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大明头号反贼 > 第九十五章 回乡丁忧

我,大明头号反贼 第九十五章 回乡丁忧

作者:莫问太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43: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江渡口码头一艘客船上,刘五身上穿着五十两银子,小心翼翼的坐在船舱的角落里。

他浑身穿的脏兮兮的,看起来就如同一名逃荒的百姓。

他从宜春出来已经有好几天了,坐船一路来到南昌,又从南昌花了钱坐船到九江。

他怀中揣着五十两的碎银和一封书信,碎银子是曹国祺给他的,是他前往山西的路费。

书信是主母写的,主母写完信交到他手里的时候叮嘱过他,如果路上发生了意外,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信给丢了,如果他遭到生命危险,哪怕最后一刻,也要把信毁掉。

刘五知道,这封信是主母写给她在朝廷当大官的父亲的。

刘五自打在宜春跟着大王造反以来,就一直在大王的亲兵队里呆着,后来亲兵队一分为二,有十人被调派到了大王夫人,也就是主母杨素心的身边充当保镖,主要任务就是保护主母的人身安全。

刘五把这封信看的比自己的命都还要更重要,为了不引人注意,他特意把自己打扮成一名流民的样子。

坐船时,他跟船老板讲了半天的价,最终以二十文的价格说服了船老板载他过江。

之所以要讲价,刘五就是要让人觉得,他是个穷人,身上身无分文,让那些打劫的别打他注意。

船舱之中坐满了人,多数人都是平头百姓,也有几名读书人。

他们摇头晃脑的不知道在那说些什么,刘五竖起耳朵听了一会,这才知道这些读书人讨论的原来是国家大事。

有位书生愁容满面的说道:“听说前两月,五省总督洪承畴命总兵曹文诏直捣流寇的老巢,曹文诏率领侄子曹变蛟和曹鼎蛟,叔侄三人亲率大军在金岭川大败反贼,只可惜兵力太过悬殊,最终兵败,曹总兵自杀殉国,可谓壮烈!”

“现今反贼正与洪承畴在关中大战,这场恶战又不知道要打到几时!”

“反贼二十几万兵马,洪总督不过七八万人,此战胜负难料啊!”

此话一出,仓中读书人尽皆沉默,不再讲话。

刘五听完这帮书生的对话,这才知道现在北方的反贼已经有二十几万兵马了,不禁心中有些吃惊。

他原本以为自家大王有两万人马就已经是很厉害的人物了,却没想到在北边居然还有二十几万人马的反贼。

看来这争天下的也不止他们大王这一路人马了。

刘五把这情报默默记载心中,想着等送完信回到宜春便把这事告诉自家大王,好让大王以后多加小心。

过了一阵,刘五跟随众人在码头登岸,他先是花了几十文钱找了一家便宜的客栈住下,然后又跟店小二打听最近有没有往北去的商队。

商队一般都有车马,而且人也多,刘五知道,这年头如果单独一个人外出,那是极有可能遇上土匪的。

想要保障自己人身安全,就必须得跟着大队人马走,而现在各地都有商队,商队都是成群结伴的,而且商队都养了会功夫的打手,如果能搭上一个商队,那安全系数就大大提高了。

果然,店小二很快便告知他明天有黄州的一队商队会北上去京城。

刘五一听大喜,又花了十文钱问店小二买了商队的信息,还拖店小二帮忙把他弄到商队去。

店小二常年跟商队打交道,对于这种事可谓驾轻就熟。

他很快便帮刘五搞定了此事,第二天一早,刘五便跟上了这支商队,一路北上前往京城。

商队走的很快,从黄州出发后仅只走四十五天便赶到了京城。

一到京城,刘五便跟商队的人道了别,他已经跟商队的人混的很熟了,很快便在商队商人的介绍下,搭上了一支从京城出发去往阳和的商队。

这一路上还算和平,刘五都没遇上什么危险,反而还结交了不少朋友,对整个大明也基本有了一个认识。

期间有商队的人问刘五是哪里人,刘五没有隐瞒,直说自己是江西袁州府的人,去阳和是去投靠自己的叔叔的,他叔叔在阳和的军中当了一个小官。

众人一听是当官家的子弟,自然也没多想,反而对他多有照顾。

等刘五跟着商队抵达阳和卫的时候,已经是崇祯八年十月初了。

十月的山西阳和卫风沙遍地,温度很低,很冷,宣大总督府内,刚刚上任一年总督职位的杨嗣昌愁容满面。

自开春以来,山西已经一年没有下过雨水了,今年山西也发生大旱,粮食颗粒无收。

杨嗣昌身为宣大总督,总揽宣大,山西等处的军务粮饷大事,山西绝收,他这个宣大总督愁的不行。

因为他要给手底下几万兵马发军饷发粮,没有粮食,手底下的兵马随时有可能哗变。

现在中原流寇闹的沸沸扬扬的,根本原因就是老天爷不给饭吃,几年不下雨,地都干的开裂了,哪里还能种粮食出来。

李自成张献忠这帮贼军当中,多数人都是曾经陕西三边等地的卫所士兵,朝廷因为闹旱灾,发不出粮饷来,这群士兵拿不到粮饷,直接带头造反,投了流寇去了。

杨嗣昌继任这宣大总督以来,就没过过几天安心的日子。

总督府内,杨嗣昌伤神的按着自己的额头,脑袋里思考怎么才能弄来粮食。

忽然门外传来脚步声,不一会家丁杨三的声音响起。

“老爷,老太爷那边来人了!”

一听是自己父亲那边来的人,杨嗣昌一下就醒了。

他头立刻抬了起来,急忙问杨三道:“父亲来信了?”

杨三摇了摇头,说:“老太爷的信没来,是袁州府来了一名信使,说是有老太爷的消息,要亲口告诉老爷!”

“还不快带进来!”

“是!”杨三赶紧转身去请人。

杨嗣昌这人,若论他功过是非或许很难去评价他,但是在孝顺这一块,他可以说是绝对做到百分之一百了。

杨鹤充军袁州后,杨嗣昌便三番五次给崇祯写奏折,希望崇祯能网开一面,让杨鹤归养老家湖南,可是崇祯却一直不允。

杨嗣昌打心里是觉得自己父亲绝对是冤枉了,父亲是御史台的文官,为官素来清廉,可是崇祯非要他去担任什么陕西三边总督。

那个三边总督哪里是父亲能够担当的,当三边总督必须要知兵,而杨鹤恰恰对于兵事素来不懂。

杨嗣昌心里知道,崇祯派他爹去任三边总督,其实就是奔着招抚去的。

结果前脚父亲把招抚工作做到位了,可是后脚朝廷却不拨粮食来,没有粮食,招抚来的流寇最后又造反了。

崇祯居然不觉得这事情他做的有问题,反而把责任全甩到他老爹身上,这简直就是冤枉。

不过作为臣子的,杨嗣昌自然不敢直面去职责崇祯皇帝,他只能挑好话跟崇祯讲,希望皇帝能够看在他的面子上,网开一面,放他那年迈的父亲一把。

可惜皇帝丝毫没有给他面子,死活就是不给杨鹤平反。

自崇祯二年杨鹤充军袁州后,到今年已经有六个年头了,这些年中,杨嗣昌每年都派家丁前往袁州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

只是自去年袁州闹匪患,出了一个有能力的反贼,杨家的家丁便不敢去袁州探望了,至今刚好一年,杨嗣昌已经一年没有父亲的消息了。

现在听到袁州有人带了父亲的消息来,他这个当儿子的岂能不激动。

过了一会,杨三领着一名男子进入总督府的书房中。

男子一入书房,杨嗣昌便忍不住开口问道:“这位小哥,听说你有家父的消息,可是真的?”

男子拱拱手道:“您便是宣大总督杨嗣昌扬大人吧?”

“我就是!”

“您可有女儿叫杨素心?”

杨嗣昌点了点头,“素心确是我女,你是哪位?”

“小的叫刘五,是袁州府人,这里有主母托我带给您的一封书信,请杨大人过目!”

“主母?”听到这个词的杨嗣昌满脸的问号。

“扬大人但又疑虑,请打开此信,看完信,您自然就知道了!”

杨嗣昌看了刘五一眼,便没再理他,他打开皱巴巴的信封,撕开封口,从信封中掏出了几张白纸,抬头便看见几个大字——父亲大人....”

杨嗣昌一看字迹就知道是自己那唯一的女儿所写,等他看完信中内容,不禁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丰富。

他时而惊讶,时而愤怒,当看到信的最后,他竟然扑通跪倒在地,哭着喊道:“父亲!”

杨嗣昌看完自己女儿写的手书,这才知道他老爹已经在两个月前病逝了,并且他的女儿也已经嫁了人,而且还嫁给了一个反贼。

杨嗣昌起初看到信中说自己女儿嫁给反贼的时候,气的差点当场吐血。

可是当看到这事是自己父亲极力促成的后,他又有些惊讶,最后看到父亲病逝的消息,他不禁悲痛万分。

杨嗣昌哭完起身坐在椅子上,问站在面前的刘五道:“素心..不,你家主母,可还安好?”

刘五拱手说道:“主母一切安好!”

杨嗣昌点了点头,说:“嗯,你家主公,就是信中所说的莫谦?”

“是,他便是我们大帅!”

“大帅....呵呵,本督活了快五十了,都才有资格被部下称呼一声大帅,你家主公年不过二十,就敢以大帅自称!”

刘五不知道这位大帅的老丈人这话啥意思,索性他就低头装作听不懂。

杨嗣昌见刘五不答话,便不禁又忍不住问道:“老太爷,他走的可还算安详?”

刘五答道:“老太爷肺病严重,走的时候气息不顺,极为痛苦!”

杨嗣昌一听,顿时面色痛苦,想到他爹是被因为病情而活活憋死的,他这个做儿子的心中不知道有多痛苦!

他起身说道:“你叫刘五是吧?”

“是!”

“你先在我府上住下,本官要先上奏皇帝,请求回乡丁忧,等陛下准奏的旨意下来,你便随老夫一同南下,可行?”

刘五想了下,回答说道:“大人,曹大人有过交代,要我报完信便返回袁州,这....”

杨嗣昌伸手说道:“老夫家在湖广武陵(今常德),离袁州不也太远,老夫回家之前,还想去袁州一趟,老夫想去见见我那未曾蒙面的女婿呢,介时你刚好跟老夫同行!”

刘五一听杨嗣昌要去袁州,嘴上也就不再推辞了。

“谢大人!”

杨嗣昌让家丁把刘五送到客房去休息,他本人则立刻提笔写了一道奏疏,想崇祯皇帝上奏自己父亲的死讯,另外他要向皇帝辞官,准备回乡丁忧。

奏折当晚便由快马送往京城,四天后,杨嗣昌的奏折出现了崇祯的案桌上,崇祯看完杨嗣昌的奏折,心中思索一番,便在奏折上朱批了一个准字。

很快,杨嗣昌便接到了朝廷的圣旨,朝廷准他去职回乡丁忧,并且恢复了杨鹤生前的官位,不过却驳斥了杨嗣昌申请抚恤的要求。

杨嗣昌知道这是崇祯皇帝还拉不下脸面来,他能开恩恢复自己父亲的官职,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

杨嗣昌接了圣旨,将宣大总督的官印留下,并且嘱咐自己的属下,在他走后一定要勤练兵,注意关外鞑子扣关。

一切准备就绪,十月十五,身披一身孝服的杨嗣昌带着十几名家丁和三辆马车踏上了南下回乡的路程。

杨嗣昌家在湖广武陵,按照流程,他应该从山西直接南下,走太原,过南阳,襄阳荆州,这才是最快的路线。

可是杨嗣昌以南阳正在闹流寇,匪患严重为由,没有走这条路线,而是带着家丁们从开封绕道,走武昌黄州南下进了南昌。

家丁们极为不解,问杨嗣昌道:“老爷,咱们家不是在武陵么,怎么到南昌来了?”

杨嗣昌解释道:“老太爷还在袁州呢,我这个当儿子的当然要去把他老人家接回武陵祖坟下葬!”

家丁们一听,这才明白其中道理。

一行人紧赶慢赶,终于在十一月底的这一天进南昌府。

一进南昌府的地界,杨嗣昌就感觉这气氛不对了。

乐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