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一章 南北之战

历史遗忘的角落 第一章 南北之战

作者:丘山楷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1: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第六部 仁者有敌

第一章 南北之战

大秦天王苻坚,先后攻灭掉前燕、代、前凉等北方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疆域东起今朝鲜半岛东海岸,西至今帕米尔高原,北达今贝加尔湖北畔,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达到了强盛的顶峰。

然而,在苻坚心里,还有一桩心事未了。那就是,处于东南一角的东晋一天不被征服,大秦天王就只是北方的天王,不是全国至尊。人生得意须尽显,实力不彰显,犹如锦衣夜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就连“静”字里面,也藏着一个“争”字,人生在世,不过名利二字,强如苻坚也不能免俗。

373年,前秦军攻占了东晋的梁、益二州,即今天的陕西汉中和四川成都,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

两年后,苻坚派其子苻丕和前燕投降的慕容垂,率军十余万攻东晋军事重镇襄阳。

守卫襄阳的东晋守将叫朱序。名字很熟?对,就是前文所叙过的,桓温北伐,在林渚(今河南新郑县东北)一战击败前燕军表现出色的先锋大将。

襄阳,东晋门户,地势险要,朱序率军死守,甚至多次主动出城作战,屡败前秦军。

城被围,能坚持一年已是很罕见。一年后,朱序部将开城降秦,朱序被擒。苻坚爱其才,重用之,这也为自己的败亡留下了祸根。

襄阳城破,苻坚雄心勃勃,征服偏安江南的东晋的时机到了。然而,根据波克定理—只有在争辩中才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决定,还是征求一下群臣的意见吧。以下是大秦南征讨论会会议记录:

时间:382年

地点:长安,太极殿

主持人:大秦天王苻坚,44岁

苻坚:现在出兵东晋统一南北的条件已成熟,根据有二,一是北方已定;二是兵精粮多。粗略估计了一下,受我们调遣的军队共有约97万。

太子左卫偕大臣石越:不可,一是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二是晋有长江天险,汉人们又视司马氏为正统,民心所向,故不可轻举妄动,不如先固守国力,静待其变。

苻坚: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废话。星象之事你也这么信?至于长江天险嘛,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三国时的吴王孙皓,哪个不是拥有长江天险,最后还不是被攻灭?咱们这97万大军,每人把马鞭投到长江,都能使其断流。

秘书监朱彤:我同意皇帝的意见(紧跟领导,最领会领导意图的永远是领导的秘书)。

苻融(苻坚弟弟):石越说得对,一是从星象看,南征不符合天意不顺;二是晋虽偏南东南,但上下安和没有内乱,也没向我们挑衅的行为,无机可乘也师出无名;三,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多年征战,刚完成北方的统一,士卒疲惫,人民厌战。再说,我们完成的统一仅是形式上的统一,被征服的鲜卑、羌、羯等贵族也未必就诚心臣服咱,南征应缓图。

苻坚:你说得跟石越差不多。

苻融:我们的意见皇上可以不听,难道连丞相王猛临终不可图晋的遗言也忘了吗?应提防投降的鲜卑、氐族等贵族,而对东晋不可轻易动武。

苻坚一愣,王猛的临终遗言立即回响于脑海:“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所以,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

苻坚若有所思片刻,撇了撇嘴:算了,讨论会结束,我自有决断。

会后,苻坚又征询爱妾张夫人、太子苻宏的意见,二人皆不同意伐晋。

苻坚对群臣非常失望,自己三十年来精勤治国,已拥兵近百万,而东南还存在着一个所谓华夏正统的东晋政权,为什么不能乘统一北方的胜势而一举荡平南方呢?

微斯人,吾谁与归!

苻坚正感叹知音难寻时,“知音”自找上门了,而且,一来就来了两个。是谁?两个投降者。

一个是慕容鲜卑的慕容垂。前文已叙过,慕容垂当世豪杰,要不是被前燕贵族妒忌排挤,他也不会轻易投降。第二个人是姚苌,羌帅。

羌,是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中国发现的甲骨文中,唯一一个关于氏族称号的文字,即“羌”,是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姜、羌二字本一字之分化,甲骨文中也经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

姚苌,羌族首领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姚苌跟随姚襄四处出兵,在军旅生涯中锻炼出一定的实战能力。时前秦强大,称霸关中,357年,姚襄谋取关中失败,被前秦所杀,姚苌只好率姚襄余众投降前秦。苻坚夺权自任大秦天王后,任命姚苌为扬武将军。

慕容垂、姚苌投降前秦的方式虽然不同,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非自愿投降。二人都希望苻坚伐晋,动机非常好分析:如果伐晋成功,实施仁政的苻坚肯定不会亏待他们。如果伐晋失败,更是二人所期望,那样二人可以趁机复国。

当一个男人决定干一件大事,家人、亲人全反对而仅有酒肉朋友支持时,就要慎重了,特别是中年男人,一旦迈出错误的一步,留给自己纠错的时间都所剩无几。而此时的苻坚,被雄心冲昏了头脑,见鲜卑、羌二族贵族支持自己,下定了南征的决心。

其实,老王认为,无论慕容垂和姚苌是否支持,44岁的苻坚仍会坚持圆一下登上整个华夏至尊宝座之梦的,在人均寿命仅40岁左右的魏晋南北朝,他等不起。二人的支持,仅是苻坚自我构架的内在心理支撑和外在借口而已。

383年5月,大秦天王苻坚颁布动员令:一是悉征国内公私马匹;二是平民10个男丁中抽1人参军入伍;三是门第较高的良家子弟,年20岁以下有材勇者,直接招入御林军封为军官(皆拜羽林郎)。为国出征参军还得看门第,可见古代的平民子弟想出头有多难。

兵虽多,但比起统一北方时将帅班子的豪华阵容,这次的指挥系统却逊色很多。

丞相王猛(诸葛亮)已经去世。车骑大将军邓羌(关羽)也于4年前即379年去世。右大将军杨安(马超),也早已去世。骁骑将军吕光(赵子龙)?4个月前被苻坚派去西征西域去了。这一去就没回来,肥水之战后他顺势在西域创建了一个新的帝国-后凉。本次出征的名将,只剩暮年的张蚝(张飞),和卫军将军、荆州刺史梁成(冯习或张南)。

一样的丞相(诸葛亮/王猛)不同意攻打定都南京的政权(东吴/东晋),一样的将星陨落或外派(关羽、马超、赵云/邓羌、杨安、吕光),刘备在与东吴夷陵之战中败死的教训……但凡苻坚研究点历史比较学的话,还会不会发动这场不详的战争?

历史比较学?那个学术大咖著作中的名词?没有,老王自己创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杨骏/曹爽、司马玮/韦昌辉、檀道济/岳飞、尔朱荣/朱温、高欢/曹操;二世而亡的王朝 超强帝国/秦 汉/隋 唐/;三国分晋(韩赵魏)/三国归晋(魏蜀吴)……

不管怎么说,前秦一支庞大的南征部队迅速组建起来。这支部队共有90余万人,组成成分十分复杂。有苻坚的氐族人,也有汉、鲜卑、羯、羌等北方各民族的青壮年,可谓一支多民族联军。

南征队组建完毕后,苻坚下达了全面进攻东晋的命令。

383年8月,苻坚亲率90万多族联军从长安出发南下,其中步兵60万、骑兵27万、皇宫禁军(羽林郎)3万。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军7万,从巴蜀长江顺流东下,欲效仿西晋灭东吴之战,造成水陆并进之势,会攻东晋首都建康。

人一上万,无边无沿。这支90余万人的远征军可谓气势磅礴,从长安向南的大路上,步兵、骑兵、车辆、马匹、辎重,烟尘滚滚,旗鼓相望,队伍浩浩荡荡,绵延千里长。苻坚豪气顿生: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383年9月,远征军主力到达河南项城,也就是后世袁世凯的老家;巴蜀的水军也正沿江顺流东下,一部分部队从黄河北到达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市,兵锋直指江南。

消息传到东晋首都建康,整个朝野上下被恐慌气氛所笼罩,晋孝武帝司马曜和众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毕竟,不用说是近百万大军,就是百万只蝗虫飞过来,也够南方受的。

谁也不想江南陷落于异族之手,如何对抗苻坚的这97万大军?谁来领导抵抗?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大敌当前,东晋君臣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人。

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时任东晋尚书仆射兼中书令,算是当朝宰辅。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二门第,在东晋堪称TOP2,加上庾、桓两家,并称东晋四大门阀。

史籍中通常描述,谢安年轻时,与大书法家、琅玡王氏的王羲之是好朋友,二人经常纵情于会稽东山,吟诗作对,不指点江山,只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众人皆以其为大才。

与晋很多知识分子一样,谢安颇具“魏晋风度”,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投身官场。有人举荐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炒了官府的鱿鱼。当时在东晋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

直到四十多岁时,谢安才重新出山涉足官场。因其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世人把他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其寓意一直流传到现在。

其实,谢安之所以能玩潇洒、玩深沉,是因为其本身就是大地主,不愁吃、不愁穿,根本不用靠当公务员的工资生活。

都说谢安隐居东山,其实,跟现在终南山那帮灰头土脸、面黄肌瘦的现代隐士不同,他是住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谢氏别墅里。谢灵运的《山居赋》就描述了谢氏庄园的豪华,文学青年们可以仔细研读品味一下。放到现在,就是在旅游开发区内建的豪华违章建筑,在拆违的大形势下,城管铁定是要去拆除的。

谢安之所以四十多岁才出来做官,是因为谢家当时有失势的迹象,需要他出来重振家门。

而因为其本家就是士族高门,故谢安什么时候出来都有官做。搁到现在,公务员考试年龄截止到35周岁,谢安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就是因博士学历年龄放宽,报考的也是主任科员以下的职位。按任职满三年才能一升的规定,退休前弄个正处级就算祖坟冒青烟了。而谢安一出来,就是妥妥的副国级。

史籍中一直描述谢安面对前秦大军如何如何淡定,其实,谁面对这么一支巨无霸的远征军,都只能蛋疼。好在谢安毕竟是士族中的精英,手里也有自己的王牌。

北府兵。

东晋当时所辖领土,按职能划分,可分为军事重镇和生产基地两部分。

军事重镇主要是荆州和扬州。荆州位居长江上游,地广兵强,是东晋北方的门户所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荆州设有都督府,物产、兵力占国内占东晋的一半(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

而扬州,辖首都建康,是京畿之所在,乃东晋立国之根本。

东晋的生产基地,主要是三吴及浙东地区,是东晋的粮棉基地。

在乱世,荆、扬二州的长官地位远高于其他疆臣。但,荆、扬二州的长官要论短长的话,则是各有千秋。

扬州,因是京畿所在,其地方长官可称疆臣之首,政治地位要略高于荆州刺史。

荆州,占有全国一半以上的物资和兵力,荆州刺史是东晋最大的军阀、第一实力派。看看前荆州刺史王敦,皇帝一做令自己不顺心的事,直接率兵杀进京师教训一下皇帝。另一任荆州刺史桓温,则差点自己做了皇帝。

谢安虽然贵为宰相,却一直为来自两方面的威胁所心焦。一方面,自然是来自北方的前秦;另一方面,就是来自内部的荆州。

前文已有所述,荆州刺史兼扬州刺史(这个最狠)桓温意图以功高篡位未成,但他的继任者一点也不令谢安省心。

因为,接任这个位置人的也姓桓,叫桓冲,桓温的弟弟。

王、庾、桓、谢,东晋四大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桓氏掌握军权,连皇帝都要忌惮三分,谢安虽是宰相,也投鼠忌器,不能轻易对桓氏开刀。

怎样才既能抵御前秦的南侵,又减缓地方军阀对东晋中央朝廷的压力?谢安给出了答案。

编练新军。

东晋当时实行世兵制,部队特别是中央军缺乏训练,实战机会又少,战斗力非常之弱。为充实长江下游的军事力量,拱卫首都建康,制约长江上游荆州桓氏势力,在谢安的规划下,377年10月,东晋任命谢安侄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着手编练新军。

谢玄上任后,把军事办公地点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移到了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发出募兵告示,兵员主要从南徐州(机关所在地京口)、南兖州(机关所在地广陵)二地招募。

谢玄从此二地招募士兵,并非随意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徐、兖二州,是北方逃往到南方的流民的集中地。前文提到过,由北方流民组成的“乞活军”,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支战斗力强悍的特种部队,北方流民民风之彪悍世所罕见。

荆州刺史桓温曾明确指出:“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 东晋老百姓称京口为“北府”,故这支新军被称为北府军。

北府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乞活军”的官方版。

后世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能募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勋,前世谢玄的北府军也募到了彭城刘牢之、东海何谦、琅琊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晋陵孙无终等猛将。

北洋新军有北洋三杰,北洋之龙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犬冯国璋。而北府军,也有自己的“北府之龙”。

刘牢之。

刘牢之,字道坚,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身东晋将门,父辈皆是晋朝军官,可谓一门列戟(世代以壮勇称)。

《晋书.刘牢之列传》载:牢之面呈紫赤色,须目惊人,而沈毅多计划。从面相上看,从事体力锻炼多,且雄性激素分泌旺盛。

参加北府军后,刘牢之被谢玄任命为参军,极为倚重。而北府兵经过严格训练,渐成强悍之师,成为东晋朝廷极为倚重的一支部队。

北府兵第一次露脸,是在379年。379年5月,前秦大将句难、彭超部进攻淮南,并包围三阿。北府兵援救三阿,一战告捷,迫使前秦兵向北退逃。

383年,前秦王苻坚大规模发动南征东晋的战争时,北府军已成立7年,抵抗前秦远征大军、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将会落在这支强悍的部队肩上。

面对前秦这次超大规模而且是水陆并进的南侵,谢安作为总指挥,战略防御是这样部署的:

陆路:由弟弟谢石、侄子谢玄指挥8万北府兵抵抗。

水路:对前秦从巴蜀出发,沿水路南下的水军,抵抗的任务自然是由坐镇东晋门户荆州的桓冲承担。

中国人,和平时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战乱时却往往能团结一心、共赴国难,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式的贵族精神。

如后世淞沪会战中,除蒋某人的嫡系中央军全力血拼外,桂系最精锐的六个师几乎全部阵亡,东北军67军从军长到士兵共两万余人以身殉国,川军20军打的剩下不到一个师,湘军损失殆尽,番号被撤,自清以来声明显赫的湘军名号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再看看长城抗战中的西北军,“一二八事变”中的粤军十九路军,黄广战役中打垮日军精锐第6师团的桂军,百灵庙大战中的晋绥军,更不用说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的八路军,真正做到了兄弟同心,一寸山河一寸血。

本次面对北方异族的大军压境,幸运的是,东晋桓、谢两大士族高门在国难当头时抛开一切利益纠葛,共御外侮,出现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

桓冲被任命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前秦从巴蜀出发顺江东下的水军。同时,派大将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一场决定中国南北历史的大战序幕徐徐拉开。

383年10月18日,苻坚之弟苻融率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今寿县),俘虏晋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胁军、原前燕的慕容垂率部攻占了郧城(今湖北安陆)。

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的晋将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前秦攻破,便率军退守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部队会合。

得知胡彬部退守硖石后,苻融率军来攻,同时派部将梁成率兵5万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淮河交通,阻断了胡彬的退路。

胡彬被前秦军困在硖石,粮草告罄,难以支撑,遂派人向谢石送信告急。然而,这个通信员被秦兵捉住,告急信也落在了苻融手里。

苻融从胡彬的告急信中得知,硖石晋军兵少粮少,立刻向驻扎项城的苻坚报告,并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

得报后,苻坚犯了一个令其悔恨终生的错误。

前秦军对东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兵力,兵力对比达到了97:8。而前秦的劣势是军队构成成分复杂,组织不够严密,如能集中起来群殴,靠人多会横扫千军,倘若稍有挫折,容易作鸟兽散,一溃千里。

东晋为求得偏安一隅,面对入侵会爆发出惊人的反抗力。苻坚则被自己貌似强大的军势冲昏了头脑,得到苻融的报告后,恨不能一口吃掉晋军。他嫌大部队行动过慢,把大部队留在项城,自己亲率8千轻骑兵疾赴寿阳。

苻坚到达寿阳,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准备派人去晋军大营劝降。派谁去呢?苻坚想到了一个人。

朱序,就是7年前俘获的原东晋襄阳守将。

前秦进攻襄阳时,朱序是率军拼死抵抗的,只不过由于部将投降而被俘,受苻坚所用。但其本人有很强的民族情节,身在秦营心在晋,堪称东晋在前秦的胡底、钱壮飞。

朱卧底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前秦军的兵力部署、思想动态等情况。

7年的卧底生涯,使朱序深刻的看清了两军的形势,他说:秦军虽有90多万人,但大部队还在进军中,如果让他们把兵力集中起来,那军力是很恐怖的。我们现在应该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集中时,迅速主动地发起进攻,只要能击败秦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这群乌合之众。

庞大,并不必然代表强大,真正的强大,是团结。谢石、谢玄分析了朱序的建议,深以为然,决定改变作战方针,转守为攻。

383年11月,谢玄命令“北府之龙”刘牢之率5千北府兵,奔袭洛涧秦军梁成部。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

双方军力10:1,但刘牢之大胆认定秦军军心不齐,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得情况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军阵后,做出断其归路的样子,然后自己率兵强渡洛水,正面强攻秦军。

北府兵养精蓄锐多时,装备精良、斗志高昂、民族情绪高涨。秦军军心不稳,惊慌失措,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与其弟梁云战死。溃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1万5千余人丧生。

大部分是淹死的。

军队的士气,是一一场场的胜仗积累起来的,特别是首战,非常重要。首次进攻战,就取得了洛涧大捷,区区5千北府兵,赶的5万秦军到处逃命,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而5万秦军洛涧败于5千晋军,对雄心勃勃的苻坚,着实是当头一棒。苻坚心存疑惑,与弟弟苻融夜间登山窥探晋营。

对面八公山,晋军大营营帐栉次鳞比、排列有序,一直蔓延到山顶;灯火通明、岗哨肃立、盔甲鲜明、兵杖齐整。苻坚隐隐有些心慌,八公山上的草木,影影绰绰,也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

这,就是“草木皆兵”的由来。多疑与不自信是一对孪生姐妹。苻坚信心受挫,但毕竟大军陆续赶到寿阳,心里逐渐又有了底气,下一步,就是寻找晋军主力,进行决战。

苻坚将大军于淝水西岸布阵,与晋军隔河对峙。两军主帅也开始了斗法。

谢石、谢玄从朱卧底处得知了秦军的虚实,知道秦军虽众,但杂牌部队军心不齐,一旦混乱,难以指挥。要想击败这支庞大的杂牌部队,诀窍就是,搞乱他们的阵脚。

谢石、谢玄派使者去告诉苻融:你们远道而来兵力占优,却紧逼淝水布阵,这是想打持久战怎么的?咱们应该一战决胜负。不如你们将兵阵稍微向后撤撤,腾出地儿来,我军渡过河,两军再决一雌雄,怎么样?(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苻融将晋使者的来意报告给苻坚,苻坚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秦军将领们大部分都认为,秦军兵力占优,可以我为主,晋军只要敢下河,就让他们上不了河。

苻坚认为,不如将计就计,让军队稍微后退,诱使晋军渡河时,再以骑兵冲杀,半渡而击,这样就可以一战定乾坤。

晋方、秦诸将、苻坚,谁的对策得当?

客观的说,应该都不错。后世的大聪明史学家们,都将苻坚的这个决定批判为草包决定,其实有些过了。

首先,苻坚没犯当年宋襄公的错误。当年宋军与楚军隔江对峙,楚军渡河时,部将劝宋襄公半渡而击,但宋襄公以仁义为由放弃进攻,等楚军上了岸,揍的宋军抱头鼠窜,宋军也被毛爷爷追封了个光荣的称号—蠢猪式的仁义之师。而苻坚的对策,是准备半渡而击晋军的。

其次,苻坚与诸将的分歧是在于大军退不退,腾不腾地的问题。诸将认为不退,直接半渡而击,而苻坚是先退,再半渡而击。谁对?苻坚对。

道理很简单:你不退,人家晋军能渡河吗?

苻融表示赞同哥哥苻坚的计划,答应了晋方的要求。

翌日,双方按约定布阵与淝水两岸。秦军后撤,晋军渡河。

然而,一代枭雄苻坚,实在是高估了自己手下这帮杂牌军的士气和向心力。几十万大军一撤,阵势顿时混乱,一个个叫嚣呼东西,挥突呼南北。

谢玄趁势率8千轻骑兵迅速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

此时,秦军阵中又响起来朱卧底的声音: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弟兄们撒丫子快撤。

顿时,几十万秦军挤做一团,士兵们开始转身溃逃。苻融急忙催马上前去阻止,想稳住阵脚。然而,他实在是低估了这帮乌合之众溃逃的冲击力了。

混乱中,苻融的战马被乱兵冲倒,本人也被冲过来的谢玄的轻骑兵一刀斩为两断。失去主将的秦兵先锋部队越发混乱,加上北府兵不断上岸增援,秦军先锋迅速崩溃。

前锋的溃败,引起秦军后续部队的惊恐,迅速行成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最终,全军崩溃,向北散逃。溃兵们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兵。晋军乘胜掩杀追击,一直追杀到寿阳附近的青冈。

此战,秦军人马死伤无数,大部分是相踏而死。尸首满山遍野,充塞大河。混乱之中,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洛阳时,秦军仅剩10余万人,损失**成。

原东晋降将朱序、徐元喜火线反正,都来投奔东晋。俩人觉得投降后再反正,有点不大好意思,给谢玄送了一辆车作为见面礼。

这辆车,可不是普通车,而是苻坚所乘坐的专车,装饰异常豪华,关键是象征意义强。

晋军乘胜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此战发生在现在的安徽省寿县,寿县古称寿州,寿阳。淝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两大支流。一支向西北流,经200里,出寿县而入淮河。另一只向东南流,注入巢湖。

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三国时,曹魏大将,威震逍遥津的张辽,曾在此大败东吴孙权。

淝水之战,历史上总说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其实,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秦晋两军虽然在士兵数量上差距悬殊,但秦军更多地是强征各族的杂牌部队,军心不稳、民疲兵倦且凝聚力极差;而东晋军骨干力量则是强悍的北府兵,民族成分单一,面对外侵士气高涨、凝聚力强。

淝水之战的捷报传来,东晋参谋总长谢安正在下棋,得知战报居然能面无表情,直到一盘棋下完。从是否能沉得住气,就能看出一个人身体好不好。沉得住气的人肾精足,就是精能拽得住他那口气。而喜怒形于色的人,一般都是肾精不足的表现。所以,能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往往更能成就大事业。

淝水之战前秦溃败,然而,南北战争没有就此结束。东晋趁淝水之捷北伐,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战果:

1、384年正月,刘牢之攻克谯城(今河南夏邑县北)。刘因功被封为龙骧将军、彭城内史、武冈县男(爵位),食邑五百户。

2、384年8月,谢安以谢玄为前锋都督,率豫州刺史、冠军将军桓石虔等进攻前秦,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彭城(今江苏徐州)。

3、384年9月,刘牢之攻前秦兖州刺史张崇于鄄城(今属山东),张崇弃鄄城逃跑。刘牢之遂据鄄城,后平定了兖州。

4、384年10月,谢玄派军进攻青州(山东)、冀州(河北),连克之,至此,兖、青、司豫等州为晋军所据,东晋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

此后数十年间,南方汉人政权东晋再未遭受外族入侵,可谓一战打出了40余年的和平,为江南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淝水之战的惨败,使苻坚悔恨不已,他想起了丞相王猛临终前的告诫:晋朝为正朔,且内部团结,有天下百姓拥护,没有可取胜的机会。而前秦国内则矛盾重重,尤其是慕容鲜卑、羌等分裂势力虎视眈眈,图谋再起。

攘外,必先安内。轻易外征而不克,内乱必起。王猛的预言,前半部分已在淝水之战中得到了印证,很快,其预言的后半部分,也变成了现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