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 杂谈:林如海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杂谈:林如海

作者:不忘阑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4: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文本: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

【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

批书人说作者给林如海起名字是“学海文林”的意思,为了铺垫黛玉出自书香门第,根基不凡。

【文本:乃是前科的探花,】第十三集讨论过科举制度,殿试第三名,是一甲进士及第,林如海没有真才实学考那么好不可能的。

【文本: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

【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

兰台寺大夫是东汉时期的官名,就是批书人所说的半遵古名。汉朝的档案典籍库称为兰台,也是史官修史之处,兰台寺大夫负责典校文字,作者再次烘托林如海是饱学之士。兰台在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了,与兰台对应的政府机构是翰林院。

殿试一甲进士总共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考中了就有资格进入翰林院,殿试二三甲的进士还要再通过考试才能入翰林院。因为殿试是由皇帝亲自出题,亲自主持考试,亲自勾选试卷,所以参加殿试的都是“天子门生”,成绩优秀的前三名就被称为“钦点翰林”。对已经跻身翰林院的,平时还有考试,加以监督和激励。

根据明清的科举制度,进士出身留任京官为八品,外放地方最高七品,考中状元最高也是七品官职起步,榜眼和探花的官职一般不会超过七品。作者说“林如海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就是八品官升为七品官,翰林院检讨之类的。

我要补充说明一点,科举制度的延续成为清朝统治者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饭都吃不饱,是没机会脱离生产去读书的,知识分子的来源是中小地主阶级。因此清朝参加科举的多为民间汉人,地位更高的满洲贵族和八旗子弟并不热衷于参加科举。隆科多、马齐、傅恒、和珅从未参加过科举,那是皇帝特准而入翰林,是凭关系起步的。汉族知识分子寒窗苦读参加科举,最后能够位列高官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进士能熬到正五品就到顶了,本来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想进去太难了,小寡妇睡觉-——上面没人啊!

还说林如海,【文本:本贯姑苏人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批书人说兰台寺大夫是假的,但林如海的籍贯姑苏是真的,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里好几个人的出生地。

【文本: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钦点并不代表官职很大,进士外放都由皇帝钦点官职。巡盐御史也就是七品官,是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巡盐御史相当于现代的地方盐务管理局纪检组组长,因为牵扯到税收和走私,虽然官小,但灰色收入不少。

黛玉母亲去世林如海不再娶妻,可以看出正妻地位

【文本: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甲戌侧批:带写贤妻。】

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没条件的男子一个女孩也娶不到,条件好能养得起,可以多养几个,如今也有些女孩为了感情或者物质跟随有妇之夫的。但是我们要明白,在古代不管一个男人多有本事,他能养的女人再多,也只有一个妻,妻在家庭中的地位要比其它女人高出很多。

因为,妻妾成群的大家族中,男子结婚更讲究门当户对,结婚不是两个人爱情发展的结果,而是两个家族政治、经济等利益的联合,如果不明确一个女主人来行使母权,那就乱了套了,一堆女人和后代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事儿太多了。现在,讲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可家庭生活想保持稳定,要么让另一半怕你,要么让另一半爱你,如果他(她)又爱你有怕你,你自己就需要自律了。

还说古代,一般情况下,男女结婚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两个人没有培养出真爱,如果正妻娘家的地位已经无足轻重,失去了让男人害怕的影响力,则男人纳妾无需征求妻的意见,甚至虐待正妻,还可以找理由休妻。就像贾迎春遇到了中山狼。

如果正妻娘家的地位保持不变,与婆家旗鼓相当,那么男人纳妾就需要征求正妻的意见了,而且要通知正妻的娘家。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正妻会同意把从小服侍男人的通房大丫鬟升级为妾,就像花袭人有可能成为贾宝玉的妾。同时,正妻还会把陪嫁来的陪房大丫鬟升级为妾,陪嫁来的是从小服侍正妻的自己人,便于正妻的管理,也能帮正妻巩固家庭地位,就像王熙凤的陪房大丫鬟平儿,平儿就有很大机会被升级为妾。

如果正妻娘家的地位比婆家高,那么男人纳妾必定要征得正妻的同意,而且要征询正妻娘家的意见。除非这个男人昏了头,不想过好日子了。我们读文本,可以知道林如海的家族比贾府要低一个档次,贾府是国公,林如海祖上是列候。到林如海是科举出身,贾敏的哥哥贾赦是继承爵位,林如海能娶大家小姐贾敏算是高攀。

贾敏在贾府书香熏陶下长大,与读书出身的林如海婚后是有精神生活的,可惜,“林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家庭中人丁不旺,家业后继无人,贾敏的年龄也不小了,自己生不出儿子,就应该同意男人纳妾,贾敏知书达理肯定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妻的本分。林如海纳妾贾敏显然是同意的,而且有几房姬妾,两房就两房,三房就三房,这几房姬妾最少四个小老婆!贾敏不同意林如海应该不会那么放纵,丈夫纳妾正妻要通知娘家人,贾敏为了给林家留下血脉,是鼓励林如海纳妾的,所以连着通知娘家人好几次,“我丈夫又娶小老婆了,他对我很好,你们放心,是我让他娶的。”因此,批语说,“几房姬妾”这一句是写贤妻。作者交代了林如海,又写一笔贾敏,突出林黛玉根基不凡。

让林如海又怕又爱,看来贾敏做到了,以至于贾敏死后,林如海没有再续娶正室夫人,这里面有对贤妻娘家的敬畏,也有对贤妻本人的爱恋。

林黛玉“咏絮之才”很像《三字经》里的她

谢道韫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的长女,她叔叔是宰相谢安,谢道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一年大雪纷纷,宰相谢安这日刚好在家中休息,他一时兴起,想考考族中子弟的才学。于是谢安问道:“这满天的大雪该怎么比喻呢?”他侄子谢朗反应最快,马上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他觉得可以用在空中撒盐来形容大雪,别说谢安了,我听着就觉得俗!他侄女谢道韫跟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比作漫天飘舞的柳絮,谢安听后眼前一亮,我也跟着眼前一亮。谢道韫也凭借这场对诗一战成名,被后人称作“咏絮之才”。《红楼梦》也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就连《三字经》中也夸奖道: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谢道韫作为家中长女,一向是长辈们的掌上明珠,备受宠爱,族中兄弟也多为朝中显贵,古代女子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有段好姻缘,为此,长辈们没少为谢道韫的婚事操心。考察了许多的适龄青年,最终为谢道韫选择了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说的就是当年王谢两大豪门望族。

但是,我一说但是,这豪门联姻就不美了,王凝之虽然出身不凡,本人却十分平庸,做官也是靠家族势力。谢道韫的爱情悲剧,就此拉开了序幕。自从嫁给了王凝之后,谢道韫的脸上就常常不见笑容,有一次谢安问她说:“王凝之是名门之后,你嫁给他为什么不开心呢?”谢道韫回答:“我们谢家族中子弟每个都很出色,哪知道,天壤之中,乃有王郎”,普天下怎么会有这种男人呢?自此留下了“天壤王郎”这句女人看不起丈夫的成语。

孙恩、卢循领导的东晋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兵锋直指会稽。而此时的会稽内史,正是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按理说,敌军进犯,王凝之作为地方长官应该组织人马御敌才对,可王凝之却既不出兵也不设防,而是寄希望于他所深信的五斗米教。

恰好孙恩也是五斗米教的信徒,于是王凝之更加坚信孙恩一定不会真的攻打会稽的。国难当头,谢道韫苦劝丈夫组织兵马,修筑工事,以备万全,可王凝之一心求神问道,对谢道韫的建议置之不理。谢道韫没办法,她只能自己挑选家丁,日夜训练,希望在最后关头可以助丈夫一臂之力。敌军很快兵临城下,这时王凝之才相信孙恩是真的要攻打会稽。

官署一日三报,请求出兵抗敌,可王凝之却说:“我已经请来了鬼兵,把守住各处要道,孙恩的叛军根本攻不进来,你们就放心吧。”结果,孙恩轻轻松松的攻下了会稽城,敌军入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会稽城中顿时成为人间地狱。

王凝之和他所有的孩子都死在敌军手中,谢道韫顾不得悲伤,她组织起家丁和家中的女眷一起迎战。敌军杀到府上后,谢道韫自己手持长剑,身先士卒,接连砍杀了数名敌军,与家中的女眷一起保护三岁的外孙突围。

毕竟实力太过悬殊,没跑出多远就被抓了,谢道韫虽败不乱,昂然说道:“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这段话说的不卑不亢,如果你们非杀这孩子不可,就踏着我谢道韫的尸体过去吧。

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闲暇时写诗著文,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流传后世。

谢道韫跟王凝之的婚事,就如同后来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如果不是赵明诚软弱无能,大军压境时弃城逃跑,李清照也不会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动物世界》里的雌性护子护窝,不惜拼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看了都让人震撼。古代的奇女子,如谢道韫、李清照这般,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然有坚韧之精神,磅礴之气势,保家之勇气,爱国之激情,足令世间堂堂须眉羞愧汗颜!《红楼梦》作者是巨眼英雄,大观者,他比我感悟的深,由此推想,贾府破败自杀自灭时,必出一奇女子拼死保家。

正邪两赋?何为正?何为邪?

【文本: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介绍一下历史名人尧舜禹、汤。唐尧、虞舜、夏禹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圣人,也是华夏族上古时期三位最英明的王。商汤推翻夏桀暴政,开创殷商六百年基业,也是明君。

文武周召,“文武”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者,还留下了一部《周易》。武王伐纣“牧野之战”而定天下,周武王是周朝的直接建立者。周公、召公都是周武王的弟弟,两人和姜子牙是辅助武王伐纣的三驾马车。周朝建立后又都参与治国辅政,姜子牙封地在齐,周公封地在鲁,召公封地在燕。中国历代的礼制形成于周朝,周公制礼作乐,成为儒家公认的始祖。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