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东晋隐士 > 第二百二十八章 暖暖秋风(一)

东晋隐士 第二百二十八章 暖暖秋风(一)

作者:昔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58:2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秋日的暖阳,和风,清水,共同将这个院子,打点得舒爽宜人。

不等卫夫人再说什么,王凝之已经主动走了过来,“见过两位姑姑了。”

那两个都是自小就跟着卫夫人的丫鬟,见着王凝之,可是欢喜得很,就只有卫夫人还板着脸:“不成体统,如何叫得了姑姑?”

“师公,两位姑姑都是与我爹年纪相若,我小时候便叫她们姑姑,这有什么?”

“公子,您如今都长大了,可不能再像小时候一样,随便称呼了,我们不过是下人,哪儿能当得起您这一声……”

“哎,话不能这么说的,”王凝之直接打断,“您二位是跟着师公的人,整个王家,谁敢怠慢了?”

瞧着两位老人家笑得开心,卫夫人绷着的脸色,也松了些,不过却依然不搭理王凝之,而是看向一直站在那儿的谢道韫,招了招手:“丫头,你过来。”

王凝之也很无所谓,自己和那两位姑姑说着话儿,询问着这几年李家的情况。

而谢道韫则笑盈盈地坐下,挨着卫夫人,拉着她的手,缓缓说道:“师公,这次入京来的匆忙,也没准备多少,只带了些礼物。”

见到卫夫人要说话,谢道韫急忙补上一句:“我还是第一次上门来呢,您可千万要收下,不然回头父亲知道了,可是要怪罪的。”

卫夫人眯了眯眼,总算是笑了起来,“好,我就收下。”

又细细打量了几眼,卫夫人满意地点点头,“是个好丫头,我也许多年没有见过你爹娘了。”

“爹爹一直在外头任职,回京很少,我娘您也是知道的,阮氏族人嘛,性情淡薄,鲜少出门的。”

“哼,你爹那个混小子,当年过来的时候,叫他好好学几天,结果倒好,差点儿把我这池子给祸祸了,你娘倒是很有些天分,只可惜心思不在书法上。”

王凝之扭过头,加了一句:“师公,怕是您懒得教吧?这世上,还有您教不好的学生?”

卫夫人一瞪眼:“臭小子,是见我如今老了,揍不动你了是吧?”

见到王凝之一缩脑袋,不敢再接话了,卫夫人这才缓缓说道:“丫头,叔平他爹曾有信来,说你也是个有些天分的孩子,写一幅字来,给我瞧瞧。”

谢道韫笑着应下,起身到了那石桌边。

“你们两个老货!还在这儿,不赶快去准备午饭?”卫夫人又瞪了一眼,两个老妇人都笑着答应下来,这就要走。

王凝之却拦住她们,“俩位姑姑,我夫人身边那个大丫鬟,叫绿枝的,手艺相当好,今儿我特意带了她来,就是想做些别样的美食,给师公尝尝,她就在外头候着呢,食材也都带来了。您二位就带她去厨房,然后指点指点就行了。”

瞧着两位老妇人犹豫的神色,王凝之又开口:“给我个表现的机会,不然师公可要一直生气啊。”

两位老妇人这才答应下来,慢慢离开,王凝之叹了口气,瞧她们的衣裳上头,都有些补丁了。

徐有福和绿枝,应该能趁这个机会,把那厨房给塞满吧?

回过头来,赶紧坐在谢道韫刚才的位置上,笑呵呵地开口:“师公,这么多年没见我,有没有很想我?”

“去去去,挤得这么近做什么!我想你个小猢狲做什么,想你再偷着酒喝?还是在我收藏的画上自己署名?”

“那都是小时候的事儿啦,再说了,署名那事儿,是我大哥干的好不好?”

“伯远才做不出来这种事,你以为自己模仿他的字迹,别人认不出来?我是做什么的,这天地下,有谁的字迹,我看不出来?”

“好啦,都是过去的事儿啦,您瞧瞧,我虽然顽皮,可还是最孝敬您的,这前日里刚入京,昨儿去了宫里,今儿不就来看您了?”

“哼,说说,太后召你入宫,是要做什么?”

“给陛下陪读一段儿时间,您也知道,我是咱们这一脉里,如今最有文化的人了,字写得好,诗做得好,文章也是一流的……”

“住嘴!就你那一手狗爬字,不好好练习,还好意思吹嘘,”卫夫人没好气地说道,“还这一脉,这一脉什么时候就多了个你?”

“您这话说的,我可是要伤心了,我打小跟着您,跟着我爹,我大哥练字,他们都算,难道我不算,我要自成一脉?”

听到这话,卫夫人明显受用了些,不过没等她说话,就听到了下一句:

“我还是很谦虚的,还不到能自成一脉的火候呢。”

老人家一瞪眼,“还是和小时候一样,欠揍!”

两人聊了几句,谢道韫便捧着一副字过来,放在桌上,行礼:“请师公一观。”

写着的是道家冰心诀里头一段: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忘我守一,六根大定。戒点养气,无私无为。上下相顾,神色相依。蓄意玄关,降伏思虑。内外无物,若浊冰清。尘垢不沾,俗相不染。

卫夫人仔细看着,过了一会儿才说:“不错,字形清秀平和,娴雅婉丽,端方而稳,”顿了一下,又道:“略有卓而乘风之态,倒像是,”皱了皱眉,“颇具洒脱之意。”

似乎想起了什么,卫夫人问道:“你可是常看叔平之字?”

谢道韫点了点头。

“字需得归心。如人之相,形由心发,象由形出,人心之境遇,各不相同,持以自我,方得始终。”

“你字本端庄而立,倒不必受他影响,学他字迹。”

谢道韫笑了笑,说道:“回师公,我也没有刻意模仿,只是时日久了,总是会越来越像他。”

这一句话,似乎勾起了卫夫人的回忆。

是啊,夫妻本一体,自己当年和丈夫,字形本各不相同,到最后,却是难辨真假,不由得笑了笑,点点头,说道:“你们夫妻感情甚笃,自然是好事,只要不违本意而仿,自无不可,只是若如此,恐难有大成。”

谷谢道韫瞧了已经跑到石桌边的王凝之一眼,笑着回答:“我本志不在此,倒也不强求,一切随缘罢了。”

“好,有此心者,当明而不拘,是个好孩子。”卫夫人笑着点头。

只是还没等再说什么,就见到王凝之又急匆匆地回来,手里也捧着一张纸,叫道:“师公,也看看我的。”

对待王凝之,卫夫人就没那么好的脸色了,“字刚落,形未定,便急挪,散了墨之浓淡,我都教过你多少次了,怎么就改不掉这着急忙慌的习惯?”

王凝之不管这些,笑嘻嘻地将纸铺开。

写着的是道家清心诀:

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微风无起,波澜不惊。幽篁独坐,长啸鸣琴。禅寂入定,毒龙遁形。

我心无窍,天道酬勤。我义凛然,鬼魅皆惊。我情豪溢,天地归心。我志扬迈,水起风生!

天高地阔,流水行云。清新治本,直道谋身。至性至善,大道天成!

只是略略看了一眼,卫夫人便道:“你该写的,不是清心诀,而是静心诀,好好去去你身上的浮躁!”

“你的字我都看过无数次了,既无你爹的平和自然,亦无你娘的收拢委婉,和你大哥那刚正独然也不同,我教了这么多人写字,偏偏就是你最古怪!”

“别人年纪越大,越是沉稳而笔锋凝实,就算是你爹,那也是人到中年,方有潇洒不群之意,你倒好,年纪越大,字迹越是飘若浮云,无相,无形,无骨,字由心生,你倒是说说,你的心,究竟在哪儿?”

王凝之理直气壮:“我的心,自然在我夫人这儿。”

听到这话,谢道韫顿时闹了个大红脸,嗔怪地瞪了一眼,眼里却是一片喜意。

真是羞死个人,当着长辈的面,说这些混账话!

卫夫人也是无奈地横了一眼,“才这般年纪,便如此肆意,你是打定了主意,要学你爹那样,只落于山水之景,而无进取之意了?”

王凝之笑了笑,“师公,我本就无意于功名利禄,既明本心,又何须在意年纪?”

“罢了,你爹都拿你没辙,我才懒得管你。”卫夫人摆摆手,“去我的书房里,拿架子上第二排的香盒过来。”

王凝之应声而去,卫夫人则看向还红着个脸的谢道韫,微微一笑,让她坐下,拍了拍她的手背,说道:“叔平虽无大志,却是个纯真而自然的孩子,既爱重你,必不会相负。”

“我明白,”谢道韫低着头,“只是他总爱说些羞人的话,当真是让人恼!”

“当真恼?”卫夫人‘呵呵’一笑,“怕是又恼又爱吧?”

“师公!”谢道韫娇嗔一声。

“女子这一生,能嫁一位如意郎君,是天大的事儿,能嫁给喜欢之人,便已经是幸运,而他又一颗心放在你身上,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姻缘。”

谢道韫总算是抬起头来,说道:“您当初送给爹娘的那那副字‘天赐良缘,琴瑟和谐’里的头一句,天赐良缘如今就挂在我们的房内,娘说这本就是上天赐给的姻缘,还希望让我们俩时刻记在心里,懂得珍惜。”

卫夫人笑着点点头,“还记得当初我成亲时候的样子,一眨眼,便是叔平他爹成亲了,再一眨眼,你们小俩口,又出现在我面前,时间总是过的很快啊”

“可您却看着不老啊,好像和我十几年前在这儿住的时候,一模一样。”王凝之笑着走过来,捧着一个香盒。

“嘴倒是甜,”卫夫人白了一眼,接过他手里的盒子,慢悠悠打开,是一个手镯。

王凝之眨眨眼,这一个手镯,看着就知道并非凡品,里面的墨色明暗交替,就仿佛是缓缓流动的泉水。

卫夫人一边拿起谢道韫没带镯子的那只手臂,给她套上,一边缓缓说道:“这个镯子,是当年我娘留给我的,其他都给了李充那口子,现如今,便把这个给你,希望你夫妇二人,一生如一。”

谢道韫瞧着那镯子,并没有推辞,而是在戴上后,站起来,端端正正地行礼:“谢师公赐。”

“只可惜李充今日繁忙,来不及回来,不然倒是可以陪你好好喝一杯。”

饭桌上,卫夫人一眼便瞧着与往日不同,但也没有说什么,对于孩子们这一点孝心,她还是欣然接受的。

王凝之笑着给她夹菜,“还不是因为您,总是不肯让师叔去会稽,不然咱们亲人相聚,多好?”

卫夫人摇摇头:“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他能耐有限,便老老实实任职办事即可,你爹执掌王氏,看着潇洒,哪儿能真的清闲?我这个老婆子,拖家带口地过去,平白给他添麻烦。”

王凝之笑了笑,也不纠缠,而是说起自己在书院里的一些趣事,老人家倒是欢喜,听这些年轻人的故事,总能让她觉得自己也年轻些。

只是毕竟上了年纪,卫夫人并没有用多少饭食,说了会儿话,便有些困倦,在得知王凝之打算晚上才离开后,就回房说是睡一会儿,免得精神不济。

在她离开后,王凝之便问道:“姑姑,师公如今,进食只是如此少吗?”

陪着的一个老妇人揉揉眼睛,“今儿已经算多了,平日都只是吃小半碗粥,前几年大病一场以后,还是你爹亲自带了外头的好大夫,才救了她回来,可自那以后,她就精神不佳了,又日日闷在京城,哪儿还有兴致?”

“我看那些贴在洗墨池边的书画,都不像近日所作,师公书房里,也无新作?”王凝之皱了皱眉。

老妇人眼眶一红,“她老人家,如今已经提不动笔了,只是写上半篇字,便要休息半日,都很久没有写过了,只是日日坐在那洗墨池边上。”

王凝之叹了口气,站了起来,走到洗墨池边,坐在石桌上,默默地看着那一汪池水。

身边多了壶热茶,谢道韫坐在下,握着他的手,看得出来,丈夫情绪不佳,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劝慰。

王凝之笑了笑,伸手刮了刮她的鼻尖,说道:

“父亲曾与我们说过,师公甚爱水,在少女时,便在苏庄村研习书法,一写就是几个时辰,乏了她就去门前泊池里把笔砚洗一洗。她练字累了,就把笔砚放在桶中,放在了泊池里,泊池里的水从此染成了黑色。后来,那儿的人就把泊池称为卫夫人洗墨池。”

紫笔文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