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 脂砚斋说作者如苏东坡《石钟》《赤壁》用幻处?

《红楼梦》里癞头和尚把大块的补天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

这段批语里的髯苏是指苏东坡,髯就是男性的胡须,三国名将关羽被称为“美髯公”就胡须长的漂亮。古代出仕当官儿很注重外貌形象,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看颜值,像《陌上桑》里夸的那样“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当官要有官儿样,走路要有官儿像!另外呢,胡须是男性可以正常外露的生理特征,代表男人的阳刚之气,官宦都留胡须,宦官想留胡须也没有。

苏东坡白面书生科举做官,开始留胡须,胡须长的也好,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点,所以人们称他为“髯苏”。《石钟》和《赤壁》都是苏东坡的代表作,很多朋友上学的时候学过,《石钟山记》和前、后《赤壁赋》。

先说《石钟山记》,写于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的特殊时期,显然他的目的不仅是求证石钟山名字的准确由来,而是提醒变法者和盲目的拥护者,要到实地“目见耳闻”。他的文章是借“石钟山名字的考证”映射“事不目见耳闻”者的浅陋,他是在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他是在批评那些闭门造车的当权者,这正是髯苏的“幻笔”之处。

《前赤壁赋》开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是何等的洒脱。然而一位会吹洞箫的客人,吹的箫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东坡正襟危坐,问他:“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写的诗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这儿难道不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一代枭雄,如今在哪呢?唉,更何况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我知道有些东西在短暂的人生中就不可能得到的,所以才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哀怨的曲子。”

文中哀叹人生短暂,自我渺小,渴望能与江水永存,与明月长终,惋惜时光短暂、拥有的太少,使人感到现实世界的悲观与苍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缺乏获得感、没有成就感。

苏东坡宽慰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宝藏,你我无忧无虑可以尽情享受啊。”

经过苏东坡的解答,“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篇文章也是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不久,43岁的苏东坡感叹人生苦短,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前赤壁赋》里跟他一问一答的“客人”就好像他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客人”,是苏东坡跟自己想象中的“幻象”在对话,在梦境中寻求自我安慰,所以脂砚斋说这篇文章用“幻笔”。

《后赤壁赋》写于《前赤壁赋》之后不久,隔了几个月,这一次苏东坡邀请两位客人喝酒游乐,酒还没喝呢,苏东坡就撩起衣襟先上岸了。他踏着峥嵘的山石,拨开纷乱的野草,往上爬,“踞虎豹,登虬龙”,一直爬到悬崖上猛禽做窝的高处。两位客人都不敢爬那么高。苏东坡立于悬崖之上大声呼喊,草木为之震动,高山回音与之共鸣,狂风凛冽,波浪汹涌。苏东坡忽然觉得忧愁恐惧,这就是“幻笔”,借写虚景来抒真情,他说的正是自己面对仕途险恶的感受。“反而登舟,放乎中流”,任凭小船漂到哪里就停在哪,是苏东坡对无奈的现实和官场的厌倦所作出的反应。之后,他又看到了一种幻象“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接着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道士,他还与道士短暂对话,接着就醒了。有这样一句古话,“得意信儒,失意崇道”。得意的时候信奉儒家学说,失意的时候转而推崇道家学说,儒家主张“入世”、积极有为,道家主张“出世”、清静无为。《后赤壁赋》里写的仙鹤和道士,很明显就是苏东坡对“出世”的表达,这也是脂砚斋所说的“幻笔”!

简单讨论了苏东坡的三篇文章,就容易理解脂批了,脂砚斋是说《红楼梦》的作者用“幻笔”,是把自我幻化成想要入世享受富贵的补天石,补天石到世间之后,感悟人生,从而切身体验“入世”和“出世”。《石钟山记》,是告诉读者,要真正参透“自我”的存在,就必须亲自体验这个“太虚幻境”。前、后《赤壁赋》就是告诉读者“入世”和“出世”更深层次思考。《红楼梦》里描绘有“大观园”,《红楼梦》的作者是巨眼英雄,他要写出真正的“大观”来,书里必定包涵着人生在世的一些灵魂拷问,“入世”、“出世”就是其中之一,就此展开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儒家是治国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绝望时佛家。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这个说法,我不太认同,儒、释、道三家都是构成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能完全的分割对待。儒家也有不出世的时候,也说“穷则独善其身”,儒家出世也是为了“补苍天”,也是为了救世,“达则兼济天下”,不正是济世安民的做法吗?

人生在世,只一味讲“出世”,一味的逃避烦恼、冷眼旁观,自以为“修身、修心”,不食人间烟火,清静无为,不去做一些实际的“入世”的事情。这种人寻找寂静清幽“桃花源”,舍弃身外之物,去除一切杂念,想通过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其终极目标在于追求自身的解脱,就是“渡己”。

“渡己”者到头来也荒唐一梦。

参禅修道的大观者都是讲求“入世”的,他们明白世间充满苦难,众生迷失了本性,是可以通过渡化,使众生摆脱烦恼的,这就叫“入世修行”。没有恋爱就不可能有失恋,对吧!不“入世”就没有“出世”,不入红尘就不可能看破红尘,没看破红尘也不可能超脱出红尘,自己都不能超脱,有什么资格去渡化那些红尘中的迷茫者?

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出世”和“入出”。能干的事情要干,一个人干不了的要尽量参与,做事要认真、投入。积极进取、拼搏奋斗,是我们应该有的“入世”精神。当然了,人生道路崎岖坎坷,有太多的误会、太多的陷阱、太多的诱惑,有时候人会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只注重现实名利,患得患失,就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处理问题,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要淡定,要超然豁达,要拿得起放得下,顺其自然,以宽容的心态对人,以公正的原则对事,站得高一点,对名利看得淡一些。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才能过得快乐、洒脱。

《红楼梦》第一回文本,有这么一段: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甲戌侧批:先驳得妙。】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甲戌侧批: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妙!】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因为空空道人提到两位历史上有名的女子,所以要解释一下“班姑蔡女之德能”。先说班姑,班姑是指班昭,她是史学大家班固的妹妹。曾协助班固编写《汉书》,班固死的时候《汉书》还没写完,班昭把剩下的续写了。

汉和帝对班昭这样的才女十分欣赏,就经常请她到皇宫教皇后、妃嫔们诵读经史,宫中妃嫔尊她为师。但是,班昭提倡妇女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强调男尊女卑,因此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女德”的典范。班昭的代表作《女诫》作为“女四书”之一,极大地禁锢了中国女性的思想和自由。

蔡女是指蔡文姬,她十六岁出嫁,丈夫死的早,蔡文姬只好回到娘家居住。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忙着平定内部的军阀,导致边境空虚,匈奴南下。这时候,蔡文姬被匈奴抓走了,被迫跟了匈奴的左贤王,并生了两个小孩。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跟曹操的私交很好,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了中国北方,腾出手来跟匈奴建立外交关系,并便派使臣用重金将流落在外十二年的蔡文姬赎了回来。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又嫁屯田都尉董祀。

不久董祀犯了死罪。寒冬腊月里,蔡文姬不穿御寒的衣帽,并且光着脚,到大丞相府替丈夫请罪。蔡文姬凄惨的形象加上恳切的言辞,令当时的公卿名士为之动容。曹操也说:“我很同情你,可是判决文书已经发出,怎么办呢?”蔡文姬就说:“英明的大丞相,你有万匹良马和众多善于骑射的猛士,我丈夫还是你介绍给我的,既然同情我,难道救人一命的事比累坏您一匹战马还重要吗?”曹操听了,立即派快马把判决文书追了回来,免了董祀的死罪。

后来,曹操问蔡文姬,“听说夫人家里早年藏书很多,战乱中都已丢失,不知还能回忆起来多少?”蔡文姬就说:“早年父亲留下的典籍有四千余卷,现在能回忆起来的,大概只有四百多卷了。”她回家后把能记起来的各卷书亲自写出来,送去跟曹操的藏书核对,结果基本没有错误和遗漏,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她也留下《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杰作,很多文人认为蔡文姬的文学水平不逊与“建安七子”。但是蔡文姬被俘虏后给匈奴人生了娃,在汉朝前后两次嫁人,所以也有太多封建文人认为她文才有余,而贞烈不足。

“班姑蔡女之德能”这一句,我认为理解成“班姑之德,蔡女之能”比较合适。“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是《红楼梦》作者的贬义褒用,实际上是夸《红楼梦》里的有些女子,要把“班姑之德,蔡女之能”合起来才能与之相比。

《红楼梦》文本里有这样一段,【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这一句里有四位名人,我们按顺出场序作简单的介绍。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河南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他跟当时的名流雅士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左思等关系密切。名气很大的苏州拙政园,就借用潘安《闲居赋》里的一句话“拙者之为政也。”来命名。

不光文才好,潘安还长的太帅,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他和妻子杨氏12岁订婚,相爱终生。杨氏死后,没有再娶,潘安为杨氏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成为千古佳话。

子建指的是曹植,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植,字子建,安徽人。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是“建安七子”之外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诗文以笔力雄健和辞藻华美著称,被历代文人推崇。

曹植早年娶妻崔氏,才子佳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十分令人羡慕,但是好景不长。据《魏晋世语》记载,崔氏的衣装过于华美,曹操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崔氏就被赐死了,当时国家百废待兴,政府提倡勤俭节约是一方面原因,或许还有崔家人反对曹操的政治原因,我们不再展开讨论。

西子就是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大美女,浙江人,年少时浣纱于若耶溪。若耶溪是一条小河,她常在河边洗衣服,传说河里的鱼看见西施太美了,鱼的相貌跟她没法比,害羞而沉到水底,就是人们后来常说的“沉鱼之美”。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的战争中失败,就用了美人计,对西施精心培训,三年后,派范蠡把一群女间谍送给吴王夫差。夫差尤其宠爱西施,沉溺酒色,荒于国政,最终被勾践所灭,西施沉江而死,因为西施对国家的贡献,后人尊称她为“西子”。还有另一个唯美的传说,西施后来被范蠡救出,两人相濡以沫,归隐山林。

文君是指汉代才女卓文君,公认的古代四大才女之一,四川人,她老爹的当地的首富。跟刚才咱们说过的蔡文姬一样,卓文君也是十六岁嫁人,丈夫也死的早,她就返回娘家住。当时生活落魄的大才子司马相如用了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获得了到卓文君家喝酒的邀请。这个故事我在历史节目《以史为鉴汉武帝》系列里也讲过,宴会一结束,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跟着司马相如私奔了。

司马相如这一次可以说是财色双收,后来,司马相如因为文章写的好逐渐进入汉武帝的视野,被选到朝廷做官,连辛弃疾都感叹“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司马相如离开老家,来到长安,很快有了纳妾的想法,卓文君就从老家寄信给他,写了一首《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司马相如读了信,打消的纳妾的想法,决定跟卓文君厮守一生,演绎出一段爱情佳话。

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意思是说在《红楼梦》之前很多写才子佳人的小说,总是惯用这几位名人的故事,进行再加工,好比是剩饭再热一热,热了之后不好吃,怎么办?那就加点佐料。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红楼梦》的作者对前代某些小说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作者说,【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作者用了一个词,“鬟婢”,就是丫鬟和奴婢,“者也之乎”都是文言文中的语气助词,“非文即理”就是在谈论过程中旁征博引,多用典故,而且都有明确的出处。作者的意思是说前代某些小说,为了描写主人公是书香门第出身,就把手下的丫鬟、奴仆也写成开口闭口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有内涵有思想的文化人。

这种写法千篇一律,手下的奴婢都这样儿了,烘托的公子、小姐那更不用说啊!看似高明,其实愚蠢之极。因为这种写法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纯属瞎编乱造。我们说说“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情况,大家就明白《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了。

早期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界恶劣的生存环境,开始群居生活,共同面对自然灾害和比本身强大的其它猛兽。群居生活需要相互协作、沟通交流,就产生了口语。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只有口语传递信息,口语传递信息受距离和人类记忆力的影响太大。

有的事想对你说,可是我离你太远了你听不见,等我大头小汗的跑到你身边跟你说了,你记不住,有的事儿你本来记住的,时间一长又给忘了。如果你只是一个人生活,下班忘记买个馒头,饿一顿就当减肥了,可是你加入了部落群居生活,甚至你成了部落的首领,你就有太多的信息需要准确的传递下去,口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缺陷太大!

你今天派出去十个人打猎,结果死了九个,一个人哭着回来了。口语传递信息给你:本来是去抓梅花鹿的,结果大老虎也去抓梅花鹿,狭路相逢了,常说不一定非要跑第一名,关键时刻只要不比别人慢就行了,这是真理啊!梅花鹿就不比我们慢啊,我们跑不了那就跟大老虎干吧!如何如何......最后,人都死的差不多了,看实在打不过,就爬到树上去了,等老虎吃饱走了,才敢跑回来。

部落里一下光荣牺牲了好几个,这个信息太重要了,你记住了,你就发布命令:由于我们人少,捕猎工具也没有杀伤力,以后打猎的时候如果碰到大老虎,就先爬到树上去,等老虎走了再回来。这样惨痛的教训,这一代人可能记忆深刻,可是大老虎走了一直没回来过,估计是吃的太饱。口语传递的信息被逐渐模糊、淡忘,很长时间后又一次发生同样的惨案。

因此,部落的首领需要用特殊的图画或者符号来记录传递重要信息。哪一种蘑菇吃了会死人,什么时候发大水需要搬到山上去,如何钻木取火,怎样织网捕鱼,先是这些和生存紧密相关的信息被记录下来。

生存的好了,人口多了,部落也进一步向文明迈进。又需要用特殊的图画或者符号来记录部落之间的战争、结盟和其它的一些大事。那些图画或者符号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积累流传下来,演变成为文字,使人类更好的学习技术经验,更好的总结历史教训,人类社会也向着文明大步跃进。

但是我们有一点必须明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阶级,掌握这些重要信息的都是统治阶级,或者说是社会精英。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是不能掌握文字的,特别是我国这样的农耕国家,你想脱离生产去学习文字,那谁来打猎种地?诸侯大臣、名门贵族吃什么?到了西周初期,国家强大了,周天子也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那时的教育还是面向贵族的,平民不能进入学校,更别说奴隶了。

随着国家的发展,诸侯开始强大,慢慢的周天子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诸侯为了培养本国人才,纷纷开办官学,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官学吸收培养。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提出“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孔子推行平民教育两千多年的效果并不好,文字几乎还是牢牢掌握在统治阶级手里。这一点,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功不可没。

商鞅提出了“驭民五术”,他说“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弱民主要是不让人民拥有武器,这样就便于统治者进行管理。《过秦论》里贾谊说秦始皇“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没有武器的老百姓是不能组织大规模的武装力量跟政府对抗的,弱民是第一招。

接着是贫民。就是让老百姓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家中没有余粮,经常吃不饱饭。商鞅认为,一但让老百姓吃饱了,他们就喜欢上奢侈安逸的生活,对下一年的耕种也就不那么努力了。所以越是你粮食多,越是让你缴的税多,明年还得好好干!再一个有些人吃饱了撑的,会出来作死,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现在某些网友评论热门话题的时候说,都怪袁隆平让人吃的太饱了,这就有法家思想的倾向。

贫民之后是疲民,就是使老百姓天天过的很疲惫。商鞅认为人闲着容易惹是生非,得找事干,你不是把地种好了吗?去修宫殿吧!什么?刚修了阿房宫回来?那明天去守山海关吧!你哥哥呢?

我哥哥刚从山海关捡了半条命回来。

噢,天子准备扩建陵墓,你就不用去了,让你哥去吧!你爹呢?

老父亲,什么都干过了,再说年龄大了。

行,别说了,最近匈奴猖獗,边关吃紧,需要囤积过冬的粮草,活儿也不重,就你爹去吧!

唉,使之疲于奔命,不得消停。河南地处中原,老百姓服一趟劳役,出门基本靠腿,一个来回,每天都风和日丽也要走大半年,偏远的南部省份更不用说。国家大事干不完,整天累的要死,哪有时间和心情家长里短搬弄是非,更别说聚众危害国家安全了。

第四条是辱民,驴拉磨时,主人为了让驴专心拉磨,会把驴的眼镜蒙上。法家思想统治下,老百姓的待遇还不如一头驴,要求百姓在种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就专心致志的劳动。这还不够,要求老百姓相互监督,可以检举揭发,揭发者有小奖,被揭发者受重罚。家里养的牛瘦了几斤,就要判刑,恐怖的气氛中,人活的不如牲口,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没有丝毫的尊严。法家认为,老百姓受的屈辱,习惯就好了,他们越屈辱,管理者和统治者就越尊贵。

最后一条是愚民,这一条十分关键,更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运用。愚民就是实行文化垄断,不让太多的老百姓读书认字,使老百姓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生产工具,任由统治者驱使。因为没有太多的想法,就不可能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统治者说什么,你就老老实实执行什么,老百姓越是愚昧无知,越容易统一思想。没有那么多傻乎乎的老百姓生活在社会底层,统治者怎么能高高的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呢?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都学了文化知识当管理者,那么谁来种地?精英阶层也不愿看到他们的圈子里涌进太多的人来,因此,两千多年来,国民的平均文化水平是极其低下的。

举一个离当今不远的例子,民国初年,也就是一百年前,全国进行过一次“认字”情况的普查,认字率是1%。那时全国大约有4亿人口,1%就是说全国有400万人“认字”。400万人听起来不算少了,比当时欧洲有的小国的全国人口都多,但是,这400万“认字”的统计结果是以“只要认识字”为标准得出来的。

如今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没上过学,但是他们在菜市场卖菜、买菜,他们认识钱和钱上的字,伍元,拾元,一百元,这就算认字了。当年统计得出这400万人的时候也是这样,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文化水平还没有小学二年级的孩子高!

而且有很多人,认识字,但不会写字,就像王熙凤,她是内当家,要给下人们发工资,看账本、查库房,她应该算是认识字的了,可是写几个字还要请贾宝玉帮她。如果当年统计的时候,以能自己写信,或者做生意的能写账本、进货出货清单为标准的话,也就200万人“认字”。能填词作诗,写八股文章的就更少了。

要知道民国初年已经开始兴办教育,甚至出现了正规的女子学校,那时候“认字”的人还少的可怜,《红楼梦》出现之前,国民整体的文化教育情况可想而知。

丫鬟、奴仆开口闭口之乎者也、咬文嚼字、引经据典、根本就不可能,有些大家闺秀还不认字呢,何况是下人!

小姐睡熟了,她们才敢睡。小姐起床前,她们早就起来挑水扫地了,还要洗衣做饭、浇花喂鸟。小姐醒了,赶紧伺候起床更衣,梳妆打扮。小姐饿了,赶紧端茶捧饭。小姐吃好了,想要外出,赶紧跑出二门,通知车轿。小姐上轿了,赶紧坐11路公交,跟在小姐的轿帘旁边。小姐逛累了回来歇会,她们还得赶紧做些针线活。

一只鞋底还没纳好,小姐在床上又嚷着渴了,要是敢倒一杯热水烫着小姐,完了,挨打挨骂不说,扣三个月工资。所以,在做针线活之前,就要有所准备,凉上半壶开水,小姐需要的时候,在茶碗里跟热的混合一下,背地里喝上一口,感觉温度可以了,小心翼翼的端到床边,关心备至的说:“小姐,喝冷的会伤身子,您慢点,小心别烫着。”如果跟小姐关系很好的话,还能对着碗口轻轻吹一下表示真关心。

大家看看,这一天才熬到半下午,累不累,这是身心俱疲啊!丫鬟、奴仆哪样时间学文化,能认识字就是主人大发慈悲了,“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那得是比小姐都闲的丫鬟才能做到的吧!难怪《红楼梦》的作者说前代小说中,很多都是“大不近情理之话”。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一个道士,因为世俗的“情”而参悟佛法,读到这里,我很吃惊。唐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密心经》里有一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广为流传,不管信不信佛,很多人都听过这一句,这也是《心经》的精华所在。“色”不单指美色,按照佛教的观点,简单的说“色”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可对可见”的色。“可对”就是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意思,“可见”是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第二种是“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看不见它,能接触得到,比如声音,香、臭气味,甜酸苦辣咸等味道。还有冷暖、干燥、潮湿等通过身体接触的感觉。

第三种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既看不见,也接触不到,但是它是前两种色在我们脑海里的影子。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臭,舌头品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冷暖,这些感官刺激所带来的体验,就像影子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既不可见,又不可对,但是有时候我们想要,有欲求,也是色。

“色不异空”,“色”不同于“空”,“色”也不能改变“空”,这是对普通人来讲的。普通人都有色相追求,因此贪得无厌,为官的,追求家业兴旺,结果家业凋零。富贵的,追求更加富贵,结果金银散尽。说“色不异空”,是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着所有色相。纵然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到头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追求色相也不能改变“空”的本质。

“空不异色”,“空”不同于“色”,“空”也不能改变“色”,是对悟性一般的修行者来说的。他们把“色”与“空”完全分开来,因而废“色”求“空”,他们认为世上普通人因执着色相,为“色”所累,困扰受苦,无法超脱。想要逍遥自在,到达极乐世界,就则必须远离“色”,殊不知,废“色”求“空”恰恰证明他们是有所求的,有所求正是咱们前面提到的“不可对不可见”的色!

这里,我要讲一个广为人知的小故事,一天,坦山和尚带徒弟去某地说法,路上遇到了一条河,但因为刚下过大雨,河沟泥泞不堪,河水上涨。师徒二人正准备渡河时,遇到一位年轻姑娘。姑娘有急事要办,但不敢下水。坦山和尚便背着姑娘过了河。

事情过去很多天了,小和尚还在为师父背姑娘过河的事情冥思苦想。一天,他终于憋不住了,问:“师父,您经常教导我们,出家人四大皆空,更不可以亲近女色,为什么前些日子,您要背女施主过河呢?”坦山和尚平静的回答说:“我背那位女施主过河后,就把她放下了,没想到你却把她紧紧背着,到现在都没放下来!”

坦山和尚背那位姑娘过河,完全是出于善念。他的心里早就把姑娘的事情放下了,而小和尚的烦恼,完全是自找的。懂得了“放下”,才能活得自在,这是一种内心境界,所以佛法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体,是完全对立而又统一的,关键是人的内心怎么去看待。

《红楼梦》作者对色空观,创造性地加入了“情”,“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看道号就知道空空道人是一心求空的,因此空空道人把“色”与“空”一分为二,区别对待。他求的是“空”,他能更好的区分什么是“色”,这就叫“因空见色”。

由空而显现的色相就格外的惹眼,使人产生喜好、厌恶之情,什么是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很多烦恼随之而来,这就叫“由色生情”。

想抛开这些烦恼,怎么办?我们是否要穿上道袍,或者剃个光头躲到大荒山里去呢?刚才就说过了,这样不行!你躲开“色”追求“空”,还是又所求,还是色相!我们应该怎么办?应该“传情入色”,“情”是由“色”而生的,我们应该收拢自己的“情”,把“情”还给色相。

在滚滚红尘世间中,坦然面对这各种各样的色相,就像镜子一样,有东西来就显出倒影,东西没了倒影也随之隐去,我们内心毫无波澜的平静面对这来来往往的一切,才能达到“色即是空”的境界,这就叫“自色悟空”。

普通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性一般的修行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观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说空空道人是个悟性一般的修行者,这一点,上一集咱们读过的一段话也可作为证据。空空道人嫌弃石头上的文章没有朝代年纪,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石头笑空空道人太“痴”,就是说空空道人悟性不够,作者才给空空道人起了这么一个道号,他也是抄了一遍《石头记》才“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的。“情”字是大关键,强调了面对“色”、“空”,人的作用,是《红楼梦》作者神来之笔。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看看,不光名字改了,门派都改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