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假的太多了,你看习惯了会把真的也当成假的。真假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假的本来抄袭模仿真的,最终可能超越真的。

王希廉《红楼梦总评》里有这样一句话:“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

有时候假的太完美,你太喜欢,就是告诉你那是假的,你也愿意要假的完美,不愿意要真的瑕疵。不该存在的事物到了该存在的地方它就存在了,本该存在的事物没有合适的环境也就不存在了。

不曾拥有的东西到了该拥有的时候也就拥有了,本来拥有的东西到了该失去的时候也就不再拥有了。

明明不存在的偏说它存在,权威发言或者大家都不反对,也就真存在了。俗话说“官儿大表准”,赵高当年“指鹿为马”,明明是鹿,赵高说是马,那鹿就不存在了。再如一对关系正常的男女,是好朋友,本来没有什么事儿,但是流言蜚语多了,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让人相信,他俩往后怎么相处?要么真变成恋人,要么减少联系或者不联系,这一对儿好朋友就不存在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区区十几个字就写出了禅意、道理和辩证法。所以说我们的汉字、汉语是最简洁、最高效、最生动的!

几千年来我们的文化不曾断绝,汉字、汉语更是具有其它语言文字所不能比的传承性、稳定性。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累、沉淀与发展,汉字、汉语也就有了其它语言文字根本比不了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都知道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写同样内容的工作报告,节约笔墨纸张,足够环保,打印出来最薄的那个版本,肯定是汉语的。

但字儿少并不是表达的不够充分,我们的汉字、汉语最擅长用精简的字句,来表达复杂的含义、深刻的道理和迷人的文化。

民族的自信,源于文化的自信。汉字、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最美的、最有韵味的艺术,很多外国人都来学呢,我们炎黄子孙更应当有这个自信。比如《红楼梦》的作者,他或者他们就有这个自信。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红楼梦》作者阅历丰富、下笔如神,批书人跟他学到很多,所以批书人越是说《红楼梦》不是愤世嫉俗批判现实的文章,反而越是像在提醒读者,要仔细阅读体会那些对现实的抨击和对社会的不满。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这首诗如果郭德纲老师来读会更有味道,可惜咱没那本事,大家将就着听听吧!人生在世,空虚无定,到底为了什么终日奔波、忙忙碌碌。盛大奢华的筵席最终都会散场。让人悲伤与欢喜的事物如同虚幻缥缈的梦境,从古至今没有哪一场梦是不荒唐的。不要只说女人总哭哭啼啼,更有痴情的男子怨恨终生。《红楼梦》每一个字都是血泪凝结而成的,作者这十年太辛苦,太不容易了!

这首诗从整体意境上看还是很不错的,红尘中的富贵繁华,最后都会烟消云散,就像排场再大的酒宴也有散场的时候。悲喜盛衰,轮回演变如同虚幻。古往今来,说到底,不过是浮生一梦。还有人为此而奔忙劳碌,岂不更加荒唐。

但是,如果从诗歌欣赏的角度来严格判定,这首诗写的一般,七言律诗要求对仗的同时,在选词方面需要反复斟酌。咱们看杜甫晚年的代表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以说是选词方面的典范。

我们读脂砚斋写的,“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她用“千般”对“一梦”,不够严谨,举个比较严谨的例子“盛世千般好,神州万象新”,“千般”对“万象”。再举个例子,“新婚千般爱,小别万种情”,“千般”对“万种”。

我们再读脂砚斋写的,“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红袖”对“情痴”也不够严谨。“红袖”应该对什么才更工整呢?我们看《红楼梦》书里的例子,甄士隐的独生女儿甄英莲被人贩子拐走,后来改名叫香菱,香菱被呆霸王薛蟠买走,就进了贾府,后来跟林黛玉学诗。

第四十九回开头,香菱写了一首,“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因为香菱是小说人物,这首诗当然就《红楼梦》的作者代替香菱写的。其中“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意境很美,用词也精妙,可见《红楼梦》作者的功力要比批书人脂砚斋高深。

“绿蓑江上秋闻笛”,绿蓑,就是绿色的蓑衣,小朋友都会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绿蓑”用来代指下雨天穿着蓑衣的人,这人干嘛呢?“江上秋闻笛”。

冷冷清清、孤孤单单坐在船上,这个人可以是渔翁也可以是远行的游子,在这句诗里是指远行的游子,以后我们读到第四十九回还会深入讨论,特指呆霸王薛蟠。

“秋闻笛”,可理解为在秋季的雨夜中听到缥缈的笛子声。笛子吹奏什么曲调,作者没写,我们需要结合诗的意境展开想象,诗仙李白说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噢,原来笛子吹奏的是“折杨柳”。

《诗经》里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汉乐府里又有《折杨柳歌辞》,“柳”谐音“留”,我国的古代,某人离开家乡远行,亲朋好友分离,送行者要折一枝柳条送给将出发的人,送给你“柳”就是想让你留,隋朝末年的小曲唱的好,“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笛声凄清、悠远,吹奏着“折杨柳”,更能引发人们对故乡以及亲友的思念。

香菱这一句“绿蓑江上秋闻笛”,所表达的也正是在某个秋天凄冷的雨夜,孤独的天涯游子,漂泊在一叶扁舟之上,“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自古多情最苦,睡不着,忽然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隐约听到“折杨柳”,笛声悠远凄清、飘忽不定,这位游子对父母、对家乡、对心里的那个她就更加思念,也更睡不着了。

我认为绿蓑江上秋闻笛”比张若虚的“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更有味道!“谁家今夜扁舟子”只有扁舟、游子和思念,“绿蓑江上秋闻笛”又添了细雨和笛声,漂泊游子的孤单形象被更饱满的烘托出来,对浪迹天涯的那种思念渲染得也更加充分,意境更美。

“绿蓑江上秋闻笛”的下一句是“红袖楼头夜倚栏”,同学们注意啦,是用“红袖”对“绿蓑”,红、绿,颜色对颜色是非常严谨的,所以我说脂砚斋写的“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用“红袖”对“情痴”不够严谨。另外“红袖”和“绿蓑”都是用衣服来代指人物,脂砚斋想用“红袖”代指痴情的女子,而“情痴”用来代指痴情的男子,但是“红袖”、“情痴”的词性对仗起来就不那么和谐。

有些挑剔的朋友可能会说,穿绿色蓑衣的人不一定是男人,女的就不能穿了吗?痴情的人也不一定都是男人,女人有时候更痴情啊!凭什么说“红袖”就指女人,“绿蓑”和“情痴”就指男人呢?

因为古代女子衣裙都是长袖的,“红袖”后来就成了女子的代名词。唐朝杜牧的诗:“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其中“红袖”、“翠蛾”都可以代指美女。辛弃疾《清平乐-此身长健》里有一句“料得今宵醉也,两行红袖争扶。”辛弃疾料定如果今晚大醉,会有排着队的美女争相搀扶他。元朝的关汉卿也写过“华省芳筵不待终,忙携红袖去匆匆。”豪华的酒宴上菜还没齐,就有人带在心爱的美女匆匆离开,去单独约会了。《红楼梦》成书之前,这样的诗词很多,我不再一一举例。

汉语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红袖”代指女性也是约定俗成的,到了清朝“红袖”所代指的女人更有深意,是艺术形象很饱满的,过着艺术化生活的女人。

袁枚过79岁生日,女弟子席佩兰为老师祝寿,写过一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大家注意,这句里用“绿衣”对“红袖”,也是颜色对颜色,非常严谨。古代书童穿绿衣,所以绿衣成为男童的代称。

袁枚是乾隆四年的进士,又是翰林院庶吉士,如今闲居在家,众多文人雅士、富商大贾、社会名流前来拜访,挣着请袁枚在匾上题字,在画上作诗,在书前写序。绿衣书童手捧砚台催促着轮到为谁写了,忙了一大阵,等众人散去,袁枚静心读书,红袖美人向熏炉里添加香料并陪伴在他身边。席佩兰的这一句诗演化出成了“红袖添香夜读书”,被当作是读书人最风流的雅事。

席佩兰写过一句“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演化出成了“红袖添香夜读书”,被当作是读书人最风流的雅事。雅就雅在“红袖添香”,生活档次高的古人经常在屋内熏香,可以驱逐蚊蝇和浊气,以达到除潮祛湿、提神醒脑、强身健体的功效。“红袖添香”是大美人去做一件极其文雅的美事,美上加美,美不胜收!

古代“添香”跟我们现在所常见的很不一样。如今常见的有螺旋状盘卷着的,大机器轧出来,几块钱一盒,平时用这种香,人家“红袖”就不理你!

稍微好一点的,是那种包装精美的细细香棒,叫线香。点燃香头,就有烟从香棒上袅袅升起。但是,“红袖添香”可不是拿一根线香往熏炉里一插那么简单。如果观察古代绘画中的熏炉,基本上看不到熏炉中插几根线香的情况。用线香的人家一般还配不上“红袖”。

“红袖”往熏炉里添的香,是香丸、香球、香饼,或者天热香料的粉末。某些短视频网站上,有些美女把檀香木或者沉香木用特制的工具刮成粉末,然后再用特制的工具在熏炉里轧成条装或螺旋状。器物精美考究,玉手细嫩润滑,然后把香粉轻轻点燃,想学“红袖添香”,终究还是学不像。

把香料直接点燃,香味一下子爆发出来,难免有烟火气,再者浓香刺鼻,烟消火灭后虽然满屋生香,但香味愈来愈淡,不能均衡持久。

“红袖添香”,可不是把香球、香饼、香粉放入熏炉那么简单。更不能把香丸、香饼、香粉直接点燃。“红袖”追求焚香的境界,是尽量减少烟火气,让香味均衡清淡、回味悠长。

那就需要借助上好的竹炭、木炭,而且熏炉中的炭火要尽量燃烧的慢,火势要尽量小而不灭。因此,“红袖添香”之前要先做炭火的准备工作。

把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在香炉中,然后用细香灰把炭埋起来。再往香灰上戳些透气孔,使香灰下面埋的小块儿炭能够有限度的接触空气,这是第一步。然后在香灰上放“隔火板”,隔火板的种类很多,有陶瓷的、金银的、矿石的等等,都是些坚硬耐高温的薄片。最后一步,把香丸、香饼、香粉放在这隔火板上,用香灰下埋的炭火烘烤,缓缓的把香味烤出来。

然而,这还不算完事,香一旦放入香炉,“红袖”就要不时的观察火势,万一火旺,就要再添香灰堵住一些透气孔,如果火势微弱,就在香灰上多戳几个透气孔,这样缓慢烤出的香气既没有烟火味儿又散香均匀、持久。

炭埋在灰中,看不到,就需要用手放到香炉上方,凭手感来判断火势。所以,古代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美女用纤纤玉手试香火紧慢的情景。正所谓“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守在香炉前的“红袖”们,不只是外表美,她们都喜爱琴棋书画、乐于诗酒花茶,才思敏捷、情趣高雅,从来不用为生计发愁,她们全部的心思,就是一心守候某个成功的或将要成功的男人。尽管会有离别的苦、失望的痛、负心的伤,但她们仍然是最美的“红袖”。

香菱作诗“绿蓑江上秋闻笛”的下一句就是“红袖楼头夜倚栏”,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台之上,疲倦的倚着栏杆而发呆。香菱的诗有游子的思念,有闺妇的愁怨,用词严谨,对仗工整,比脂砚斋写的好。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这大概是脂砚斋对她等的那位最终没能在现实中获得成功的男人,最大的理解和肯定吧!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补天济世”是古代很多读书人的理想,我们稍后详细说,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女娲补天的神话在很多古籍中都有所记载,《红楼梦》的作者在女娲补天神话的基础上再创作,新增了石头的大小和数量,这是很有深意的。石头高十二丈,相当于40米,大石头,为什么是十二丈那么高呢?因为,“十二”是个很特别、很重要的数字,古人发发现十二次月圆是一年,“十二”便被古人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一年分十二个月,在这十二个月里又分二十四节气,批书人说“十二”照应正十二钗,就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十二位闺秀,方经二十四丈,二十四刚好是十二的两倍,照应金陵十二钗副册和又副册里的二十四位女子,这二十四位女子要么对正十二钗起烘托、渲染的作用,要么就是正十二钗形象、命运的影射。很多读者感受强烈的“晴为黛影,袭为钗副”,晴雯是林黛玉的影子,袭人是薛宝钗的替身。还有香菱像秦可卿,史湘云像贾宝玉,王熙凤有贾母的影子,林红玉又有王熙凤的影子等等,咱们以后都会说到。

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史记》、《淮南子》、《论衡》等史料记载的又不完全一样,大概是一个叫“共工”的神和其它神仙打架,共工用头撞了天地间的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了个窟窿,女娲采取了补救措施,使人类躲过一场浩劫。关于女娲和女娲其它传说的记载就更多了,《山海经》、《列子》、《楚辞》、《礼记》等等古籍里都有。

随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演化,以及后来奴隶制社会往封建社会的过度,导致女娲的神化地位有所变化。很多朋友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从理论上说女娲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但是现在人们常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炎帝、黄帝是男的,龙也代表男性,跟女娲已经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了,女娲名叫凤里牺,如果肯定女娲至高无上的地位,完全可以说我们是凤的传人。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使得父权、夫权、男权不断的加强,成为压制女娲神话发展,导致女娲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作者开篇就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我认为有三个目的。1、刚说了这本书来的荒唐,立马用了神话传说加以证明这个“荒唐”。2、女娲补天是因为天塌了,父权、夫权、男权的强化,导致君权的强化。君臣之间,君主帝王就是天。官民之间,老百姓称主政家乡的官员为“父母官”或者“青天大老爷”,官员就是天。家庭当中父亲就是天,夫妻之间丈夫就是天,你看这个汉字“夫”比“天”还高一截,男女之间,男人就是天。天塌了,女娲来补,男性不行了,女性显出她伟大的力量来。3、一切运行正常的时候,女娲的作用不明显,就像贾府当中如果不是贾代善死的早,那么贾母也不会成为地位最高的人。如果不是贾母活着,贾敏的女儿林黛玉就进不了贾府,贾宝玉在贾政的直接管理下也就可能走向另一条道路了。另外贾元春的地位非常高,她父亲贾政和她奶奶贾母都要向她下跪行大礼,原因是贾元春嫁给了全国身份最特殊的一个男人,皇权大大提升了贾元春的地位,贾元春才有机会送年纪不小的贾宝玉进大观园和那些少女生活在一起。但是,我们要看到,一切运行正常的时候,贾元春对贾府起的作用并不明显,伴君如伴虎,终究贾元春没能熬到皇帝去世,她就先走了,贾府加速衰落。作者用“女娲补天”也表明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现实环境下,女性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

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周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年,一年是365天,一百年是36500。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一代是30年,三代是90年,一般来说一个家族兴盛90年,如果信仰缺失,再没有严格的后代培养计划和追求进步自我改革的措施,那么想继续兴盛下去是很难的。家族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也是这样。创业、发展、守业到守不住业,也就100年左右,另外100年也是人类寿命的极限。

女娲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就是要点明100年,贾府中贾源、贾代善、贾政刚好三代人。水字辈的贾源,通过《红楼梦》第七回末尾焦大醉骂,我们知道贾源是武将出身,历经生死,是创业的一代,能够在刀光剑影里活下来就是万幸,这一代对奢靡生活的物质追求不会太大,国家百废待兴,都穷,想奢靡也不容易。

到了代字辈的贾代善,因为生在父亲的创业期,知道父亲九死一生创业艰难,受父辈影响比较深,带领家族由创业到守成转型,家族发展跟随着国家发展,还是比较能克制自己**的。

再到文字辈的贾政,既然是“文”字辈,表明他父亲想让他这一代以“文”兴家。还表明国家已经完成了转型,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历朝历代都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在取得政权之后也都是推行“文治”来发展巩固这个政权。一个军功封侯的家族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家业大了,人口多了,但是吃穿用度、婚丧嫁娶、走亲随礼等等花销越来越多,和平时期,靠打仗立功来增加收入是不可能的,只能在“文治”上找出路。然而在《红楼梦》中,贾府第三代“文”字辈基本上废了,对自己的**克制不了,也不顾什么家国天下,贾政的哥哥贾赦,荒淫无度,欺男霸女。宁国府里的贾敬整天修道炼丹,家门都不进。只有贾政还算是苦苦支撑。

贾府到了第四代玉字辈,正好100年的时间,玉字辈这一代人含着金汤勺出生,祖辈的苦难离他们很远,是享乐的一代。因为贾敬天天跟道士混在一起,老早把军功爵位都传给了贾珍,宁国府里的贾珍无人管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荣国府里贾赦的儿子贾琏不学无术、贪图女色,没前途。贾宝玉的亲哥哥贾珠是被贾政寄予厚望的,可惜死的早,我们以后会重点讨论贾珠的死。以“文”兴家在贾珠身上实现不了,贾政就走了另一条路,就是政治依附和权力攀附,把贾宝玉的姐姐贾元春教育好,希望跟皇帝搞好关系,进而巩固自己的家族。后来王夫人又生了贾宝玉,贾政重新看到以“文”兴家的希望,就想教育好贾宝玉。宫里有贵妃,家里有才子,这是家族振兴的双保险,无奈被给予厚望的贾宝玉就像书里写那样。

第五代草字辈,贾蓉、贾兰为代表,现在我们用简体汉字,繁体字中兰花的兰是有草字头的。书中还有贾蔷、贾芸、贾菌这一代人,都是有“草字头”的草木之人。《孟子》里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意思就是祖辈创业时留下的品行和家风经过五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祖辈积累的家产财富经过五代人也就败光了。贾蓉、贾兰如果算生在富贵人家的,虽然打破“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话,但逃不过“五世而斩”的圣言!女娲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合周天之数就是要点明100年,是一个创业、守成、挥霍、败落、灭亡的过程,就是告诉读者要吸取“富不过三、五世而斩”的教训,想要保持兴旺发达,就要树立正确的大局观,就要不断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继续努力,否则终究被淘汰。“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

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这是批书人调侃作者的话,剩这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批书人把青埂峰解读为“情根”,感情的“情”,现在也有读者把青埂峰解读为“清根”,满清之根,仁者见仁吧!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批书人是说,石头经过了锻炼才通了灵性,才能用来补天。人如果不经过学习、不经过历练,想有成就是不可能的。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块补天石“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又引出一个读书人常遇到的问题---“士不遇”,也可以说是怀才不遇。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士不遇”作为文学所表现的一种普遍的现象和很多文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始终伴随着文学创作,《红楼梦》的作者延续了这种创作。

先秦时期,有一批卿士大夫创作了古典文学史上第一批反映“士不遇”主题的抒情诗。接着屈原就写下了《离骚》、《九章》文人将个人身世命运的感慨,仕途上的不顺,与社会的盛衰、时局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宋玉的《九辩》,把一介“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情绪借秋景秋气加以渲泻,既有读书人怀才不遇的慨叹,也有报国无门的无奈。

之后“士不遇”的感叹在频繁的战争、动荡的时局与门阀望族压制寒门庶族的社会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十分普遍地存在于诗、文、辞、赋等各体文学作品中。汉初大才子贾谊,都学过他的《过秦论》,当时贾谊在庙堂之上受汉文帝重用,后来被贬去当长沙王的老师,写下《鵩fu鸟赋》、《吊屈原赋》,董仲舒写有《士不遇赋》,他的学生司马迁又写了《悲士不遇赋》,之后的东方朔、杨雄、王粲、曹植、嵇康、阮籍、刘伶、左思、陶渊明等人慨叹身世遭遇、抒写“怀才不遇”感受的诗文,只要读一读、可以感受到那一时期文人的“士不遇”情绪有多么强烈。

五胡乱华后经过300年的分裂战乱,到了唐朝,文化再度繁荣,但是,伴随着科举考试、党派斗争以及唐朝中、晚期国力衰弱,军阀割据等社会现象,反映“士不遇”的作品则又注入了如考试落榜、迁谪流放、时代衰落等新的内容。王勃高喊一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陈子昂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孟浩然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李白更是在“行路难”中“将进酒”,白居易被贬江州,琵琶声中,泪湿青衫,叹一回“同是天涯沦落人”。还有李贺、李商隐、温庭筠yun,“士不遇”话题的几乎与整个唐代文学相始终。

宋朝以后,以诗、文为正宗的正统文学转向衰退,“士不遇”主题又向新兴的词、戏曲和小说等文学领域扩展延伸。或写才子科举考试落榜的苦闷与自我安慰,或写政治失意者被贬谪、被弃置不用的惆怅。宋词中,柳永的《鹤冲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本有出将入相之才的辛弃疾,在南宋竟被弃置不用长达二十年之久,无奈的感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其中苏东坡这一类的作品最多,苏东坡的典故《红楼梦》里有用,我们会随着《红楼梦》文本和脂砚斋批语作介绍,在这里我们先说一首《儋dan耳山》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儋耳山高高耸立,使天空都显得狭小,其他山峰都不能与它相提并论。请您看看道路旁边一块块的奇石,全都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五色石吧!

苏东坡的一生在政治浪潮中沉浮不定,他20岁考中进士,比咱们前面讨论过的30多岁中举的戚蓼生要厉害吧,苏东坡当过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这样的高官,居庙堂之高参与朝政。又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川、扬州、定州的地方长官,长期主政一方。王安石推行变法后的党争中,苏东坡三次被贬:先贬黄州,再贬惠州,最后贬到遥远的海南儋州。面对着政治抱负和才华难以施展、又多次地遭遇贬谪,苏东坡“士不遇”的感情十分强烈,“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这一句更是将女娲补天神话和“士不遇”连接起来。儒家的人生态度,本来就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不只求个人超脱,而是要靠平生所学来济世安民,“济世安民”就是推动社会繁荣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更是以天下为己任,把治国安邦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高理想。学有所成的读书人不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跟被锻炼过的补天石没有用来补天是一个道理。

苏东坡之后,马致远、贾仲明、王实甫、高则诚、施耐庵、蒲松龄等一大批戏曲、传奇、小说作者继续丰富着“士不遇”的表现形式。“士不遇”融汇着古代文人对社会、人生、历史、现实复杂的反映和深邃的思考,他们高度抒情或精美的词句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红楼梦》作者也从厚重的文学土壤中吸收了“士不遇”这个主题,并完美的衔接上女娲补天的神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