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的明朝之旅 > 第五十五章 流氓

我的明朝之旅 第五十五章 流氓

作者:一个大伊万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9:26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过年的气氛一过,小曼和紫悠已经出了月子,两人打理王府事务,苏嬷嬷负责照顾徐馨,朱慕辰闲暇之余,就会去禁军营转转。

听庞蛮传过来的消息,郭家父子在西行的路上遇到了山匪,双双毙命,至于郭家女眷,也受不了疾苦,疾病缠身,算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但按照庞蛮所查的,一切都是太孙殿下所为,朱慕辰心中承了这个人情。

四月的天气,朱慕辰去超市转了一圈,就看到一对母女身后跟着一群衣衫褴褛之人,露出皮包骨之象,凡是朱雀街上的人见了,都捂着鼻子往后躲。

“阿吉,先把马车停到一边,随本王下去看看。”

“可是王爷下面,都是流民,万一伤到你了,回府我可怎么跟三位主子交代?”

阿吉颇为担心,但是朱慕辰一听他的语气,原来武昌城之内众人皆知这事,而他这段日子一直都忙在府里,竟如同被蒙在鼓里一般,脸上带上薄怒,“如此大事你们也不汇报?”

被王爷一凶,阿吉颇为委屈,他是准备汇报来着,可是每年有流民之时,都是放任不管,可流民太多了,无论去哪一个城池,谁都收留不了,都是当地土豪施粥,以往老王爷也是在城外设粥棚,这还没来得及呢。

朱慕辰缓缓走到一众流民们面前,流民们看到此人身穿龙纹锦服,全都围了上来,叫苦连天,“王爷呀,可怜可怜我们吧,给碗粥喝吧。”

流民实在可怜,朱慕辰当天就在武昌城外设粥棚,以免流民打扰到当地居民,并且搭建了帐篷,让流民有所去之地,至于城内的百姓,凡是家里有穷困潦倒的,都可以到王府门外登记,并支取一定数量的粮食。

但这其中敢有冒充家里贫困饥饿之徒,朱慕辰也想出了办法,凡是有人敢冒充,被查出来者,三十脊仗,生死不论,禁军营的三十大棍,大家可吃不起,这下也没人敢冒充了。

不光是武昌城外有大量流民,其他城池亦是如此,庞蛮得知消息,山东、河南、湖广等地出现大旱,再加上去年和鞑靼打仗,征收赋税,百姓手中的余粮本来就不多,今年遇到两次冰雹,估计颗粒无收,如今饥荒严重流民四起。

同样南京城内,朱棣头疼不已,好不容易度过新年,头疼麻烦之事又来了,北伐之后,就是饥荒,说不准皇位不保。

早上的时候,那些大臣一个奏折又一个奏折的递上来,已经堆满了整个御书房书案,但朱棣没有看的心思。

看着前来的儿孙,还有各位大臣,朱棣把折子挥了挥,“今年老天爷不仁,众位爱卿可有好的方法?”

此话一出,那些大臣嘴动了动,但都失望的摇了摇头,这能有什么好方法啊?

如果是一城之事,那周边城池可以支援,可是地方太多了,只能一个个头低的如同鹌鹑一般,最为受宠的朱瞻基前后提出几个方案,但都被一一否认。

经过北伐,国库空虚,想要支援流民,实在是拿不出来,恐怕大明国运岌岌可危。

“要不叫富人接济穷人,穷人可以活,而富人做了好事,何乐而不为?”礼部尚书侃侃而谈。

此话说完,其他大臣看着他一脸幽怨,这话说的好听,可要真把流民放起来,不就得接进各位家中吗?谁愿意把流民接家中?

礼部尚书只好闭嘴,一脸难受的表情,就连朱棣也觉得不靠谱,虽然要稳定流民,但要是流民稳定了,京中官员不满意,那岂不是还会生事?

陷入僵局,朱瞻基这几天也查看了不少城池传过来的捷报,都在奏折之中叫着冤屈,甚至流民开始骚扰城内百姓,每天城防守军日夜颠倒,但也不能出手镇压流民,头疼不已。

“孙儿发现武昌城至今没有受到饥荒影响,甚至有大批量的流民去往武昌城,百姓纷纷夸赞,武昌城的饥荒奏折至今都没有收到。”

太孙殿下这么一说,朱棣之前隐隐约约记得身边有人说过,但是说到底还是身边事太多忘记了。

“武昌城,你说楚王的封地没有受到饥荒影响?”

朱慕辰的性格不至于把流民赶出去,他到底是如何办到的,就连朱棣也好奇了。

杨荣和其他两人对视了一眼,站了出来,“回皇上,楚王耕田免租,去年大收,如今流民去了,不但有粥喝,而且有个安稳地儿,甚至剩下的地,楚王愿意分给流民,让他们安家……”

有了地,流民也就有了家,有了吃的,自然是不会闹,朱棣恍然大悟,楚王真是好计策,只是每个藩王手中的地都是他们的命根子,没有人愿意让出来的,楚王却提前让了出来,饥荒之时没受到影响,真是意外之喜。

杨荣顶着胆子继续说道:“其他藩王那里乱成一锅粥了,但楚王却有条不紊,真是当世英才。”

他这不说话还好,一说话,旁边的杨士奇恨不得给他一巴掌,皇帝最害怕的,就是藩王强大,偏偏在楚王头上盖了这么大一顶帽子,万一皇上发了火,那就是浮尸遍野。

朱瞻基看着皇爷爷的脸色很不好看,站出来极力推荐,“楚王北伐本就有功,如今又对抗饥荒,有着本事,不但收留流民,而且每次设立粥棚施粥之时都会宣讲皇上功德,其心昭昭,日月可鉴。”

太孙殿下力挽狂澜,果然朱棣的脸色好看许多,不得不说,朱慕辰这小子还真是个人才,朱棣动了心思,如果身边有此等大臣,他还用跟这一群酒囊饭袋如此周旋,这么头疼吗?

太孙殿下趁热打铁,极力推荐,“藩王各居一方,但是像楚王这般有能力的不易,如今京城是多事之秋,不如皇爷爷让楚王进京城,辅佐朝廷赈灾。”

只有楚王来到京城,他们之间的联络才显得顺理成章,也能多多见面,太孙殿下这些话,不光是为了让朱慕辰来到京城更加得圣心,更是为了以后大统做准备。

一直没说话的汉王朱高煦,罕见的与侄儿的意见相同,“既然楚王能够想出解决办法,想必他也愿意,不如父皇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施展抱负才行啊。”

有了汉王和太孙殿下请求,朱棣心态动摇了,京城没有一个官员能够站出来赈灾的,若是楚王能够解燃眉之急,他这个皇位也不至于被有心之人暗中弹劾,说什么上天降罪。

朱高煦看到皇上还在犹豫,再次说道:“本王愿意为了此次饥荒之灾,拿出钱财帮助朝廷渡过难关,只是这具体计策还得等楚王来安排。”

他这话一出,朱瞻基忍不住惊讶,抬起头来看向朱高煦,这可是一只铁公鸡,他愿意出钱?

朱棣神色带上打量,颇为诧异,根据探子来报,汉王跟楚王之间似乎并无来往,但为何肯为楚王出头?

但现在迫在眉睫,虽没想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有人愿意拿钱,愿意掏腰包,有人愿意出力,这合起来朱棣还能领个名声,何乐而不为?一直皱着的眉头总算舒展,龙颜大悦批准道:“既然你叔侄二人都跟朕请求,要把楚王调到京城,那朕就准了你们,立刻写一道圣旨,送到武昌城去。”

出了御书房之后,朱瞻基刚想离开,就被汉王朱光煦叫住了,“贤侄真是厉害,几句话,父皇就听了你的,本王听说你与那楚王是朋友。”

“皇叔这是哪里的话,不过就是在鞑靼之时,说得上两句话罢了,倒是皇叔从未与他有过接触,但却愿意与他合作,倒是让侄儿有些惊讶呢。”

两人各藏心思,话里话外都带着锋芒,朱瞻基心中冷笑,恐怕是皇叔看上楚王的能力了,所以这才极力招揽,为了见到楚王之时,留个好印象罢了。

自己与楚王之间,虽然有着生死之交,但是皇家之事谁又能说得准,朱瞻基心中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对楚王更好一点,才能赢得其扶持之心。

武昌城内,庞蛮带着一众禁军营的大老爷们儿,负责维持秩序,以免让流民因为抢饭,发生踩踏事件。

而朱慕辰在城墙上,稍微看了一会,心中微微叹气,眼看着别的城池流民,全都向着这边来了,甚至有些藩王,专门把流民赶了出来,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武昌城。

武昌城外,几乎十里之内,全都是流民。

佰小曼站在他旁边,“王爷,你把得到的封地全都分了出去,这虽然能解决明年,但今年眼下是越来越困难了。”

摸上她的肩膀,两人并立站在城头,接受着流民的感激,朱慕辰淡淡道:“本王已经和武昌城内的各大粮行商量好了,他们有往年积压的粮食,今年先接济流民,等到明年赋税低一半,并且能够优先获得流民的粮食采购权,比别处购买要便宜的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