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 第170章 廷杖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第170章 廷杖

作者:高野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2: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经过小半年时间的勘察,李晔的陵墓终于定下来了。

根据李晔本人的意愿,结合龙虎山靖虚天师和太清宫道正天一道人等道士的建议,经秘书省和礼部官员审定。

最终选址在临潼县骊山下的饮鹿村,以饮鹿村为中心的方圆五十里被划定为皇陵,从太平登封元年七月初一起,皇陵境内的老百姓都要强制迁移到霸上安置。

这就是李晔的身后之地了,东望晚照亭,西接遇仙桥,背靠骊山,面朝渭水,也算清净,六月十九,龙虎山靖虚天师和茅山道士齐慈进宫面圣,国师天一道人奏对。

虽然皇陵选址定下来了,但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先要在大明宫开道场祭天,然后由秘书省和礼部举行开工仪式,接着选拔能工巧匠造机关,工部和皇帝商榷设计墓室图。

主墓室建几个,陪葬墓室建几个,这些都要征询皇帝的意见,未来有望配飨庙廷的大臣,目前能确定的只有杜让能和刘崇望,但将来难保不会增加,有资格跟李晔合葬的后妃,目前只有何芳莺、裴贞一、刘疑、李廷衣四人。

讨论过后,李晔的意思是主墓室五个,陪葬墓室十个。

之后宰相杨涉率队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这边要开道场为李晔祈福,有神仙都所人间福地之称的龙虎山,风景自然冠绝天下,丹峰环碧水,密林藏怪石,苍山挂飞瀑,野鸟映湖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行数百人脚下不停,渐近上清宫所在的第七峰。

驻足四望,但见四周峰峦如聚,泸溪穿山流过,像一条逶迤的玉带,把龙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联在两岸,河水碧绿似染,湍急处千流击崖,缓慢时款款而行。

水浅处游鱼可数,水深处碧不见底。

果然是,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

“好地方!山为虎,水为龙,山水相依,龙虎相伴。”杨涉环视四周,喜洋洋道:“不愧是道家祖庭,真乃洞天福地!”

高克礼和永平公主这些人也是第一次来龙虎山,看到龙虎山的山水格局,都不由得点头赞叹不已,上清宫在望,三百多人的队伍拾阶而上,未申交替之际,一行人登顶。

来到了上清宫门前的广场,遥望上清宫,祥瑞之气环绕,殿前香客不断,进进出出,络绎不绝。

及近,进入上清宫广场。

龙虎山高层肃然而立,数千龙虎山弟子盘坐在地,皆是青色道袍,长发穿簪,太极袍上走阴阳,上清宫正殿大门两边有一对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上书嗣汉天师府,真是气势十足。

七月初五,祭天祈福法会道场在龙虎山万法宗坛举行。

龙虎山上,祥云盘绕,香风阵阵,夹杂着悦耳悠扬的铙钵之声,三宫五观全部闭门谢客,不接待任何香客,上山的大小路口,都有龙虎山执事道士和从长安前来的禁兵把守。

上清宫正南十里外的天门山上,张天师神情肃穆,身穿红黄道袍,头戴对翼道帽,肩挑一口宝剑,正在一个巨大的八阵图中走罡步,口中念念有词,大唐国师在旁边护法。

状元峰上,两个红衣道士领着一个大阵,面向长安打坐念经,一个大阵就是八十一人,论道峰上,九霄万福宫的道正也带着一个大阵,面向长安方向,盘腿打坐,念咒不停。

排衙鲤鱼诸峰皆是如此,各有一个面向长安的大阵。

其他六个大阵则分别设在兜率宫、万寿宫、乾宁宫、老君观、玉清观、太清观,十个大阵,八百一十名道士,都在阵图坐定,齐声诵经念咒,为大唐皇帝陛下祈福。

数千上清弟子,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

……

长安大明宫,含元殿上,李晔斜倚在龙椅上,四大宦官、五位宰相、六部功曹、九名枢密官、十七位学士分列两班,更有数百黄门武宦侍从,都在含元殿各处候命。

“朕这两天心清欲寡,总觉得有什么事。”李晔环视殿下,皱眉道:“三界之内,莫非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启奏陛下,最近关中紫气充盈,道气澎湃,风云激荡。”

太史令祝符越班而出,拱手道:“杨相公奉旨前往龙虎山视察法会,乃是龙虎山五宫九观的所有上清弟子集中在一起,布置了一个巨大的道场,为大唐国祚和陛下龙体祈福。”

“陛下自觉心清欲寡,神明意爽,容光焕发,朝廷连战连捷,官军兵临洛阳,想来便是法会祷天所致。”

李晔吃了一惊,看向顾弘文道:“杨涉已经到江西了?”

“回大家,邸报尚未传来,东厂也没有报告。”

“不过时隔近月,杨相公一行应该是到龙虎山了。”

顾弘文摘掉帽子,恭敬回答道,皇帝哈哈大笑,起身道:“朕打算前往洛阳督战,众卿何意?”

右拾遗苏检出列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臣反对。”

这个苏检,自从考上进士被授为门下省言官,经常跳出来跟李晔作对。

西川平定后,李晔霸占了王建的夫人,把徐唯默徐唯邺姐妹藏居在鸳鸯院,苏检认为皇帝徇私枉法,坚决要求李晔把这两个西川反贼余孽交给刑部处置,即使徐唯默已经怀孕。

苏检的理由有三。

一,身为天子,却霸占人妻,穿别人的破鞋。

这让天下人怎么议论皇帝?

二,陛下您亲口说的要依法治国,自己却包庇犯人,徐唯默和徐唯邺是王建的夫人,按律要交付三司会审,该杀就杀,该流放就流放,该发配充当官妓就发配为官妓。

陛下你倒好,半路截胡抢人,一个军阀玩剩下的一双破鞋,陛下你却当成宝贝藏在鸳鸯院,还要脸吗?

三,穿破鞋就算了,还让那两女人怀了种!这可是两个死罪犯,陛下将来打算怎么处置她俩肚子里的种?

封王?陛下敢封,臣就敢撞死在朱雀门。

因为徐氏姐妹,君臣二人吵了好几架,每次都是不欢而散,更让苏检受不了的是,皇帝隔三差五就往宫外熘,不是在书店卖书,就是在包子铺吃羊肉汤,要么就在青楼嫖娼。

虽然李晔一再声称自己只是在青楼听姑娘唱歌弹琴,没做过那事,但深知皇帝寡人之疾已经不可救药的言官们怎么会信?每次都提前拦在宫门,拽着皇帝的袖子讨说法。

为此,门下省的谏官们不知被李晔踹了多少回,气得苏检睡在承天门前耍流氓,指着含元殿大骂李晔是昏君,然而任凭他怎么引经据典要皇帝引以为鉴,李晔就是无动于衷。

每次被骂急了,就让宦官把苏检推出承天门廷杖,打上那么十棍子以施惩戒,像李晔这种人,你越是苦口婆心,他越是听不进去,还会怀疑你的动机,谏官们自然是做无用功。

虽然是做无用功,但谏官们并未放弃。

此时听说皇帝又要去督战,苏检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看到苏检挑头,门下省和御史台的人纷纷响应。

“好了!”

李晔不耐烦,瞪了苏检一眼,道:“朕又没说亲征,督战而已,有何不可?洛阳是东京,自天宝以后的十二代先皇都不曾驾幸洛阳,朕去看看还不行?再有反对者,去诏狱!”

“朕话说完了,谁反对?”

“臣反对!”

苏检毫不畏惧,拱手道:“目前洛阳战事未决,陛下何以得入?前线军机易变,万一杨成和李存孝战败,陛下如何自处?如果朱温再带兵劫驾,未尝不有割须弃袍之事。”

“来人,送苏补阙去诏狱!”

李晔勃然作色,归暗等闻言大惊,正要上前劝说,就看到四名武宦撩起袖子冲了过来,李晔怒喝道:“这厮欺朕太甚,速速推出承天门廷杖三十,拿入诏狱关押,以儆效尤!”

苏检大怒,却被两名武宦从后面架起,只得大叫不止。

整个大殿上的官员噤若寒蝉,不敢说一句话。

承天门外,苏检被摁死在地上,情绪依然激动,嘴里叫嚷道:“不听好话,万一朱温劫驾,后悔不及,到时候陛下怎么向列祖列宗交代?满朝公卿放任天子胡来,真是该杀!”

不过官帽已被扯掉,衣裳裤子也被扒掉,两个宦官用棍子叉着他的脑袋,内侍监褚熊肥颤颤的手一摆,两个宦官便开始用刑,来来往往的官员见状都震惊不已,面无人色。

可怜未来的宰相,时年二十一岁的热血少年苏检,就这样被摁在承天门前,当着来来往往的官员被扒掉衣裳裤子打板子,成了唐朝首个被廷杖的大臣,堪称唐朝版社会性死亡。

李晔廷杖苏检倒不是因为他劝谏,而是因为他在群臣面前两次反对,谏言也不分场合,热血过头了。

含元殿上,苏检被押出去以后,气氛已经降至冰点,大臣们不是跟李晔一路,就是被苏检一事吓得不敢吭声。

李晔对此很满意,和宰相们交换了一个会心的眼神,接下来的事就好办了,问过还有没有异议之后,李晔顺利任命崔胤出任河南尹,先行前往新安筹备迎驾事宜。

……

河南新安这边,战事进入新一轮**。

杨成命王宗暗、杨崇本、符道昭、魏弘夫、谢从本率三万甲士攻打孟津渡,然后攻打李罕之的怀州,希图解放河内百姓,同时把守太行王屋二山,防止张全义向北逃窜河东。

他自己则跟李知道和郑孝远率八万精锐挺进洛阳西面,李存孝则率三万晋军攻打洛南重镇尹阙和汝阳。

被派去打汝州,李存孝有些不高兴。

不过他知道,杨成这是担心他留在洛阳会勾结李克用。

毕竟洛阳与河东只是一河之隔,从洛阳渡过黄河,往北二百里就是昭义,昭义已经被李克用吞并了,李克用为了和朱温对抗,在这里囤积了重兵,坐镇大将是其弟李克宁。

为了防止李克用趁火打劫,杨成便把李存孝派去打尹阙。

对于官军在外面的动作,张全义无可奈何。

陕虢已经请降,河中已经输诚,李罕之拒绝出兵援助,朱温倒向朝廷也已成为定局,汴州大将张存敬已经接受了朝廷的任命,担任洛阳东面招讨使,率兵三万进驻虎牢关。

张全义很清楚,只要朱温一声令下,张存敬随时可以出虎牢关攻占荥阳,环楚萧然,洛阳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何去何从,洛阳政府尚无定论。

严敬武等大将乐于自在,又依仗洛阳山河襟带,形势可用,不肯归附,判官郑徽等人力主输诚,请刺史,输两税,裁军马,甚至最好现在就自请入朝,否则不能罢战。

还说自己朝中有人,可以帮忙跟皇帝说好话,郑徽出自荥阳郑氏,中原顶级豪门,当然有底气说这话。

其父郑允是刘崇望选拔任命的鄂岳水师大总管,其孟父郑从傥官拜宰相,仕历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岭南节度使、宣武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去世的时候天子亲自到场告别。

其伯父郑畋官拜宰相,仕历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兵部侍郎、任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凤翔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司空、司徒、太子太保、太尉、太傅得了个遍。

大表哥郑预官拜上林大学校务部侍郎,兼盐铁通判,二表哥郑孝远是朔方军节度使,三表弟郑庄是枢密院判事,四表弟郑煌是东川车骑使,五表弟郑通是陇右节度副使。

其叔父郑綮也是宰相,只不过已经退休。

郑畋、郑允、郑从傥不必多说,这是晚唐荥阳郑氏的一代目,郑预、郑孝远、郑庄、郑煌、郑通也不用多说,这些都是几位一代目的后人,郑预和郑孝远就是郑从傥的儿子。

最值得一提的是郑綮这个一代目,进士出身,高骈兵败扬州后,郑綮奉命前往淮南坐镇,不久黄巢飞渡长江,郑綮给黄巢写信,请黄巢不要进犯庐州,黄巢哈哈大笑,真就自始至终都没进犯庐州,僖宗遂下旨嘉奖郑綮,赐绯鱼紫衣。

杨行密进入庐州后,郑綮返京述职,升任兵部郎中,兼给事中,执政事笔,相当于司礼监秉笔,妥妥的实权派。

但郑綮这个人,有些另类。

僖宗还京后,打算任命杜让能之弟三司通判杜弘徽为中书舍人,做郑綮的副手,当时杜让能已是宰相,郑綮考虑到这一点,认为杜弘徽不宜担任军机重臣,于是上表论述。

僖宗不听,坚持任命杜弘徽为中书舍人,郑綮很生气。

上表称病,请求辞官回家,僖宗无奈,好言好语做思想工作,考虑到杜弘徽已是中书舍人,僖宗为免二人不和,便把郑綮调离政事堂,作为补偿,又将其升任散骑常侍,左右散骑常侍在唐朝也是宰相,只是不具体分管部门。

消息传出,时任首相王铎非常不高兴,觉得郑綮故意给皇帝难堪,于是向僖宗进谗言,说郑綮耍大,然后自作主张把郑綮贬为国子监祭酒,朝臣不干了,认为王铎耍大,弹劾王铎嫉贤妒能,恃功弄权,纷纷上表为郑綮喊冤。

僖宗没办法,只好把王铎外放为节度使。

至于郑綮,则重新担任右散骑常侍。

之后几年,王重荣、李克用、李昌符、朱玫相继作乱,百官被屠,皇族蒙难,李唐国势江河日下,郑綮时常写诗借古哀今,首相韦昭度很不高兴,认为郑綮是个投降派。

结局很正常,郑綮被调往秘书省雪藏,李晔即位后,有心起用郑綮,朝臣也认为他可以担任宰相,但让李晔没想到的是,郑綮因为说话不注意,最后灰熘熘被迫下野。

李晔打算任命他为宰相后,虽然诏书还没下来,但已有官员去他家恭喜,接连被两个宰相针对的郑綮哪里信,笑着来了一句:“诸君误矣,人皆不识字,宰相亦不及我。”

当权宰相都是傻逼,怎么可能推举我?

客人大惊,连忙道:“不妄!”

翰林院都在草诏了,相公怎能妄自菲薄?

不久,任命郑綮的制书下达。

郑綮自感失了脸面,叹曰:“万一然,笑杀天下人了!”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郑綮在朝廷也混不下去了。

才三月,以疾乞骸骨,拜太子少保致仕。

郑綮不为人熟知,但他的侄孙子很出名,郑徽不为人所知,但他的儿子很出名,郑玉十九岁就考上了进士,做过昭宗的校书郎,做过后梁的宰相,也做过后唐的宰相。

一生当了二十多年的宰相,在哪里都深得器重,申请退休的时候,李嗣源四次拒绝,拖了大半年才勉强同意,而且时不时就派宦官带着礼品去慰问,逢年过节就赐田赏酒肉。

郑玉的儿子活到了宋朝,还是赵二的幕僚。

当然,目前郑玉还没发迹,其父郑徽是张全义的节度判官,朝廷下诏对洛宣战后,郑徽为免家人被牵连,便把一家人送去长安投靠大表哥郑预,郑预之父郑从傥便是郑徽孟父。

郑玉目前已经考上了大学,在上林大学混得风生水起。

言归正传,自从在朝的亲戚都写信来劝,郑徽便加紧催促张全义投降,郑徽虽然是河阳节度判官,但因为家世显赫,跟长安有关系,所以他并不担心会被皇帝问死罪。

来讨伐洛阳的郑孝远就是他二表哥,这让他怎么死?

为了尽快让张全义投降,郑徽使出了浑身解数,先是向张全义进谗言,说大将张天仲畏战不前,之后又诬陷增援陕虢的老将刘重禧跟官军眉目传情,导致桃林大败。

在郑徽的教唆下,张全义解除了张天仲的兵权,又把刘重禧叫回洛阳询问,气得刘重禧大骂小人当道,官军攻占新安后,郑徽又力主张全义输诚,还多次谗言严敬武等主战派。

对于乐于自立,力主与朝廷对抗的严敬武等人。

郑徽道:“严敬武所为者,一人私利耳,听起来句句为大帅,但实际上是句句都在害大帅,切不可被其蒙蔽。”

“王建曾经也打算割地遣质输诚,左右仆妇劝他说,二十四州之地不能凭空送人,先打,打到打不过了,再说输诚也不迟,王建听信谗言,结果全家数百口都被砍了脑袋。”

“当初劝王建对抗朝廷的人哪里去了?魏弘夫、谢从本、吴长真之辈,现在哪个不是在朝廷混得风生水起?抓了王建向官军献降的人,就是王建最信任的义子王宗暗。”

“当时成都兵变,王宗暗亲自带兵逮捕王建,鬼衙官田悟还杀了王建的妻妾儿女,王建披头散发,绕着柱子逃命,被田悟踹翻在地上,跟拖死狗一样拖了出去。”

“第二天王宗暗就打开城门,左牵羊,右把茅,率西川文武跪迎官军入城,王建王宗懿父子被王宗暗关在囚车里,送给了都统刘崇望,王宗暗因此被刘崇望任命为禁军都头。”

“洛阳区区之地,怎么打得过坐拥半壁天下的朝廷?朝廷拥兵百万,皇帝也不是个得过且过的主,就算这回打退了官军,明年官军再来, 还能打退吗?后来再来,还能吗?”

“严敬武现在力主对抗朝廷,阻止大帅归附国家,完全是鬼迷心窍,他日官军兵临洛阳,谋害大帅一家者,未必就不是他严敬武,我若是大帅,必定先杀了他,以绝后患!”

郑徽连珠炮似的,绘声绘色讲述了成都兵变的故事。

张全义果然眉头大皱,郑徽趁热打铁道:“王重盈、李罕之、朱温、王严太都经倒向了朝廷,洛阳是守不住的。”

“大帅早些投降,下官谋划一番,朝廷或许还能免除大帅死罪,若是负隅顽抗下去,李茂贞、王建、杜洪、周岳、韩建、刘建锋等人的下场,大帅不是不知道。”

“我对天子了解不多,王蕴请降后,天子赦免了他,钟传请降后,天子也赦免了钟传,钟传遣送长安为质的嫡长女钟灵雪还被任命为中车府令,从事内侍省,时常出入禁中。”

“这回又获命陕虢行军参谋长,兼杨成的随军书记,如此看来,天子不是好杀之人,只要不像李茂贞那样负隅顽抗,不是韩建那样首鼠两端的人,天子都不会深究。”

“反之,大帅自问能击败朝廷的百万大军吗?”

“好了,判官不要再说了。”

张全义心烦意乱,叹息道:“就目前情况来看,朝廷并不在意本帅降不降,就算投降,死罪可免,活罪也难逃,即使请降,咱们也得打败官军一回,这样才有跟朝廷谈判的条件。”

“传本帅军令,各部整顿兵马,准备出城野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