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明皇太孙 > 717 出身

皇明皇太孙 717 出身

作者:我喜欢的猪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09:5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对于一些读书人,对于一些利益集团,朱允煐不会刻意的偏袒。因为他是皇帝,自然也就意味着他需要掌握着平衡,这样才能够让他更好的掌控着平衡。

再次上朝的时候,徐王朱允炆请罪,不过很多人也察觉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比如说有些所谓的雅集,实际上不只是方孝孺和黄子澄主持,徐王殿下也是主持人之一。但是呢,现在徐王殿下完全就是将自己摘出来了,那些事情似乎都是方孝孺和黄子澄做的。

大家也都不是糊涂虫,也都明白这显然也就是徐王殿下推卸责任。可是现在能有什么办法呢,因为皇帝似乎也认可这样的说法,虽然会处罚徐王,但是大家也都知道那些处罚并不会太重。

最主要的是这件事情皇帝就算是想要做些什么都难,因为太上皇陛下难得的表达了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甚至是可以说抢在了当今天子之前做出了决定,当今天子估计都会觉得郁闷。

徐王殿下的母妃吕氏只能去东陵祈福了,衡王朱允熞已经开府。这个十六岁的小子,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准备今年和四川行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之女成婚。

老五朱允火熙也不需要担心,这都已经要被册封为虞王,虽然才十一岁,但是这也是正儿八经的王爷,自然也不需要担心没人照料了。

不夸张的来说,要不是看在老五的份上,吕氏说不定早些年就被发配去东陵了。毕竟大朱是一个专情的人,肯定也是希望自己爱过的女人都陪在身边。

这也就是因为废除了殉葬,要不然以老朱的性格,生前的那些人,死后也都要带着。老朱这就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看似是恢复一些汉家正统,可是也没少做开历史倒车的事情。

徐王被罚闭府半年,吕氏被发配守陵,这看起来是比较重的处罚。但是很多人也都知道,这些事情也算得上轻拿轻放,只是小惩大诫而已,只是做给外人看的。

想想看方孝孺和黄子澄,这两位就算得上居心叵测了。也别说什么‘状元之才’,或者是‘读书人的种子’,在皇帝不打算手下留情的时候,也只能说菜市场走一遭了。

也别说什么冤枉,这两位好歹也是有着官身,但是没有想着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的时候,没有想着精忠报国,这还是在瞎折腾。有些时候一些庸官,比起贪官的破坏力都大。

哪怕有一些人求情,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冷眼旁观,因为有些事情确实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

至于东平侯世子韩勋和永安侯世子廖镛,他们也不要想着独善其身。这也都是被废除了爵位不说,也落得了一个菜市口走一遭的下场。

对于韩家和廖家来说,最大的打击就是名正言顺的爵位继承人被杀,爵位也被废除。

东平侯韩政肯定没有想到,他当年在天下形势未明时主动归附,也确实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是善终了,只可惜他的儿子没有让他的努力得以延续。

廖永忠可能更加没有想到,他因为僭越的事情被老朱处死,他的孙子也是因为行事不端被洪武皇帝的孙子处死。

但是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很多人都很清楚,有些事情一旦触碰到了皇帝的底线,那就不好解决。皇帝一旦无情,自家人都可以下狠手,更何况还是外人呢。

不过韩政和廖永忠如果在天有灵,也可能有些许安慰。虽然爵位没了,但是这没有株连,他们的香火传承还在,最多也就是满府上下失去了高高在上的权势了。

其实即使失去了爵位,他们的一些人脉还在,还有那么点官职等等。比起寻常的百姓,肯定还是要好过不少,最多也就没有以前显赫了。

要是聪明点安生的过日子,以后说不定还有起复的机会。要是对皇帝有怨怼,那就难说了。

两个世袭罔替的准侯爵被杀,两个侯爵被朝廷褫夺,以及两个文臣的脑袋,以及数十名国子监学子的仕途。

这一波警告看似还是有效的,会让很多人知道一些事情。

文臣就要有文臣的样子,不要和武勋走的太近,尤其是不要拿着朝廷的俸禄和一些宗室来往。对于武勋来说更是这样,所谓文武泾渭分明不说开玩笑的,更别想着和宗室亲王相交过密。

至于宗室大概也可以清楚一点,虽然皇帝不会过于拘着他们,但是也不要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宗室吃喝玩乐没问题,想要做点事情也没有问题。

不过最好也守点规矩,不要和武勋接触,不要想着干涉朝堂,那是皇帝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

一些警告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朱允煐做起来也心安理得。作为皇帝,很多的时候也就是需要一些冷血,太过仁善未必就是什么好事情。

一些所谓的仁德,在朱允煐看来根本没用,他要看到的就是实际的一些成就,而不是虚名。

这件事情算是尘埃落定了,或许终英示一朝,那些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都会明白一些道理。

想要攀附一些宗亲博个出身,那显然是一个门路。但是那也就只能成为闲散文人墨客,就不要想着光耀门楣了。

或许那些读书人更加需要明白,想想那血淋淋的脑袋,以及一些被革出功名的人,就知道读书人的本分就是好好读书,不要想着妄议国政,那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最主要的是皇帝不会允许他们那么做,要不然说不定就是仕途还没有开始就终结。出身未捷身先死,这样的事情放在别人身上就好,可以跟着缅怀。要是落在自己身上,就无法接受了。

这件事情暂时就算尘埃落定了,朱允煐基本上也还算满意,也不觉得自己需要将这一桩案子扩大化,保持现在这样的一个规模也就行了。

警告了读书人和一些文官,也敲打了一些武勋、收回了两个侯爵的爵位,同时也提醒了宗室。

这也算得上一举多得,朱允煐也应该感觉到满意,很多的事情也确实没办法一劳永逸,不应该过于贪心,这些也就是朱允煐该做的事情,他比较知足。

更何况不出意外的话,航海侯的爵位很快就要收回来。张荣那家伙肯定是逃不掉被处死的结果,褫夺爵位肯定也是少不了的。到那时曾经英示皇帝手下的‘第一大将’,基本上满门上下说不定都是很难有一个好的下场了。

对于文官有着很多的打压,但是洪武皇帝也好,英示皇帝也罢,对武勋又何曾百般优容了?!

李景隆在小小朱的带领下到武英殿求见,虽然很多的事情都是曹国公做的,但是一些功劳得先让皇太子殿下领取,这一点李景隆也心里有数。

“表兄,无需多礼。”朱允煐在召见后,笑着开口,“这些事情有表兄过目就是,何须如此多礼?”

李景隆内心虽然在不断吐槽,但是哪敢真的这般做。虽然他是半个宗室,也是武勋的一大山头,可是该注意分寸的还是需要注意分寸。皇帝可以说说客套话,要是当真了的话,那就是在自寻死路了,有些事情他可以建议,但是不能帮皇帝做主。

尤其是这些事关军功的事情,更是非常的谨慎,旁人可不能多插手。

小小朱这个时候就说道,“启奏父皇,儿臣以为曹国公老成谋国、处事公允,当另行赏赐。”

朱允煐饶有兴趣的看着小小朱,说道,“你伯祖父追封岐阳王、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你表伯也是朝廷栋梁,承袭爵位、假节钺。若非咱大明早就废除仪同三司,你表伯必然也当得起!”

旁边的李景隆红光满面,他就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赢家,出身尊贵不说,也一直备受宠信。

外头都说中山王一脉如何中流砥柱,也说开平王一脉备受尊荣,但是大家也别忘了,岐阳王一脉才是大明皇帝的真正心腹,才是真正的掌控着兵权!

小小朱立刻就说道,“伯祖父是伯祖父,表伯是表伯。再说了,表伯可以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保。”

朱允煐咬牙切齿,看着小小朱问道,“伱倒是比咱还要贪心,你自个说说,你这东宫三师是不是规格高了些?”

太子太师是颍国公傅友德,太子太傅是中山公徐辉祖,这规格已经很高了。

小小朱就笑嘻嘻说道,“父皇,太子三师俱东宫大臣,无员限,无专授。”

这意思很明显啊,太子三师不是只有固定的三个人。所以在东宫麾下有着一大票精兵强将,这没什么坏处。

不过有些事情在大明朝也比较合适,主要也就是小小朱的太子地位稳固。所以给与一些大臣封赏,也完全就是可以给与一些惠而不费的官职,更多的是加官、以示荣宠。

李景隆看起来也就是这样了,现在有那么点迷糊了,有那么点飘飘然了。他果然就是皇家最信任的,皇帝对他的信重是其他人根本无法比拟的。

或许也就是因为自己的出身太特殊,要不然哪有徐辉祖等人名传天下的机会?他曹国公也就是生不逢时,他需要替皇帝坐镇中枢掌控兵权,这样皇帝才会安心。

虽然这样也缺少了一些建功立业的机会,但是没办法啊,谁让他是曹国公呢。

自信的李景隆这是晕乎乎的离开了武英殿,斗志昂扬、容光焕发的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他确实位高权重,也确实有着很多的事情需要他去主持。

至于朱允煐就不会多说什么了,有些事情安排好了也就差不多了,其实也就没有太多需要操心的事情了。安排好了就行,事情自然有人可以办妥。

在李景隆离开后,朱允煐缓缓问道,“太子,你以为曹国公的安排如何?”

小小朱也立刻严肃起来,说道,“父皇,儿臣以为此次大军征讨高丽,曹国公有意偏私开国一脉。”

朱允煐笑了笑,说道,“哦?颍国公不是开国一脉?”

小小朱就不乐意了,说道,“父皇,儿臣可不小了。曹国公多是偏私淮西勋贵,偏私早些年岐阳王账下将校。此次出征高丽,颍国公账下将校颇多,中山王也独领一军,儿臣记得不少淮西勋贵要么以海路出击,要么镇守釜山三卫。”

朱允煐笑着点头,而小小朱继续说道,“两路大军攻城略地,海路那一边直插高丽京畿之地,后路也被截断,三军用命、朝廷大军要是不胜,那才是怪事!只是就算如此,曹国公到底还是偏私海路,偏私釜山三卫。”

朱允煐是真的比较欣慰,笑着说道,“既然你心里有数,你觉得该如何处置?”

小小朱就不说话了,低着头开始装哑巴。这孩子懂的事情就滔滔不绝,不知道的就装聋作哑。

这些其实也是朱允煐愿意看到的,要是太子不懂装懂,那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麻烦事。

“这些事情咱心里有数了。”看到小小朱为难的样子,朱允煐笑着说道,“你只要记得,是人就会有私心。淮西勋贵也好,其他人也罢,都是一个样。就算是宗亲,也有自己的算盘。作为皇帝、作为天子,得看全局。”

小小朱点了点头,随即说道,“那儿臣回去,让曾祖和咱说说?”

朱允煐笑着点头,对于懂事的儿子非常满意,“让你曾祖和你好好说说,说说咱大明朝的一些个武勋。你以后用人,也不能只是想着能力、贤良,也该看出身。算了,这事以后再说。”

现在和小小朱说这些看似有点早,但是也不算特别早,这些事情对于小小朱来说,迟早也是要接触到的。更何况这孩子虽然不算早熟,不过对于权力也确实热心。

再看看、再等等,这孩子到底还小,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

至于李景隆拟定的一些名录,朱允煐肯定要仔细看看、认真研究,有些事情就算是信任一些人,也不会完全就是全盘接纳,皇帝有皇帝的想法!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