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汉,达咩 > 第两百四十章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韩地,颍川。

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旁,一个中年男子长身而立,手中拿着仆从送来的信函,他初略的看了几眼,眼中闪过一抹凝色。

良久。

才开口道:

“秦廷意欲整合天下之心,看来还是没有半分衰减。”

“聚天下士子于咸阳,议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再现百家争鸣之盛况。”

“不过秦所开博士学宫,跟田齐所开稷下学宫并无不同。”

“齐康公十九年,田和立为齐侯,田齐政权得以建立,但却是因篡弑而来,田齐害怕落下这个恶名,因而一直不忘为‘田氏代齐’的合理性制造舆论。”

“因而齐威王创建了稷下学宫。”

“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尊宠之,若邹衍、田骈、淳于髡(kun)之属甚众,号曰列大夫,皆世所称,咸作书刺世。”

“不过因稷下学宫的创立,加上田齐尊宠天下士子,那时天下士子的确很少批评田齐,但田午弑其君田剡(shan)及孺子喜而自立之事却是实打实的。”

“故而有了庄子的辛辣评论。”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嬴政当年开博士学宫,也是想生搬硬套,借田齐之举来洗脱自己的暴秦之名,可惜天下士子并不为所动,故而博士学宫之路,其实是失败了。”

“入秦、仕秦者寥寥。”

“眼下嬴政又故技重施,却是跟齐威王之举有何不同呢?”

“不过当年田和成为齐国君主,周王朝及其封国都对此表示过承认,而且齐国当时依旧兴盛。”

“故而才没被天下士人大说特说。”

“秦不同。”

“天下士人竟皆轻秦。”

“秦本就不得人心,想借此举来挽回士心,根本就无济于事,此事只会沦为天下笑柄。”

张良负手而立。

他对信函所写之事,并不以为然。

随即。

他似乎想到了什么。

平静的眼神中,泛起了一丝波澜。

他把信函又仔细看了一遍,眼中露出了一抹凝重。

摇头道:

“不对,少了国事!”

“嬴政并没改变主意,他也没想改变天下士子之心,他依旧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他还想继续革新天下。”

“这次士子相聚,议的是‘文明立治’!”

“他把天下之治,一分为二。”

“当年稷下学宫,天下学者齐聚稷下,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其主。”

“秦聚天下学者于咸阳,议的虽同样是治乱之事,却是变更了主题,从原本的治国之道,便为了治民之道!”

张良眉宇紧皱。

第一次有了无所适从之感。

他并不想参与秦廷组织的任何事。

但这次。

他有了一丝动摇。

非是他心志不坚,而是这次聚会非同一般,这次聚会议的是大乱之后的大治,治理天下本就是古今难题,自古以来,治一城易,治十城难,治百城千城是难上难。

秦议的非是一地之治,而是天下之治!

这是古今天下第一遭。

他对秦有国恨家仇,但对议天下之治,依旧充满了好奇。

张良负手而立。

眼中闪过一抹犹豫不定。

最终还是定下了去咸阳的主意。

稷下学宫议的是政,秦廷议的却是治。

两者已迥然不同。

当年稷下学宫,变一人之教为大师云集的众人之教,变一家之学为百家之学的传承与争鸣,所以才有了‘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的盛赞。

大乱之后当有大治。

这已经是天下士子的共识。

只不过秦廷的霸道方式,惹得天下士子不满,因而天下士子竟皆反秦,眼下天下的治理之道其实还很潦草,从来没经过如议政一般的大议。

所以这次机会就更显难得。

经过这些年的反秦,张良也明悟了一个道理,天下一统或许才是天下正势,就算秦廷覆灭,天下依旧会重归于一,只不过是从秦换成了另外一个国家。

亦如夏商周三代更迭。

他反秦。

但也仅仅是反秦。

而且就算是秦廷覆灭,新朝建立,天下依旧需要新的治理之道。

对天下如此重要之盛会,他又岂能就此缺席?

张良将手中信函随手扔进溪水中,淡淡道:“我张氏世代相韩,国仇家恨,张良岂能相忘?但我张良亦非无良知之人,一身所学,若是只用于个人私仇,却是显得浅薄了。”

“也罢。”

“这次大治之议,我去便是!”

......

居鄛(chao)。

太湖河畔,一名老翁正在垂钓。

竹竿制成的鱼竿,已经不住的点水,老翁却是浑然未觉,双眼依旧死死的盯着手中的竹片,等看完竹片,老翁握竿的手都在颤抖。

整个人情绪起伏很大。

良久。

才愤然道:

“这大治之议究竟是何人提出?”

“其言杀人啊!”

“眼下大秦已走向了一条取死之道,劳民伤财的大动作不断,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底层民众早就苦不堪言。”

“若是继续如此,必定民怨沸腾。”

“然这人眼光如此尖锐,竟一举盯向了关键之处。”

“天下之治!”

“若是秦廷真在这次大议之中,找到了治理天下之法门,那眼下大秦的困顿难耐,岂不是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这如何能行?”

“天下不乱,我范增一身所学,岂是没了用武之地?”

“真是气煞老夫啊!”

望着手中的竹片,范增已是出离的愤怒。

从来没有那一刻,让他这么坐立难安,他甚至想直接仗剑杀人。

他为纵横弟子。

一生所学,皆为乱世。

他最希望看到的便是天下大乱。

只有天下大乱,他的一生所学,才有用武之地,尤其面对的还是横推天下的强秦,这更是让他振奋欣喜。

他一直在等。

等着天下大乱,等着群雄逐鹿。

到时。

天下之大,任其纵横!

这些年,大秦倒行逆施,民间怨恨不断加深,他也是心中欣喜,因为大秦不是一个善于治理的国家,大秦所谓的治理,不过是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天下民众。

这显然非是正道。

但范增是乐于见到这一幕的。

这些年,他见过底层的黑暗,也见过民众的不满,正是基于此,他才越发坚定了乱秦之心。

因为大秦若是不求变。

定不能长久!

然而随着这几枚竹片,范增却是有些坐不住了。

他已经年过六旬。

天下再不乱,他的一生所学,就真要埋进黄土里了。

他不甘啊!

范增气的把手中的竹片扔在地上,用力的踩踏着,发泄着心中难以言喻的怒火和急躁。

良久。

才颓然的坐到地上。

又隔了很久,才勉强恢复心声。

他把撑在地上的鱼竿,直接扔进了水里。

寒声道:

“当年姜太公七十出山。”

“我范增如今也才刚过六旬,一切都还来得及,秦廷就算想要改变当年治理之政,也非短时能实现,我却是不该这么急躁,而且就算秦廷想要改变,六国贵族也未必会容许。”

“而且......”

“诸子百家大多是为政之学,让他们彻底放弃‘政道’,转而投入到‘治道’,他们未必会同意。”

“大秦欲求稳。”

“那我范增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眼下大秦的大治之议尚未开始,最终求变的结果也尚不明晰,我却是该去咸阳一趟,去亲眼看看这次的大治之议,去看看秦廷求变之方向。”

“不然。”

“我心难安。”

“秦廷霸道强横,天下士子也不乏仁人之心,若是两者的观点相悖,秦廷必然会遭至天下士人抵触,而秦廷的大治不能推行,民心动摇之下,民众对秦廷的仇视只会愈发强烈。”

“这未尝不是秦廷在自取灭亡。”

范增起身。

眼中已燃起了熊熊斗志。

他要去咸阳。

他要去亲历这次的大治之议,去亲眼看看议的是什么,天下之士定下的又是何等治世之道,而秦廷最后施行的又是什么,只有亲眼见到这些,他才敢对秦廷的未来,做出最终的判断。

暮色时分。

太湖河畔一片寂寥。

范增望着血红的残阳,眼中闪过一抹坚决刚毅,踩着飘落的零散落叶,毅然决然的消失在了太湖河畔。

......

范阳县。

蒯通也收到了信息。

他看了几眼,便把竹片扔进了灶台,眼神很平静,但心绪却是有些难宁。

他为名家之士,自认辩才无双。

但他不喜秦。

非是厌恶秦政,而是厌恶同为名家出身的姚贾。

他跟姚贾师出同门,姚贾为师兄,才能远不及他,只是姚贾为人市侩,又精于算计,仕秦之后,借着口舌之利,很快便得到了始皇的重用,只是姚贾没有容人之量,身居高位之后,屡屡陷害于他,若非他足智,恐怕早就死于非命了。

他对重用姚贾的秦廷也有些不满。

他这些年一直东躲西藏,就是不想暴露于人前。

只是听闻咸阳将举行大治之议,心神不免有些浮动,但他又有些犹豫,去到咸阳,若是被姚贾发现,恐怕自己会很难脱身。

蒯通久久下不了决心。

枯坐良久,等扔进灶台的竹片已尽数成灰,蒯通的目光才坚定下来,他开口道:“让姚贾这等心思狭隘的人长久把持名家,实在是名家之耻。”

“咸阳当去!”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