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487章:你心中有个圣人

王阳明在华容县待了半个月,期间一直讲学,还有就是与刘大夏论道。

一番思想上的交流,让二人都受益匪浅,对各自要做的事,也更加了解,也达成某种默契。

他们对悟出的名教问题,心照不宣的选择缄口,都没有直接表露出来,反倒是希望用“中学为体,黥学为用”这个药方,来将名教的病症给医治好。

无论是刘大夏还是王阳明,抑或是历史上出现的诸多先贤,他们都发现儒教存在的问题,却同样没有办法和魄力,去将其斩断!

因为重建一个学问体系太难,尤其是这个学问体系,乃是治国、治世、治民的学问。

从春秋时期起,孔子便提出修身治国平天下,自汉代独尊儒术,儒教便是融合百家。

外儒内法和郡县制,便是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根基,也是从汉代开始,三代之治成为天下儒生的共同追求。

而隋唐的科举制,更是将这个体系,推向极致的稳固,也让文人士大夫阶层,同权贵开始分庭抗礼。

直到宋代重文抑武后,儒家士大夫夺得道统,与代表帝王世俗权力的政统二元对立。

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这句话的前提就是,名教的地位稳固如初,名教推行的三纲五常、圣贤之道,依旧是道统的最高解释权。

名教与士大夫,早已经共成一体,同整个朝廷也共生,与天下万民,同样是割舍不断!

《重生之搏浪大时代》

这个体系庞大、复杂、深厚,让王阳明和刘大夏,都只得在其中修修补补。

历史上,明末就出现一股离经叛道,抨击儒学的思潮,这都是物极必反的结果,若是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明末之后,儒教应当进入自我完善,补齐一部分缺陷。

然而天不佑华夏,清朝存在的更深矛盾,使得儒学摇身一变,重新被立起来,充当平衡朝政的工具。

而且清承明制,在获得技术和明朝经验的前提下,又重新修修补补一遍,加上愚民政策和更深的思想禁锢,使得儒教在清末,同样尾大不掉。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刘大夏和王阳明,不敢去想象,引入一套全新体系来取缔儒教道统的后果。

这与他们毕生的观念、信念完全相悖,他们再怎么看到问题,也只能继续为名教这间房子,重新粉饰一遍!

…………

王阳明再度启程,这次他特意坐的四海船帮的船只。

刘大夏的四海船帮确实办的不错,他这一套管理经营的法子,来自于南直隶的商贾。

他又创造性的借鉴黥人对粮食的统购统销,利用长江水系和湘江水系,用漕船对两岸的粮食进行收购。

在此过程中,他又拉拢同刘家有旧的缙绅地主,直接签订五年时间的粮食购置契约。

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湖广本地的小粮商,都多数被刘大夏这种缙绅大家给弄得没有活路。

大的粮商则索性同刘大夏合流,准备一道做京师的生意,利用海贸来把生意做的更大。

王阳明主仆三人坐的平底船上,就装满了收购而来的粮食,还有一些农户家纺的纱。

走湘江过洞庭湖,再经长江,速度也远快于走官道。

不到三天,王阳明就在九江府德化县上了岸。

他准备前往官驿确认行程,同时又准备在德化县学,烧起在江西传道的第一把火!

只是刚走到县外,他就被沿河的一排木房子给吸引。

这排木房子方方正正,沿河占据一块地,外边还有几架大水车。

王阳明觉得奇怪,却看见外边来来往往,有不少马车停靠,这些马车看上去,也是正儿八经的“东秦马车”!

他好奇的走上前,叫住一个穿着束身麻衣的妇人问:“这里可是纺织作坊?这些房子为何修的如此怪异,还有这些水车是干嘛的?”

那妇人一笑说:“这里是纺纱厂,知县大人差人办的,专为我们这些节妇所设。弄出来的麻纱,也专门有宁波商贾来收。这大水车也是用来纺纱的,说是知县大人,翻阅宋代古籍,遍访工匠造出来的!”

王阳明笑着拱了拱手说:“看来这位知县,真是一个好官!”

“可不是!董大人可是真正的青天,没有他,不知多少百姓的会没了生计!”

妇人说完后,就端着一个木盆走进厂房,只见大门处,立着一块牌子,写着“德化县合作纺纱厂”。

王阳明望着这些忙活的百姓,心里头不由得泛起一阵欣慰,一位官做一件实事,就能让这些多百姓受益。

看来学问必须经世致用,不能经世致用的学问,与百姓何干?

……

翌日,德化县学。

王阳明通报之后,在县学中开始讲课。

可惜县学早已经废弛,此刻县学中,只有秀才、童生不到三十来人。

他们得知王守仁的大名后,都倍感荣幸。

单单一个神童之名,就早已让王阳明闻名江南,更别说王家同南昌的诸家乃是世交。

王阳明对讲解心学,也早已经驾轻就熟,开篇同样讲的大学,将“新”和“亲”之说抛出,进而引出对朱子理学缺陷,巧妙的对道统进行“再议”。

在做的学子一个个都是有些呆滞,他们之前未曾听过心学,此刻听来不由心头大骇。

不少人怀疑,也有一部分似在沉思,少数人则是隐隐激动。

王阳明不急不慢,将各种道理论据一一说来,最终将话题,引向“人人皆可为尧舜”。

当致良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被他提出,并运用进八目三纲中时,在座学子终于露出惊艳之感。

一些人不愿再听,想要坚守程朱理学,便是告罪后退下,但大多数人都正襟危坐,准备听王阳明重理八目三纲。

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来解这八目,重新理出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学以致用,济世救民这几条。

又将从颜政哲学中学到的认识论,用儒教的话术阐述一遍,得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践行,行的结果,验证知的成果,行的过程中又加深知,故而学无止境、行同样无止境。

这同另一个时空的不同,就在于王阳明吸收认识论,将认知和实践,视作是相辅相成的对子,而不是像另一个时空那样,认为行是知的结束。

在座学子无不惊艳,觉得王阳明这套说法,确实比理学更加的有道理。

更重要的是,比起理学似乎更加的讨人喜欢,单单是一个“人人皆可为尧舜”,就能让不少读书人奉为信条。

王阳明自信从容,阐述完大纲后,便扫视在座学子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学子们都不由一笑。

他又看着一位穿着寒酸的学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

这名学子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该学生一脸激动,笑着接受。

王阳明再度扫视在座学子,朗声道:“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解释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经世致用,同样是为了致良知,良知不践行,不为良知!道德文章做的再多,于国于民于己又有何益?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不能致用,不为学!知不能行,不为圣贤!人人皆可为尧舜,行尧舜事,亲民作新民…………”

众学子纷纷拊掌附和。

两日后,来听王阳明讲课的学子,已经增多到二百余人,几乎整个德化县的读书人都赶了过来。

王阳明也不含湖,开始详述致良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甚至还将《实践论》变相的用儒教道理牵强附会出来。

“经世致用,求真求实,不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不发空言,凡事见诸实效。宋之理学日益空虚衰败,大明时局如此,惟有躬行圣贤之道,发扬儒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求务实、革弊、求真、济世。世局方有可为…………”

“讲得好!”突然,台下一人勐的站了起来,满脸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王阳明微笑着望了他一眼,觉得此人倒是生的一身正气。

“阳明先生有礼了,吾乃本地知县董岳,董任毅!”

“久仰!”王阳明回礼道。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天下事坏就坏在空谈者众,实干者缺缺!正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阳明先生横空出世,鞭辟入里,这世间学问,怕是都将暗然失色!”

“过誉了!”王阳明澹笑道。

“非也!”董岳朗声道:“为官数载,本官大道理不懂,眼睛却始终在这一县之地上,事难办,却必须有人来办!阳明先生的经世致用、求真求实,这一番话真说进了本官心里。本官恨不得挂印而去,随着先生钻研学问!”

王明阳澹澹一笑,打趣道:“如此一来,德化县的百姓,还不得恨死我王守仁?”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