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东晋隐士 > 第三百一十三章 家的味道

东晋隐士 第三百一十三章 家的味道

作者:昔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8: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屋外,雪还在下,轻飘飘的,落在这个充满橘色的院落里。

王玄之的书房里,很是热闹。

热气腾腾的一排小锅,下头是小火架子,火烧的正旺, 锅里滚滚的热水,气腾腾的,锅里边放着肉,蔬菜,还有几根鲜艳的萝卜。

香气四溢。

郗璿怀里抱着小孙子,哄着他,面带笑容,听着一家子的闲聊, 这种时候, 其实并不算多,也是冬日里一桩美事。

王凝之正在给弟弟们大讲特讲自己当年的英雄事迹:“那日,月黑风高,我独自一人行走在钱塘的路上,树影斑驳下,风声枭枭……”

“二哥,那徐有福呢?”发问的老七王献之。

王凝之不耐烦地一摆手,“他当时被我先赶回书院了,这种月下赏景的意趣,他根本不懂。”

“那别的学子呢,你不是说是去聚会归来吗?”老五王徽之眨着眼。

“他们一群弱小之人,早就喝多了,睡在酒楼之中。”

“那你为什么不睡?”

王凝之没好气地瞪了一眼,“当然是因为我酒量大,而且我想起第二日还要做学问,当然是要连夜回书院去做些温习功课的!”

“那……”

“闭嘴!好好听我说!”王凝之再一瞪眼, “重点不是这些, 而是我已经独自一人,踏上了那条空无一人的小巷!”

“为什么空无一人?更夫呢?”这次是老三王涣之发问了。

虽然他问的比较有水平,但是对王凝之来说,根本不困难,“我怎么知道,你去问更夫,问我作甚!”

打压了弟弟们的质疑后,王凝之继续起自己的英雄旅程:

“当时,一阵阴风袭来,我顿觉背后发凉,酒意醒了几分,下意识便侧身让过,月光下,一柄长刀已经斩了过去……”

时间一点点过去,终于,在场的大家都被王凝之曲折离奇的故事给吸引了过去,除了王羲之一直站在窗沿边,赏景之余, 喝上几口小酒, 再时不时用冷笑来表达对这个故事的嘲讽,就连郗璿都多少有些沉浸在其中了。

而能做到清醒的,除了王羲之以外,还有三个人,一个是老大王玄之,虽然对弟弟的故事表示完全不信,但见到妻子很感兴趣,也就不多说了,而谢道韫则是抱着一个完全在听故事的态度,来感受平日里在钱塘,徐婉那个茶楼的故事究竟是为什么这么赚钱,最后一个就是王肃之,本着学而必究的道理,在听了一阵子,发现二哥的故事虽然精彩,但漏洞百出的情况下,也就不感兴趣了。

等到了故事的结局,王凝之长叹一声,“最终,曙光再次照耀在大地上,我甩了甩衣袖上的血迹,将这几个入城抢劫的江洋大盗,给绑在树上,写下了他们的姓名和所犯罪行,并将财物都悬挂在树上,才翩翩离去,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莫说是几个弟弟都用那种崇拜的目光看着自己,就算是老三王涣之,也是一副惊讶的样子,问道:“二哥,想不到你居然有这么高的功夫!”

王凝之淡定地摆摆手,“文武小道耳,不值一提,我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你们,这世间,总要有人勇敢地站出来,面对这些骤然的危急,来还百姓一个公道,这份勇气和担当,才是你们该学会的。”

“莫要胡说,”王玄之在瞧见老爹脸上抖动的小胡子时,便知道老头子这是打算发火了,赶紧先开口,“你们就当做个故事来听即可,不必当真,遇到危险,当以自保,尤其是你们几个,都不善武艺,除了老五可能好点,其他人可万万不可自险。”

“还有,”王玄之看向二弟,用眼神示意:“我怎么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也算是个武学高手了?你小时候找了几个师傅,哪一个能把你教好?”

王凝之从大哥的眼神里,注意到老爹,顿时一惊,自己说的起兴,忘了这一位还在,急忙换了口风:“不错,这其实就是个故事,我要告诉你们的是,天黑了千万别自己走路。”

大概是王凝之最后的这一句总结,过于潦草随意,让人无语,兄弟几个都很快离开了席位,去了院子里看雪,很快,吵闹的打雪仗声音就响起。

屋子里,就剩下王羲之两口子,和大儿子一家,以及二儿子两口子了,王羲之回过头来,淡淡问道:“叔平,我知道你在钱塘的那些事儿,那个叫徐婉的丫头干得不错,听说你又在捣鼓那个香水了?”

听到‘香水’这个词,郗璿顿时就皱起了眉,恶狠狠地看向儿子。当年儿子就捣鼓这个,结果闹出大笑话来,没想到都这个岁数了,居然还打算这么干,一想到这里,郗璿就觉得自己的鸡毛掸子又要出山了。

瞧着老娘不爽的目光,王凝之赶紧找补:“爹,其实也说不上,就是有些新的想法,打算尝试一下。”

“那徐有福最近两日,跟家丁们说的什么‘贝壳女的故事’也是出自你手了?”王羲之倒是不像郗璿一样,把注意力放在当年的事儿上,转而问道。

王凝之愣了一下,放下手里的筷子,扫了一眼周围的人,正色起来,“是。”

“你想做什么?真的就是爱钱,要做生意?”王羲之眯了眯眼,本来老迈而醉意朦胧的眼里,陡然之间,似乎有凌厉闪过。

王凝之和父亲对视着,回答;“自然不是,儿子虽然不成器,也不至于以琅琊王氏之尊,还去行商贾之事,沉迷钱货一道。”

顿了顿,王凝之又继续开口:“儿子以为,琅琊王氏要永立,一在朝堂上,要有足够的实力,权柄,方能锐意进取;二在士族之间,要有王氏之威,让天下士族以我为首,以我为尊,方能力有所助;三在百姓之口,要有王氏之风,让百姓都觉得琅琊王氏,会关心天下黎民,会成为他们的依靠。”

“大哥所做,在朝堂,我之所为,在百姓,爹爹稳居会稽,是为士族之首。”

“然,我观之百年隐士,百姓虽夸赞,却也不追捧,不熟悉,皆因隐士,乃为引起陛下注意而隐逸,如此便不亲民,即便如阮氏这般的隐士士族,也不过是有个名气罢了。”

“儿子以为,隐士既要做到底,那就要足够亲民,尤其是像我这种,并不打算入仕的隐士,便从一开始,就和其他的隐士们不同了。所求不同,自然行为不同。”

“大哥欲掌朝堂之权,以抗桓温,以敌秦,燕;父亲控士族之力,深为保障;儿子不才,愿引万民之言,以为辅助,襄助父亲和大哥,复我琅琊王氏之荣光。”

久久的沉默。

王羲之一言不发,只是回过头去,望着外头的雪景。

而大哥王玄之,则在短暂的愣神之后,冲着王凝之笑了笑,轻轻点头。

不论二弟这话有没有道理,这事儿能不能成,这都是他的一番心意,况且,不论他怎么折腾,无非就是用这些做生意,讲故事的手法而已,换句话说,一切看似古怪,却都在控制之中,他一不入朝,二不掌权,哪怕是错了,最多的,就是一句‘王家教子不严’而已,其余的损失,家里都可以为他抹平。

况且,这几年以来,二弟的许多想法,就像是和神仙山合作,听上去都天马行空,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是有意想不到的好处。上次在京城,虽然老爹吩咐了,不许问具体事项,但看二弟的样子,也知道事儿办得不错。

这些事情,想起来就让王玄之对二弟的想法,更加抱有希望了,瞧了一眼老爹,等下如果需要的话,自己就帮着二弟说说话。

至于老娘郗璿,在听到丈夫的问话之后,便不再关注这些,只是笑眯眯地瞧着怀里的小孙子,脸上有些欣慰的笑容。

二儿子的想法,虽然是古怪的很,不过从小看着他长大,郗璿是不意外的,反而有些喜悦。

儿子们都长大了,能给家里做事,能为爹娘分忧,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很好,聪明有想法,这才是家里最大的幸运,否则只是会听话,能干事儿的,等自己和丈夫老去,王家可怎么办?

树大招风,一旦王家的后人,没有能力维持王家的局面,那王家自然会被人吞噬。

至于二儿子这想法,能不能实现,无所谓,有的是时间给他去实践,大不了就错了,又能如何,只要自己和丈夫还在,那就稳得住。

最好的是,聪明的儿子们,并不会互相争权夺利,家里的决定,对二儿子来说,确实有些委屈了,虽然他那个性格不适合做官,但年轻人,谁不想傲视群雄呢?

就连丈夫年轻的时候,不也是个傻小子?

但所幸二儿子,心底里,还是知进退的,尤其是家里头,弟弟们都是老大一手带大,从小教育读书写字的,自然也都和大儿子亲近。

想到这里,郗璿就很是为自己当年让大儿子来教育弟弟们的决定,而感到骄傲。

何仪则是大吃一惊,王凝之这些话,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平日里,隐士的故事,那当然是听得耳朵都要生老茧了,从汉末三国时期,隐士之风便已日渐盛行,到了如今,哪个高门大户家里头,提不出个先辈隐士来?

可照王凝之说的这种隐士,那可真是与众不同得很。

虽然对于王凝之时不时的异想天开,何仪也是知道的,但能到这种程度,确实超出了自己的理解。

不过何仪对事情,也是有自己法子的,既然不明白,那就不说话,不表态,等着丈夫来做决定即可,于是便瞧了瞧丈夫的神色,打定了主意,只关注着郗璿怀里的王安之,然后竖起来耳朵,等着听结果。

谢道韫则很是随意,毕竟这事儿,丈夫已经和自己说过了,对于丈夫的判断,谢道韫是愿意相信的,虽然听着有点儿玄,但想想,若是真的能执天下人之口,那不就是所谓的文坛领袖吗?

虽然大多的文坛领袖,都是少年崭露头角,多年苦心学问,老了的时候,往往受到士子百姓们的追捧,但丈夫这样做,说不定能有更好的效果。

只是,要过父亲这一关,恐怕没那么容易了。

沉默了一会儿,王羲之回过头来,盯着儿子:“你想好了?”

“是,儿子想好了。”王凝之点点头。

“既然如此,那倒是不妨一试,若是能有所得,倒也是好事一桩,不过你可要明白,就算是能成,说不定那些夫子,士子们,也会诋毁于你,毕竟这不是正途。”

王凝之笑了起来,“儿子从小就没什么好名声,不是吗?我若是因为这些人几句因嫉妒而来的流言蜚语,就止步不前,那还做的什么隐士?”

王羲之笑了起来,“好,既然如此,就放手去做。”

说完,抬起脚就要出门,“夫人,这儿就交给你了,老大老二,跟我到书房。”

父子三人离开后,郗璿瞧了瞧两个儿媳,笑眯眯地开口了:“令姜,这臭小子,是不是跟你商量过了?”

“娘,”谢道韫点点头,“他是与我说过了,不过怎么具体来做,我还没弄明白。”

“我还是要叮嘱你一句,”郗璿想了想,还是忍不住开口了,“他做的那些所谓的实验,十有**,都是些残次品,要不就是些失败的,你要多盯着些,可别弄出笑话来。”

谢道韫笑着答应下来,又瞧了一眼在那边欲言又止的何仪,问:“大嫂,你怎么了?”

何仪脸上显露出犹豫的神色,最后还是说道:“令姜,我替你大哥,谢谢你们了。”

谢道韫愣了一下,便明白了何仪的意思,握住她的手,“大嫂,千万别,我们是一家人,本就休戚与共,大哥北上入京,又不只是为了你们,所有王家人,都应该尽力帮助。”

“何况他从小是大哥带大的,不用大哥说什么,他自己也想帮点忙,只不过我们能力有限,能帮上大哥的地方,实在不多,只盼着别帮了倒忙就行。”

“你不用觉得我们委屈,”谢道韫笑得很是温和,“大哥是长子,弟弟们本就该帮扶着他来执掌王家,不论是放在哪儿,都是这个道理。”

“再说了,大哥入京,可不是去享福的,旁人只看到这光鲜,又哪儿知道其中凶险?我们对大哥,只有感激,绝无其他。”

紫笔文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