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三章 有理想与理想化

桓玄这个人,诡诈权谋能力,世界级;作秀能力,国家级;治国能力,小区级。

自晋安帝继位以来,东晋连年战祸,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均渴望过安稳日子。桓玄在内战中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之后,不管是不是个好领导,只要不打仗了,老百姓就都拥护。

桓玄上台之初,也确实想有一番作为,他罢黜奸佞之徒,擢用俊贤之士,东晋上下一片欢欣景象。

更令桓玄露脸的事儿是,他下令加强沿海防务,令困守海岛的起义军领袖孙恩绝望,投海自杀。

为安抚起义军,桓玄任命孙恩起义军的二号人物、孙恩的妹夫卢循为永嘉太守。东晋社会秩序渐渐趋于稳定。

然而,很快,全国上下就对桓玄失望了。

执政者出发点再好,但如果制定的政策或理政的方法不当,最终结果不是为民,而是害民。

譬如,当年有一个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族中之人多生活奢靡、声色犬马。唯有一个青年,独守清净、为人谦恭、勤奋好学、作风严谨,成为这个豪门中的另类,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很快声名远播并扶摇直上,直至成为至尊。登基后,他爱民情怀不改,采取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惠民措施:

1.土地国有化改革。将天下土地改名为“王田”,恢复井田制。

2.其他国有制改革。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水塘等收归国有。

3.解放奴婢。把奴婢改为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

解放奴婢可以理解为惠民措施,那么国有制又是为了什么?为了遏制土地兼并、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收归国有收税,再用税收为老百姓办事。初衷是好的,可是,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了多少年了?已经出现了六七百年了,你桄榔一锤子敲下:全部国有!地主阶级不跟你拼命才怪。再加上同样过于急躁的币制改革,使平民也受不了了。于是,呼啦啦揭竿而起,冲进皇宫,砍了这位极具爱民情怀的皇帝的脑袋。

这就是被胡适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改革家的王莽。其人堪称才华横溢,发明的卡尺跟1700多年后西方发明的游标卡尺极其相似,设置的“五均司市使”办理赊账和贷款业务,跟现代的银行一模一样,以至于有人认为其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的。王莽在道德层次,更是无可指摘,甚至堪称道德模范。他的改革初衷,是认为当时礼崩乐坏,他要将天下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理想的礼治时代,实现政通人和。然而,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上层管理者最怕的就是没有基层经验,单凭理想和想象制定政策、发布命令,再加上不懂得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油盐酱醋要一次性添加的恰到好处,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动不动搞个休克疗法、朝令夕改,必然会产生混乱。

而桓玄,恰恰就是个性情中人,性情中人的特点就是感性大于理性。体现在治国上,就是对政令执行无坚定意志,朝令夕改。遇上大事儿,典型的“三拍干部”,一拍脑袋“定了”,二拍大腿“完了”,三拍屁股“走了”。这种领导,最容易让下属心生怨气,继而丧失威信。

客观的说,受过传统高等教育的桓玄,还是很有爱民情怀的。当时,因长期战乱,三吴地区遭遇大的饥  荒,饿殍满地,就连一些富贵人家也有钱买不到米,只好穿金戴银抱着财宝饿死,三吴地区的百姓纷纷逃亡外地乞食。

桓玄下令,开放国库赈灾,并让会稽内史王愉负责收拢外出乞食的民众回来领粮食。

然而,愿望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国库的米粮也不充足,回来的灾民也领不到多少米,甚至有些灾民在回来的路上就饿死了。

老王所在的单位,当年有个女副职领导,老百姓一提起来都竖大拇指。接待上访群众时,群众不吃饭她也不吃饭,群众哭她也跟着哭。然而,其批示下来的信访件,到了那个业务部门哪个业务部门摇头,不仅是可不行,而是按法定程序根本就不可能实施。这个女领导不是业务干部出身,而是秘书出身,后来交流到其他单位任职,本单位里负责信访的都松了一口气。

最害人的,不是让人失望,而是给予其不现实的期望后,再让其绝望。

而现实中,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老百姓吃不上饭。

桓玄隐约感到了自己的执政根基并不稳。为稳固政权,统治者常做的事就是转移国内矛盾,而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手段,就是对外发动战争。

桓玄想学习他老爸桓温,靠北伐来转移国内矛盾、树立威信。

403年,桓玄任大将军,并上表请求北伐后秦,但朝廷下诏不准。桓玄是实际上的军政一把 手,皇帝又是个白痴,那么谁下诏不准的呢?

自然是桓玄自编自导,他想靠北伐树威,又没把握取胜,于是整出这么一出。

然而,这么做的效果是,不但无助树威,反而徒招世人鄙视。

最要命的是,桓玄执政得罪了一整个阶层--下等士族和庶族寒门官员。

东晋孝武帝和丞相司马道子,为了限制士族豪门,曾陆续起用一些下等士族和庶族官员,如今,士族豪门的代表桓玄执政了,这些人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全国上下的怨气,桓玄逐渐感受到了,焦虑之下,他做出了一个选择—加紧篡位。

连他老爸桓温这等北伐名将、一代枭雄都没敢迈出实际篡位的这一步,桓玄却迈出去了,这一迈,就再也没回来。

桓玄先让朝廷任命自已为相国、楚王,划南郡、南平郡、天门郡、零陵郡、营阳郡、桂阳郡、衡阳郡、义阳郡和建平郡共十郡为楚王封地,加九锡。

锡,在古代通“赐”。所谓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王或者有卓著功勋的大臣的九种礼器,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故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因此被加九锡的臣子,基本上是位极人臣的。

先看这九种礼器代表的意义。

1、车马。车指大辂、戎辂。《礼记·乐记》:所谓大辂者天子之车也。戎辂,兵车。马,是指玄牡二驷。玄牡,黑色公马。二驷,八匹。玄牡二驷,就是八匹黑马。赐车马,是赐给有德行的人。

2、衣服,指衮冕之服,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再配套一双红鞋(赤舄)。 能安民者赐衣服。

3、乐县,也称乐悬,指定音、校音器具。使民和乐的,能构建和谐社会的人赐给乐县。

4、朱户,即红漆大门。民众多者赐朱户。

5、纳陛,即登殿时特凿的陛级,登升者不露身,类似于给个贵宾专用通道。能进善者赐以纳陛。

6、虎贲,即三百手持戟、铩等武器的守门壮汉。能退恶者赐虎贲。

7、弓矢,指特制的红、黑色的专用弓箭。 能征不义者赐弓矢。

8、斧钺, 能诛有罪者赐斧钺,这比包拯的四口大铡更拉风。

9、秬鬯(音句唱),指以稀见的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供祭礼用酒。孝道备者赐秬鬯。

把这九种东西全赐给你,证明你的德能勤绩廉综合指数全国第二,仅次于皇帝。

九锡这种高级货,当然不能随便乱赐,能得九锡的,也基本是从皇帝那里强要来的。

来看看历史上加九锡的名人录名单:王莽、曹操、司马昭、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杨坚、李渊、刘裕。这些人有个共同点,就是自己本人或儿子最后都成了皇帝。

加九锡,其实就是篡逆的前置程序。

当然,历史上还有个人拒绝被加九锡,拒绝皇帝的好意,此人就是诸葛亮,厚道人一个。

403年12月,桓玄篡位,建立桓楚政权。

数年的隐忍谋划,当年的俊逸青年已过劳肥成了个大胖子,登基当日,桓玄二三百斤重的身体颤巍巍的刚墩在龙椅上,咔嚓一声,龙椅塌陷了。

差点被爆菊的桓玄心里一紧:难道上天不让我坐这个位子?

关键时刻总不缺口吐莲花的大才子出现,殷仲文站了出来:陛下圣德深厚,地不能载也。

一句话,龙椅塌陷事故反而成了吉兆。

殷仲文,名字很熟?对,前面讲过被桓玄袭杀的荆州刺史叫殷仲堪,殷仲文是殷仲堪的堂弟。殷仲文仕途起步是源于堂兄的推荐,按理说应该视桓玄为仇人。

然而,他还有个身份—桓玄的姐夫。

妻子比堂兄弟更重要。殷仲文才华横溢,当世名士,不但不计较桓玄的杀堂兄之仇,反而紧紧追随桓玄,任侍中兼任左卫将军,桓玄受九锡之赐的诏令,就是出自其之手。

殷仲文的下场?后叙。

篡位后,桓玄更对刘裕委以重任。 其实,以桓玄这种腹黑天蝎座的人,是容不下刘裕这种北府旧将的存在的,他之所以留下刘裕并委以重任,是另有他图,这通过他与老婆的谈话就能看出来。

桓玄的老婆刘氏,非等闲女性,善于识人,是桓玄的枕边组织部长。对刘裕,刘氏的看法是:刘裕这人,言行举止有龙势虎志,看问题不同凡响,不会久居人下,宜尽早除之。

桓玄:我还有很多事要干,譬如欲荡平中原这事,没几个得力的助手怎行?等关陇平定了,再作计议吧。

桓玄要等关陇平定再算计刘裕,刘裕则早就在算计他了。

当时,桓氏不但已控制中央,也已在东南各个重镇安排上了桓氏家人或心腹,刘裕的胜算几何呢?

刘裕赌徒出身,决定赌一把,因为他有一笔大的赌注。

赌注就是,下等士族、庶族及贫民百姓对桓玄的怨气和北府旧将的凝聚力。

以刘裕为首的反桓同盟者,大部分是中下级军官,下等士族或庶族。主要有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刘裕的弟弟刘道规、刘毅、孟昶、刘穆之、魏咏之、檀凭之、诸葛长民、王元德、辛扈兴、童厚之等人。

这些**丝们摩拳擦掌,准备上演一场逆袭高富帅的好戏。

本次革命主要在四地展开。

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选在了刘裕、刘道规、何无忌、刘毅等人的老家—京口(镇江),革命领导人是刘裕和何无忌,革命对象是坐镇京口的徐兖二州刺史桓修。

404年2月,刘裕、何无忌准备干掉桓修。这哥俩儿带了多少人去杀这么大一个地方军阀呢?

一百多人,以打猎为名聚集起来的。

看似不可能的事,就这么发生了。刘裕让何无忌穿上诏服,诈称是朝廷派来宣诏的特使,就这么大摇大摆的进了桓修的刺史府,桓修猝不及防,被杀。

第二块革命根据地,选在了广陵(扬州),革命领导人是刘毅、刘道规和孟昶,革命对象是镇守广陵的青州刺史桓弘,桓修的弟弟。

桓弘也顺利被杀,为什么这么顺利?

因为,刘道规是桓弘的中兵参军,孟昶是桓弘的主簿。连秘书长都是对方的卧底,比后世的胡宗南还惨,桓弘死的不冤。

第三块革命根据地,选在了历阳(安徽和县),革命领导人是诸葛长民,革命对象是镇守历阳的豫州刺史刁逵,当年把刘裕绑在柱子上追赌债的那位。

刁逵也顺利被杀,因为,诸葛长民就是刁逵的左军府参军。

也是卧底一个。

第四块革命根据地,就在首都建康,王元德、辛扈兴和童厚之等人在京城活动,开展地下工作。

几块革命根据地一建立,众人共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讨伐篡位的桓玄。

全国上下对桓玄的怨气,如同泄漏的煤气,而刘裕的檄文,则如打火机。一股磅礴的反桓死亡热浪,席卷东南。

桓玄,乘船逃往江陵,逃亡时没忘了挟持着晋安帝司马德宗。

404年3月,刘裕率军进入建康,坐镇京师,指挥各路人马继续追杀桓玄。

一个月后,桓玄被迫逃往西川,为益州都护冯迁所杀。

405年3月,刘裕拥立晋安帝复位,成为再造晋室的首勋。晋安帝拜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军政的实际一把 手,掌握朝政大权。

桓玄追随者的下场?以殷仲文为例。

桓玄失败后,殷仲文上表请罪,得到晋安帝的原谅,徙任东阳太守,在江州辖区内。江州刺史何无忌敬慕其名气,殷仲文答应登门拜访,何无忌非常重视,命令府中文人殷阐、孔宁子等撰写文章以等待其到来。结果,殷仲文竟然失约。失约的原因,官场失意,精神恍惚?还是端着士族的架子羞于拜访庶族?只有他自己知道。

得罪了顶头上司还有好果子吃?之后,殷仲文几天来起床照镜子,经常看不见自己的脑袋。数日后,被刘裕所杀。

这就是镜不见首的典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