着小丫慢慢前行,一边欣赏着湖光秀色,一边面带微笑,听着人们的高谈阔论。

湖边,几位书院学子走来,走在最前面的马文才,趾高气扬,身后的同窗们,几乎成了他的随从。

瞧了一眼,徐婉急忙侧身让过,躲在一棵粗壮的柳树后,虽然平日里也会见面,不过这几位,可不是她喜欢的人物,能躲开,就躲开些好了,不然还要上去打招呼。

“文才兄,今日见诗会之繁华,才知太守大人的恪尽职守,有马太守在此,是一方百姓之福啊。”

秦金生紧紧跟着,嘴里的吹捧仿佛没有断过。

而马文才高冷地‘嗯’了一声,只是眼底的得意还是过于明显了,今日父亲已经特意叮嘱过,晚上他会与朱家,顾家的长辈一同前来,要自己早做准备,到时候趁着诗会之名,将自己介绍给那两家世族。

至于身后几人,都互相交换着眼神,要说如此跟着马文才,给他做跟班,那是从心里不情愿的,可是这毕竟是马太守主办的诗会,如果有什么好事儿的话,自然会有马文才一份,到时候说不定也能跟着混一点。

虽然很不耻于秦金生的样子,可既然都到这里了,转身离开似乎也不太好。

这里几人还在迟疑,徐婉已经带着小丫从另一边溜走了。

“小姐,这几个人就很讨厌,书院弟子们都很不错,从来不会瞧不起我们,可是这个秦金生,哼,上次来鸣翠楼,还好意思跟你说什么诗文,真以为我们是那没见过世面的,会被他诓骗。”

“说起来,还不如人家马文才呢,最起码人家是真不想搭理咱们,不像他一样,假仁假义。”

小丫愤愤地嘟囔着。

徐婉微微一笑,“小丫,我们是做生意的,当然会接触到各型各色的人,遇上这种人,能躲就躲开,没必要理他。”

见到小丫还想说话,徐婉歪了歪头,“看,那边,有你的喜欢的人,也有好东西吃!”

随着她的目光而去,正是守在小吃摊前头的祝英台几人。

小丫这才转怒为喜,眼巴巴地看着徐婉,虽然如今她也是兜里装着不少钱的‘富人’可遇到花钱的事儿,还是不敢自己做主,更别说还是要和这些高门大户的子弟说话。

时间这么久了,徐婉不在的时候,她也只敢和王凝之说说话,虽然王凝之算是书院里身份最高贵的人,却偏偏让人感觉不到距离。

“走,我们也去。”徐婉微微一笑。

上前去,打了声招呼,大家聊了几句,小丫还端着手里的小点心,就听见远方,人声鼎沸了起来。

“朱大人,顾大人,还请随我来,前头已经为两位准备好了席面。”

风景最好的一处凉亭外,早已经有人清空了一条道路,守卫在两边,几辆马车从侧面而来,首先下来的,便是钱塘太守,马康平。

一声轻便却不乏奢华的袍子,马康平身形高大,下巴上的胡须浓密而平整,笑呵呵地快步走到后头,顺便给身边的小厮打了个眼色。

小厮点点头,快步离去,引入人群。

“呵呵,老夫早已经不在朝中,马太守不必如此客气。”马车的帘子掀开,一个胡子花白的老人,微胖,各自也不高,探出头来,正是朱家,朱持以。

“爷爷,您慢点。”清脆的声音从他身侧响起,一个小姑娘露出头来,正是曾出现在王玄之婚礼上的朱明芳,十分乖巧地搀扶着老人下车。

“呵呵,年纪毕竟是大了,腿脚实在不灵便。”

“怎么会,”马康平笑着迎上来,“您老当益壮,正是鼎盛之时。”

“明启,明芳,见过马大人。”朱持以笑呵呵地招手,身边一个年轻人便走了过来。

“哼,他还老当益壮呢?老骨头架子,一碰就碎。”后头一个大嗓门响起,一个干瘦的老头,脚步生风,后头也跟着一对青年男女。

“哼,顾堂秋,你这老东西,何时才能学会说点能入耳的话?”朱持以倒也不恼,两人都是同期从朝中退下来的,平日里也算好友。

“在下这辈子,偏就不会说好话!”顾堂秋冷笑一声,“品义,品茵,快些走。”

马康平笑着引路,这两位可是好不容易请来的,朱持以是吴郡朱家老太公,从尚书退下来的,便是如今,朝中也是门生故旧,数不胜数。

而顾堂秋,如此脾性,都能在光禄大夫上任职多年,可见顾家实力。

前头三人相伴而行,朱明芳则微微扶着朱持以,而后边,顾家两个年轻人,与朱明芳的兄长,朱明启聊着天。

“明启,难得啊,你今儿会过来,这种好日子,居然不去听曲儿?”顾品义摇了摇手里的竹扇,都是世家子弟,平日里当然是互相认识的,这时候便打趣。

朱明启‘哼’了一声,“没辙,祖父要我来,我还能拒绝不成?说的就跟你愿意来似的。”

“呵呵,我当然愿意来了,明启啊,不是我说你,乐之一道,曲高和寡,你再这样痴迷,怕是连个陪你去锦湘楼听曲儿的朋友都没了。”

“那也好过坐在锦湘楼里,居然听不懂墨竹姑娘的曲子。品义啊,你最近都不和我们相聚,是因为这个吗?”

朱明启反唇相讥,又看向那边几艘正要停靠过来的画舫,点了点头,“今年马太守倒是下了功夫的,如此华贵,就连吴郡也没几艘吧?”

顾品义打量了一眼,又看了眼那边已经和自家祖父坐下谈笑的马太守,轻轻摇头,“钱塘本没有什么世族,只有一个小小的张家,马康平这是在炫耀自己吗?”

“那倒不会,张家即便如今势微,也不是他一个马康平就能动的,前些日子还挺几位长辈说起,我南方世族,必要同气连枝,对了,我记得,张家的那个谁,张齐杜,现在是在万松书院吗?”

“嗯,好像是吧,有几年没见了,张家已经很少能被邀请到吴郡了,说起来,今年我爹,还说要我来万松书院呢,可惜耽搁了。”

“来万松书院作甚,吴郡还缺个书院给你?”朱明启微微一笑。

“书院是不缺,可是我们要读书,当然要去好的,万松书院授课教学,哪怕是整个扬州,也排的上名,只是今年王家在朝廷里,态度不明,为免麻烦,还是不要和王迁之有什么牵扯的好。”顾品义叹了口气。

“那倒也是,我们顾大才子,没机会在王家人面前露个脸,总是遗憾。”朱明启似笑非笑,“我听明芳说,今儿马太守有邀请万松书院的学子们,你找个机会去看看不就是了。”

“哼,我可没那闲工夫,一群下品之人,若是同窗倒也罢了,既然不是,就免了吧。”顾品义冷冷地说道。

朱明启摇摇头,“那可未必,我听说,王家二公子,王凝之,如今就在万松书院读书。”

“王凝之?”顾品义愣了一下,“会稽山阴的王凝之?”

“正是。”

不知何时,朱明芳也凑了过来,“品茵,好久不见啦?”

始终默默跟着的顾品茵,闻言俏皮一笑,“明芳,还不是你最近都不见人影?几个姐妹可都颇有怨言哦?”

“天气这么好,我跟着几个兄长进山打猎去啦,不是我说,你也该多活动下,你看那几艘画舫,多好看,上头的灯笼,还做了特别的修饰,一会儿咱们过去玩?”

这边几人聊着,凉亭里,朱持以手里捧着一张纸,上面有已经写好的诗词,随着他们的到来,这一片已经是所有人的目光所在了。

绝对多数的才子们都已经在周围若有若无地聊着天,虽然是沿岸游览,却也不会离开这周围。

时不时有些诗词出来,便互相品鉴一番,将最好的那份儿送上,呈给几位大人观赏,当然了,这时候,那首诗的作者必然是要谦让一番:“我本是随意作来,与众位玩闹罢了,岂可……”

而周围人也必然要说些鼓励劝勉的话,之后那位作者再一脸为难地走到凉亭边缘,将自己的大作写上,之后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回来,微微抱怨几声,大意是说不该如此之类的。

话都是这么说的,并无二致,只不过那时不时飘向凉亭的眼神,却充满着渴望。

能有上头两位德高望重者,加上一个钱塘太守的几句赞声,好处简直不要太多。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例外,有几个还在船上的,平日里根本就不曾听说名头的所谓‘才子’这时候当然不会过去受白眼,只是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耻笑两声:“诗文雅事,居然也如此市侩。”

而周围几个同样不受欢迎的人,自然也是一脸鄙夷地看着那边的才子们。

不过只要看到就连那些大家闺秀们,也都将船靠在岸边,派个小厮过去候着,便知道自己这伙人,估计是得不到什么垂青了。

心里咒骂几声,脸上还要笑呵呵地说一句:“不必与之同流合污,我们只需看看这美丽的月色即可。”

小凉亭外头,船上,岸边,周围路上,甚至旁边小山坡上,都是各家的公子小姐们,翘首以待,故作姿态。

一人除外。

祝英台努力地往前挤着,“快些!山伯,我要去给他们看看我的诗文!”

梁山伯一脸无奈,只能用自己并不算多么宽大的肩膀为她开路,在听到那边传来的几首诗之后,他便不打算上去了。

这一听,就是高手作的,或许有人已经准备了几个月,又或许真有人灵光乍现,但不论是哪种,都要比自己和祝英台现场作诗来的好很多。

偏偏祝英台完全不怂。

单论学识,万松书院里头,梁祝两人,基本就是顶峰了。

可是以梁山伯的眼光来看,祝英台这首即兴创作,虽然不差,可是要和别人精心准备的相比,那也未免过于勉强了。

于是,两人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挤。

“呵呵,文才,哪儿去了,现在才来,还不赶紧给两位大人请安?”马康平远远见到儿子到来,连忙摆出一副责怪的样子。

至于为什么马文才这么久了才到,那当然是因为他刻意安排了。

正好那两位也用了些点心,喝了几杯酒,兴致正好,也算是最合适介绍一下的时间了。

马文才也是一表人才,上前问候,落落大方,简单的问候过去,朱持以打量了几眼,眼里闪过一丝欣赏,便指着旁边的席位,说道:“文才啊,过去和几个年轻人说话罢,跟我们这些老头子,想必也不痛快。”

马文才一边连说不敢,一边笑吟吟地走向侧席,这些大人物的眼光刁钻,愿意让自己去和他们的后辈坐在一起,那也算是一种变相地认可了。

马康平看着这一切,满意地点点头,不枉费自己这么费尽心力。

“几位,马文才有礼了。”

和在书院里的趾高气昂不同,在侧席,马文才不仅丝毫没有高傲,反而彬彬有礼。

“好,坐吧。”

只等来这么句回答,而且那四个人,居然没有一个站起来,马文才眼皮微微跳动,却不见表情变化,点点头,笑着坐下了,只是藏在袖子里的手,已经紧紧握成拳头了。

“嗯,这首诗,”顾堂秋扫了一眼侧席的情况,并不以为意,若是按照他的想法,根本不愿意让自己的孙子孙女,去跟一个马文才同席而坐,马康平虽然是太守,但他并不算世族,不过是靠着朝中有人提拔而已。

不过,马康平的面子不用给,朱持以的面子却不行。

本来就有点不爽,但是也拿朱持以的老好人脾气没办法,拣起来刚呈上来的一首诗,念了几句,‘啪’的一声拍在桌上,“这首诗也太过平庸!”

朱持以不明所以,这时候敢呈上来的,一般都该是好诗才对,拿来展开看了几眼,摇头笑笑,念了出来:

“灼夏日炎炎,见月始抬头;友人路上走,画舫三两艘;明灯载满路,巧似腕上珠;四顾心欢喜,今夜无心忧。”

“呵呵,这倒像是游客兴起所作,倒也无妨。”朱持以倒也不在意这些,只觉得和那些明显提早准备好的比起来,这倒是有点儿小儿女的意趣。

“哼,文道千载,传承至今,以简拙,而渐入佳境,靠的正是不断地细心打磨,耐心钻研,方才有进益,若是言辞不经修饰,那还谈什么文采?难道要抛下我们多年的学究,回头去研习那些早已作古的诗文?”

和老好人不同,顾堂秋一瞪眼,两条白眉抖啊抖,脸上的皱纹更显得明晰,又把那张纸拿了过来,大声问道:“这个祝英台,是谁啊?”

两人说话声音本就不低,这首诗早就被周围人传扬开来,眼下这个名字一出,顿时就引起一片哗然。

马文才还在努力维持着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祝英台?

不可能啊!

祝英台是个什么水平,马文才当然是知道的。

僵住的不仅是马文才,还有站在那里,没来得及走的祝英台。

她当然知道这首诗很是平平,几乎是大白话出来的,无典故,无意境,只是前几日,在山上一直被陈夫子营造的阴郁气氛给闷坏了,本就爱玩爱闹的祝英台,今儿好不容易和梁山伯下山玩,又是盛大的诗会,这一个下午,都快玩疯了。

看见那边大家都在作诗,顿时就起了兴致,也来了这么一首,欢乐的心情就该分享嘛。

可是,谁知道会如此?

在这周围,书院的弟子们也都三三两两地聚集在各处,这下子,顿时就随着人群,一起看向了祝英台。

露出一个有点儿尴尬,又有点儿茫然的笑容,祝英台人还在写诗的地方,刚刚迈出一步,现下转过头来,“我就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