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 杂谈:古今一梦尽荒唐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杂谈:古今一梦尽荒唐

作者:不忘阑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4: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口气太大了,会让人想起黄巢写的诗。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五岁时候就能作诗,成年后参加科举屡试不第,于是写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接着他成了农民起义领袖,唐朝灭亡拉开了序幕。《水浒传》里及时雨宋江也是读书人,本是山东郓城小吏,犯了罪,被发配江南,在“浔阳楼”题诗,也有一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宋江两个读书人,提了诗都造反了,贾雨村的这两句在文字狱盛行的时代,难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批书人说,“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是要突出贾雨村的文采非凡、抱负不浅的读书人形象,不得不这么写,没有别的意思。

批语说:“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红楼梦》第一回,通过贾雨村起中秋诗,到第七十六回,作者又描绘了黛玉、湘云、妙玉月下联诗。暗影中一只惊飞的白鹤,使史湘云如有神助,说出“寒塘渡鹤影”。黛玉也不甘示弱,接上一句“冷月葬花魂”,妙玉踏月而来,一起完成《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

文本里有除了第一回,还有关于中秋节的描写,或因秦可卿得病而一笔掠过,或因贾府即将大难临头而浓墨重彩,第七十六回,贾府过中秋节,热闹了半夜,王夫人等说:“夜已深了,风露也大,请老太太安歇罢了,明日再赏十六月色也好。”贾母道:“什么时候?”王夫人笑道:“已交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

贾母听说,凌晨一两点了,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一人在此。贾母笑道:“也罢。你们也熬不惯,况且弱的弱,病的病,去了倒省心。只是三丫头可怜,尚还等着。你也去罢,我们散了。”贾母最后一句“我们散了”是这个中秋节的结语,弱的弱病的病,女孩子都要走了,“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贾府也该散了。

假的太多了,你看习惯了会把真的也当成假的。真假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假的本来抄袭模仿真的,最终可能超越真的。

王希廉《红楼梦总评》里有这样一句话:“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

有时候假的太完美,你太喜欢,就是告诉你那是假的,你也愿意要假的完美,不愿意要真的瑕疵。不该存在的事物到了该存在的地方它就存在了,本该存在的事物没有合适的环境也就不存在了。

不曾拥有的东西到了该拥有的时候也就拥有了,本来拥有的东西到了该失去的时候也就不再拥有了。

明明不存在的偏说它存在,权威发言或者大家都不反对,也就真存在了。俗话说“官儿大表准”,赵高当年“指鹿为马”,明明是鹿,赵高说是马,那鹿就不存在了。再如一对关系正常的男女,是好朋友,本来没有什么事儿,但是流言蜚语多了,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让人相信,他俩往后怎么相处?要么真变成恋人,要么减少联系或者不联系,这一对儿好朋友就不存在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区区十几个字就写出了禅意、道理和辩证法。所以说我们的汉字、汉语是最简洁、最高效、最生动的!

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不曾断绝,汉字、汉语更是具有其它语言文字所不能比的传承性、稳定性。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累、沉淀与发展,汉字、汉语也就有了其它语言文字根本比不了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都知道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写同样内容的工作报告,节约笔墨纸张,足够环保,打印出来最薄的那个版本,肯定是汉语的。

但字儿少并不是表达的不够充分,我们的汉字、汉语最擅长用精简的字句,来表达复杂的含义、深刻的道理和迷人的文化。

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汉字、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最美的、最有韵味的艺术,很多外国人都来学呢,我们炎黄子孙更应当有这个自信。比如《红楼梦》的作者,他或者他们就有这个自信。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红楼梦》作者阅历丰富、下笔如神,批书人跟他学到很多,所以批书人越是说《红楼梦》不是愤世嫉俗批判现实的文章,反而越是像在提醒读者,要仔细阅读体会那些对现实的抨击和对社会的不满。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首诗如果郭德纲老师来读会更有味道,可惜咱没那本事,大家将就着听听吧!人生在世,空虚无定,到底为了什么终日奔波、忙忙碌碌。盛大奢华的筵席最终都会散场。让人悲伤与欢喜的事物如同虚幻缥缈的梦境,从古至今没有哪一场梦是不荒唐的。不要只说女人总哭哭啼啼,更有痴情的男子怨恨终生。《红楼梦》每一个字都是血泪凝结而成的,作者这十年太辛苦,太不容易了!

这首诗从整体意境上看还是很不错的,红尘中的富贵繁华,最后都会烟消云散,就像排场再大的酒宴也有散场的时候。悲喜盛衰,轮回演变如同虚幻。古往今来,说到底,不过是浮生一梦。还有人为此而奔忙劳碌,岂不更加荒唐。

但是,如果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严格判定,这首诗写的一般,七言律诗要求对仗的同时,在选词方面需要反复斟酌。咱们看杜甫晚年的代表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以说是选词方面的典范。

我们读脂砚斋写的,“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她用“千般”对“一梦”,不够严谨,举个比较严谨的例子“盛世千般好,神州万象新”,“千般”对“万象”。再举个例子,“新婚千般爱,小别万种情”,“千般”对“万种”。

我们再读脂砚斋写的,“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红袖”对“情痴”也不够严谨。“红袖”应该对什么才更工整呢?我们看《红楼梦》书里的例子,甄士隐的独生女儿甄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来改名叫香菱,香菱被呆霸王薛蟠买走,就进了贾府,后来跟林黛玉学诗。

第四十九回开头,香菱写了一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因为香菱是人物,这首诗当然就《红楼梦》的作者代替香菱写的。其中“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意境很美,用词也精妙,可见《红楼梦》作者的功力要比批书人脂砚斋高深。

“绿蓑江上秋闻笛”,绿蓑,就是绿色的蓑衣,小朋友都会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绿蓑”用来代指下雨天穿着蓑衣的人,这人干嘛呢?“江上秋闻笛”。

冷冷清清、孤孤单单坐在船上,这个人可以是渔翁也可以是远行的游子,在这句诗里是指远行的游子,以后我们读到第四十九回还会深入讨论,特指呆霸王薛蟠。

“秋闻笛”,可理解为在秋季的雨夜中听到缥缈的笛子声。笛子吹奏什么曲调,作者没写,我们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展开想象,诗仙李白说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噢,原来笛子吹奏的是“折杨柳”。

《诗经》里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汉乐府里又有《折杨柳歌辞》,“柳”谐音“留”,我国的古代,某人离开家乡远行,亲朋好友分离,送行者要折一枝柳条送给将出发的人,送给你“柳”就是想让你留,隋朝末年的小曲唱的好,“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笛声凄清、悠远,吹奏着“折杨柳”,更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亲友的思念。

香菱这一句“绿蓑江上秋闻笛”,所表达的也正是在某个秋天凄冷的雨夜,孤独的天涯游子,漂泊在一叶扁舟之上,“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自古多情最苦,睡不着,忽然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隐约听到“折杨柳”,笛声悠远凄清、飘忽不定,这位游子对父母、对家乡、对心里的那个她就更加思念,也更睡不着了。

我认为绿蓑江上秋闻笛”比张若虚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更有味道!“谁家今夜扁舟子”只有扁舟、游子和思念,“绿蓑江上秋闻笛”又添了细雨和笛声,漂泊游子的孤单形象被更饱满的烘托出来,对浪迹天涯的那种思念渲染得也更加充分,意境更美。

“绿蓑江上秋闻笛”的下一句是“红袖楼头夜倚栏”,同学们注意啦,是用“红袖”对“绿蓑”,红、绿,颜色对颜色是非常严谨的,所以我说脂砚斋写的“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用“红袖”对“情痴”不够严谨。另外“红袖”和“绿蓑”都是用衣服来代指人物,脂砚斋想用“红袖”代指痴情的女子,而“情痴”用来代指痴情的男子,但是“红袖”、“情痴”的词性对仗起来就不那么和谐。

有些挑剔的朋友可能会说,穿绿色蓑衣的人不一定是男人,女的就不能穿了吗?痴情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男人,女人有时候更痴情啊!凭什么说“红袖”就指女人,“绿蓑”和“情痴”就指男人呢?

因为古代女子衣裙都是长袖的,“红袖”后来就成了女子的代名词。唐朝杜牧的诗:“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其中“红袖”、“翠蛾”都可以代指美女。辛弃疾《清平乐-此身长健》里有一句“料得今宵醉也,两行红袖争扶。”辛弃疾料定如果今晚大醉,会有排着队的美女争相搀扶他。元朝的关汉卿也写过“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豪华的酒宴上菜还没齐,就有人带在心爱的美女匆匆离开,去单独约会了。《红楼梦》成书之前,这样的诗词很多,我不再一一举例。

汉语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红袖”代指女性也是约定俗成的,到了清朝“红袖”所代指的女人更有深意,是艺术形象很饱满的,过着艺术化生活的女人。

袁枚过79岁生日,女弟子席佩兰为老师祝寿,写过一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大家注意,这句里用“绿衣”对“红袖”,也是颜色对颜色,非常严谨。古代书童穿绿衣,所以绿衣成为男童的代称。

袁枚是乾隆四年的进士,又是翰林院庶吉士,如今闲居在家,众多文人雅士、富商大贾、社会名流前来拜访,挣着请袁枚在匾上题字,在画上作诗,在书前写序。绿衣书童手捧砚台催促着轮到为谁写了,忙了一大阵,等众人散去,袁枚静心读书,红袖美人向熏炉里添加香料并陪伴在他身边。席佩兰的这一句诗演化出成了“红袖添香夜读书”,被当作是读书人最风流的雅事。

席佩兰写过一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演化出成了“红袖添香夜读书”,被当作是读书人最风流的雅事。雅就雅在“红袖添香”,生活档次高的古人经常在屋内熏香,可以驱逐蚊蝇和浊气,以达到除潮祛湿、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功效。“红袖添香”是大美人去做一件极其文雅的美事,美上加美,美不胜收!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