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汉,达咩 > 第三百七十九章 东临碣石著遗篇!(六千字)

东郡。

距鲁县之事已过了一月。

东郡郡衙,固如往常般在大堂办公,正值晌午,衙内清净,几名小吏对近来听闻的消息,也是充满好奇,便问道:“固上吏,听说你跟尚书令很早就相识,尚书令是个怎样的人?”

固眉头一皱。

呵斥道:

“身为官吏,岂能如此多嘴?”

“且不说我跟尚书令关系不深,就算真的认识许久,也不容尔等嚼舌,尔等安心自身政事,若是处理政事出了差池,我定将尔等定罪。”

固一脸板正。

几名小吏面色微窘。

但也不敢再有微词,连忙道:“下吏定不敢误了差事。”

说完。

几人逃一般的离开了大堂。

等几名小吏走远后,固眉宇依旧紧蹙。

这几名小吏所问之事,他自然清楚,近来这个消息越传越烈,甚至已是天下皆知,但更诡异的是,陛下以及朝廷并未对此做任何解释,仿佛是认可了这个说法。

这让固同样心中起伏。

无他。

这事实在过于震撼。

秦落衡竟为陛下之子,而是还是当年‘身亡’的十公子,这则消息,不知是从何处传出的,一经传出便迅速传遍天下,认可者更是凡多。

他只是一名上计吏,官职其实并不算高,但因为跟秦落衡相识很早,近些时日,更是在东郡这边广受恭维讨好,这让一向秉持律法的固有些不太适应。

固低垂着头。

眼中闪过一丝迷惘又仿徨。

他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跟秦落衡相处过往。

他第一次见到秦落衡是在骊山。

他给秦落衡办理验传。

骊山为帝国禁苑。

就算是朝廷重臣及陛下公子,想进入,都极为不易,但秦落衡却完全不受限制,他当时其实也觉得奇怪,但他一向不喜过多问询,因而最终是把这个疑问放下了,而今想来,恐怕一切都是因秦落衡的真实身份。

再则。

秦落衡验传上提供的信息极少,按照正常律令,根本就不可能为其分发验传,只会让其罚为刑徒,等刑徒期满,再重新分发验传。

此外。

秦落衡当街行凶。

此事虽然最终得以妥善解决。

但黄景修为国相,在朝中也有势力,家中遭此等噩耗,朝廷的其他官吏,或多或少都会为黄景修开脱一二,毕竟此等丑闻,有辱朝廷威信,但关中氏族那时却死咬着不放,硬生生把黄氏给连根拔起,连带着跟黄氏有姻亲的徐氏同样遭劫。

更为甚者。

朝中替黄景修说话者寥寥。

另外。

还有秦落衡突为博士。

虽然这是太医令夏无且建议的。

但正常的博士筛选是需要走一定流程的,然秦落衡并未走相关流程,而是直接被陛下钦定,此事也透着一股古怪。

还有秦落衡操持士人盛会等等。

原本很多不合理之事,此时都得到了一个完美回应。

那便是秦落衡的真实‘身份’!

想到这。

固不由轻叹一声。

对于相识之人,一跃变成大秦公子,他还有点恍惚。

而且他对朝廷的做法略有不满,因为就算秦落衡为大秦公子,也不应为秦落衡法外开恩,秦落衡过往所做的很多事,都凌越了律法,在法吏看来,身份越高的官员,就越应恪守律法,不然上行下效,律法岂非成为了空文?

固肃然道:

“我既为法吏,就应秉持公正。”

“待秦尚书令身体好转,我便前去告诫其严格要求自身,唯有如此,才符合天下民众对大秦公子的期望。”

“唯此才能为天下信服!”

“......”

固抬起头,调整一下心神,继续埋头于政事之中。

过了不久,前面离去的那几名小吏,竟去而复返,见状,固眉头一皱,他以为这几人还不死心,想继续来询问。

当即喝道:“尔等还不收敛心神?”

“真当我不敢对尔等治罪?”

小吏苦笑道:

“上吏息怒。”

“我们此次前来,绝非是为了一时口舌,而是方才有封文书,传到了郡里,郡守让我们把此文书交给秦尚书令,然秦尚书令尚处于休养之中,没有相关‘符书’不得进入,所以我等只能把这份文书交予上吏,想让上吏代为传送。”

“郡守吩咐,此文书非密书,上吏可观之。”

说完。

小吏便将一份文书呈到了案上。

固眉头微皱。

他把文书拿到手中,迟疑片刻,还是翻开看了一眼,看完,便直接神色微变。

沉声道:

“我知道了。”

“我即刻便将此文书送至尚书令。”

“尔等若是无事,便退下吧。”

“诺。”几名小吏连忙应声,而后快步离开了。

固拿着文书,又端详了几眼,眼中露出一抹凝重之色,随即便直接起身,朝秦落衡休养的府邸赶去。

他脸色有些阴沉。

这份文书上所写东西不多。

然却足以让人感到阵阵不安和紧迫。

秦落衡自鲁县受伤之后,便被送到了东郡养伤,在夏无且精心医治下,伤口已几乎愈合,只是尚不能有太大动作,以免伤势复发。

固去到秦落衡休养的府邸。

这是一座很清净的府邸,离郡衙并不远。

此刻外面更有不少士卒护卫。

固去到府邸外,四周士卒却是没有阻拦,而是直接将其放行了,因为秦落衡曾吩咐过,固可自如进去府邸。

固迈步进到府邸内。

刚进入府邸,他便见到了秦落衡。

此时的秦落衡并未躺在床上休养,而是坐在院子中,看着《商君书》,见到固,秦落衡笑道:“你这大忙人,今日怎么有时间来我这了?”

固一脸平静道:

“下吏并非来看望尚书令,而是替郡守代为传书。”

说着,固将那份文书递给了秦落衡,秦落衡眉头一挑,他早就习惯了固冷冰冰的样子,伸手把这份文书接过,看了几眼,随手放到了一旁。

固道:

“尚书令不觉此事有蹊跷吗?”

“尚书令遇袭之后,六国贵族对帝国的威胁已摆于明面,而今这则谶语的出现,分明是六国贵族所为,为的便是祸水东引,行那驱狼吞虎之策,让朝廷跟匈奴疲于争斗,进而继续给他们喘息之机。”

秦落衡面不改色。

他笑道:

“坐吧。”

“有些事没那么复杂。”

“亡秦者胡?”

“呵呵。”

“此事的确是六国贵族所为,这事你知道,我知道,朝廷也知道,你担心的无非是认为朝廷可能会真的中计,把针对六国贵族投入的力量,继续转投到对付匈奴上,而六国贵族这段时日如此猖獗,若是不加以严惩,恐会让地方更加动荡不安。”

“你的担忧我完全理解。”

“但......”

“你同样判断错了形式。”

“或许在你看来,这次大袭杀应给帝国君臣敲响复辟势力的警钟,让帝国君臣从‘天下和平’‘靡不清静’的状态挣脱出来,继而开始整饬天下内政,从而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但固你可有想过一件事。”

“陛下此次巡狩究竟意欲何为?”

固眉头一皱。

他问道:“下吏不敢揣测。”

秦落衡道:“天下从来都没有太平过,此事帝国君臣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事有轻重缓急,事情解决自有先后,六国贵族,朝廷从来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若非是我这次遇袭,朝廷甚至依旧不会‘重视’六国贵族。”

“就算重视也是有限度的。”

“这次六国贵族完全是短视之举。”

“甚至是在自取灭亡!”

固满眼不解。

秦落衡道:“天下以往很多人都认为大秦的目标是盘整天下,也一直放松了对六国复辟暗潮的查勘,而这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大秦从一开始便在积极备战,只不过目标是百越跟匈奴,相对于六国贵族,这两者才是大秦的心腹之患。”

“六国贵族固然在地方有些声势,但终究是群见不得光的鼠辈。”

“他们对帝国的确有威胁,但并不致命。”

“而且有些事固你一直没有理解明白。”

“陛下这次大巡狩,看似跟上次差不多,但实际不然,这次陛下是有两个大战略的,对外反击匈奴,对内大举镇压复辟,只不过外界很多人都误以为只有镇压复辟,殊不知,朝廷的重心其实是反击匈奴。”

“你现在应该明白了。”

“六国贵族炮烙出的‘亡秦者胡’,反倒给了朝廷口实,让朝廷可以调兵去反击匈奴,而且匈奴跟六国贵族看似没有勾连,其实两者是互为‘同盟’,若非匈奴牵制了朝廷太多精力,六国贵族又岂能随意造事?”

“等此次匈奴事了。”

“天下将会进入新的整饬阶段。”

“固,你是一名很优秀的法吏,现虽屈身于一个上计吏,但恐怕用不了多久,便能调到地方,执掌地方政事了,这段时日,我知道你忙于协同处理东郡的事务,而这未尝不是汲取经验的时候。”

“天下方兴未艾,吾等仍当砥砺前行。”

固连忙作揖道:

“下吏定谨记于心。”

“只是下吏有所不解,为何尚书令会认为匈奴之事会很快结束?”

“若是这条谶语真的是六国贵族所为,那这个消息定然会传到匈奴那边,他们听闻了这个消息,岂会不加强戒备,朝廷就算临时增派兵力,恐怕短时也难以奇效。”

秦落衡嗤笑一声。

摇头道:

“来不及了。”

“陛下这次随军十万。”

“你的确跟随轺车在前行,但并没有真的深入军中,这一路下来,大军的数量其实一直在不断减少,只是朝廷在有意做遮掩,所以并没有多少人察觉,而现在陛下随行的大军,其实只有一万人上下。”

“剩下的八万多,早就分批次去到了大河以北。”

“现在大军正跟匈奴对峙,突然多出八万多大军,已经足以改变战场形势了,匈奴仓皇北逃只是时间早晚,匈奴一逃,朝廷便能彻底腾出手来了。”

“那时就是大举镇压复辟之时。”

“天下也该到了溯本清源的时候了。”

固心神微动。

他已经明白了秦落衡所说。

朝廷早就制定好了对匈奴的作战计划,陛下此次看似劳师动众,实则是暗藏玄机,再则,陛下一向不走寻常路,每次巡狩,都非是走的驰道、直道、官道,而是十有**是没有大道的险山恶水,其迂回绕远自不待言,艰险难行可谓亘古未见。

以往他也对此不解。

但现在细细想来,未尝不是有意为之。

险山恶水,固然道路崎岖,却是足掩人耳目,大军行进也很难被外界察觉,只要保密得当,完全可以悄无声息间将大军调往战场,而且......朝廷恐怕正是这么做的。

因为这次陛下巡狩的有些地方,正是匈奴流窜的北边之地。

或许外界会对朝廷的举动感到可笑,但殊不知,朝廷未必不是有意扩大谶语的传播力度,为的就是传播到匈奴单于耳中,分散其心神,然后趁其不备,攻袭敌营,驱敌于万里,进而达到一战定北疆的效果。

而且朝廷一直以来都担心六国贵族跟匈奴暗中联系。

这条谶语传出,恐怕也会让匈奴人对六国贵族心生不满,两者之间已然埋下了不信的种子,就算今后两者再联系,恐怕也只会草草结束。

今后再难对朝廷构成威胁。

离间挑拨,朝廷一直深谙此道。

当年是离间六国,而今换成了离间六国余孽跟匈奴,但异曲同工,效果也将会如出一辙,因为谶语的确出自六国余孽,匈奴跟六国余孽不能联合,便会被逐一击破,进而让朝廷最终实现彻底整饬外患内政。

想清楚这些。

固彻底安心下来。

他拱手道:

“多谢尚书令解惑。”

“下吏感恩。”

秦落衡摇头道:

“这些事你早晚会知道的,我之所以告诉你,是因为现在地方官府有些人心浮动,他们需要知道朝廷的态度,而你作为法吏,却是最适合之人。”

“大秦以法立国!”

“法吏则代表着朝廷最坚定的态度!”

固心神一凝。

开口道:

“下吏明白了。”

秦落衡微微额首,笑着道:“我知道你一心都在政事上,也就不多留你,至于外界的那些风言风语,笑一笑便过去了。”

固眉头一挑,躬身道:“下吏告退。”

等固走远,秦落衡轻叹一声,眼中闪过一抹无奈。

他其实并不想如此。

但这次遇袭之后,他便清楚,自己的身份恐藏不住了,然他也没有想到,竟这么快就被传的世人皆知。

他虽在东郡静养,但身旁服侍之人态度的转变,他却是看的一清二楚。

甚至一些侍女还有意搔首弄姿。

这更是让他哭笑不得。

不过他之所以把这些事告诉固,其实也暗藏了心思,他是真的有心拉拢固,虽然若以他的真实身份,并不需要如此。

但他却是记得始皇说过。

不要过于亲近任何一方,过于亲近,最终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不自在。

他现在跟关中氏族走的很近,但若是只跟关中氏族走动,今后恐怕做起事来,会愈发的束手束脚,而且在有的事情上,他并非真的跟关中氏族利益相同。

他需要亲近其他非关中氏族出身的官吏。

也需要培养自己的亲信。

他对此事并不热衷,也并不喜欢,但此时此刻,他已然没得选。

秦落衡自语道:

“公子非我意,只愿海波平!”

“现在身边的人对我越来越拘束了,只怕今后更甚,我的轻松时光,恐怕已结束了。”

“唉。”

“高处不胜寒......”

长吁短叹几声,秦落衡继续看起了《商君书》。

在这段时间里,他没少看《商君书》,看的次数越多,感触就越深,他以往很多观点甚至都为之改变。

甚至于......

他以往嗤之以鼻的驭民五术,在现在,他甚至觉得是良谋!

因为天下运转终究需要有人付出。

穷则思变,物极必反,四季轮回,月圆月缺。

一切都暗藏各自的玄妙。

......

嬴政依旧在巡狩的路上。

在东部的时日,嬴政并非全然耗费在了求仙事上,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督促燕齐旧地的迟滞工程的施行,所谓的迟滞工程,便是坏城郭,决川防。

而在昨日。

嬴政随行的车队到达了碣石。

碣石之地,为旧燕赵齐三国拉锯地带,要塞林立,多年来互相攻防,互相淹决,堪称战国时期川防为害最烈之地。

大秦立国以来一直致力于疏通各地川防。

眼下山东六地大多数地方川防已疏通,然此地却是迟滞了很多。

因而嬴政的车队刚到达碣石,便开始雷厉风行的整改,在与随行群臣会商之后,正是开始对此地大刀阔斧的治理。

目下。

随行君臣并未过多监察川防疏通,而是汇聚在一块巨大的碣石旁,商议着应当在这块巨大的碣石上刻下什么。

嬴政长身而立。

望着身前的高大碣石,也生出了几分感慨。

开口道:

“朕开国以来,夙兴夜寐,为的是实现天下安定,不过这终究难以实现,而今大秦内外皆有忧患,儒家之事、六国余孽之患、匈奴百越之扰,无一不困扰着帝国,然朕却是无惧。”

“所谓艰难,岂有灭六国艰难?”

“天下再坏?还能比天下诸侯纷争不断时崩乱?”

“大秦要的是天下真正一统!!!”

“尽管天下都在骂朕是无德之君,但大秦的德行岂需外界定义?”

“朕的德行是存定四极!”

“而今儒家叛乱,以往儒家宣扬的‘德行’也该变一变了。”

“这篇碣石刻字,便以德为论。”

闻言。

随行官吏连忙附和道:“陛下圣德!”

嬴政看了几眼高大的碣石,直接转身离开了。

留下群臣商量着刻字。

李斯等朝廷重臣,也并未多逗留。

直接跟着始皇离开了。

而在始皇跟朝廷重臣相继离去后,留在此地的官吏这才暗松口气,他们互相接耳道:“诸位对大秦之德行有何看法?”

张苍想了一会。

开口道:

“我倒是有一个见解。”

“陛下方才说了,皇帝之德,乃存定四极。”

“也即是说,天下一统为德,惠及天下为德,大秦推行的各项政策同样是德。”

“所以这篇刻石已呼之即出。”

“当以大秦开国为要,以大秦新政为基,辅以天下之愿。”

“而这便是大秦之德。”

闻言。

其他官员连连点头。

御史中丞冯去疾道:“不知张御史心中可有定文?”

张苍停顿片刻。

开口道:

“确有一二。”

“碣石门刻文当书......”

“遂兴师旅,诛勠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复无罪,庶心咸服。”

“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城。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张苍终于显露出自己的才学。

在群臣都拿捏不定时,信口一开,便已然成章,拟成了这篇刻文。

听完。

百官无一不喝彩。

甚至喝彩中,还夹杂着几声恭维。

张苍面不改色。

但心中却暗暗叹息几声。

他其实一直都不愿过于张扬,然秦落衡为大秦公子之事传出后,他也是从一名没太多存在感的御史,一下变成近日百官恭维的对象。

对此。

张苍也颇为无奈。

他其实知道同僚的心思。

就因秦落衡。

一来,他的才华在士人盛会上,得到过秦落衡认可,二来他当初提拔的固,却是跟秦落衡关系匪浅,连带着他也跟着沾光。

然同样也传出些闲言细语。

甚至于。

他还被人说是靠关系当上的御史。

这让张苍好生郁闷。

十年修学无人问,一朝显名因他人。

他这次之所以出头,便是想证明自己的才学,并非外界传闻的那般。

同时。

张苍的确生出了一股进取心。

他已经意识到,这次或许真是一次机会。

让他更进一步的机会!

他何尝不想如师兄一般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又何尝想一直不温不火?

这一次。

他想为自己正名!!!

(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