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汉,达咩 > 第三百八十章 储君之争,帷幕拉开!(四千字)

很快。

碣石门刻文便传到嬴政耳中。

听到张苍所著刻文内容,嬴政不由露出了满意笑容。

他其实对过往刻文撰写的皇帝之德并不满意,而且他也一向不喜正面强调皇帝之德,然以前的朝臣都没有明白其意,因而并没有把皇帝之德扩展到一统天下之前。

这次不同。

张苍却是领会到了。

而且将平定六国第一次提为‘德并诸侯’。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以前的刻文,虽然也大书特书皇帝之德,但尚不鲜明,其文辞多为‘奋扬武德’、‘皇帝明德’之类,都没有从总体上将统一天下,开创文明的大功业归结为‘德’。

而张苍所提出的‘德并诸侯’,却是大大彰显了德功德政。

甚得始皇之心。

嬴政微微额首,随即是想到了什么,看向李斯,道:“朕若是没记错,这张苍跟你是师出同门,都曾在荀子门下拜学?”

李斯拱手道:

“回陛下。”

“的确有此事。”

“然臣在荀子门下拜学时,张苍尚未拜师,等张苍在夫子门下拜学时,我已来了秦国,开始为陛下效力了,因而臣跟张苍并无太多交集。”

嬴政点点头,又道:“朕观其所著刻文,却是一位大才之人,又与你师出同门,按理而言,不当如此碌碌无名,因何过往名声不显?”

李斯神色微异。

开口道:

“陛下或有所不知。”

“张苍的确学富五车,但其之所以在朝中名声不显,甚至还隐隐有‘恶名’,非是因臣善妒,也非是因臣排挤,实是因其自身原因。”

“哦?说来听听。”嬴政来了兴趣。

李斯苦笑道:

“臣遵令。”

“张苍眼下为御史府御史。”

“官职已然不低。”

“但在御史府中管辖之事却寥寥,这其实是自有原因。”

“张苍的确算臣的同门师弟,但他当初仕秦其实并非由臣引荐,而是由王绾老丞相引荐的。

“过去其也一直是老丞相王绾之干员,在老相府掌秦国上计,而在老丞相去职之时,还特意将其举荐到御史大夫府,想让其总监天下上计,但最终并未得成。”

“张苍的才能臣略有了解。”

“若论理财之能、经济之通,只怕天下无出其右耳!”

“但他之所以官职能升,甚至只能靠老丞相一步步举荐,主要因其长相缘故,其肥白如瓠,大白脸膛耀人眼目,全身更无丝毫精悍气象,因而一直为其他官员认为是沉沦奢靡之徒,得此口碑,自然在朝堂寸步难行,纵然是满腹才具,也只能委身与朝堂琐事。”

“即便如此,也时常被人担心会贪渎。”

说到这。

李斯也不由摇摇头。

闻言。

嬴政也记起何人是张苍了。

就是以往上朝时,那生得白、又长得肥的那人。

嬴政莞尔,随即道:

“你既清楚其才能,为何不向朕引荐?”

李斯道:

“回陛下。”

“臣也实属无奈。”

“张苍毕竟与我师出同门,虽并未有太多接触,但同为荀子之徒,依旧会为其他人在意,臣若是举荐张苍,恐会为其他朝臣认为是任人唯亲,臣得陛下信任,位列丞相之职,岂敢因此让陛下受到外界指责?”

“臣惶恐。”

嬴政微微额首。

说道:

“门户私计确实扰人心神。”

“但朕既然知道了张苍的才能,岂能再继续闲置不用?”

“此事朕清楚了。”

李斯作揖道:“多谢陛下。”

嬴政道:“此事暂不多提,目下大军应行进到何处了?”

一旁的杨端和出列道:

“回陛下。”

“在涉间将军的带领下,八万多秦军现已奔赴云中郡,而今大军正跟匈奴在河南地对峙,即日便要再度厮杀,若是涉间所率大军并未被匈奴斥候游骑发现,现在应该正在大举越过河南地向阴山草原进发。”

“现在向南杀来的匈奴大军正于向北杀来的帝国大军,碰撞在阴山南部草原,只要蒙恬能按既定计划,引动这次大决战,等涉间率领的八万大军赶至,内外夹击之下,足以彻底改变战局,将匈奴当场击溃。”

“臣斗胆做一个预测。”

“待陛下去到云中郡时,北方战事已定。”

“臣为陛下贺!”

嬴政笑道:

“朕同样期盼如此。”

“等把匈奴彻底赶跑,朝廷也可以清理六国余孽了。”

“六国余孽害国害民,朝廷必须要放开手脚,大力整肃,唯此,才能还天下一个长久的安宁太平。”

众朝臣齐声道:“臣定为陛下扫清六国余孽。”

嬴政缓缓点头,又道:“我等君臣,既往还是小觑了六国余孽,朕也没有想到,六国余孽竟能有如此险恶之密谋,还有如此胆大之心机,更有当众闹事之实力。”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其狠其黑,莫此为甚!”

姚贾沉声道:

“这些年朝廷忙于文明改制,加上重心一直在地方匈奴南下,因而有些放松了对六国余孽的监管,加上上次大量六国贵族逃亡,让地方的余孽实力得以大涨,但六国余孽终究沦为了跳梁小丑,只会弄些似是而非的‘谶语’,让人贻笑。”

其余朝臣竟皆点头附和。

数月以来,天下谶语层出不穷。

去年便有一种说法是:今岁冬月,彗星出于西方,主来年大凶。

而在一月前,又弄出了‘亡秦者胡也!’

尽管种种消息议论纷纭流播,地方更是雪藏着一种难言的骚动,底层民众也越来越感觉惶惶不安,但朝廷群臣根本不为所动,甚至选择了迎难而上。

所谓大凶,便指匈奴。

始皇帝更是大手一挥,命蒙恬北击匈奴。

甚至为此开始北上巡狩!

就是要将这个谶语直接正面击破!

而这就是帝国君臣的自信。

郑国迟疑片刻。

开口道:

“谶语之事,臣认为不当视为儿戏。”

“虽然我等对此心知肚明,但地方民众不然,他们并不知事情真相,稍微被人蛊惑,就可能信以为真,而且这次谶语传播力度十分之大,已近乎世人皆知,臣认为当让地方官吏,严肃处理谶语之事,无比消弭这些负面之事。”

姚贾道:

“郑治粟内史,此话过矣!”

“这次谶语之事,其实对朝廷利大于弊。”

“固然这条谶语早晚会传至匈奴耳中,但这未尝不是朝廷想见到的。”

郑国眉头一皱。

疑惑道:

“姚廷尉何出此言?”

“而今涉间正率领大军赶赴战场,为的便是出其不意,内外夹击,将匈奴大军彻底击溃,从而让北方战事平息,若是匈奴听闻了这个消息,定然会心生警戒,这岂非是误了朝廷这数年来谋划之事?”

姚贾笑道:

“郑治粟内史,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朝廷谋划北方战事,的确已有数年之久,但天下危害,并非只有匈奴,朝廷一直以来,忌惮的除了匈奴,便是担心匈奴跟六国余孽勾结,这则谶语出自六国余孽,这个消息,朝堂知道,等传到匈奴,匈奴人也定会知道。”

“这无疑会加剧两者间的不信任。”

“分化离间。”

“本就是正常谋略。”

“而今六国余孽主动送上来,朝廷岂有不接受的道理?”

“至于你所担心的,其实大可不必。“

“如今大军跟匈奴大军正处于对峙阶段,消息传播蔽塞,等匈奴人听闻消息,恐怕战事已经停息了,这其实是给了朝廷口舌,让朝廷能借此反击胡人,而且还能把朝廷早早计划好出兵的计划,扣到六国余孽头上,进一步分化两者的联系。”

闻言。

郑国若有所思。

他自然听明白了姚贾所说何事。

他自然听明白了姚贾所说何事。

朝廷暗自发兵的事,其实早已经定下。

无论有没有谶语事件,朝廷依旧会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但六国余孽突然炮制出一则谶语,却是给了朝廷‘出兵’的口舌,进而让朝廷主动出兵之事,变成朝廷为了预防被动出兵,这一来一回,意味可就不一样了。

朝廷主动出兵。

匈奴跟六国余孽,今后只会联系更加紧密。

但因为这则谶语,朝廷出兵之事便会被转嫁到六国余孽头上,这无疑加剧了六国余孽跟匈奴之间的不信任,尤其这次策划若无意外,匈奴更是会遭遇一场大败,匈奴到时甚至会把落败之事归咎到六国余孽头上。

而这显然是朝廷乐于见到的。

郑国不再言语。

嬴政道:

“谶语之事不用过多在意。”

“朝廷并不畏任何谶语,若是认为靠谶语便能动摇帝国,朕只能说,这是六国余孽在痴人说梦,然六国余孽虽对天下大势看不明晰,但他们对天下的危害其实眼下是在匈奴之上,在地方,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搜刮地方田地之甚,触目惊心。”

“这是复辟势力对朝廷的宣战!”

“朝廷一直以来,都有意容忍,但匈奴之事事了,便该清扫窠臼了。”

“对此。”

“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四下安静。

没人选择主动开口。

嬴政眉头微蹙。

姚贾目光看了一眼四周,开口道:“六国余孽之事,的确为恶甚重,但臣认为,现在言之尚为时尚早,匈奴才是目下关键,臣恳请陛下,派长公子北上监军,务必毕其功于一役,将匈奴彻底击溃于河南之地,让北方战事彻底平息。”

“再则。”

“鲁县袭杀之事,影响十分恶劣。”

“六国余孽袭杀的更是朝廷官员,此更是罪加一等。”

“好在秦尚书令吉人自有天相,并无大碍,而今身体也大有恢复,但朝廷政事不能停歇,这一月多以来,各地抓捕儒生四百多名,臣建议让秦尚书令亲自处刑儒生,以正视听。”

“请陛下明鉴。”

姚贾话音刚落。

杨端和连忙反驳道:

“此话谬矣。”

“长公子目下在泗水郡,主管田地新政,而今新政尚未见到眉目,岂能轻易北上?”

“此外,秦尚书令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而且刚经历一场生死大劫,岂能如此草草的去参与处刑儒生?再则,儒家之事早已有定论,何须让一个病人去处刑?”

“臣不同意姚廷尉的建议。”

姚贾冷笑道:

“杨卫尉,此言差矣。”

“大秦一直以来都奉行尽职尽责,秦尚书令上次奉命抓拿儒生,不仅没有将孔鲋、孔襄等人抓拿归案,反倒让他们逍遥法外,更为甚者,还因此引动了一场暴动,若非秦尚书令负伤,臣定向陛下弹劾。”

“而且处置儒生,本就是秦尚书令分内之事,何以不能继续?”

两人此刻已是剑锋相对。

互不退让。

其他朝臣没有参与。

他们隐隐是察觉到了什么。

两人看似在据理力争,其实都各有心思。

而起因是由一则传言,一则没人证实,也没人敢提出的传言。

这是一场关乎储君的争斗!!!

也正因为这两人的争执,储君之争开始显露明面。

而且也必定愈演愈烈。

李斯老神叨叨的站着,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看法,他不会轻易站队,但他已经相信了,那则传言的真实性。

秦落衡或许的确是大秦公子。

以杨端和等人为代表的关中氏族,定然会站在秦落衡一方,而扶苏这些年深耕朝堂,在朝中也是有不少大臣投靠,尤其是楚系及原六国出身的官员,原本扶苏在朝廷一家独大,但此时因为秦落衡的突然冒出,一切都有了变数。

这自然引起了姚贾等官员的不安。

所以便有了这次的进谏。

姚贾之意很明确。

眼下北方战事已到了最终决战之时,而且极大可能是秦军大胜而归,这时让扶苏北上,无疑是想让扶苏承这份大功,加上扶苏跟蒙恬交好,扶苏定可以在这次战事中,谋取到不小的名望和声誉。

进一步夯实稳固自己的地位。

而儒家虽然‘声名狼藉’,但在地方却广有声誉,若是秦落衡主导坑杀儒生,势必会让地方民众生出厌恶之情,这显然对秦落衡并无益处。

其中博弈,可见一斑。

杨端和正是看出了姚贾的心思,所以才极力出声阻拦。

李斯微不可查的看了眼姚贾跟杨端和,目光微微一沉,他已然明白,这样的争斗,恐怕日后还会继续发生,直到储君正式确立。

但储君的定选。

终究是由陛下决定的!

(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