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 杂谈: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好防佳节元宵后,【甲戌侧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这一句跟上一句一样,表面上是写甄英莲在元宵节丢失,之后甄家遭遇火灾,家业败落的事情。作者却在暗地里影射贾宝玉家,为第五十三回荣国府庆元宵后贾家迅速衰败埋下伏笔。批语不太好理解,有资料说曹雪芹家被抄的实际时间是雍正六年元宵节前夕,元宵节是曹家人痛苦难忘的记忆,佳节元宵前的事儿,写成佳节元宵后,是作者害怕亲人们读了伤心难过,也是“甄士隐贾雨村”的写作手法。

便是烟消火灭时。【甲戌侧批:伏后文。】表面上写甄士隐家被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暗写贾府败落,被皇帝抄家,一切荣华富贵华为灰烬。这种明写暗喻的写法,就是咱们前面提到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破足道人:“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

世界的“世”字在汉语里可以用来表示时间,一世也可以用来特指三十年,前几集我们讨论女娲用补天石36500块,刚好对应一百年。一代人是三十年,算一世,贾宝玉出生的时候,贾府兴盛了三代人多一点,三世:水字辈、代字辈、文字辈,到玉字辈的贾珠出生已经大约九十年了。贾宝玉比贾珠小很多,宝玉出生时大约是贾府一百年。

批书人说“凡三十年为一世”,可以这么说。但是,批书人说的“世”就是佛家的“劫”,我不认同。佛家说的“劫”是梵语的音译,叫“劫簸”,简称“劫”,佛教里“劫”又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一个小劫都有上千万年,跟一世三十年相差太大。所以我认为,文本里写“三劫后”,应该还表示三个灾难发生以后。

作者再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写甄士隐的三劫,暗写贾宝玉的三劫。甄士隐家,英莲丢失是一劫,房屋被烧是二劫,又遇天灾盗贼不得不投靠势利眼岳父是三劫,甄士隐三劫后出家。

因为《红楼梦》八十回后文本丢失,贾宝玉的三劫在前八十回只出现一劫,就是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马道婆的可恨、可鄙、可耻,在于她身为宝玉的寄名干娘,刚骗了贾母的“一天五斤”的香油钱,立即帮赵姨娘用巫蛊害宝玉,这是贾宝玉的第一劫。

女娲补天石变成的通灵宝玉,正面刻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反面还有字:一除邪恶,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贾宝玉第一劫发生后,中了邪,一僧一道就用通灵宝玉来救他,这就是除邪恶。因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来推测贾宝玉的二劫、三劫。

通灵宝玉的第二个作用叫“疗冤疾”,那么,我认为,这里冤疾应是指冤家孽债引发的疾病,冤家孽债就是情债。正如贾母说宝玉和黛玉两人“不是冤家不聚头”,我们看到,紫鹃因为一句玩笑话说黛玉要回扬州,宝玉就呆了,可知宝玉越来越离不开黛玉,黛玉流干了眼泪是要先宝玉而死的,显然,宝玉的第二劫就是指黛玉死后得病。

通灵宝玉的第三个作用叫“知祸福”,宝玉的第三劫,应该就是贾府被抄,家亡人散各奔腾的时候,通灵宝玉在贾府遇到难关的时候“知祸福”,还牵扯到“甄宝玉送玉”等线索,以后还会讨论,大体上,贾宝玉也是三劫后出家。

-

姓贾名化字时飞,“穷酸书生”假语存

【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

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咱们在【我读《红楼梦》】的第一集里讨论过了,这里不再啰嗦。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别的称谓,叫作“别号”,简称“号”。一般都是自己给自己起“别号”,也有朋友帮忙起的。除供人称呼外,别号的实用性很强,多用于诗词、文章、书籍、字画等文艺作品或艺术加工品的署名,类似于现在的笔名、网名、品牌。因此,有别号的人,一般都是文化程度较高、文化底蕴深厚的人。

咱们前两集讨论了姓甄名费字士隐,作者没有交代他的别号,或者说作者根本没有帮他设计别号。但是贾雨村有,因为作者给贾雨村设定的文化水平比较高,开口诗词歌赋,下笔锦绣文章,这样以来他就更好的起到线索人物的作用。这样的贾雨村才能在第一回就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做了官。这样的贾雨村才能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迅速的丢官。

《红楼梦》第二回,作者安排丢了官的贾雨村赶快去做了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与冷子兴关于清浊之气的议论,正邪两赋的说法,都是贾雨村文化底蕴深厚的继续展示,不为让读者称赞贾雨村博学远见,而是为了铺垫后面情节,要让读者知道林黛玉的诗词厉害是有原因的。贾雨村是作者创作的工具,或者说是个特邀演员。

姓贾名化,批语说是“假话”,谎言。当官儿的说假话也正常,有时候不得不说,要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理解群众是不明真相的。

表字时飞,批语说是“实非”,实际的“实”,非常的“非”,实际并非如此。全是假话吗?不,真事隐了,表面上是假话,细细体会假中有真。

别号雨村,批语说“村言粗语”,用乡野农村里粗俗的语言来引出故事,这几条批语,是批书人针对作者“假语村言”的写作手法来说的,在认同的这三条批语基础上,我还有话要说。

文本中姓贾名化,这个“化”是变化的“化”,就有变化的意思,暗指假可以变化为真,古人名和字有很强的关联性,文本中他表字时飞,时机的“时”,飞翔的“飞”,变化有两种,往好的方向变还是往坏的方向变,要看准时机,时机一到,飞黄腾达。

第一集里咱们讲了,父母、长辈给孩子起名取字,都是希望孩子将来生活的好,姓贾名化字时飞,“时飞”这个字就是对于“化”这个名的补充,想让孩子时机一到就有飞黄腾达的变化,想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别号雨村,预示着他选择的发展时机是不好的,是愚蠢的!

前两集,咱们讨论甄费甄士隐,说过“君子之道费而隐”,天下无道君子隐居赋闲,天下有道君子出来做官治国理天下,甄士隐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才辞官回乡的,贾雨村却选择这样的时机挤破头皮去考试做官,丢官后又想方设法依附权贵,最终没有好结果。

身在官场的甄士隐主动退出,住在葫芦庙外,最终出了家。住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出了葫芦庙进入官场,去经历甄士隐经历过的那些黑暗,而且他比甄士隐更能变化,所以看似飞黄腾达了,再一变化还不如甄士隐。正如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一见钟情爱娇杏

【正文: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撷花就是摘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正文: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甲戌侧批:八字足矣。】【正文: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甲戌眉批:更好。这便是真正情理之文。可笑近之中满纸“羞花闭月”等字。这是雨村目中,又不与后之人相似。】批书人说,作者这么写才合情合理,刚出来个丫鬟都闭月羞花,那以后小姐出场怎么描写?而且这是贾雨村眼中的娇杏,情人眼里出西施,别人眼里出眼屎,其他人看娇杏不一定好看。

【正文:雨村不觉看的呆了。】【甲戌侧批:今古穷酸色心最重。】这条批语牵扯到中国古代穷苦人家,孩子读书时的生存状况与人格尊严,用世俗是眼光来看,如果读书人做不了官儿,那就穷到底了。“百无一用是书生”,干活没力气,经商没本钱,除了读书写字不会别的生存技能,难以养家糊口,“穷”这一个字就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

但读书人的骄傲与可能当官的梦想,又使得他们宁愿挨饿也要保留可怜的自尊。如此一来,在“穷”的头上又戴上一顶“酸”的帽子。穷酸的读书人,是需要别人的主动帮助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还需要的是精神上的。

精神上的帮助,就是别人要看得起他,认为他有希望,支持他、鼓励他。由女孩充当精神上的支柱对穷酸书生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儒家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崇高境界,女孩的介入,就给“齐家”提供了必要条件。潦倒之时,女孩有意无意的一点表示,对穷酸书生来说都不啻于久旱中的一场春雨,黑暗里的一盏明灯,比物质上的资助更让他们受用。

此时的丫鬟娇杏,“虽无十分姿色”,但是贾雨村见过的大姑娘少啊,不像现在这么开放,夏天大街上白花花的晃得人眼晕,还有各种影视节目。那时候,就算在农村,年龄大一点的姑娘嫁人了,不是直系亲属,走亲戚也见不到女眷,不嫁人的更不轻易出门。如今贾雨村进了甄士隐书房,能不看呆吗?物以稀为贵,越没有经历过的,他越想经历,越没拥有过的,他越想得到,见的少他更要目不转睛的呆看一会儿。

不过,批语说“色心”,我认为不是西门庆那样简单的对女性身体的**,而是包含有一种知音、知己般的情感。后文写雨村见娇杏回了头,便自认为这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巨眼英雄,看的准,能看出贾雨村是个潜力股。落难中有抱负的男人特别需要别人的认可,尤其是来自女人的认可,古往今来无数场英雄爱美女、美女重英雄的真爱故事不断上演。娇杏不经意的一瞥,自然会让贾雨村浮想联翩,引为知己。

贾雨村短暂艳遇娇杏有一个好的结局,这样成功的例子实在太少。因为在一个现实的社会里,能够有远见的女人,尤其是美女,实在是少之又少,她们往往更看重当下。而且即便有这样的美女,愿意跟随、支持一个潜力股,熬到潜力股成功了,美女也人老珠黄了,年轻时要进厨房上厅堂,如今要斗小三劝色狼,多累啊!所以作者给丫鬟起名“侥幸”,《红楼梦》里结局最好的一个,真是侥幸。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甲戌双行夹批: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lián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批书人说这是作者在《红楼梦》里留下的第一首诗,前面读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第一首标题诗。作者借贾雨村的口留下的这首诗,属于“闺情”诗,就是写闺阁之中女子情感的诗,比如“泪浣香腮粉未乾,相思成病怯春寒。此**向琵琶诉,整得琵琶又倦弹”。

“闺情”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选择的重要题材,写“闺情”的文人多,留下的作品也多。“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香奁就闺中女子盛放香粉、梳子、镜子、首饰等物品的梳妆盒,用来代指闺阁,我国诗歌体裁中也有“香奁体”,就是专以妇女身边琐事为题材的诗,多为艳诗。这一句是说,后文还有很多香奁体闺情诗,批书人认为,雪芹写《石头记》也有留下自己诗词的目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