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484章:经世致用才是真学问

冬去春来,冰雪消弭。

自贬谪贵州以来,王阳明在这两年的时光内,算是大起大落、大彻大悟。

回想起在龙岗山的日子,他心里头倍感温馨,这个地方是他悟道的地方,他最早传道的地方。

也是他最早“行”的地方,他用两年的时间,教化生苗,让他们懂得礼节道义,苗民还他以尊重和土产。

此刻离别在即,不由生出许多感慨,望着山岗间的草色复萌发,潺潺流水的小溪。

王阳明脸色平静,只喃喃吩咐道:“长喜、长乐,那些黥人的书籍一定要收好,不能落下一本!还有我这两年写的文章,一并带上,一张纸也不许落下……”

“苗人送的那几样礼,你们千万别忘了……”

“哦,还有那尊刘大夏送的砚台,你们记得拿上……”

“我熬药那套家伙事,还有那几包药得带上,不够的话再去抓,路上怕是用的着……”

两个仆人都不急不慢的收拾着,他们归心似箭,自然体会不到王阳明此刻的不舍。

在仔细思索一遍,觉得没什么遗漏后,王阳明再度展望着这一方天地。

他是个信佛之人,对‘缘说’很认可,他觉得从贬谪起,再到遇见黥人,而后又走过这一路,途中遇到这些人。

都是缘分注定,他来到龙场驿,最终得以悟道,也正是因为这一场因缘际遇。

所以这辈子,王阳明自知,不可能再与贵州脱的了干系。

一个时辰后,两个仆人收拾妥当,书籍太多,他们只得在当地苗人的帮助下,弄来几头驴子。

在苗人的相送下,主仆三人启程赴江西庐陵县上任。

贬谪期已满,去岁就收到朝廷的批文,让王阳明去庐陵当知县。

这份调动,说明朝中还是有人记挂王大爷,特意找了个江西吉安府的缺给他。

历史上,王阳明心学大兴,也得益于这次赴任,他一路走走停停,一边讲学一边赶路,将心学就这么扩散开来。

……

为了避开贵州的弟子,主仆三人刻意绕着城北走,不多时就来到城东的马驿。

两个仆人都非常的高兴,走上官道便算是踏上回家之路,虽说是去江西,可好歹不似贵州这般天南地远。

王阳明却驻足不前,回想到初次来这的时候,当时他正在同那个叫颜政的黥人天人神游,一边参禅一边驳斥学问。

而两年过去,他已经同这位黥人和解,开始抱着探讨的心思,一遍一遍的来读着他那所谓哲学。

触景生情一会,王阳明叹了口气,骑上驴子开始赶路。

当转过一片竹林时,他愕然的停了下来,眼泪刷的就流了下来。

只见官道上的五里亭外,赫然站着三十多人,这些人都是前来送行的学子,此刻已经在道中,备上美酒。

“先生!”众学子齐齐行礼。

王阳明拭去眼泪,翻身下驴,重重的朝着学生回礼。

陈文学上前说:“路途遥远,学生备了一个护膝,先生可用来途中暖脚,以免沾惹地气!”

詹惠也拿出一方墨石说:“此乃学生取贵阳北岭之石,一刀一刀凋刻而成,送与先生,惟愿先生莫要忘了贵阳!”

其余学生都有礼物相赠,都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多数都是他们亲手而作。

王阳明本就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望着这些学生,又想到在贵阳的这些日子,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控卫在此》

他难得的失态了!

许久之后,王阳明将礼物全部收下,拱手抱拳说:“且留步!诸位小友务必勤学实践,奋力精进,今后有缘再会!”

王阳明在贵州的弟子,其实多数被他视作朋友。

“先生保重!”诸生皆执弟子礼。

王阳明对站在首位的李惟善说:“惟善,你品格贵重,文章虽欠些火候,可牢记知行合一,终会苟日新,日日新!记住要勤于实践,不仅要多学,更要多行!”

“学生谨记!”

王阳明又对陈文学说:“宗鲁,你的学问才智,足以应付科举,但要收心!求真求实,见诸实效方是坦途!”

“学生谨记。”

“詹惠,你志存高远,但要切记,不可夸夸其谈,眼下大明的天下,早已是亘古未见之大变世。贵州这一方天地,约束了你们的眼界,你们须知,这大明之外,亦有学问高明、国力鼎盛之邦!”

“学生谨记!”

“子苍,……”

王阳明一一嘱咐学生,虽只是三言两语,却力求将每个学生的个性都道明。

一番共叙离愁,饮酒三杯后,在场的学生都折下树枝,可惜此地无柳,只得用树枝代替。

王阳明再度启程,望着这一山一水,心里头的难舍之情愈发强烈。

…………

湖广,华容县。

刘公祠后院客堂中,刘大夏的弟子已经增加到三十余人。

新增的这十来人,乃是商贾子弟,他们来这念书,多数不是为了科考,更不是醉心于学问。

而是他们关心于黥事,同时与刘大夏有一层师生关系,对他们家族的生意有极大好处。

他们也不是湖广人,多数都是南直隶的商贾世家,抑或是缙绅之家。

前工部尚书曾鉴的小儿子曾明忠,此刻也正在堂下听课,这个年仅十六的弟子,深受刘大夏的喜爱。

之所以有了这些弟子,源自于两年前曾鉴的一场拜访。

同时湖广人的曾鉴,在被贬谪回乡时,曾经坐过黥人的大船自天津南下,此后心中就有了“废漕改海”的心思。

他收拢不少史实和记载,认为“废漕改海”不仅可行,而且每年可为朝廷省下一大笔开支。

有此心之后,他便带着这些资料,来到华容县找到刘大夏。

刘大夏的思想,在这个时空本就已经更激进,同曾鉴一番交谈,瞬间**,两人打的火热。

起初二人是打算上书朝廷,历陈利弊,还准备给朝中的故交写信,希望他们关注此事。

后来同王明阳书信交流,觉得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这个道理很正确。

刘大夏顿时反应过来,期望朝中那群人去办此事,不妨他先试着实践此事。

于是他与曾鉴二人,利用一些特权和人脉,拉拢了一批南直隶的商贾,取得四艘四百料海船后,又派人前往南京的龙江宝船所,重新收拢一批会造船的工匠,花钱让他们建造船只。

直至今日,刘大夏和曾鉴联合商贾,一共耗银二十余万两,组建了一支名为“四海”的船帮。

这个船帮已经有四百料船八艘,又从东秦学得横纵帆之技术,专门从湖广和江西,购置粮食运往北直隶出售。

去年中,第一批粮食启运,刘大夏和曾鉴高兴的前往庆贺,他们求神问祖,祈求一帆风顺。

结果非常的喜人,这批粮食平安运抵天津,很快就被当地的粮商收购。

往来一趟的利润虽然不如运送其他货物,却给了刘大夏和曾鉴极大的信心!

他们觉得只要有五十条四百料船,就能缓解北直隶的漕粮问题,这“废漕改海”也就能在不用朝廷的情况下,渐渐改掉大半!

即便不能,至少也平抑了北直隶的粮价格,也算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刘大夏和曾鉴,此时正准备联合京中故交,将北直隶的粮商踢出局,由他们来掌控粮食的最终销售。

这也是他从东秦学来的招数,他虽然不懂供销社到底是个什么制度,有什么运营逻辑,可他还是发现粮食统*购*统*销的好处。

这第一次办实事的结果,可以说极大的鼓舞了刘大夏和曾鉴,他们对商贾的态度,甚至都有较大的改观,认为商贾只要利用的好,不仅能货畅其流,同样能利国利民。对东秦重商事,他们也不在感到奇怪。

这天,刘大夏照例来上课,他面色红润,笑呵呵的对学生们说:“今日咱们不讲课!阳明先生已经进入湖广了,相信不出一月,就能来咱们这!老夫已经去信,请他多在华容待几日,你们今天开始,就每日清扫院落,准备迎候阳明先生!”

在座不少学子,闻言都激动的站了起来。

自龙场悟道后,阳明先生的名号就在华容传来。

刘大夏以书信交流的方式,将王阳明的学问,一点一点告知这些学生。

作为他精心培养的变法种子,刘大夏觉得阳明心学,极其的适用,即便今后不能变法,也要让这些人,成为一个以办实事为准绳的人!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