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483章:争夺道统的王大爷

贵阳,龙场驿。

贵州冬末的天气极其阴寒,一场场冻雨落下,使得树叶间都挂上冰棱。

道路上也积雪数尺,人畜几乎不得通行,就连山间的一条小溪,也在这种寒冷中被冻的断流。

根据记载,自永乐年间之后,大明的平均气温就一路下降,到正德年间算是一个低谷。

等到嘉靖上台后,气温才逐渐的上升,不过最高的年份,比两宋平均最低的年份还要低!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很难占住河套地区的原因之一,不仅占不住河套,对西域也很难施加更强大的影响力。

气候一直是农耕封建王朝的命运之一,强盛的汉唐,都是气候相对更加暖和的时期。

暖和的气候,不仅适合农耕,更适合各种生产活动。

王阳明的讲学,就在这种严寒中被迫中断,他自己也在贵州愁煞人的冻雨中,再度犯病了。

好在他名头响,已经收了不少弟子,加上同当地苗人的关系也不错,所以已经搬家。

一开始他住的是小溶洞,据说他经常在里头推演《易经》,故而小溶洞被他命名为“玩易窝”。

龙岗山上还有个大溶洞,王阳明将其命名为“阳明小洞天”。

他现在住的叫做叫做“何陋轩”,是苗人帮他修建的几件茅草房,是他的卧室、书房和教室。

此时此刻,茅草屋里的火塘烧的旺旺的,由于没有太好的排烟条件,也弄不到炉子,所以只得开个窗户出烟。

王阳明裹着厚厚的被子,就在火塘旁,翻阅着一些书信和书籍。

自从华容一别,他就同刘大夏有书信往来,一边交流着各自的学问,一边过问些黥事。

今日他就看到一份黥人华夏日报的报纸,上头有篇文章叫做《积极落实‘废两改元’政策,保证国民经济不会出现通胀性风险》。

这篇文章记载的是东秦发行银币一事,王阳明耐心的看完,发觉银币一事,可能是黥人为了更加便捷商贸。

他澹澹一笑,又拿起刘大夏的信,最近一年内,刘大夏对王阳明的学问,十分的上心和热衷。

作为老黥事,刘大夏自然看出,王明明对《颜政哲学》的借鉴之处,只是巧妙之处在于,王明阳用传统理学,融合新创之心学,居然将《颜政哲学》中一些精华,融会贯通进了“儒释道”这套学问之中。

这太了不起了!尤其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学以致用,济世救民,以及‘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核心,更是让刘大夏如饮美酒!

他惊讶的发现,王阳明这套学说,居然能同“随时因革”论起恰到好处的呼应。

所以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刘大夏已经将王阳明引为知己。

这封信同样在让王阳明答疑解惑,并且委婉的提出,想要让王阳明,一起为变法造势。

王阳明叹了口气,将信放下后就开始思索起来。

良久,他才重新提笔回信,对变法避而不谈,对刘大夏的疑惑,却是积极的回复。

两年时间的打磨,王明阳的思想已经很成熟,他此刻于仕途上,已不甚追求,唯一想的就是将学问发扬光大。

他这两年也一直在同脑海中的那个“颜政”辩经,屡次参禅,最久的时候,天人神游一个余月,人参禅参病了,却没有将自己说服。

王阳明知道,这意味着他这套学说,也有很大的问题。至少不能像《颜政哲学》一般,将认识论和世界本原以及意识联系起来。

他虽不认为这个黥人就是对的,可上头论述的世界规律,却是让人不得不思虑一二。

王阳明也认为,泱泱大明一直未能自强,根本在于国人不懂得什么叫自强。

从这一点来看,四书五经教导的自强不息,同刘大夏追求的“自强”是不一样的。

具体怎么个不一样,王明阳也说不出,这牵扯的是儒家的根本,也就是三纲五常。

自强不息加上三纲五常,那就同黥人那种自强南辕北辙!

一封信写完,王阳明有些乏了,两个仆人就侯在一旁,他们正在为煤油灯添油。

还有十几个学生也在屋内,他们都在翻阅着经书,一个个认真不已。

其实,王阳明很想让他们读读黥人的所谓哲学,可终归是忍住了。

他半躺在床上,放松的翻阅起黥人的《钢铁是怎么造就的》。

这部话本,起初他有些不屑,仔细翻阅后,才被其中的朴素至简的道理所吸引。

金保这曲折的人生,这坚毅的品格,无不透露出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态度。

王阳明年幼时体弱多病,一生看上去顺风顺水,这些年却多次遭受巨大的变故和挫折。

每每读到金保对生命和苦难的态度,王阳明就顿感肃然起敬。

可惜,这部书暗戳戳的将苦难归于大明,将光明却寄托在东秦,这算是一大败笔。

……

“老师,学生偶有所得,却又更加的疑惑,能否请老师解答!”弟子李惟善、陈文学、詹惠,突然起身求问。

《基因大时代》

王阳明放下手头的书,坐直身子后笑道:“说来听听!”

“老师,还记得您最初讲的《大学》,讲的是非程朱之新本,乃前朝之旧本。其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与朱子所言的新民,相去甚远!可我觉得,亲民不一定对,新民反倒是更加合适!”陈文学说。

李惟善补充道:“朱子认为,人都有光明品德,此乃天理人性,但品德再光明,都有可能受到蒙蔽!明明德,就是为了光明品德,有了光明品德后,便可去引导他人,如此一来,就能让他们也获得这般品德,可作新民!由此,这世间万物万理,便能止于至善!”

“这同学以致用,济世救民岂非是类似?而亲民,却似有不妥!”詹惠也道。

这就是儒学“大染缸”的体现,很多道理都能牵强附会,压根不讲究精准、辩证。

王阳明微笑道:“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说的是亲。为人君,止于仁,说的是亲。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说的是亲……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说的还是亲。亲有仁的意思,也有新的意思。亲民者,重在行,不亲民,何以让别人成新民?

亲,更重一层便为经世致用,即是我所言‘知行合一,经世致用,止于至善’。在此过程中,又需我们学以致用,致用之后还得实事求是,假若学问取得真成果,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学问,而后便可济世救民!实现先贤所追求的三代之治……”

王阳明扯了一大堆,其实也是在碰瓷,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同样是儒学的三纲。

他通过“亲”与“新”的差别,直接从儒学三纲的层面争夺道统,并且将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道理,一并杂糅进去。

看似很聪明?实则极其的无奈,因为他不敢跳出儒教这个框架,只能牵强附会,将原本的道理拿出来炒一遍,重新加入一些“左料”进去。

十几个学生都认真的听着,他们都是王阳明在贵州收的弟子,有一些人还是从湖广和云南跑来求学。

这个时空的王阳明心学,补齐了方法论这一大块漏洞,所以显得更偏向于实学的内容,难以速成且更重在一个‘行’字。

“那老师,我等明了理,经世致用后若结果不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道理,岂非就是错的?可您也说过,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也会导致结果不同,那这成与不成,到底该如何判定?”陈文学问。

王阳明笑望着他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只要做的是好事,参透了道理,结果或许不会尽好,但总归是向好!只要抱着这颗心思去办事,总是会于国于民于己有利的!

为师曾在华容,同刘时雍问黥事,他当时便说:‘天下的事情,不怕不能够实行,就怕没有能够实行的人’!为师认为,此言实乃至理名言,坐而论道是成不了事的,通读圣贤书,你们应当明白,圣贤书是拿来读的,拿来办事一点用没有!”

十几个学生默默点头,又纷纷开始自己学习起来。

他们很珍惜同王阳明相处的时间,因为王阳明的谪戍期快满了!

而在他们的宣扬下,阳明心学已经在贵州名声大噪,在湖广也由刘大夏传播开来。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