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一章 粗人们的反抗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一章 粗人们的反抗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一章 粗人们的反抗

北魏冯太后和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太和改制、汉化改革,使北魏的经济和社会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汉化改革一开始,反对势力就非常大,最大的反对势力,是太子元恂。

元恂反对老爸的汉化改革,倒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因为,这位老兄身体太肥,BMI值高达28以上,受不了洛阳的炎热天气。另外,也不愿意穿汉服、学汉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到旧都平城。

迁都洛阳半年后,拓跋宏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洛阳孟津县,现故址是阿斗城,后瓦岗军李密称帝处),趁机发动了叛乱。

这次叛乱虽被孝文帝镇压,但反对汉化的保守势力一直存在。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随着汉化改革的深入,随迁至洛阳的鲜卑人,慢慢感受到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鲜卑贵族逐渐争相以清流自居,竟然又慢慢视未汉化的鲜卑同胞为粗鄙未开化的粗人。

这帮“粗人”哪里居多呢?六镇。

六镇,就是六个边防军区。北魏初年,为了对付北方柔然的威胁,北魏政府在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地段修筑长城,在沿边战略要地设置军事据点,派兵马驻守,形成了六个边防区,称六镇。

六镇分别是沃野( 今内蒙古五原县)、怀朔(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与河北省尚义县交界处土城子)、怀荒(今河北张北县)。

六镇的镇民成分比较复杂,各民族的都有,包括一些内地犯罪被发配过来的(府户)。而镇将都统一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也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

因六镇的战略地位显要,镇兵镇将在北魏初期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大量贵族选择把子弟送到北方六镇去镀金,有了军镇工作履历,就相当于有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历,也就坐上了快速升职器。

然而,这种情况在魏孝文帝拓跋宏上任后,却渐渐发生了变化。

一是,柔然突然不南下抢东西了。487年,柔然内部分裂,建立了高车政权,柔然跟分裂者长期互殴,顾不上南下北魏抢东西。敌人不来了,没仗可打了,北方六镇的重要性自然大大下降。

二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快速汉化,朝中鲜卑贵族多以清流自居,吟诗作赋、喝酒下棋,北部边防逐渐不被重视,镇将地位大大下降。

后来,镇将们逐渐被中央掌权的汉化的鲜卑同胞视为没理想、没道德、没文化、没纪律的四无粗人,相当于扔在乡镇司法所的祁同伟,就是身中三弹评上英雄,也仅是工具,升职困难。

从“国之肺腑”到“四无粗人”,搁谁心里能痛快?不难想象,镇将们的心理落差有多大。

官员弥补心理落差的方式有很多种,譬如,落马的云南省建设厅副厅长陈某,就是一朵奇葩。

陈从大学毕业到担任副厅长,仅仅用了11年时间,但他在副厅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5年,特别是当他以前的下属现在成了他的领导后,心理彻底失衡了。因其系学者型官员,自视甚高,他并未选择用吃喝嫖赌的方式来弥补心理落差,而是混迹小街小巷的电子游戏厅,通过玩电子游戏来调节心理。后因自认为对数字敏感,又玩炒股,向他帮助过的人索贿,最终落马。

六镇的四无粗人们可没这么清高。他们选择了粗人们独有的弥补心理落差的方式—虐待、盘剥自己的下属镇兵、镇民,从给下属制造痛苦中寻求快感。

如此一来,镇兵、镇民们的日子自然更不好过,生活日趋困苦,地位日趋低贱。

这种情况在魏孝文帝去世后,呈愈演愈烈之势。

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病死,儿子元恪继位,即北魏宣武帝。

元恪的长子、于顺皇后的儿子元昌2岁早夭,他很想再有个儿子,可折腾了好长时间,累的面黄肌瘦,女儿倒是生了一堆,四个。儿子?一个没有。是因为元恪老兄不爱运动导致精子中的Y染色体不够多吗?

非也,Y染色体再少,架不住老婆多啊,怎么也能碰出个儿子来。元恪没有儿子,是因为一个奇葩的规矩。

“子为储君,母当赐死”。

按照北魏惯例,为防母以子贵干涉朝政,儿子被立为太子的妃嫔,要被杀掉。面对如此令人悲喜两重天的政策,北魏皇宫内的诸多妃嫔们,宁愿偷偷流产也不生儿子,最理想的状态是,生个小公主,既有后代,也不用死。

妃嫔们用无言的抗生来抵制这个奇葩的规矩,因为,谁都想活下去。

眼看元恪要绝后,这时,一个妃子站了出来,勇敢的放言后宫:此规甚为苛刻,可臣妾不怕,愿为皇家育一嗣续,生死不论。

这名不怕死的妃嫔,姓胡名仙真(一说胡承华)。此人出生于安定临泾,也就是现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眼熟?对,就是以县业余足球队足协杯淘汰中超豪门北京国安的那个泾川县。1512年后,泾川文汇足球队创造了足坛的奇迹,而1512年前,这个叫胡仙真创造了北魏育坛的奇迹。

因为,元恪一听有不怕死的,大喜,当夜临幸,万般爱抚,激情之下,一炮而中。510年,次子元诩出生。

5年后,元恪去世,元诩继位,是为孝明帝。元诩的母亲,就是胡仙真,有幸没有死,儿子还成了皇帝,自己成了太后。

她,赌对了,犹如1512年后她家乡县城的业余足球队赌对了与中超豪门的点球大战。好运带来了喜和爱,胡仙真也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了四海,因为儿子小,她还成了垂帘听政的帝国最高决策者。

一下子由“斩监侯”变成了帝国NO.1,人生的大起大落很刺激,令胡太后如梦如幻,在无数个夜里都是笑着醒来。醒来后掐掐自己,才知道自己又做了一个最真的梦。

然而,人生就是一个得不到焦虑、得到又空虚的循环往复。锦衣玉食、至高权力,常人不敢想象的东西,我都有了,然而,谁能理解我还没有的呢?

胡太后现在没有的是什么?是一个中意的枕边人。丈夫魏宣武帝元恪早早去世,她还正处于虎狼之年,衣食无忧、万臣来朝带来的快感,不如一具温暖强健的年轻躯体带来的多。

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胡太后决心为自己豁出去一把,她亲自拟定的情人通讯录上,有一长串的名字:太监刘腾、妹夫元义、清河王元怿、官谏议大夫中书舍人郑俨……

这些情人中,最艰难的是刘腾,因为他是个太监,某些关键部位和关键功能丧失,只能独辟蹊径。而最惨的,却是郑俨,他已有妻室,却只能昼夜待在皇宫伺候胡太后,只有到了法定节假日时,才被准许回家看看老婆孩子。回家也不省心,因为必须有宫里的太监陪同一起。回家后还没跟老婆孩子说两句话,更不用说给老婆交公粮了,随行的太监就已经急不可耐的催促郑俨回宫了。

郑俨虽受如此待遇,但他还不是最令胡太后心驰神往的男人。最令胡太后心驰神往的男人,是个极品男神。

杨白花。

杨白花,军官,北魏著名猛将杨大眼(后文有述)之后,宽肩窄腰、鼻若悬胆,丰神俊朗、仪表堂堂,魏之金城武,北国吴彦祖,帅哥与猛男的组合体。

可惜,杨白花深知与太后睡觉的风险太大,面对胡太后频频送来的秋波,他选择了逃避。整个北方都是胡太后的,往哪里逃?那就逃到南方去。杨白花这一逃,直接逃出了国,卷铺盖投降到南方的梁朝去了。

躲睡能躲到投降敌人,这得是多大的嫌弃。胡太后惆怅的无以复加,创作了一首《杨白花歌辞》“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以暮春时节杨花飘荡难觅踪迹为感怀,抒发内心的期盼,构思相当巧妙,字里行间透露出极尽缠绵悱恻的相思意。

胡太后信佛,也许是感激佛祖保佑自己生太子还能活下来,也许是庆幸在她的领导下北魏曾打败南方更信佛的梁武帝萧衍,胡太后决定建立一座前所未有的寺院,以表虔诚之心。于是,一座极尽奢华的寺庙诞生了。

永宁寺。

永宁寺,建于现洛阳市东15公里处。《洛阳伽蓝记》(作者杨炫之)与《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并称 “北朝文学双璧”,该记中记载:永宁寺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寺内佛像多为纯金打造,珠宝玉石锦帛充盈其中,耗资无数。

最高统治者信教的示范作用是无穷的,北魏出家的人一时剧增。当和尚,可以不从事农业生产,不服兵役、劳役,帝国的人口红利越来越少。

北魏雄霸北方多年,再加上冯太后施行均田制以来,国库日盈,可以说给胡太后留下了丰厚的家底。

北魏时的绢帛 ,是可以做货币用的。某次,胡太后去盛放绢布的仓库巡玩,见堆积如山的绢帛 ,相当于看到了如山的金银,一高兴,就对从行的一百多人下令:今天我请客,送绢帛,依自己力气,能拿多少拿多少。

这可是相当于往家里随意搬现钞啊!随行的一百多人,无论是身强体壮的男王公贵族,还是瘦弱的公主妃嫔们,两眼放出狼光,都可劲儿的往家里背绢帛。

这一背,背出俩活宝儿。章武王元融背的太多,被压崴了脚。陈留公李崇,更是直接被压成了腰椎间盘突出。王公们的如此丑态,一时传为笑谈。

贪婪与**,是一对孪生姐妹。最高统治者们贪婪,整个政治体制就会不可避免的**,**又犹如细菌,慢慢腐蚀政权的肌体,再强大的政权最终也会颓然倒下。

各级官员**成性,北魏人民怨声载道,社会逐渐呈现诸多不和谐因素。

最严重的是,六镇的“粗人”们,造反了。

523年,中国北方遭遇饥荒,柔然突然又南侵抢掠,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兵民吃不饱肚子,请示镇将开仓放粮,好吃饱肚子打柔然。镇将却不准许,兵民们忍无可忍,群起而杀之。

怀荒镇事件发生后,北魏中央不但不反思,反而更加认为六镇“粗人”们凶顽,下旨弹压整肃。如此一来,进一步加深了中央和六镇之间的不信任和怨恨。

燎原的星火,是从六镇中最靠西的沃野镇开始迸发的。

沃野镇,在今内蒙古五原县,524年3月,一个叫破六韩拔陵的镇民开始宣传反魏。

破六韩拔陵,姓破六韩,名拔陵。从姓上看,这是个匈奴人。早年匈奴右谷蠡王潘六奚投奔北魏,其子孙就以“潘六奚”为姓氏,后人异化为“破六韩”、“破六汗”或“破落汗”。

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的反魏宣传工作卓有成效,几乎是一呼百应,其它五个镇的兵士也纷纷响应。

六镇起义的消息传到洛阳,北魏中央震恐·,情急之下,居然联合宿敌柔然一同镇压。广阳王元深(原名元渊,被唐朝人给改了名,原因不言而喻)、大将于谨(后北周八柱国之一)、西道行台大都督萧宝夤等各路官军又联合绞杀,终于击杀了破六韩拨陵。

为防止星火复燎,北魏中央又把六镇二十多万起义被俘兵民全部安置到河北一带。没想到,这下,更麻烦了。

河北本来就连年饥荒,一下子又来了这么多外来户争饭吃,矛盾再次激化,接连有杜洛周、鲜于修礼、葛荣等镇兵镇将起义。各起义军之间又相互兼并火拼,乱成一团。

一通互杀火并整合之后,葛荣领导的起义军,成了势力最大的一股。

葛荣,鲜卑族人,原是六镇的镇将。

也难怪北魏汉化的鲜卑贵族们瞧不起镇将,葛荣确实只是个粗人,他空拥百万之众,却并无逐鹿天下的大志向,只不过是在华北平原上四处游荡掠食。

经数年战乱,河北已到民穷财尽的地步,葛荣遂分兵南下抢掠,击败了北魏政府派出的由章武王元融、广阳王元深率领的平叛军,然后,兵锋直指洛阳,声势浩大。

屋漏偏逢连阴雨。北方六镇起义,北魏的西北地区关陇和南方的江淮地区,也出事了。

关陇地区。北魏北方六镇起义,蔓延到西北地区,秦州(甘肃天水)羌人莫折大提,杀北魏秦州刺史李彦自称秦王。莫折大提死后,其四子莫折念生统领起义军。528年7月,匈奴人万俟丑奴在高平镇(宁夏固原)自称天子。后莫折念生死,起义军全部归万俟丑奴统帅。

关陇大乱,北魏孝明帝派到关中平乱的统帅是萧宝夤。

萧宝夤,南齐皇族,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501年萧衍起兵篡位,15岁的萧宝夤挖开家里院墙出逃,辗转逃到北魏。

北魏宣武帝元恪待萧宝夤不薄,将姐姐南阳公主嫁给他,还满足其复仇要求,借兵给其统领,与代齐建梁的萧衍作战。当然,与南方作战,本身也是北魏自己的战略需要。

莫折念生、万俟丑奴造反后,北魏明帝任命萧宝夤为统帅平叛。平叛军与叛军在关陇地区大战,互有胜负,战争呈胶着状态。

多年征战未能彻底平叛,萧宝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担心北魏中央的猜疑,内心焦虑惶恐。后来,一个人的到来,彻底逼反了他。

此人叫郦道元,眼熟?对,就是《水经注》的作者。

郦道元是带着任务来的。萧宝夤平叛不力,又领兵在外,北魏中央确实对其产生了猜忌。当政的胡太后任命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右大使,来充当监军。

萧宝夤,15岁就能从屠刀下挖墙而出,只身逃到南朝,自然也是狠人一个。既然天下大乱,朝廷又猜忌,那我就割据关中吧。

郦道元走到阴盘驿(今陕西临潼东北)时,萧宝夤秘密派部将郭子恢率军将驿站团团包围。

一围就是几天。驿站里,监军代表团成员个个嘴唇皴裂、喉嗓如火,郦道元《水经注》里奔腾着一千多条大小河川,此时却换不来一滴救命之水。

一代地理学巨匠,最终殒命北魏政府西北地区招待所,年仅61岁。

萧宝夤假意为郦道元收尸,上表朝廷说他是被白贼所害。

不久,萧宝夤正式称帝反魏。魏明帝只好又派兵镇压萧宝夤。萧宝夤则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奔了他要镇压的对象万俟丑奴,丑奴任命他为太傅。

北方、西北都乱了,南方也没闲着。

南梁派三路大军北伐,其中传奇名将陈庆之取得涡阳大捷,北魏孝文帝辛辛苦苦得来的江淮地区,重归南朝。

此时的北魏,犹如一个四面漏风的破房子,急需要一个能工巧匠来修补,这个人,会出现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