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自红楼来 >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三千人中第一仙

我自红楼来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三千人中第一仙

作者:云先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1: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礼部大门口。

别人不敢去拉贾瑜,只能去拉陈淳。

陈淳不耐其烦,不堪其扰,再三推脱后见他们还是不依不饶,也顾不上恪守的君子之仪了,一甩袖子,怒喝道:“老爷我有相好的!他妈的别来找我!”

柳平走上来抱拳恭贺道:“世兄,大喜啊,真给我们开国一脉狠狠地争了一口气,我们这一脉一直被那些人以粗莽武夫所诟病,自从贵府的敬老爷后,多少年没出过进士了,他日殿试三元及第,大魁天下,岂不是易如反掌?”

虽然殿试时会重新考试排名,但贡士里的头一位对比其他贡士,无疑有着先天的优势,很是引人注目,哪怕是发挥失常,排名也不会低到哪里去,最起码二甲是能保证的。

考生士子们纷纷围上来道喜,从这一刻起,他就是本朝开国百年以来最年轻的会元,上一个年龄最小的会元还要比他大上三四岁。

这足以载入大梁的史册,垂范百世,彪炳千秋,供后辈学子们奉为楷模,引作榜样,对于文人士子们来说,这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

上次在东宫梅花宴上有一面之缘的慕容鸿信走上前拱手道:“贾仲卿果然大才,在下敬服。”

贾瑜回礼道:“过誉了,我不过是侥幸,不及慕容兄真才实学,他日殿试慕容兄定能名列三鼎甲。”

慕容鸿信的名次排在他的后面,为此次会试的第二名。

......

贾政颤抖着嘴唇问道:“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

王熙凤大声道:“二老爷,二弟他中了第一名!”

“赏银二十两!”

那报喜先生拿着赏银欢天喜地的去了。

迎春喜极而泣,她知道瑜弟为了读书而受了很多苦,今天见他终于学有所成,不由得眼眶发酸,落下泪来。

李纨暗道,二叔果然是大才,年不满十六岁就中了会元,古往今来又能有几人?兰儿拜在他的门下也不枉了。

薛宝钗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史湘云得意洋洋道:“我就说吧?我就说吧?瑜哥哥肯定能考的上会元!”

探春好笑道:“你只是说他能考的上,又没说他能考的上会元好吧?”

史湘云辩解道:“差不多,差不多,不都是贡士嘛。”

王夫人脸色淡淡,薛姨妈若有所思的看着兀自欣喜的薛宝钗。

李婶娘笑道:“老太太,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啊,考中会元可不就是能再考中状元?”

这句话直戳政老爹的心窝子,他喃喃自语道:“三元及第,三元及第...”

宁国府世袭三等宣威将军贾瑜高中会试第一名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到一个时辰就传遍了整座京城。

理国公府。

太夫人张氏叫来小孙女,吩咐道:“去打扮打扮,我带你去宁国府认个门。”

“我不去,我是女孩子,哪有主动往人家跑的,他都不愿意,老祖宗您还找他干什么,还有,您可千万不要把我许配给荣国府那个什么贾宝玉,一万个他都比不上贾公子。”

张氏嗔怪道:“你这孩子,就是嘴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些话放肚子里就行,哪是能随便拿出来说的?”

柳芳道:“老太太,绾儿说的是,那贾瑜心里估计有别家女子了,咱们还是别往上贴了。”

张氏叹道:“那哥儿一百年里怕是都出不了几个,可惜喽,要是绾儿能嫁给他做正妻,岂不是郎才女貌,神仙眷侣?”

绾儿傲娇道:“跟谁稀罕他似的,除了诗词写得好,还有什么呀?”

礼部大门口。

负责放榜的官员走上前拱手道:“贾大人,恭喜恭喜,值此快意之刻,可有佳作以示心迹?”

有的人一边科考一边做官,别人是“学生”,他是“大人”。

在这个时代,诗词歌赋最受读书人的追捧和喜爱,他们产生情绪时都会作上一首,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特别是在金榜题名时,哪怕诗才一般的人也会在这一刻文曲星附身,写出一首首惊艳之作来。

现场已经有不少新科贡士开始在榜纸上泼洒笔墨了,个个写的激昂张扬,围观的文人士子们大声叫好,落榜的考生也在写,不过他们的诗词更显消沉悲凉,极个别有有自暴自弃之意。

贾瑜是国朝的诗词大家,这是他作完《青玉案·元夕》后景文帝评价的,随后传扬天下,天子金口玉宪,他都如此说了,哪还有人敢明目张胆的否认。

况且贾瑜所作之诗词的确极好,无论是言志的诗,还是抒情的词,最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他代天子写给皇后娘娘的那首《清平调》,被无数文人士子称作是“国朝第一美人诗”。

见众人一脸热切的看向自己,贾瑜拱手道:“那在下就献丑了,请诸位仁兄斧正。”

他的谦逊有礼赢得一片赞美声,都中会元了,还和他们这些秀才举人自称“在下”,真是翩翩公子。

新科贡士们不会随意的在榜纸上乱写,他们都是规规矩矩写好自己的快意之作,然后署名盖章,要真是在庄严宝相的榜纸上瞎写乱画,绝对会遭到别人的抨击,认为他放浪形骸,对接下来的殿试多多少少会有些影响,而且这些榜纸上的诗圣上也会御览,再由专人抄录,编成诗册传扬天下。

他们可不想在圣上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不是人人都有资格狂妄的。

见新科会元走上来,新科贡士们纷纷让位,贾瑜接过小吏呈上来的毛笔,挑了一块空白之处,落笔道:

“三千人中第一仙,花如罗绮柳如烟。”

“时人勿讶登科早,月里嫦娥爱少年。”

“好!”

众人齐齐叫好,一脸羡慕的看着贾瑜,这位贾会元真是活成了他们读书人的榜样,这模样、这才华、这功名还有这出身,真是数不尽的风流,道不完的个傥,国朝泱泱数百万读书人,却恐无有能出其左右者。

一名新科贡士叫道:“贾会元既然自诩三千人中第一仙,则可为谪仙。”

此话引来一片附和,自此贾瑜又多了一个别称:贾谪仙。

陈淳亦是落笔写了一首七律,不过他因不擅诗词,而写的寡淡,但众人还是给面子的叫了一声“好”。

“仲卿,从今天起,贾解元这个称呼就要寿终正寝了,贾会元怕是也坚持不了多久,接下来是贾状元还是贾探花?”

人群中有人喊道:“以贾会元的相貌和才华,探花最为合适。”

状元是天下读书人中第一位,榜眼因高不成低不就,居中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探花就不一样了,唯有才貌双绝的贡士可为之。

其实这三者的成绩并没有多少差别,三鼎甲多是由天子和大臣们喜好而定,状元和榜眼不意味着他们的成绩就比探花要好,但他们一般都会很老,上次殿试的状元和榜眼都过了三十岁。

在天下所有读书人看来,被点为探花是一种无上的荣誉,尊宠程度远迈前两者,意味着天子和大臣们都喜欢你,觉得你长得最好,才华最高,这对于中探花者以后仕途有很大帮助。

朝廷里那些大臣武勋都喜欢找探花做女婿,比如给荣国公贾代善做女婿的林如海,他们最受人追捧,因此很多被点为探花的贡士要比中状元还要兴奋。

考生们科举时不仅要靠才华,也要靠脸,特别是在殿试的时候,只要你长得足够好,就比长得丑年龄大哪怕是成绩比你好的人要更有优势。

贾瑜两元及第,和他的外貌多少有一些关系,比他学问渊博深厚的人多了去了。

当年景文帝就是见林如海才貌双绝,才点了他做新科探花,对他也一直很喜爱很信任。

就算接

下来的殿试景文帝要点贾瑜为状元,大臣们也会冒死劝谏,强烈要求改点他为探花。

若是他三元及第,大魁天下,就没必要弃文从武了,文官们不会愿意看见这种大才成为粗鄙的武夫,贻笑千古,肯定会把他抢回去做文官。

三鼎甲的排名全看天子的个人喜好以及大臣们的感觉,一般来说如果大臣们意见一致,天子半推半就也就同意了。

......

皇宫,上书房。

景文帝放下贾瑜的试卷,对戴权道:“写的极好,把试卷公布出去,以免有人在背后置喙是朕宠爱他,才用见不得光的手段让他做了新科会元。”

然后又自言自语道:“这些人别的本事没有,就会在背后造朕的谣。”

李基笑道:“陛下,贾会元怕是高兴过头了,连三千人中第一仙这种张狂的诗都写出来了,陛下您可千万不能让他三元及第,不然他还不知道会写出什么惊世骇俗之作来。”

景文帝明知故的问道:“爱卿的意思是?”

“陛下,若此子在殿试中力压群贤,可点其为新科探花。”

朱宗昌、张育梅、范亭坚三人齐声道:“臣等附议。”

景文帝哈哈大笑。

......

贾瑜慢慢悠悠的走在大街上,往来的文人士子见到他纷纷躬身行礼,青楼歌馆里的清倌人、花魁和歌女碍于他身边十多名挎刀的兵士,不敢靠近,只能站在楼上尖叫。

手帕和香囊不停的朝他抛去,更有甚者把肚兜都解下来了,贾瑜面不改色,和向他行礼的人还礼,偶尔和红尘女子们微微颌首。

红鱼馆的头牌清倌人文鸢儿默默的看着贾瑜的背影,幽幽的叹了一口气。

荣国府门口。

贾政、文教谕、李教谕并贾琮等人正在等候,站在宁荣街门楼下张望的下人看到贾瑜回来,一边往回跑一边叫道:“小瑜老爷回来了!小瑜老爷回来了!”

政老爹等人纷纷迎上来,贾瑜快步上前,惶恐道:“怎敢劳动老爷和两位先生降阶相迎?折煞晚辈了。”

贾政用力拍着贾瑜的肩膀,双眼冒光,脸色潮红,重复着说道:“好啊!好啊!”

文教谕抚须赞道:“仲卿高中会元,是你自己的荣耀,亦是我们扶云的荣耀,我这个做教谕都与荣有焉。”

李教谕笑道:“还有一场殿试,仲卿要稳住。”

贾瑜拱手道:“学生自当全力以赴。”

文教谕连忙道:“仲卿莫要再在我二人面前自称学生了,当不得。”

贾瑜郑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师。”

两位教谕喟叹不已,贾琮欣喜道:“祝贺二哥高中会元!”

贾兰和贾菌一脸崇拜的仰望着贾瑜,齐声道:“恭喜二叔,您真厉害!”

贾政笑道:“先随为叔进去拜见老太太,她老人家得知你中了会元也是很高兴呐。”

文李两位教谕提出告辞,贾瑜笑道:“二位先生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帮助学生进学,学生能有今日,二位先生功不可没,学生不意以金银玷污这份师生情谊,想各赠一首七律,聊表寸心,望二位先生收录。”

在扶云书院时贾瑜受这二位照顾颇多,李教谕教他经史,文教谕教他策论,虽无师徒之名,却有师生之义。

众人来到梦坡斋,贾瑜给文教谕写了:“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给李教谕写了:“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两首小诗通俗易懂,恩义深重,文教谕和李教谕捧着诗稿感慨连连,随后提出告辞,贾瑜带着贾兰和贾菌亲自把他们挨个送回家。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