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二章 一次宣示正统的北伐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二章 一次宣示正统的北伐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二章 一次宣示正统的北伐

第一节 漏网之鱼

萧衍功成名就,几乎被灭门的齐明帝一支,除了残废的萧宝义(被封为巴陵王,接了萧宝融的班),还有没有其他人存活?

有。他,就是前文所述的萧鸾第六子、鄱阳王萧宝夤。

萧衍诛杀齐明帝萧鸾的儿子们萧宝攸等人时,也派兵包围了萧宝夤的府邸。而萧宝夤,却不见了。去哪了?

钻洞跑了。

在《南齐书》中的萧鸾和萧宝卷父子畜生不如,但现实是拥趸不少。在萧衍派兵包围萧宝夤府邸时,宦官颜文智与侍从麻拱、黄神等,已在密谋救出萧宝卷的这个同母弟弟。

他们提前在长江边上准备了一条小船,并趁夜从墙内挖了一个洞……

萧宝夤身着黑色短袄,腰间挂了一千多钱,脚穿一双草鞋,跟一个早起去外地买种子的老农民一样,从墙洞中钻出来,在黑夜中连滚带爬的摸索着跑。天蒙蒙亮时,终于跑到了江边。

刚上了船,追兵也追至了江岸。情急之下,年仅15岁的萧宝夤演技炸裂,不急于划船,而是压低草帽沿儿,蹲在船上悠然的看着江面,扮成钓鱼人。任江边人吼马嘶,小心脏跳成响鼓,握鱼竿的手也未抖动半毫。

随流漂浮十余里后,追兵渐渐看不见,萧宝夤才瞬间烂泥一样瘫倒在船上。

到达长江西岸,先藏匿在农民华文荣家中。善良的华文荣叔侄三人用租来的驴子,昼伏夜出,将萧宝夤送到寿春(安徽寿县),终于到达长江北岸进入北魏境内。

萧宝夤正值少年,尚处在发育期,本就瘦小,再加上这么一段虐心的逃亡之旅,人憔悴干瘪的如同一片黄菜叶。北魏寿春下属的东城戍主杜元伦得到禀报,招小萧来一看,以为是个被人贩子贩来的南方小黑孩。经过仔细盘问,才确认是萧鸾之子,大惊失色,赶紧向扬州刺史、任城王元澄报告。

元澄当即派人派车,将已瘦脱形的萧宝夤接到府上,并以礼相待。在寿春,萧宝寅请求为死去的二哥萧宝卷服丧,元澄不但表示同意,还亲自前去吊唁。寿春城内很多人都曾是萧宝夤的旧属,也纷纷前来吊唁。如此充满亲情味儿的家族,是否真如《南齐书》所写的那么不堪?老王本人持怀疑态度。

复仇的动力是异常可怖的。503年,萧宝夤到达洛阳,向北魏借兵伐梁,在北魏皇阙下一连跪了数日,日夜嚎哭,双腿膝盖基本跪废,双眼基本哭干。

演义小说中的借兵桥段成了现实。魏宣武帝元恪望着风吹日晒成非洲鸡一般的16岁的萧宝夤,大为感动,召集八坐、门下等大臣商议。

商议的结果是:4月,萧宝夤从南齐皇室,摇身一变,成为北魏的镇东将军、扬州刺史、丹阳公、假齐王,都督东扬等三州诸军事,驻守东城。又任陈伯之(后文介绍)为平南将军、江州刺史,驻守阳石(今安徽霍邱),都督淮南诸军事,决定在秋冬时大举讨梁。

受过命运毒打的16岁的萧宝夤,一夜之间成熟了。在北魏给的500虎贲的基础上,又招募了数千勇士,日夜操练,两个恩人颜文智、华文荣也成为部队的军官。

在此之前,北魏南梁的边境摩擦就不断。

一年前,即502年8月,天气转凉,北魏对南梁发动攻势,进攻分东西两线。

东线的元澄率兵击破梁朝的颍川、焦城各处,生擒了徐州刺史,取得节节胜利;

西线的元英则在白沙击破梁军,兵锋直指义阳。

战争一直持续到503年的4月,宣武帝元恪命令东线的元澄收兵,只留西线的元英攻打义阳。

为何令东线收兵?4月春季,淮水可能要要暴涨,这对熟悉水战的南军有利。注意这点,后文有用。

当时南梁义阳城中仅有5000守军,坚持到8月,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北魏终于获得了这个城池。

南北朝时期,南北边境摩擦不断,实属正常。摩擦毕竟只是摩擦,谁也灭不掉谁,北魏最多每次饮马长江而返。然而,南梁这次却在谋划一次大的北伐,一次远远超过边境摩擦规模的北伐。

自东晋开始,凡是立国于江南的王朝,无论南北力量对比如何,都要来次北伐。即使自己相比北方政权是弱鸡时,也得至少来一次,如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为什么?

原因是复杂的。一是为消除北患,至少要减轻北方政权给南方造成的压力,这是共同表面的理由;二是有权臣为在战争中整合军队、树威篡权,譬如桓温、刘裕;第三个理由,则比较有意思。

衣冠南渡建立的东晋,是中华的正统,这点连北方异族政权都不得不默认。譬如,苻坚在穷途末路面对姚苌索要传国玉玺时,破口大骂说“国玺已送晋朝”,在他心目中只有东晋才配拥有中华皇帝的万年公章传国玉玺。连一度统一北方的大秦天王都这样认为,更不用说那些异族的小酋长了。

然而,刘宋代晋进入到南朝时期后,宋、齐、梁先后建立,东晋已不复存在,那南朝还能代表中华的正统吗?如果你不北伐,就系默认北方夷狄政权与自己平等存在的合法性,不敢宣示自己仍然代表中华的正统。

于是,北伐成为一种强调正统在南而不在北的政治手段,如宋文帝刘义隆的元嘉北伐,即使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也终究是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输了战争,赢了文化。

中华文化之精深博大,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真正参的透、悟的清。

萧衍代齐时,首先想到的是减轻内部对其政权正统性的质疑,因此他明明是武力夺权,却搞了个禅让的方式继位,过程如前文所述,乏味的令人生厌。然而,对外要向天下宣示新建立的梁朝仍然是中华的正统代表,怎么办?还得进行北伐。否则,消极不动,就是默认北方的北魏与自己平等存在的合法性。

同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其都城从平城南迁至洛阳以来,梁朝面临北魏南迁所造成的政治、文化、军事上的巨大压力,使得南方若再不采取对策,极有可能在南北对峙中进一步处于劣势。

因此,萧衍即位后,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于南梁天监4年(505年)10月,大举北伐。北伐的对象,自然是北魏帝国。而首要战略目标是,收复雍州失地,进而直捣北魏首都。

第二节 北伐的准备

这次北伐,事关重大,萧衍做足了功课。

第一,为师出有名,得有战斗檄文,于是颁布了著名的《北伐诏》。诏书文采飞扬、纵横捭阖,雷震电奔、气魄夺人--“熊武百万,投石拔距之力,招关抗鼎之威,岳动川移,风驰电迈,铁马方原,戈船千里,百道并驱,同会洛邑”。读来不禁目眩神摇。

文章写得再好,也是嘴皮子功夫,北伐这种关系国之命运的大事,得选个好的主帅、总司令。选谁呢?萧衍想到了一个人,是亲人,也是个自己一直不放心的人。

六弟,临川王、扬州刺史萧宏。

萧宏是个标准的帅哥,魁梧俊美、容止可观,至少在颜值和气度上,不输任何人。武力值如何呢?《南史·梁宗室传上·临川靖惠王宏》 载:萧宏,貌美而柔懦,北魏称之为“萧娘”。这种人,明显雄性激素分泌不足,扮个伪娘搔首弄姿搞直播还可以,搞金戈铁马的北伐,效果是气吞万里如虎,还是气喘吁吁如鼠,就很难说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么大一支军队派出去,得自家人统领才行,军事业务不行?大不了派个业务能力强的副帅当助手。想来想去,也就萧宏合适。然而,这小子可不可靠呢?会不会趁机谋反呢?萧衍开始了对这个六弟的政治可靠度考察。

某日,萧衍把萧宏召进宫,眼泪汪汪:你多次想谋权篡位,我不是不能杀你,是你这头蠢猪让我下不了手!

萧宏一听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头若捣蒜:皇兄,没有的事,别听人瞎说!

萧衍心方定,可人最靠不住的就是口头承诺,还得继续考察。

又过数日,有人来向萧衍报告:临川王府有一百间仓库,昼夜紧闭,不许任何人进入,怀疑藏有不可告人的东西。

临川王府规模宏大,和皇宫差不多,一百间大房子能藏多少东西?譬如兵器、铠甲之类的……萧衍心里结结实实的堵上了一块大石头。

翌日清晨,萧宏府上来了个皇宫的使者,通知萧宏:皇上晚上要过来吃饭。使者还不是空手来的,顺便给临川王的宠妃江无畏带来了一份美味零食。

晚上,萧衍只身带了从前的布衣之交丘佗卿到了萧宏府上,江无畏一旁作陪,四人边诉说旧时往事,边开怀畅饮。江南的米酒醇厚无比,香甜可人,酒过三巡,四人已是半醉,萧衍眼神狡黠,斜眼笑道:六弟,咱们去你后房看一看。

“当啷”一声,萧宏手中筷子掉落在地。如此惊慌失措?萧衍疑心顿起,迅速起身,叫上后房管事拿着钥匙带路,径直奔后院而去。

萧宏脚步踉跄,跟在后面,也不知是喝醉了,还是慌乱了手脚。

一间间的库房打开了,一道道黄光铺面而来。

满库的金钱。一百万一堆,用黄色木片做标记;一千万一间库房,用紫色木片标记,共有三十多间。其余数十间库房全部贮藏着布、绢、丝、绵、漆、蜜、麻、蜡等杂货,数之不尽。

萧衍嘿嘿一笑,扭头看着丘佗卿:算算,共计多少钱?

丘佗卿数学学的不错,屈指一算:三亿多。

三亿多,妥妥的南梁许家印、皇室王健林。萧衍看着面色蜡黄的萧宏,扑哧一下笑出声:六弟,很不错嘛!然后回到饭桌,添酒回灯重开宴,痛饮至深夜,尽兴而还。

库房里藏得不是武器、铠甲,萧衍很放心,然而又很好奇-这小子哪来这么多财物。马上指示情报部门,务必查清临川王的收入来源。

很快,情报部门的侦查终结报告递上来了:萧宏除收受贿赂之外,还开办银行,发放高利贷、套路贷。一律实行抵押贷款,借钱必须以田地、住房、店铺作为抵押物,并且给贷款合同起了一个名字--制悬券。过期不还,欠钱者统统赶走,抵押物收作已有,实现了抵押权的物上追及效力。不少人因之失去产业、露宿街头。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民间英雄于欢的母亲也是放高利贷的。开办金融机构,其实并非萧宏创举,刘宋孝武帝年间会稽城“邸舍相望,为患遍天下”。这是南北朝遍地银行的一个缩影。

然而,让人失去住所,牵扯到社会稳定。萧衍那时头脑还不算糊涂,为国家长治久安,他下诏全国,“制悬券不得复驱夺”,即不得以欠债为名,将债务人赶出家门。中国土地改革再怎么改,农村宅基地不得上市交易、不得抵押,也是这个道理。

贪财的人一般无政治野心,不会谋反的。萧衍就此打消了疑虑。萧宏,也就这样通过了总司令任职资格的考察。贪财的人是无政治野心,但也无大局观,这是铁律。

人品如何呢?乱 伦的人能谈人品?萧宏曾因与近亲乱 伦卷入一起政治谋杀事件,关于这点,在下一部中有述。

至于萧宏的业务能力,萧衍觉得,一 把手可以不懂业务,给配个业务能力强的副手就可以了。他为萧宏配备的辅佐班子,不可谓不强有力,尚书右仆射柳恢为副帅。

然而,战场上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你觉得,也不是我觉得。

鼓舞士气、骂惨对方的檄文写好了,司令部领导班子也选好了,下一步就是拟定作战计划了。新鲜的作战计划很快出炉:

第一步,大军合围攻取淮南重镇寿阳。

第二步,兵分两路,一路出徐州,北平中原,一路出义阳,收取关中。

第三步,两路并进,会兵洛阳,天下一统。

打的一手好算盘。

数十万大军,打开军械库,一切最好的装备全部配给北伐部队,其器械之精、军容之盛,世所罕见。

一切准备就绪,大军开拔离开建康,抵达洛口,即安徽怀远洛涧与淮河交汇处,兵锋直指寿阳。

欲夺寿阳,先夺其边镇梁城(今安徽寿县东)。北徐州刺史昌义之领命出马,攻击梁城。

北魏梁城守将是平南将军陈伯之,二之交锋,昌义之惨败。

初战受挫,总是令人沮丧。萧宏闻听战报,闷闷不乐,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时,突然灵机一动,琢磨出了对付这个陈伯之的办法。

硬取不行,可以剑走个偏锋--劝降。萧宏之所以想到这一招,是因为这个陈伯之,二五仔履历太丰富。

陈伯之,原是南朝人,生于济阴睢陵(今江苏睢宁),军事能力突出,但叛变履历丰富,先是叛齐归梁,又叛梁投魏。

501年,萧衍为兄报仇起兵反齐,率义军攻郢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昌)。齐废帝萧宝卷任命陈伯之为豫州刺史,占据寻阳(今江西九江)抵御义军。萧衍攻下郢州,为招降陈伯之,采用了利诱威逼双管齐下的手段:

一是找到陈伯之的老上级苏隆之,派他劝说陈伯之投降,告诉他如能归附,就封为安东将军、江州刺史。

二是趁其犹豫时,率大军抵达寻阳城下,逼他投降。

双管齐下之下,陈伯之叛齐归梁。

萧衍任命陈伯之为镇南将军,令其率军追随自己一道攻击建康。当大军围困建康城时,萧衍却发现,陈伯之这小子立场不坚定。

因为,每当有投降的人从城中出来,陈伯之就把人叫到一边,小声地探问城中的情况。

对付这种人,必须连哄加吓,胡萝卜加大棒。萧衍怕陈伯之再有反复,召他来煞有介事的一阵忽悠:听说城中人对你投奔我一事非常恼火,要派刺客来杀你,兄台务必要小心。

陈伯之将信将疑。正犹豫间,刚从建康城里出来投降萧衍的原南齐将领郑伯伦找上门来:城里人对你很恼火,想写信引诱你去投降。一旦投降,就要剁下你的手脚;若不投降,也要派刺客杀你,兄台务必要做好防备。

回头草看样是吃不成了,陈伯之由是完全放弃了临阵倒戈的念头,竭力协助新主子萧衍平定建康,成为南梁的征南将军,仍回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镇守。

当然,这个郑伯伦也是萧衍派来的。萧衍对付陈伯之,完全跟哄骗小孩子一样,为何?

因为,陈伯之虽然军事能力突出,但却是个半文盲。这位老兄大字不识几个,公文书信只能看个大概,需要身边的秘书班子帮忙处理公文、决断政事。秘书班子成员主要有:邓缮、戴永忠、褚緭、朱龙符等。

权力一旦因能力不足而下放,下面的人就容易借机胡来。秘书(长流参军)朱龙符仗着与陈伯之同乡,陈伯之又不明下情,就借机干了些见不得人的贪腐妄为等勾当。

放任管理肯定不行,萧衍得知后,写了封亲笔信,特意由陈伯之儿子陈虎牙送来,陈述朱龙符罪状,让陈伯之予以处罚。为加强管理,萧衍又派人取代邓缮江州别驾的位子。

这是砸我们饭碗啊!朱龙符、邓缮等人遂撺掇陈伯之叛梁。朱龙符是陈伯之同乡,邓缮救过陈伯之的命,加之南梁当时国库空虚闹饥荒,大老粗陈伯之经不住手下人撺掇,率众叛梁投魏。

立场反复的人,能做一次吕奉先,就能做第二次、第三次。萧宏决定再次策反陈伯之。用什么策反?

用笔。

人缺什么,就崇拜什么。陈伯之半文盲,自然崇拜文人和好文章。恰好,萧宏本次出征,带了个大笔杆子在身边。

丘迟,参谋、秘书(谘议参军、记室)。八岁能文,诗文辞采逸丽,钟嵘的诗歌评论专著《诗品》曾专门收录其文并予以评论: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故当浅于江淹,而秀于任昉。

《诗品》评价了丘迟的诗,丘迟最擅长的,却不是诗,而是另一种文体。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一种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本次进攻寿阳,在萧宏的授意下,南朝骈文之不朽名篇、历史上著名的劝降书《与陈伯之书》诞生了。劝降从晓之以大义、动之以真情两个方面入手,文辞委婉,情理兼备,切中要害。

陈伯之半文盲,秘书读给他听,越听越受触动:

“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这种危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家乡江南的风物,历历在目,故国之思,情景交融,我跑到寒凉的北方来干啥?

一篇骈文,胜过八千铁甲雄兵。情感的暖流,消融了心底的坚冰,陈伯之又投降了,不惜儿子陈虎牙为魏人所杀。

梁城拿下。

梁城失守,北魏宣武帝元恪根据形势判断,南梁这次绝不是仅仅夺取边境几个城池这么简单,急令中山王元英为统帅,率十万大军来拒南梁北伐部队。后来,发现南梁兵力实在是比想象还恐怖,又拨给元英十万精兵。

忽悠陈伯之可以,一听说北魏二十万大军杀到,萧宏不淡定了,立即召开高级军事会议研讨对策。

萧宏:攻克梁城也算有收获了,咱们见好就收,撤军吧?

南梁开国功臣吕僧珍,本次受命率羽林军协助作战,赞成撤退,还找到了撤退的理论依据: 知难而退,不亦善乎?

副帅柳恢一听,立即表示大加反对:咱们刚进攻,对方就望风而降,不乘胜追击反而撤退?

单位的一 把手符号象征意义更大,而副职一般都是业务能力最强的干部,柳恢的意见得到大部分人的赞同:皇帝给了我们最精锐的部队和装备,刚开战就开溜,小心被皇帝双开。

萧宏无奈,硬着头皮表示不再撤军。

这可是北伐,需要挥戈北上主动进攻,不撤军就够了?萧宏就是这么想的--不撤军,也不进攻。数十万大军就这么在洛口挺着,吃饭、睡觉、拉屎。

北魏统帅中山王元英有些懵圈,这是什么打法?莫非有什么诡计?

北魏本次出兵的副帅,也是最强的军事业务干部,南北朝历史上著名的猛将—杨大眼。

杨大眼,氐族人,武都(今甘肃武都东南)的仇池首领杨难当之孙。骁勇,擅骑射,雄伟挺拔,穿上盔甲,腾挪跳跃,灵活自如,南北朝时期第二跑酷高手。第一跑酷高手是能在兖州尧庙墙壁上行走,直上四丈高、左右横行七步的南梁名将羊侃。

身为将帅,杨大眼却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英勇无畏,南朝督军将帅闻之丧胆。甚至传闻,淮泗、荆沔一带民间有孩子啼哭的,父母一说“杨大眼来了”,全都立即止泣,比巧克力还好使。后来,这种用婴儿止啼形容一个人可怕的手法逐渐被用烂了,但杨大眼却是实实在在的第一个。

若要给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的名将单兵作战能力排个序,在老王心目中的前十名,是这样的:

一、武悼天王冉闵;

二、马槊无双、号称项羽在世的东魏大将高敖曹;

三、南陈擎天一柱萧摩诃(后文有涉及);

四、力击石人的南梁名将羊侃(后文有涉及);

五、北魏跑酷达人杨大眼;

六、北齐落雕都督斛律光(后文有涉及);

七、裸衣神枪、刘宋北伐名将薛安都(薛仁贵先祖,前文已有涉及);

八、东魏“小养由基”、第一神箭手段韶(后文有涉及);

九、弓马迅捷、膂力过人的西晋乱世“飞豹”王弥(前文已有涉及);

十、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的匈奴刘汉政权二代国主刘聪(前文已有涉及)。

杨大眼跑酷跑的好,人猛,心也不粗,一眼看穿了萧宏的心肝脾肺肾:还能有什么诡计?萧娘这是想撤又不敢撤而已,我们进一步,这小子铁定跑路。

元英将信将疑,而杨大眼不仅眼大,胆更大,主动要求率军出击。恰逢梁军驻地洛口突降大雨,北魏军一出击,萧宏居然丢下数十万精锐部队,连夜冒雨跑路了。

元英这才相信杨大眼的判断,号令魏军全线出击,猛攻梁军大营。

南梁军群龙无首,大乱,被阵斩五万多人,其他也作鸟兽散。梁城守将一看北伐军溃散,也弃城而逃,将无数粮草留给了北魏军。

北魏军队信心爆棚,流传: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

萧娘,自然指萧宏,吕姥是指吕僧珍,二者均是讥称。“韦虎”,又是指谁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